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喜歡參觀博物館。</p><p class="ql-block"> 了解一個地方的歷史文化,博物館是最好的去處。那些神奇的歷史故事和精美的藝術品讓我著迷。</p><p class="ql-block"> 我的家鄉(xiāng)哈爾濱也有幾處博物館,除了省博物館,大都是行業(yè)博物館,規(guī)模大小不一,但唯獨缺一個哈爾濱市博物館,這讓我失望過。</p><p class="ql-block"> 2024年秋,我回到闊別四年的家鄉(xiāng)哈爾濱。從朋友那里知道哈爾濱有了博物館的消息,這讓我興奮不已。10月6日,我一大早就趕到了哈爾濱博物館,先睹為快。</p><p class="ql-block"> 哈爾濱博物館坐落在地段街、柳樹街、兆麟街合圍處,與中央大街隔街相望,向南500米為圣-索菲亞教堂,真可謂是寸土寸金的風水寶地。市政府的決策者們沒有打商業(yè)開發(fā)的主意,而是建一個不但分文不得,每年還要大筆資金投入的博物館。這是何等的氣魄和情懷?想到這兒,不免心生感動。</p><p class="ql-block"> 從博物館提供的資料顯示:哈爾濱博物館前身是哈爾濱文物站,建于1994年12月,位于道里區(qū)景陽西路,建筑面積只有2500多平方米,2015年免費接待游客參觀,但影響力太小,別說去了,我聽都沒聽說過。2020年初,市政府決定對市區(qū)博物館進行整合,將哈爾濱文物站、哈爾濱建筑藝術博物館和哈爾濱黨史紀念館合并,組成新的哈爾濱市博物館。館址設在原哈爾濱市委老辦公區(qū)舊址。新館占地面積3.2萬平方米,建筑面積7.4萬平方米,館舍面積4萬多平方米。2021年館群數(shù)量增加到13個。</p><p class="ql-block"> 哈爾濱博物館現(xiàn)正開放的有四個展樓:1號樓(中蘇友好協(xié)會舊址紀念館);2號樓(哈爾濱文物館、黑龍江省文學館、古代陶瓷館、錢幣館);6號樓(哈爾濱城市歷史館);7號樓(藝術品收藏館、俄羅斯油畫雕塑收藏館、當代影像藝術館、歐洲版畫收藏館、黑龍江版畫館、油燈、鐘表收藏館)。</p><p class="ql-block"> 哈爾濱博物館面積大,展品多,雖然最高層是四樓,但每個展區(qū)都有電梯,上樓坐電梯,參觀完再拾級而下,給參觀者帶來不少方便。</p><p class="ql-block"> 進館參觀手續(xù)簡便,免費,只要有身份證或其他證明身份的證件即可。</p><p class="ql-block"> 一進參展大廳,渾厚古樸的氣氛給人以沉靜的感覺,瞬間從外界的躁動中轉(zhuǎn)為置身濃厚歷史氛圍的室內(nèi)。</p><p class="ql-block"> 哈爾濱博物館,稀世珍寶的聚集之地,二百多年的文化濃縮于一地,盡顯北方盛世的滄桑與繁華。每一個展廳,都記載著人類文明的歷史畫卷。</p><p class="ql-block"> 展廳里,那一件件透著古樸滄桑的老物件;一幅幅精美絕倫的書畫;一個個精湛靈動的銅雕;一本本印著時代標記的文學作品……讓我看得眼花繚亂,驚嘆不已。特別是那些發(fā)源于金、清時代的出土文物,散發(fā)著神秘的氣息。它們自從被考古學家們從歷史的遺跡中挖掘出來就蒙上了一層神秘的紗。而這一層紗,正被后來的人們用雙手漸漸地揭開,考證哈爾濱的歷史經(jīng)緯。</p><p class="ql-block"> 看博物館中擺放的那些老舊器物,有些我見過,甚至還用過,轉(zhuǎn)眼間已成過眼煙云。睹物思情,懷念過往,唏噓不已。</p><p class="ql-block"> 我把關注的重點放在了6號樓的哈爾濱城市歷史館。作為土生土長的哈爾濱人,我對家鄉(xiāng)的歷史知之甚少,似是而非,很多都是道聽途說來的,這次進館參觀才有了如下的認知:</p><p class="ql-block"> 哈爾濱的名字是從舊稱“阿勒錦”轉(zhuǎn)化而來,“阿勒錦”滿族語,曬網(wǎng)場的意思。因毗鄰松花江,一百多年前還是一個小漁村。</p><p class="ql-block"> 1895年,沙俄和清政府簽訂《中俄密約》修建中東鐵路。鐵路于1897年開工,1903年建成通車。鐵路從俄羅斯的赤塔經(jīng)滿洲里橫穿中國,從綏芬河出境到海參崴。鐵路在松嫩平原和松花江邊的阿勒錦交匯,形成水陸碼頭,并在此向南延伸修至大連港,使此地變成水陸交匯的丁字路口,從此遠東國際都市哈爾濱橫空出世,聲名鵲起。</p><p class="ql-block"> 上個世紀初,隨著蘇聯(lián)十月革命的勝利,大批俄羅斯貴族、地主、舊軍官、資本家紛紛順著中東鐵路逃亡到哈爾濱。他們憑借雄厚資金開始大興土木。首先在中央大街附近建造俄羅斯民居,僅用了二十年的時間便在俄羅斯人聚集的地方,一棟棟樓房拔地而起。同時俄羅斯的文化和宗教相繼涌入,極大地影響了哈爾濱人的意識形態(tài)、生活方式和飲食習慣。道里和南崗兩區(qū)成為俄羅斯人集中居住的主要區(qū)域。</p><p class="ql-block"> 幾乎與此同時,在上個世紀的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又迎來一次大規(guī)模的闖關東潮。他們中大部分是山東人,也有一部分河北人。我的父親于1923年就從河北省寧河縣跟隨鄉(xiāng)親來到哈爾濱學銀匠手藝,當時只有18歲。當年闖關東的人,主要居住在道里區(qū)的顧鄉(xiāng)屯,南崗區(qū)的新發(fā)屯、鼎新屯,道外區(qū)的傅家甸一帶。在傅家甸,巴洛克建筑群就此形成。經(jīng)濟和文化的空前繁榮使哈爾濱成了當時東北亞最負盛名的國際商埠,中西方文化在這里融會貫通,世代流傳。</p><p class="ql-block"> 看到這些歷史陳跡,頓生感慨,也引發(fā)了我的懷舊之情。懷念哈爾濱,不僅是懷念那些曾經(jīng)的建筑;懷念有軌電車;更是懷念那些拴在建筑之上的歲月;懷念那個曾經(jīng)質(zhì)樸的年代;懷念那時候人們的豪爽真誠……懷念應該是什么?懷念應該是對自然和歷史的尊重。</p><p class="ql-block"> 哈爾濱博物館顯然已經(jīng)成為人們懷念過往的寄托,凝聚著深厚的東北文化情結,并且具有獨特、悠長的藝術底蘊,為后人懷念和稱頌,實乃功德無量。</p><p class="ql-block"> 面對這么多的藏品,在很短的時間內(nèi)可以看完,但不一定看懂。需要多次參觀,仔細觀摩才能有所感悟。一天的時間,也只能知道個大概而已。</p><p class="ql-block"> 缺憾還是有的。哈爾濱的考古發(fā)掘展品不多;哈爾濱的野生動植物標本未曾見到;上個世紀六十年代末發(fā)生的重大事件,并影響幾代人的哈爾濱知青上山下鄉(xiāng)的歷史還是一個空白……盡管如此,瑕不掩瑜。我相信,隨著考古發(fā)掘的持續(xù)進行,隨著收藏界的繁榮興旺,博物館館藏一定會調(diào)整得更加全面和豐富。</p><p class="ql-block"> 日漸西落 ,依依不舍地走出了博物館。我的心靈感到前所未有的安寧和感動。非常慶幸自己有了這一次參觀。盡管我旅居他鄉(xiāng),但只要時間允許,還會再來享受這難得的機會。</p><p class="ql-block"> 這些照片是用手機拍攝的。由于參觀的人多,拍照不太方便,再加上展廳燈光暗淡,所拍照片大都曝光不足,效果不佳。盡管如此,我還是想把這些照片選出部分制成美篇與網(wǎng)友分享。</p><p class="ql-block"> 由于美篇對上傳照片有數(shù)量限制,只能分成上下兩部分。</p><p class="ql-block"> 第一部分主要是哈爾濱城市建設史、以及哈爾濱文學、攝影、書畫展。</p><p class="ql-block"> 第二部分主要是俄羅斯雕塑、油畫 以及鐘表、油燈、陶瓷藝術品收藏展。</p> <p class="ql-block">中外油燈收藏展</p> <p class="ql-block">中外鐘表收藏展</p> <p class="ql-block">蘇聯(lián)時期人物雕塑展</p> <p class="ql-block">庫爾斯克會戰(zhàn)是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中蘇德戰(zhàn)場上的決定性戰(zhàn)役之一,也是該戰(zhàn)爭中最大規(guī)模的坦克會戰(zhà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二戰(zhàn)時期,柏林被蘇軍包圍后,德軍將國會大廈打造成一個堅固的支撐點。蘇軍在強大炮火的掩護下,拼死強攻,終于攻克了國會大廈。國會大廈戰(zhàn)斗是柏林戰(zhàn)役的最后一戰(zhàn)。</p> <p class="ql-block">歐洲雕塑藝術品收藏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