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御制人臣儆心錄》,是清初王永吉所撰,頒布于順治十二年,即1655年。因為有順治皇帝作的序,所以有“御制”二字。儆心,意思是警惕自己的思想。換言之,就是要有自律意識。</p><p class="ql-block"> 王永吉,字修之,號鐵山,江南高郵,即今江蘇高郵人。明天啟五年進士,任知縣。崇禎十五年,擢升為右僉都御史,巡撫山東,官至薊遼總督。明朝滅亡后,王永吉降清,順治二年任大理寺卿,四年任工部侍郎,八年任戶部侍郎,十年升兵部尚書。次年轉(zhuǎn)都察院左都御史,擢秘書院大學士。順治十六年卒。謚號文通。</p> <p class="ql-block"> 這冊《御制人臣儆心錄》的刊刻年代應該是清初順治年間。是個官刻本,且年代較早。<span style="font-size:18px;">拍賣公司將其放在了前一百號拍品內(nèi),起拍價定為兩千元。這</span>是本屆嘉德秋拍中姜德明先生的舊藏小專題之一,名家舊藏與編號分外靠前的安排,可見拍賣公司也對其能夠順利成交冀予了厚望。此書上沒有留下姜德明老先生的收藏印記,僅在拍品簡介后標明了其來源,可知出自其舊藏。我對姜老先生也不是太了解。從此書的雕版風格與內(nèi)容看,應該是清初內(nèi)府的一個刻本,絕非民間等閑之物。此本較為少見,我的競買預算訂在了兩萬元左右。</p><p class="ql-block"> 11月30日,拍賣如期舉行,競價沒有想象中的那么激烈,我僅用了幾牌,便以五千元順利的將其拿下。加上傭金也只有五千七百五十元,這么合適的價錢,令我有點喜出望外。<span style="font-size:18px;">此《御制人臣儆心錄》可能是市面上首次現(xiàn)身,之前也沒有搜到過有關(guān)它拍的賣記錄。我的競買預算也是參考了《御制資政要覽》的市場行情,勝算的概率其實并不大,此番競購成功實屬運氣。</span></p><p class="ql-block"> 《御制資政要覽》也是清初內(nèi)府刻本。全書大都為三冊,即便其開本最小的那種,市場價也得在四、五萬元。大本的有線裝與蝴蝶裝兩種,市場價均在十萬元左右,這個價格都是近年來回落后的行情。該書的存世量相當大,每年的上拍記錄大約也有個十幾次,所以,其市場行情十分明了。《御制人臣儆心錄》在市面上很少見到。沒有一定的數(shù)量,更不存在炒作的機會,缺乏大眾觀注度。而今曇花一現(xiàn),為我所獲,說明筆者與此書還是有一定的緣分的。</p><p class="ql-block"> 藏書家韋力老師的文章里曾經(jīng)提及過《御制人臣儆心錄》的刻本,現(xiàn)截錄其原文如下:</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御制人臣儆心錄》(清)福臨撰。清丁氏八千卷樓抄本,紅格寫樣紙,一冊。順治八年,福臨親政后,分別查辦了譚泰等多名權(quán)臣,后有感于陳僚之弊,故撰此書,意在訓誡。然此書實由福臨擬綱,再交由大學士王永吉撰寫成書者,由內(nèi)府刊刻于順治十二年,同時刊刻了滿文和漢文,不過兩種文字之本留傳至今者均不多見。今春泰和嘉成拍賣公司,上拍了近百件王鍾翰舊藏之書,此為其一,乃是丁氏八千卷樓抄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span><span style="color:rgb(1, 1, 1);">顯然,韋力老師得到的是一個八千卷樓手抄本,那絕對是一部好書。但其也間接地評價了此書刻本的稀缺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按中國古籍四部分類法,此《御制人臣儆心錄》應歸史部職官類。據(jù)《中國古籍善本書目》著錄,其全國公藏也僅僅只有兩部,一部收藏在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圖書館,另一部則收藏在河北省保定市圖書館。國圖與故宮博物院均無此書的收藏信息?!队瀑Y政要覽》的公藏數(shù)沒有收錄在內(nèi),是以無法比對,但市面上每年十幾次的上拍記錄可以知道,其存世量遠運多于《御制人臣儆心錄》。再拿近年來</span><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18px;">市場上的宋版元明遞修本《通鑒紀事本末》與元大德刻明遞修本《通志》來說,這兩種宋元明遞修本的全國公藏數(shù)都在四十部以上。其單本零冊在拍賣會上也是???,且筆者也先后入藏了這兩種書的宋元刻本。兩種宋元古本與這冊清刻本的存世量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和反差,這數(shù)據(jù)都是出自同一權(quán)威公藏著錄,可想而知,此《御制人臣儆心錄》應該是比較少見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p> <p class="ql-block"> 此書開本闊大。高30厘米,寬17.8厘米。封面題簽上印有雙龍戲珠圖案。版權(quán)頁下面刻的是海水江涯,兩側(cè)各有一升龍,“世祖章皇帝”圣號出頭,下刻一臥龍,中間是書名。書簽、牌記連同二頁御制序言也都是紅印。紙質(zhì)瑩白堅密。版式為四周雙邊,白口,黑魚尾。半框高18.4厘米,寬14.4厘米。半頁7行,滿行13字。字字珠璣,恭整秀美。領(lǐng)回拍品后,我第一時間為此書訂制了一個織錦六合套。這織錦六合套用在我的藏書中,正常情況下,只有宋元古本才有此待遇。普通古籍,包括那些明版書也只是做一藍布四合套了事。此書能有如此殊榮,也可以說是才子配佳人,好馬配好鞍了。假定將這書放回到清代,那肯定也是宮庭里皇子、皇孫們的案櫝之物了。什么皇親國戚,高官大員等等,估計是無緣一睹此書芳容的。</p> <p class="ql-block"> 姜德明(1929年-2023年5月26日),男,山東高唐人,出生于天津,高級編輯,著名藏書家,1951年進入人民日報,長期從事文藝副刊編輯工作,1986年后主持人民日報出版社工作。著有《書衣百影續(xù)編》、《書肆的災難》、《孫楷第的藏書》、《古董因緣》、《新文學版本》、《姜德明書話》、《余時書話》、《與巴金閑談》、《書衣百影》、《守望冷攤》、《獵書偶記》、《書坊歸來》等。</p><p class="ql-block"> 姜德明老先生的收藏應該是以民國時期的舊書為主,其名氣很大,他和有關(guān)他的文章在孔網(wǎng)和微信公眾號上經(jīng)常能夠見到,但我基本上沒有拜讀過。不是我不尊重這位姜老先生,皆因我的興趣愛好重點是古籍。網(wǎng)上有關(guān)古籍的文章實在是太多了,根本就看不過來,因此,我對姜德明老師的收藏與著作是一無所知。</p><p class="ql-block"> 真正的開始了解這位老先生,也是在我買下了這冊《御制人臣儆心錄》后。其新文學古籍舊書在稍晚一點的中國書店舉辦了專場拍賣。兩個場次,總共有1326件拍品,成交率竟然高達99.7%,成交價亦是打破常規(guī),遠遠地超過了我的認知。<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當前經(jīng)濟大蕭條的背景下,能有如此佳績,簡直就是一個奇跡。</span>以至于微信公眾號上有關(guān)這場拍賣的評論文章鋪天蓋地,比拍賣本身還要火爆。</p><p class="ql-block"> 我不是什么“追星族”。以我個人的收入來說,在藏書這個深不可測的無底洞中,我一直認為自己根本沒有那個能力。我也從來不去參加那些名人舊藏的專場大拍,我更是一直以為那種瘋狂的溢價競買行為是在交一個高額的智商稅。這年頭,掙錢太不容易了。然而,在這波潑天流量的影響下,我這個先前對姜老先生一無所知的愚人,也悄悄地更改了這篇小文的標題,在原來的標題前正重地加上了“姜德明舊藏”幾個字。而今,我還是“意外”地加入了“追星一族”,并且“意外”<span style="font-size:18px;">地分到了一杯羹。我對姜老的藏書成就也多了幾分了解,對這位已故的前輩藏書大家更是多了幾分敬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2025年1月2日,順通記于饒陽摩訶精舍。</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