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隨父母參加“三線建設(shè)”從西安844廠來襄陽一晃已近五十九年,我這個當(dāng)年的幼童如今已是花甲老者。祖籍山西的我們身為異鄉(xiāng)異客,飲食口味卻已入鄉(xiāng)隨俗,但每年冬至的餃子卻還是親手包制的山西餃子,這一點從未改變。</p><p class="ql-block"> 記得小的時候,母親無論工作再怎么忙,冬至這天吃餃子的習(xí)俗從未中斷,剁餡調(diào)餡總是老爸的“任務(wù)”,包則是老爸老媽共同進行,我們這些小孩子就圍在一起邊看邊學(xué),打打鬧鬧。年復(fù)一年,耳濡目染,我們也都學(xué)會了包餃子。長大后,我們各自的小家庭也常常包包餃子調(diào)劑一下口味。然而,最具儀式感的餃子,還得屬每年冬至大家齊聚老爸老媽家里,共同經(jīng)歷的冬至餃子的熱鬧場面。</p><p class="ql-block"> 父親頭一天晚上,就把餃子餡剁好了,直徑一尺的不銹鋼盆里盛放著堆成了“小山”餃子餡兒。餡兒的表面被父親用筷子抹的平平整整,用筷子寫上去的大大的福字格外引人注目。冬至一早,母親就開始挨個給我們打電話,催促大家早點回來一起包餃子。其實憑老爸老媽的手藝,我們幫不幫忙都不影響大家按時吃餃子。顯然,母親想要的不是“幫忙”,而是全家人圍坐在一起,搟的搟,包的包,談笑風(fēng)生的熱鬧勁兒……。</p><p class="ql-block"> 時間過的好快,母親離開我們已有十多年啦!現(xiàn)在回想起來,其實一個大家庭的鼎盛時期所能持續(xù)的年份,放在人生長河里來看,都是很短暫很有限的。歲月一去不復(fù)返,唯有盡情享受過曾經(jīng)所擁有的美好時光,方不負年華,不枉此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