<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中國近現(xiàn)代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的長河中,糧票作為一種特殊的經(jīng)濟符號,承載著一段獨特且深刻的歷史記憶,它的前世今生猶如一部生動的民生史詩,見證了國家發(fā)展的曲折與輝煌。</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下圖為1965年版全國通用糧票中的一市斤票)</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回首糧票的誕生,那是在新中國成立初期,國家百廢待興,工業(yè)基礎薄弱,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尚未完全恢復,糧食供應處于相對緊張的狀態(tài)。為了保障全國人民最基本的生活需求,確保糧食分配的公平性與合理性,糧票應運而生,肩負起了調(diào)節(jié)糧食供需平衡的重要使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55年8月25日,經(jīng)國務院全體會議討論,通過并頒布了《市鎮(zhèn)糧食定量供應憑證印制暫行辦法》。在那個物資相對匱乏的年代,糧票宛如一把珍貴的鑰匙,開啟了人們獲取糧食的大門。從城市的大街小巷到鄉(xiāng)村的集市角落,糧票的身影無處不在,它成為了人們?nèi)粘I钪胁豢苫蛉钡囊徊糠?,與貨幣并肩,共同支撐起了社會經(jīng)濟秩序的基本架構(gòu)。</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下圖為部分省市縣1955年發(fā)行的“開門糧票”)</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計劃經(jīng)濟的大舞臺上,糧票演繹著屬于自己的獨特角色。城市居民憑借“糧證”按月領取定量的糧票,這些糧票根據(jù)年齡、職業(yè)等因素被細致地劃分出不同的額度,以滿足每個人的基本飲食需求。粗糧票、細糧票、雜糧票各有其用,大米、白面、玉米面、高粱米等各類糧食,皆在糧票的管控之下,有條不紊地進入千家萬戶。糧店成為了人們生活中的重要社交場所,鄰里鄉(xiāng)親們手持糧票排隊購糧的場景,構(gòu)成了那個時代一道獨特的生活風景線。而在廣袤的農(nóng)村,糧票雖然不像在城市那樣頻繁地直接出現(xiàn)在日常生活中,但通過糧食的上繳與分配體系,也與農(nóng)民的生活緊密相連。</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ㄏ聢D為當年部分省市縣發(fā)行的細糧票)</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隨著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遍神州大地,中國經(jīng)濟開始了發(fā)展之旅。農(nóng)村家庭聯(lián)產(chǎn)承包責任制的推行,喚發(fā)了農(nóng)民的生產(chǎn)積極性,糧食產(chǎn)量連年攀升。與此同時,工業(yè)生產(chǎn)迅速發(fā)展,各類物資和副食品逐漸豐富起來,市場的活力日益顯現(xiàn)。在這股洶涌的時代浪潮之下,糧票的地位開始悄然發(fā)生變化。起初,市場上出現(xiàn)了議價糧,為人們提供了更多的選擇,糧票的使用范圍和權(quán)威開始受到?jīng)_擊。而后,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體制的逐步確立與完善,糧食供應全面走向市場化,糧票完成了自己的歷史使命,緩緩退出了歷史的舞臺,成為了人們記憶深處的一抹舊影。</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ㄏ聢D為當年部分省市縣發(fā)行的粗糧票)</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84年11月,深圳特區(qū)率先取消了糧票。1991年5月,廣東、海南率先實行糧食購銷同價改革。1992年4月,國家決定在全國范圍內(nèi)推行這一改革。1993年,伴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號角的吹響,全國絕大多數(shù)省份在這一年放開了糧食價格,取消了糧票的流通。如北京,于1993年5月停止了使用糧票。自此糧票在全國各地陸續(xù)“下崗”,開始全面退出中國歷史舞臺,不再作為購買糧食的法定憑證使用。</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下圖為1993年北京市發(fā)行的“關門糧票”)</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糧票的興衰歷程,不僅僅是一種票證的演變,更是中國經(jīng)濟體制從計劃走向市場、從短缺走向充裕、從封閉走向開放的生動寫照。它見證了國家在困難時期保障民生的堅定決心,也銘刻了人民在艱苦歲月中相互扶持、共克時艱的溫暖情誼。糧票雖已遠去,但它所蘊含的歷史價值與精神內(nèi)涵,將永遠在中國社會發(fā)展的長卷中熠熠生輝。</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下圖為當年部分省市縣發(fā)行的面粉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ㄏ聢D為當年部分省市縣發(fā)行的大米票)</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縱觀糧票的前世今生,見證了新中國從計劃經(jīng)濟向市場經(jīng)濟的轉(zhuǎn)變,也反映了國家在不同歷史時期對糧食安全和民生福祉的高度重視。如今,雖然糧票已經(jīng)退出了歷史舞臺,但它所承載的歷史記憶和文化價值,將永遠銘刻在人們的心中,特別是在40后、50后、60后、70后和80后這五代過來人的心中,讓他們永遠難以忘懷… </span><b style="font-size:20px;">(未完待續(xù))</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注:本文圖片中展示的糧票均為作者的收藏品)</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參閱資料:</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①中國糧票~百度百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②《糧票的收藏與鑒賞》~ 姚高梧著</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文字編輯:</b><span style="font-size:20px;">莊 歷</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圖片拍攝:</b><span style="font-size:20px;">莊 歷</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 謝謝您的到訪和閱讀!</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