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漫步在大同這座古老而充滿魅力的城市,心中滿是敬畏與好奇。大同,這座山西省省轄市,是中國首批24個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之一,也是中國首批13個較大的市之一。它有著“北方鎖鑰”之稱,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我走在大同的街頭巷尾,仿佛能聽到歷史的回響。大同不僅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底蘊,還是國家新能源示范城市、中國優(yōu)秀旅游城市、國家園林城市等,它就像一顆璀璨的明珠,在歷史的長河中閃耀著獨特的光芒。</p> <p class="ql-block">大同古稱云中、平城,曾是北魏首都,遼、金陪都,境內(nèi)古跡眾多。云岡石窟那精美的佛像仿佛在訴說著往昔的輝煌;華嚴寺里,古樸的建筑與莊重的佛像相得益彰,讓人感受到濃厚的宗教氛圍;善化寺、恒山懸空寺、九龍壁等也各有千秋,每到一處都像是一次穿越時空的旅行。我穿梭在這些古跡之間,仿佛能觸摸到歷史的痕跡,感受到古人的智慧與匠心。</p> <p class="ql-block">我于2024年10月底到此旅游。其中代王府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代王府是明代規(guī)模較大的一座藩王府邸,以三大殿為中心,占地19萬平方米,有大小宮殿二十多座,房屋八百余間。我站在代王府前,那宏偉的建筑讓人不禁感嘆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藝。代王府以南京故宮為藍本營建,嚴格地按《周禮·考工記》中“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的王都營建原則建造。我走進代王府,仿佛能看到當年代王在這里處理政務(wù)、舉行大典的場景。外朝的承運殿、圜殿、存心殿,內(nèi)廷的長春宮、交泰殿、坤寧宮等建筑,都承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代王府歷經(jīng)了明王朝由建國而至失國的歷史過程,先后有11位代王在此處理政務(wù)和生活起居。我漫步在這座古老的王府里,仿佛能聽到歷史的回聲,感受到代王府曾經(jīng)的輝煌與榮光。</p> <p class="ql-block">代王府前部宮殿宏偉壯麗,庭院明朗開闊,象征著封建政權(quán)的至高無上,承運殿坐落在代王府的中心,顯示著藩王的威嚴。我站在承運殿前,想象著當年藩王即位、大婚、冊封等盛大儀式在這里舉行,數(shù)千人“三呼千歲”,數(shù)百種禮器鐘鼓齊鳴的壯觀場面。后部內(nèi)廷則富有生活氣息,建筑多是自成院落,有花園。我穿梭在內(nèi)廷的建筑之間,仿佛能看到代王與代王妃在這里居住生活的場景,感受到這里曾經(jīng)的溫馨與寧靜。</p> <p class="ql-block">外朝是代王處理政事的地方,主要有三大殿:承運殿、圜殿、存心殿。其中承運殿最為高大、輝煌。我站在承運殿前,仰望著這座宏偉的建筑,仿佛能看到當年代王在這里處理政務(wù)時的威嚴莊重。而內(nèi)廷以長春宮、前寢宮、后寢宮為中心,是代王與代王妃居住生活的地方。我走進內(nèi)廷,那精致的建筑布局,讓人感受到這里曾經(jīng)的奢華與舒適。代王府的建筑風格前半部嚴肅、莊嚴、壯麗、雄偉,以象征藩王的至高無上;后半部則富有生活氣息,建筑多是自成院落,有花園。這種建筑風格的差異,也反映了古代封建社會的等級制度。</p> <p class="ql-block">華嚴寺,這座始建于遼清寧八年(1062年)的寺廟,是中國現(xiàn)存年代較早、保存較完整的一座遼金寺廟建筑群,也是中國現(xiàn)存三大遼代寺院之一。我來到華嚴寺,那古樸的建筑與寧靜的氛圍讓我仿佛置身于另一個世界。華嚴寺建筑依東西軸線布局,總占地面積66000平方米,整體分為上下兩寺。上寺以大雄寶殿為中心,分為兩院;下寺以薄伽教藏殿為中心。我走進華嚴寺,仿佛能看到當年僧人們在這里誦經(jīng)禮佛的場景。華嚴寺集中了遼金建筑、小木作天宮樓閣、彩塑、壁畫等各類文物,均居同類作品中的上乘,在中國建筑史、宗教史和藝術(shù)史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我漫步在華嚴寺中,仿佛能看到歷史的痕跡,感受到古人的智慧與匠心。</p> <p class="ql-block">華嚴寺的建筑極具契丹民族特色,是少有的保有契丹一族原有習慣東向而建的木構(gòu)佛寺建筑。華嚴寺的主要建筑都是坐西朝東,卻也存在著很多建筑依然保留著傳統(tǒng)漢族建筑的布局習慣,這是由于當時契丹族與漢族傳統(tǒng)風格得到了融合。我站在華嚴寺前,那獨特的建筑風格讓我感受到不同民族文化融合后產(chǎn)生的奇妙反應(yīng)。建筑藝術(shù)以適用為主,在廟宇裝飾上,藝術(shù)則趨向于精雕細琢、顯得華麗富貴。我走進華嚴寺,仿佛能看到當年僧人們在這里誦經(jīng)禮佛的場景,感受到這里曾經(jīng)的寧靜與祥和。</p> <p class="ql-block">大雄寶殿是華嚴寺上寺的主殿,始建于遼清寧八年(1062年),重建于金天眷三年(1140年),基本上保留了遼代風格。我站在大雄寶殿前,那宏偉的建筑讓人不禁感嘆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藝。大殿建在高4米青磚臺基上,月臺敞朗,寬33米,深19米,與石級、勾欄構(gòu)成凸字形平面,兩側(cè)為明朝時期增建的六角鐘鼓亭。我走進大雄寶殿,仿佛能看到當年僧人們在這里誦經(jīng)禮佛的場景。殿身面闊九間,進深五間,單檐廡殿頂,建筑面積1443.5平方米,是中國現(xiàn)存遼金佛寺中最大的殿堂。我漫步在大雄寶殿中,仿佛能看到歷史的痕跡,感受到古人的智慧與匠心。</p> <p class="ql-block">薄伽教藏殿是華嚴寺下寺的主殿,作為藏經(jīng)殿,始建于遼重熙七年(1038年)。我走進薄伽教藏殿,那精美的建筑與珍貴的文物讓我仿佛置身于一個藝術(shù)的殿堂。薄伽教藏殿內(nèi)環(huán)繞排列雙重樓閣式木構(gòu)壁藏三十八間,下層為束腰須彌座,上置經(jīng)櫥,內(nèi)存明清時期藏經(jīng)一千七百余函,計一萬八千多冊。經(jīng)櫥之上為腰檐,其上置佛龕,外設(shè)勾欄,上覆屋頂,使用斗拱十八種之多。我站在薄伽教藏殿內(nèi),仿佛能看到當年僧人們在這里誦經(jīng)禮佛的場景,感受到這里曾經(jīng)的寧靜與祥和。中設(shè)腰檐平座,上部有木質(zhì)瓦頂、脊獸和鴟吻。勾欄、欄板均剔透雕刻。后檐明間與門楣之上制成拱橋與天宮樓閣。壁藏規(guī)制嚴謹,是中國現(xiàn)存唯一保存完好的遼代壁藏。壁內(nèi)佛壇上,滿布遼代塑像三十一尊。其中尤以一尊合掌露齒的脅侍菩薩為最,其上身微裸,體型豐滿,線條流暢,雙手合十,置于胸前,兩面嘴唇微微一笑,露出一排潔白的牙齒,輕抬左腳,重心移向右腿,被鄭振鐸譽為“東方維納斯”。我站在薄伽教藏殿內(nèi),仿佛能看到當年僧人們在這里誦經(jīng)禮佛的場景,感受到這里曾經(jīng)的寧靜與祥和。</p> <p class="ql-block">北魏“明堂辟雍”遺址位于大同古城東南約2.5公里處,建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五年(公元491年),太和十八年孝文帝遷都洛陽后,功能廢棄。我來到北魏“明堂辟雍”遺址,那古老的建筑與歷史的痕跡讓我仿佛置身于北魏時期??脊殴ぷ髡哂?995年在建設(shè)工地上發(fā)現(xiàn)了該遺址,并在1996年對南門夯土臺基進行了部分發(fā)掘。2016年考古工作者又對南門遺址做了完全揭露、保護和展示工作。我漫步在這片遺址上,仿佛能看到當年北魏帝王在這里舉行朝會、祭祀和慶賞等大典的場景,感受到北魏時期的繁榮與輝煌。</p> <p class="ql-block">北魏平城明堂是中國歷史上的四大明堂之一,位于大同市柳航里。它是北魏帝王舉行朝會、祭祀和慶賞等大典的地方,也是禮治文化的載體。我站在北魏平城明堂前,那宏偉的建筑讓我仿佛置身于北魏時期。目前,它是唯一在原址修復(fù)完成的明堂,成為平城遺址的標志性建筑。</p> <p class="ql-block"> 大同這座美麗的歷史文化名城,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很值得一游。</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