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王陽明(王守仁)故居即余姚壽山堂,位于浙江省寧波余姚市龍泉山北麓,清朝中期建筑壽山堂是橋梁專家葉樊(字季衛(wèi))所建,后在此基礎上重修。明朝成化八年(公元1472年),著名思想家王陽明誕生于故居內的瑞云樓,并在此度過了童年和少年時代。故居規(guī)模宏大,格局完整。王陽明故居是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并被國家文物局列入全國重點文保單位。</p> <p class="ql-block"> 王陽明(王守仁)是明代思想家、文學家、軍事家、教育家,心學集大成者。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本名王云,字伯安,號陽明,又號樂山居士,浙江余姚人,出生于余姚北城(今浙江省寧波市余姚市陽明街道)。南京吏部尚書王華之子。明孝宗弘治十二年(1499年)進士。仕于孝宗、武宗、世宗三朝,自刑部主事歷任貴州龍場驛丞、廬陵知縣、右僉都御史、南贛巡撫、兩廣總督等職,接連平定南贛、兩廣盜亂及宸濠之亂,因功獲封“新建伯”,成為明代因軍功封爵的三位文臣之一(另外兩位為靖遠伯王驥和威寧伯王越)。晚年官拜南京兵部尚書、左都御史。嘉靖七年十一月(1529年1月)逝世,享年五十七歲。明穆宗時追贈新建侯爵,謚號“文成”。萬歷十二年(1584年)從祀于孔廟。王守仁是“心學”的集大成者。其學以“心”為宇宙本體,提出“心即理”的命題,斷言“心外無物,心外無事,心外無理”。倡言“知行合一”說,后專主“致良知”說,為“知”即“天理”,強調從內心去體察天理。“陽明心學”后傳入日本、朝鮮等國。其弟子極眾,世稱“姚江學派”。清代學者王士禎稱贊其“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絕頂,為明(朝)第一流人物”。文章博大昌達,行墨間有俊爽之氣。有《王文成公全書》傳世。</p> <p class="ql-block">【四句教】</p><p class="ql-block"> 四句教是明代著名哲學家王陽明(王守仁)用來表述自己思想精華的四句話,即“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這是王陽明全部思想的高度概括和凝練總結,他明確指出:心的本體晶瑩純潔、無善無惡;但意念一經產生,善惡也隨之而來;能區(qū)分何為善、何為惡這種能力,就是孟子所說的“良知”;而儒學理論的重點之一"格物",在這里即“為善去惡”。真是畫龍點睛,簡易直接,不偏有,不著空,直趨中道。四句教準確地代表了王陽明的哲學思想。</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瑞云樓</p> <p class="ql-block">【陽明古鎮(zhèn)】</p><p class="ql-block"> 陽明古鎮(zhèn)位于浙江省寧波市余姚市老城核心區(qū),總面積1679畝。陽明古鎮(zhèn)以弘揚和傳承陽明文化為宗旨,由府前路歷史文化商業(yè)街區(qū)、武勝門陽明文化商業(yè)街區(qū)、龍泉山歷史文化風貌區(qū)等三大板塊組成,打造成集觀光旅游、休閑度假、商務會展、創(chuàng)意文化等旅游業(yè)態(tài)為一體,具有陽明故里特色的綜合性休閑國際文化旅游圣地。府前路歷史文化街區(qū),作為陽明古鎮(zhèn)核心區(qū)的其中一大板塊,定位為“潮流匯聚的慢生活街區(qū)”,已有30余家新興文化企業(yè)入駐,陽明古鎮(zhèn)心跡館、匠心余姚館、非遺館、尋味余姚館等體驗展示館正在進行建設。武勝門街區(qū)將建陽明紀念館、姚江書院,以及配套書院酒店,與現有的王陽明故居一道,成為城市文化新地標。</p> <p class="ql-block">【余姚通濟橋】</p><p class="ql-block"> 余姚通濟橋就在陽明古鎮(zhèn),橫跨姚江之上,為余姚南北交通要道。余姚通濟橋始建于北宋慶歷年間(1041~1048年),原系木橋,由余姚縣令謝景初建,取名德惠橋。清雍正九年(1731年),由浙江總督李衛(wèi)重建余姚通濟橋。余姚通濟橋為3孔薄墩薄拱半圓形駝峰式石拱橋,全長43.4米,中孔凈跨14.2米,南孔凈跨7.6米,北孔凈跨8.7米,拱矢高8.4米。橋南孔邊側有1米寬的纖道,古時背纖行舟用。拱券采用聯鎖分節(jié)并列砌筑法。橋頂寬5.6米,逐漸向下放寬,橋堍寬達6.5米。橋中央,還有兩對石獅,歪著頭向對面望去,栩栩如生。余姚通濟橋有較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2019年10月7日 ,余姚通濟橋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p> <p class="ql-block"> 通濟橋中央,有兩對石獅,歪著頭向對面望去,栩栩如生。陽明古鎮(zhèn)的通濟橋和舜江橋融為一體,構或一幅“長虹騰空,飛閣鎮(zhèn)流”的畫卷,美輪美奐。</p> <p class="ql-block">【舜江樓】</p><p class="ql-block"> 舜江樓俗稱鼓樓,位于陽明鎮(zhèn),它與通濟橋構成了一個“長虹騰空,飛閣鎮(zhèn)流”的連合體,面向通濟橋,立于橋頭。元代至元元年(公元1335年)葉恒任余姚州判,正值承宣亭火災,即于該址作礁樓,制刻漏,作報時之用。舜江樓歷經明、清,在萬歷、康熙、乾隆、嘉慶年間,均因災毀而多次重建?,F存建筑為清光緒十一年(公元1885年)重建,樓上置有銅鐘,兼作報時和火災報警之用。1985年,舜江樓又經歷了一次大修,并由書法家沙孟海重新題寫了“舜江樓”匾額。<span style="font-size:18px;">古人有詩曰:“鯨重一擊鎮(zhèn)海東,下視長江如伏龍。”“山郭遺風憶有虞,江樓落日渺蒼悟。”它描述了通濟橋和舜江樓的巍巍雄姿。1981年,通濟橋和舜江樓同被列為余姚市文物保護單位。</span>在歷史上,舜江樓不僅是一座建筑,更是一個重要的歷史見證者和參與者。明代嘉靖年間,倭寇頻繁侵擾余姚,舜江樓成為控倭西進的制高點,發(fā)揮了重要的軍事作用。1995年4月,舜江樓與通濟橋一起被命名為余姚市首批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之一。</p> <p class="ql-block">【何記面館】 </p><p class="ql-block"> 何記面館是明陽古鎮(zhèn)上一家網紅打卡面館。中午時分,走進面館,坐無虛席,我們只能上二樓包廂等候。何記招牌面品種多樣,味道鮮美,還有各種菜品供造擇,來自四面八方、五湖四海的賓客都能品嘗到自己想要的味道。我們點了小份河蝦面,四十元一份,面中有不少河蝦,味美價廉,物有所值。</p> <p class="ql-block">【昂桑湖】</p><p class="ql-block"> 昂桑湖位于浙江省紹興市越城區(qū)靈芝街道林頭村北首至七里江村平風灣上,是紹興最大的淡水湖泊。湖面寬廣,水質清澈,波光粼粼,仿佛一面巨大的鏡子,映照著藍天和白云。<span style="font-size:18px;">昂桑湖是蘊含著江南水鄉(xiāng)韻味的景區(qū)。昂桑湖原名“暗桑湖”,相傳因湖邊曾有一棵古老的桑樹而得名。后來改名為“昂桑湖”,意為“昂貴的桑樹”,這一名字不僅富有詩意,更承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span></p><p class="ql-block"> 湖中建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避塘”,這是整個景區(qū)的一大特色。避塘是溝通南北兩岸交通及供船只躲避風浪的重要通道,形似纖道,由塘堤、石橋、石亭相間組成。避塘面寬2.3米左右,塘身用條石橫向壘疊,上鋪大塊石板為路面。初入避塘,映入眼簾的就是一條長長的青石板路,整條避塘上設有五座石橋,一座石亭,錯落有致,設計科學,雄健粗獷,是保存至今不可多得的石砌構筑物。</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犭央犭茶湖避塘全長約3.5千米,走完全程還要走回程,對古稀老人來說有點累。避塘有幾段比較窄,又無護欄,對面有人過來交會時會緊張,擔心不小心觸碰入水。幾次欲回頭,想半途而廢,還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咬咬牙,</span>硬著頭皮,小心翼翼,顫顫驚驚,終于走完全程。挑戰(zhàn)自我,有點刺激?;爻淌亲未模谟未峡吹?lt;span style="font-size:18px;">犭央犭茶湖避塘不一樣的風景,朦朧并富有詩意。(此篇史料參考網絡)</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