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邱體詩,邱頌。</p><p class="ql-block">城市主題詩,洛陽主題詩。</p><p class="ql-block">《洛陽頌》</p><p class="ql-block">作者:邱承彬</p><p class="ql-block">太康繼位,遷都洛陽。</p><p class="ql-block">十三朝都,自茲發(fā)祥。</p><p class="ql-block">釀酒鼻祖,夏君杜康。</p><p class="ql-block">合縱六國,蘇秦約長。</p><p class="ql-block">賈誼論積,重農(nóng)抑商。</p><p class="ql-block">光武劉秀,東漢建邦。</p><p class="ql-block">班固漢書,斷代開創(chuàng)。</p><p class="ql-block">晉武司馬,西晉首皇。</p><p class="ql-block">武則天兮,武周之旸。</p><p class="ql-block">唐玄奘兮,譯經(jīng)弘揚。</p><p class="ql-block">李隆基兮,開元盛唐。</p><p class="ql-block">顏真卿兮,顏體雄剛。</p><p class="ql-block">杜少陵兮,詩圣春望。</p><p class="ql-block">劉禹錫兮,詩豪衣巷。</p><p class="ql-block">白居易兮,詩魔詩王。</p><p class="ql-block">元微之兮,鶯鶯西廂。</p><p class="ql-block">李長吉兮,詩鬼才煌。</p><p class="ql-block">趙匡胤兮,陳橋啟航。</p><p class="ql-block">范仲淹兮,文武俱強。</p><p class="ql-block">理學程兮,異彩大放。</p><p class="ql-block">老君山兮,道教始光。</p><p class="ql-block">白馬寺兮,四十二章。</p><p class="ql-block">齊云塔兮,直插云上。</p><p class="ql-block">雞冠洞兮,幽險雄壯。</p><p class="ql-block">洛邑古城,夢回帝鄉(xiāng)。</p><p class="ql-block">紫薇城宮,畫棟雕梁。</p><p class="ql-block">明堂天堂,無上之堂。</p><p class="ql-block">萬國天樞,世界中央。</p><p class="ql-block">龍門石窟,十萬佛像。</p><p class="ql-block">關林關羽,忠義無雙。</p><p class="ql-block">河洛大鼓,歡快唱腔。</p><p class="ql-block">河圖洛書,宇宙魔方。</p><p class="ql-block">洛陽牡丹,國色天香。</p><p class="ql-block">洛陽水席,酸辣清爽。</p><p class="ql-block">內斂大方,品德高尚。</p><p class="ql-block">底蘊深厚,文明昌旺。</p><p class="ql-block">二〇二四年八月二十九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部分注釋</p><p class="ql-block">1.太康繼位,遷都洛陽:姒太康(約公元前2016年-前1988年),姒姓,夏后氏,陽翟(今河南省禹州市)人,啟的長子,夏朝第三任君主。約公元前1978年太康在夏后爭奪統(tǒng)治者的戰(zhàn)爭中獲勝即位稱后,遷都斟鄩(河南省洛陽市偃師二里頭)。</p><p class="ql-block">2.十三朝都,自茲發(fā)祥:十三朝古都,由此興起。</p><p class="ql-block">3.釀酒鼻祖,夏君杜康:夏朝的國君杜康,是釀酒的鼻祖。杜康(今河南省洛陽市汝陽縣人,一說漢朝陜西白水人),中國古代傳說中釀酒的發(fā)明者,夏朝國君。</p><p class="ql-block">4.合縱六國,蘇秦約長:蘇秦(?-前284年),己姓,蘇氏,名秦,字季子,雒陽(今河南洛陽市)人。戰(zhàn)國時期著名的縱橫家、外交家和謀略家。早年投入鬼谷子門下,學習縱橫之術。學成游歷多年,潦倒而歸。隨后,刻苦攻讀《陰符》,游說列國,得到燕文公賞識,出使趙國,提出“合縱”六國以抗秦的戰(zhàn)略思想,并最終組建合縱聯(lián)盟,任“從約長”,兼佩六國相印,使秦國十五年不敢出兵函谷關。錐刺股出自于《戰(zhàn)國策·秦策一》:“(蘇秦)讀書欲睡,引錐自刺其股?!?約長,即從約長,戰(zhàn)國時有合縱之約的六國之長。</p><p class="ql-block">5.賈誼論積,重農(nóng)抑商:賈誼在其《論積貯疏》中全面闡述了重農(nóng)抑商政策,強調了糧食對國家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保證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減輕農(nóng)民負擔的措施。賈誼(前200-前168),西漢政論家、文學家。河南洛陽(今河南洛陽東)人,從小博覽群書,以善寫文章聞名。漢文帝三年(前177年)被招為博士,后提他為太中大夫。他建議改歷法,易服色,定官名,興禮樂,主張重農(nóng)抑商,積貯糧食。政治上主張削弱諸侯王的勢力,加強中央集權。代表作有《過秦論》《論積貯疏》《陳政事疏》等。賦則以《吊屈原賦》《鵩鳥賦》最為知名。</p><p class="ql-block">6.光武劉秀,東漢建邦:光武帝劉秀,建立了東漢王朝,他是東漢的第一位皇帝。劉秀(前5年1月15日-57年3月29日 ),字文叔,謚號光武皇帝。南陽郡蔡陽縣(湖北棗陽市或河南南陽縣)人,一說出生在陳留郡濟陽縣(今河南開封蘭考縣,一說今山東菏澤東明縣),其父時為濟陽令。漢高祖劉邦九世孫,東漢王朝開國皇帝(25年8月5日-57年3月29日在位),定都洛陽。死后葬于原陵,位于洛陽市北20公里處的孟津縣白鶴鄉(xiāng)鐵榭村。當?shù)匾喾Q漢陵,俗稱劉秀墳。中國歷史上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相傳南陽是光武帝劉秀的發(fā)祥地。</p><p class="ql-block">7.班固漢書,斷代開創(chuàng):班固所著《漢書》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班固(公元32年-公元92年),字孟堅,扶風安陵(今陜西省咸陽市)人。東漢史學家、文學家,與司馬遷并稱“班馬”。班彪之子,班超之兄。著有《漢書》《白虎通義》《兩都賦》等。班固十六歲入洛陽太學,二十三歲父死后歸鄉(xiāng)里。以父所撰《史記后傳》敘事未詳,乃潛心繼續(xù)撰述力求精善。班固一生著述甚豐。所撰《漢書》,為“前四史”之一;以“漢賦四大家”之一,其《兩都賦》開創(chuàng)了京都賦的范例,列入《文選》第一篇;所編《白虎通義》集當時經(jīng)學之大成。</p><p class="ql-block">8.晉武司馬,西晉首皇:司馬炎是西晉的第一位皇帝。晉武帝司馬炎(236年-290年5月16日),字安世,河內郡溫縣(今河南省溫縣)人,生于洛陽,死后葬于洛陽含章殿。中國西晉開國皇帝(266年2月8日-290年5月16日在位),定都洛陽。晉宣帝司馬懿之孫,晉文帝司馬昭嫡長子,母為文明皇后王元姬。司馬炎對中華民族最大的貢獻是結束三國分裂,完成中國統(tǒng)一。</p><p class="ql-block">9.武則天兮,武周之旸:武則天創(chuàng)立了武周王朝,她是武周王朝的太陽,是中國唯一一位女皇帝。武周王朝定都洛陽。武曌(zhào)(624年-705年12月16日),一般被稱為武則天,并州文水(今山西省文水縣)人。唐朝至武周時期政治家,武周開國君主(690年10月16日-705年2月23日在位)。荊州都督武士彟次女。武則天前后當政四十余年,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正統(tǒng)女皇帝。她開創(chuàng)的時代,上承貞觀之治,下啟開元盛世,被認為是走向盛唐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她多智略,兼涉文史,頗有詩才。著有《垂拱集》《金輪集》等,今已佚。</p><p class="ql-block">10.唐玄奘兮,譯經(jīng)弘揚:唐玄奘翻譯佛經(jīng),弘揚佛法。玄奘(602年-664年),唐代高僧,我國漢傳佛教四大佛經(jīng)翻譯家之一,中國漢傳佛教唯識宗創(chuàng)始人。玄奘本姓陳,名祎、洛陽緱氏(今河南洛陽偃師緱氏鎮(zhèn))人。13歲出家,21歲受具足戒。曾游歷各地,參訪名師,學習《涅槃經(jīng)》《攝大乘論》《雜阿毗曇心論》《俱舍論》等經(jīng)論。因為感到各師所說不一,各種經(jīng)典也不盡相同,于是決定西行求法,以解迷惑。曾陳表朝廷奏請去西方求法,未被允準。貞觀三年(629)朝廷因饑荒允許百姓自行求生,他即從長安出發(fā),經(jīng)姑臧出敦煌,經(jīng)今新疆及中亞等地,輾轉到達中印度摩揭陀國王舍城。進入當時印度佛教中心那爛陀寺,師從戒賢學習《瑜伽師地論》等眾多經(jīng)典,兼學梵書《聲明記論》。不久,聲名大起。史書記載,玄奘西行求法,往返十七年,旅程五萬里,所歷“百有三十八國”。于貞觀十九年返回長安,帶回大小乘佛教經(jīng)律論共五百二十夾,六百五十七部。歸國后受唐太宗召見,住長安弘福寺,后又住大慈恩寺。從貞觀十九年開始,約二十年間,主要從事譯經(jīng)事業(yè),先后譯出大小乘經(jīng)論共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其中主要有《大般若經(jīng)》《解深密經(jīng)》《大菩薩藏經(jīng)》《瑜伽師地論》《大毗婆沙論》《成唯識論》《俱舍論》等。他還曾把《老子》和《大乘起信論》譯為梵文,傳入印度;將入印路途見聞撰寫《大唐西域記》十二卷。</p><p class="ql-block">11.李隆基兮,開元盛唐:唐玄宗李隆基,開創(chuàng)了大唐的開元盛世。垂拱元年八月戊寅日(685年9月8日),李隆基生于東都洛陽。唐玄宗李隆基(685年9月8日-762年5月3日),唐高宗李治與武則天之孫,唐睿宗李旦第三子,故又稱李三郎,母竇德妃。唐朝在位最長的皇帝(712年9月8日-756年8月12日在位)。其在位期間,開創(chuàng)了大唐開元盛世。</p><p class="ql-block">12.顏真卿兮,顏體雄剛:顏真卿的顏體字,雄壯剛勁,大氣磅礴。顏真卿(709年-784年8月23日),字清臣,小名羨門子,別號應方,京兆萬年(今陜西省西安市)人,祖籍瑯玡臨沂(今山東省臨沂市)。唐朝名臣、書法家。秘書監(jiān)顏師古五世從孫、司徒顏杲卿從弟。死后葬于河南省洛陽市偃師區(qū)山化鎮(zhèn)湯泉村。</p><p class="ql-block">13.杜少陵兮,詩圣春望:杜甫被后世尊稱詩圣,其代表作有春望等。杜甫《春望》詩曰:“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倍鸥Γ?12年2月12日-770年),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祖籍襄陽(今湖北襄陽),自其曾祖時遷居河南鞏縣(今河南鞏義西南)。唐代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大李杜,也常被稱為老杜。其代表作有《登高》《春望》《北征》以及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關吏》)、三別(《新婚別》《無家別》《垂老別》)等。杜甫被后世尊為詩圣,稱其詩為詩史。死后葬于洛陽偃師首陽山下杜樓村北。杜甫墓全國共有八處,分別位于湖北襄陽、陜西富縣、陜西華陰、湖南耒陽、湖南平江小田村、四川成都、河南偃師和河南鞏義。</p><p class="ql-block">14.劉禹錫兮,詩豪衣巷:劉禹錫有詩豪之稱,《烏衣巷》是其代表作之一。衣巷,即烏衣巷。劉禹錫《烏衣巷》詩曰:“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眲⒂礤a(772年-842年),字夢得,籍貫存在河南洛陽、江蘇徐州、浙江嘉興三種說法,自言系出中山(今河北定州),生長于河南鄭州滎陽,自述“家本滎上,籍占洛陽”。一說其先祖為中山靖王劉勝,一說其為匈奴后裔。唐代文學家、哲學家,有詩豪之稱。劉禹錫詩文俱佳,涉獵題材廣泛,與白居易并稱“劉白”,與柳宗元并稱“劉柳”,與韋應物、白居易合稱“三杰”。留有《陋室銘》《烏衣巷》《竹枝詞》《楊柳枝詞》等名篇。其哲學著作《天論》三篇,論述天的物質性,分析“天命論”產(chǎn)生的根源,具有唯物主義思想。著有《劉夢得文集》。詩集十八卷,今編為十二卷。</p><p class="ql-block">15.白居易兮,詩魔詩王:白居易,有詩魔和詩王的稱謂,與李白杜甫并稱唐朝三大詩人。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太原陽邑(今太谷縣,一說祖籍為同州韓城,今韓城市),到其曾祖父時遷居下邽(今陜西渭南),生于河南新鄭 ,唐代現(xiàn)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死后葬于河南洛陽香山白園。代表作《琵琶行》《長恨歌》等經(jīng)典作品得到了廣泛傳播和流傳,對后世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p><p class="ql-block">16.元微之兮,鶯鶯西廂:元稹的唐傳奇.《鶯鶯傳》,被元代王實甫改編成了雜劇《崔鶯鶯待月西廂記》,簡稱《西廂記》,又稱《王西廂》《北西廂》。元?。?79年-831年9月3日),字微之、威明。洛陽(今河南省洛陽市)人,鮮卑族。中國唐朝中期大臣、詩人、文學家、小說家,北魏昭成帝拓跋什翼犍十九世孫。</p><p class="ql-block">17.李長吉兮,詩鬼才煌:李賀有詩鬼之稱,才華橫溢,成就輝煌。才煌,才華橫溢,成就輝煌。李賀(790年-816年),字長吉,河南府福昌縣昌谷鄉(xiāng)(今屬河南省洛陽市宜陽縣)人,祖籍隴西郡,世稱“李昌谷”,唐朝中期浪漫主義詩人。唐朝宗室鄭王李亮后裔。他的詩作想象極為豐富,經(jīng)常應用神話傳說來托古寓今,所以后人常稱他為“鬼才”“詩鬼”,稱其創(chuàng)作的詩文為“鬼仙之辭”。有“太白仙才,長吉鬼才”之說。李賀是繼屈原、李白之后,中國文學史上又一位頌享盛譽的浪漫主義詩人。留下了黑云壓城城欲摧、雄雞一聲天下白、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千古佳句。</p><p class="ql-block">18.趙匡胤兮,陳橋華章:趙匡胤發(fā)動陳橋兵變,宋朝由此啟航。宋太祖趙匡胤(927年3月21日-976年11月14日 [1]),小名香孩兒。涿郡人(一說保州),生于洛陽夾馬營(今河南省洛陽市瀍河區(qū)東關)。五代至北宋初年軍事家、政治家、戰(zhàn)略家,宋朝開國皇帝(960年2月4日-976年11月14日在位)。后周護圣都指揮使趙弘殷(宋宣祖)次子,母為杜氏(昭憲太后)。</p><p class="ql-block">19.范仲淹兮,文武俱強:范仲淹文武兼?zhèn)?、智謀過人,無論在朝主政、出帥戍邊,均系國之安危、時之重望于一身。死后葬于河南洛陽縣尹樊里萬安山(今洛陽龍門東南許營村北)。范仲淹(989年10月1日-1052年6月19日),字希文。祖籍邠州,后移居蘇州吳縣(今屬江蘇蘇州)。北宋時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學家。其名篇《岳陽樓記》,借作記之機,規(guī)勸友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全文融記敘、寫景、抒情、議論為一體,動靜相生,思想境界崇高,成為雜記中的創(chuàng)新,其中“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為千古名句。</p><p class="ql-block">20.理學程兮,異彩大放:二程創(chuàng)立的理學,大放異彩。二程,即程顥和程頤,生于今武漢市黃陂區(qū),后遷居河南洛陽。程顥字伯淳,又稱明道先生。程頤字正叔,又稱伊川先生,曾任國子監(jiān)教授和崇政殿說書等職。二人都曾就學于周敦頤,并同為宋明理學的奠基者,世稱二程。</p><p class="ql-block">21.老君山兮,道教始光:老君山是道教的發(fā)源地。老君山,原名景室山,位于洛陽市欒川縣縣城東南三千米處。玉皇頂海拔2217米。為道教始祖的老子李耳的歸隱修煉處,被后世尊稱為道教起源地(道源)和祖師之庭(祖庭)。</p> <p class="ql-block">22.白馬寺兮,四十二章:白馬寺是佛教傳入中國后興建的第一座官辦寺院,攝摩騰和竺法蘭在此譯出《四十二章經(jīng)》,為現(xiàn)存中國第一部漢譯佛典。詩人邱承彬《游洛陽白馬寺》詩云:“四十二章白馬馱,二僧騰蘭東土來。慈悲傳遍桑麻地,禪味熏陶清涼臺?!卑遵R寺,位于河南省洛陽市瀍河回族區(qū)白馬寺鎮(zhèn)310國道邊,是中國佛教的發(fā)源地,始建于東漢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是佛教傳入中國后興建的第一座官辦寺院,乃中國、越南、朝鮮、日本及歐美國家的“釋源”和“祖庭”。據(jù)相關資料記載,東漢永平八年(65年),蔡愔、秦景等人告別帝都洛陽,踏上“西天取經(jīng)”的萬里征途。在大月氏國(今阿富汗境至中亞一帶),遇到印度高僧攝摩騰和竺法蘭,見到了佛經(jīng)和釋迦牟尼佛白氈像,懇請二位高僧東赴中國弘法布教。永平十年(67年),二位印度高僧應邀和東漢使者一道,用白馬馱載佛經(jīng)、佛像同返國都洛陽。漢明帝劉莊見到佛經(jīng)、佛像,十分高興,對二位高僧極為禮重,親自予以接待,并安排他們在當時負責外交事務的官署鴻臚寺暫住。永平十一年(68年),漢明帝敕令在洛陽西雍門外三里御道北興建僧院。為紀念白馬馱經(jīng),取名白馬寺。“寺”字即源于“鴻臚寺”之“寺”字,后來“寺”字便成了中國寺院的一種泛稱。攝摩騰和竺法蘭在此譯出《四十二章經(jīng)》,為現(xiàn)存中國第一部漢譯佛典。</p><p class="ql-block">23.齊云塔兮,直插云上:齊云塔高聳入云端之上。齊云塔,本稱釋迦舍利塔、金方塔、白馬寺塔,塔高十三層。始建于東漢永平年間,于金大定十五年(公元1175年)重修。重修后的齊云塔距今已有八百多年的歷史。。位于洛陽白馬寺山門外東南約200米處,是洛陽一帶地面現(xiàn)存最早的古建筑,也是中原地區(qū)為數(shù)不多的金代建筑遺存之一。據(jù)詩人邱承彬《觀洛陽白馬寺齊云塔》云:“齊云佛塔齊云高,神仙隨塔上九霄。十三密檐十三行,剎圓身方德善昊。”</p><p class="ql-block">24.雞冠洞兮,幽險雄壯:洞內有著豐富的鐘乳石景觀,有石旗、?石鼓、?石琴、?石鐘乳等,這些景觀美輪美奐,雄偉壯觀,具有麗、幽、深、險、秀的特點。位于河南省洛陽市欒川縣縣城西三公里處的雞冠山半山腰上,海拔1021米。</p><p class="ql-block">25.洛邑古城,夢回帝鄉(xiāng):洛邑古城,美得就像回到了神話傳說中天帝住的地方。帝鄉(xiāng),神話傳說中天帝住的地方。洛邑古城位于河南省洛陽市老城區(qū)九都路柳林街口。主要景點有文峰塔、河南府文廟、妥靈宮、四眼井、金元古城墻遺址等多個歷史時期保護建筑,是集游、玩、吃、住、購于一體的綜合性人文旅游觀光區(qū)。</p><p class="ql-block">26.紫薇城宮,畫棟雕梁:紫薇城的宮殿,在棟梁等木結構上雕刻花紋并加上彩繪,裝飾華麗。紫薇城,即隋唐洛陽城宮城,是隋唐時期洛陽城皇宮部分,始建于隋大業(yè)元年(605年),隋代命名為紫微城。貞觀六年(632年),號為洛陽宮,武后光宅元年(684年),號太初宮,是唐朝東都宮城。紫微城因象征天帝居所紫微宮而得別名紫微城。其正門為應天門,正殿為明堂;三大殿依次為乾陽殿、貞觀殿、徽猷殿。著名景為明堂、天堂、應天門、九洲池。</p><p class="ql-block">27.明堂天堂,無上之堂:名堂和天堂,是人間的天堂,已經(jīng)到達最高境界。無上之堂,即無上堂,意思是達到佛法的最高境界。出自《華嚴經(jīng)》,全稱《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另稱《雜華經(jīng)》。明堂天堂景區(qū),修建在紫微城遺址的核心區(qū)域,是隋唐洛陽城(紫薇城)項目的重要景觀。是武周女皇武則天理政、禮佛、生活的重要場所。明堂景區(qū),是昔日女皇武則天生活、理政場所,是紫微城正殿,號稱“萬象神宮”,天堂是武則天的御用禮佛堂。</p><p class="ql-block">28.萬國天樞,世界中央:萬國天樞是世界的中心。天樞,是武則天的紀功柱。寓意天下中樞,象征世界中心,由“諸胡聚錢百萬億”建于神都洛陽,全稱“大周萬國頌德天樞”。萬國天樞景區(qū)位于隋唐洛陽城皇城端門南側,天街之上,南接天津橋。這一地點大致位于今天的定鼎立交橋西側。萬國天樞作為古代絲綢之路友誼的象征,不僅是一個歷史遺跡,也是洛陽作為古代東方貿易和文化交流重要樞紐的見證。在2023年5月,萬國天樞還見證了第四屆世界古都論壇的舉行,來自16個國家的嘉賓和青年大使在這里共話古都文化遺產(chǎn)保護與傳承,進一步凸顯了其在國際文化交流中的重要性。洛陽博物館前的天樞觀光塔是仿照武周時期的“天樞”而建,而非原址重建。這一設計旨在向公眾展示天樞的歷史和文化價值,同時也作為洛陽博物館的一個重要景觀,吸引著來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和學者。</p><p class="ql-block">29.龍門石窟,十萬佛像:龍門石窟,雕刻了十萬多尊佛像。詩人邱承彬《游洛陽龍門石窟》云:“四百余年鑿龍門,十萬佛像生伊闕。妙圣蓮花香四方,禪窟梵容傳千劫?!?龍門石窟,位于洛陽市洛龍區(qū)龍門鎮(zhèn)龍門大道,始鑿于北魏孝文帝年間,盛于唐,終于清末。歷經(jīng)10多個朝代陸續(xù)營造長達1400余年,是世界上營造時間最長的石窟之一?,F(xiàn)存洞窟像龕2345個,造像11萬余尊。建造時采用了大量彩繪,今大多已褪色。是世界上造像最多、規(guī)模最大的石刻藝術寶庫,位居中國各大石窟之首。</p><p class="ql-block">30.關林關羽,忠義無雙:關林里面奉祀的關羽,是絕世無雙的忠義之人。關林,位于洛陽市洛龍區(qū)關林南路2號,為埋葬三國時蜀將關羽首級之地,前為祠廟,后為墓冢,為海內外三大關廟之一,千百座關廟中獨稱“林”,是中國唯有的冢、廟、林三祀合一的古代經(jīng)典建筑。</p><p class="ql-block">31.河洛大鼓,歡快唱腔:河洛大鼓,唱腔歡快活潑、氣氛熱烈,常以說書的方式在鄉(xiāng)村庭院表演。河洛大鼓,起源于清末民初,是在洛陽琴書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是流行在河洛地區(qū)一個較年輕的曲種,它有百年歷史。是一種以說、唱為藝術表演手段,敘述故事、塑造人物、表達思想感情、歌唱社會生活的傳統(tǒng)音樂。</p><p class="ql-block">32.河圖洛書,宇宙魔方:河圖洛書,是中國古代流傳下來的兩幅神秘圖案,蘊含了深奧的宇宙星象之理,被譽為宇宙魔方,是中華文化、陰陽五行術數(shù)之源。語出易經(jīng)《系辭·上》曰:“河出圖,洛出書”,河,黃河。洛,洛水。</p><p class="ql-block">33.洛陽牡丹,國色天香:洛陽牡丹,國色天香,嬌艷多姿,姹紫嫣紅。國色天香,出自于唐朝詩人李正封《牡丹詩》:“國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lt;/p><p class="ql-block">34.洛陽水席,酸辣清爽:洛陽水席,是河南洛陽一帶特色傳統(tǒng)名宴,屬于豫菜系。洛陽水席始于唐代,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是中國迄今保留下來的歷史最久遠的名宴之一。特點是有葷有素、選料廣泛、可簡可繁、味道多樣,酸、辣、甜、咸俱全,清爽可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邱承彬,字木兮,號六不居士,又名邱木兮、邱六不。詩人、作家、天珠學家、書法家、傳統(tǒng)文化學者、天珠學創(chuàng)始人、邱體字隸書創(chuàng)始人、邱體詩創(chuàng)始人。圖書著作有《解密天珠》、《邱承彬詩集》,均為山東教育出版社出版?!肚癯斜蛟娂蜂浻卸墓?jié)氣詩四十八首:《中國頌》、《泰山頌》《黃河頌》《山東頌》《西藏頌》《濟南頌》《蘇州頌》《淄博頌》《哈爾濱頌》《天水頌》《開封頌》《南陽頌》《商丘頌》《洛陽頌》《章丘頌》《沈陽頌》《昆明頌》《成都頌》《貴陽頌》《孔子頌》《伏羲頌》《黃帝頌》《黃山頌》、《長白山頌》《熱海頌》《石林頌》《父親頌》《母親頌》《婦女頌》《四季頌》《千佛山頌》《老師頌》《同學頌》《五一頌》《雪山圣湖頌》《聊齋頌》《四季頌》《春天頌》《北王莊頌》《中秋月嫦娥甩袖》等為邱承彬著名的頌詩。</p> <p class="ql-block">解密天珠,邱承彬編著,山東教育出版社出版。</p> <p class="ql-block">邱承彬詩集,山東教育出版社出版,二十四節(jié)氣詩大全。</p> <p class="ql-block">浙江麗水邱體字隸書字帖紫氣東來石刻。邱承彬(邱木兮,邱六不)書法。</p> <p class="ql-block">邱體字創(chuàng)始人是邱承彬(邱木兮,邱六不)</p><p class="ql-block">天珠學創(chuàng)始人是邱承彬(邱木兮,邱六不)</p><p class="ql-block">邱體詩創(chuàng)始人是邱承彬(邱木兮,邱六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