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原創(chuàng)游記分享</p> <p class="ql-block"> 2025年初,避寒康養(yǎng)到了保山,保山地處云南西部,是中國通往南亞、東南亞乃至歐洲各國的必經(jīng)之地??谷諔?zhàn)爭期間,在保山的騰沖、龍陵等地,中國遠征軍與日本侵略者在滇西緬北進行一次殊死搏殺,拉開了抗日戰(zhàn)爭大反攻的序幕。尋著相關史料,我們便決定前往“松山戰(zhàn)役遺址”、國殤墓園探訪。</p><p class="ql-block"> 2025年1月2日上午,我們離開保山,在準備前往騰沖旅居的途中,繞道40余公里到了龍陵縣臘勐鄉(xiāng)“松山戰(zhàn)役遺址”。</p><p class="ql-block"> 松山戰(zhàn)役遺址,是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中保存最為完整的戰(zhàn)場遺址之一,具有重大歷史文化價值。2006年5月松山戰(zhàn)役舊址被國務院核定、文化部確定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p> <p class="ql-block"> 松山,這個頂峰海拔僅2000多米的小山,其的地理地位非常重要,它扼守著滇西進入怒江東岸的交通咽喉。緊靠怒江惠通橋,“前臨深谷,背連大坡”,左右皆山,松山突兀于怒江西岸,形如一座天然橋頭堡,扼滇緬公路要沖及怒江打黑渡以北40里江面。掌握著怒江戰(zhàn)場的主動權。進可攻,退可守,還與騰沖、龍陵縣形成犄角之 勢,互相呼應,松山不克,滇緬公路不通,交通運輸困難,反攻龍陵、騰沖,就會得而復失。所以松山戰(zhàn)役是滇西戰(zhàn)役中關鍵性的戰(zhàn)役。被稱為東方的直布羅陀。</p><p class="ql-block"> 1942年5月,日軍占領滇西后,作為抗日補給線的交通咽喉滇緬公路被切斷,日軍占領龍陵、騰沖后,中日雙方隔江對峙。占領怒江西岸的日軍,將松山作為警備中心、進攻據(jù)點和防御支撐點三位一體的戰(zhàn)略目標,建設了堅固的永久性防御要塞,阻斷滇緬公路這條抗日后勤補給生命線。</p><p class="ql-block"> 1944年6月4日,中國遠征軍進攻松山,在95天內(nèi),十戰(zhàn)松山,中國遠征軍以傷亡7783人的代價,殲滅日軍1200多人。最終取得松山戰(zhàn)役的勝利,打破了滇西戰(zhàn)役僵局,同時拉開了中國大反攻序幕,在中國抗戰(zhàn)史上寫下了輝煌的一頁。</p> <p class="ql-block"> 騰沖戰(zhàn)役為抗日戰(zhàn)爭時期滇西緬北戰(zhàn)役之一,從1944年5月11日遠征軍二十集團軍強渡怒江至9月14日攻克騰沖城,此次戰(zhàn)役歷時127天,所歷大小戰(zhàn)役40余次。尤其在市區(qū)內(nèi),雙方展開激烈巷戰(zhàn)。由于騰沖城內(nèi)街巷稠密,房屋相連,頑敵利用民房家家設防、巷巷筑堡,戰(zhàn)斗異常慘烈,每前進一尺,都要付出慘烈的代價。經(jīng)42天的焦土之戰(zhàn),守敵被全殲,騰城于1944年9月14日光復,淪陷了兩年零四個月又四天的騰沖,重新回到了騰沖人手中。 </p><p class="ql-block"> 騰沖戰(zhàn)役共俘獲敵軍官4人,士兵60余名。斃敵少將指揮官及藏重康美大佐聯(lián)隊長以下軍官100余人,士兵6000余名。中國遠征軍亦傷亡軍官1234員,士兵17075名。騰沖是抗日戰(zhàn)爭以來國民黨軍收復的第一個有建制的縣城。</p> <p class="ql-block"> 為祭悼國軍陣亡將士,在云貴監(jiān)察使李根源的倡議下,騰沖人民在物資極度匱乏的當年,捐款捐物,積極募捐,修建了這座陵園。安葬了所有遠征軍的烈士們,包括國軍,邊民,華僑,美國軍人,英國軍人和少數(shù)緬甸人,印度人,還有戰(zhàn)犯日寇三軍官~他們在墓園的最下面,面向小團山永遠下跪謝罪!</p><p class="ql-block"> 李根源先生取《楚辭》中“國殤”之篇名,題為“國殤墓園”,意在紀念那些在戰(zhàn)斗中犧牲的將士們,表達了對他們的敬意和緬懷,同時也讓那些為國捐軀的英靈得以安息。</p><p class="ql-block"> 墓園內(nèi)的抗戰(zhàn)紀念館就在旁邊,可以一起參觀。</p> <p class="ql-block"> 說實在話,參觀這兩個地方,心情都是沉重的,即使是不了解這段歷史的人,參觀后也會為之動容。尤其是參觀了抗戰(zhàn)紀念館和國殤墓園,親眼看到那些血淋淋的歷史痕跡,你就會明白為什么這座城市對日本人如此唾棄,故而對去年騰沖一家賓館拒絕為日本游客辦理入住的事件就不難理解了。我們?nèi)胱〉拿袼蘩习甯嬖V說:騰沖人民不歡迎、不接受任何日本人。</p><p class="ql-block"> 默默地獻上一束花,憑吊先烈!</p><p class="ql-block"> 警上一個軍禮,致敬英雄!</p> <p class="ql-block"> 松山戰(zhàn)役遺址已成為一處保存完好的二戰(zhàn)戰(zhàn)場遺址。經(jīng)過普查,共有69個遺址、815個遺跡和約13200米完好的戰(zhàn)壕。在這些遺址中,大小七個高地上分布著地堡、戰(zhàn)壕和彈坑等戰(zhàn)爭遺留物,每一處都記錄著那段血與火的歲月。</p><p class="ql-block"> 這是當年的日軍的戰(zhàn)壕遺址。</p> <p class="ql-block"> 這是日軍的地下堅固攻事入口,進入以后可以通往各個獨立的作戰(zhàn)單元。</p> <p class="ql-block"> 這是侵華日軍當年的蓄水池。</p> <p class="ql-block"> 在松山觀景臺往下看,松山扼守著滇西進入怒江東岸的交通咽喉。</p> <p class="ql-block"> 中國遠征軍雕塑群由中國著名雕塑家李春華先生指贈,由將軍方陣、娃娃兵方陣、駐印軍方陣、女兵方陣、夏裝、秋裝、冬裝方陣、老兵方陣、戰(zhàn)馬方陣、 戰(zhàn)車方陣等12個不同方陣組成,總數(shù)為402座,寓意1942年中國遠征軍首次跨出國門入緬抗戰(zhàn)。</p> <p class="ql-block"> 國殤園里小團坡墓碑群,立有3346塊騰沖戰(zhàn)役中國遠征軍陣亡將士墓碑,按作戰(zhàn)序列成縱隊排列,碑上刻有烈士的姓名及軍銜,碑下埋葬有烈士骨灰。這是1944年騰沖光復時,老百姓大多無家可歸,但卻爭相捐資捐物,建起了國殤墓園,彰顯著人民群眾一片感恩的心??粗@些墓碑,都讓人深感震撼和悲壯!</p> <p class="ql-block"> 墓園主體建筑是忠烈祠,祠堂中央高懸孫中山先生的畫像及“總理遺囑”,左右分佩國民黨黨旗、中華民國國旗。上檐下懸蔣中正題“河岳英靈”匾額,兩側墻壁上鑲嵌抗日陣亡將士名錄碑七十六方,刻有九千烈士的姓名。 </p> <p class="ql-block"> 中國遠征軍名錄墻,兩側墻壁上嵌有76方抗日陣亡將士名錄碑,共9618人。走廊立有蔣中正簽署的群護國殤墓園的“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布告”,民國三十四年七月七日。李超杰書,彭偉武刻石。</p><p class="ql-block"> 看著墻壁上一個個鮮活的名字,仿佛看到了他們在戰(zhàn)場上廝殺的身影。</p> <p class="ql-block"> 在墓園大門的左側墻邊,有一座特殊的井型墓“倭塚”。</p><p class="ql-block"> 倭冢位于整個國殤墓園地勢最低的地方。圓形墓穴前,長方形石碑上,有著李根源書寫—“倭塚”,內(nèi)埋侵騰日軍第五十六師團第一四八聯(lián)隊長藏重康美大佐、代理聯(lián)隊長太田正文大尉、桑弘大尉的尸體三具,永遠面對山頭山脊的烈士們低頭認罪!</p> <p class="ql-block"> 探訪松山戰(zhàn)役遺址,憑吊國殤墓園。不僅是對歷史的回顧,更是一次心靈的洗禮。在這里,我們能夠深刻地理解到什么是家國情懷,什么是民族精神。英雄們的先輩們用行動告訴我們:抵御外敵、保衛(wèi)家園是華夏子孫的神圣職責,只要有堅定的信念和民族的團結,中華民族是不可戰(zhàn)勝的。</p> <p class="ql-block"> 歷史的風霜,銘記心間,,英烈之魂,,永載史冊。</p><p class="ql-block"> 2025年1月8日于編寫于騰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