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李仲民</p> <p class="ql-block"> 經(jīng)過精心打磨,位于北京皇城景山街區(qū)沙灘后街22號“首開首院文化金融產(chǎn)業(yè)園”即將亮相。</p> <p class="ql-block"> 日前,筆者有幸先睹為快,獲知園區(qū)東南角的附屬樓已被改作小型劇場,邀請專業(yè)演出機構(gòu)運營,觀看演出的觀眾可通過位于中老胡同的園區(qū)后門進出,十分便捷。</p> <p class="ql-block"> 園區(qū)南半部,清末民初曾是清光緒帝瑾、珍妃兄長唐志锜居所,當時院門就設(shè)在中老胡同,門牌32、33號。唐小曼女士介紹:</p> <p class="ql-block"><b> 瑾、珍妃被選入宮后,供職于上海的祖父志锜便在北京物色到中老胡同32號(旁門33號),這座大宅院為新家。由三個三層的四合院所組成,大小庭院不下十余處。</b></p> <p class="ql-block"> 瑾妃1924年去世前赴“志宅”為母祝壽。志锜在清廷、北洋政府均有任職,約1927年去世。胡適1918年3月11日致母信中,曾講述赴“志宅”做客情景:</p> <p class="ql-block"> <b>昨日為星期,有友人宋君請吃午飯,席設(shè)在一位旗人志先生家中。同席者有一位日本人,一個美國人,一個法國人及蔡元培先生。吃的是真正北京菜,很有趣味。在北京吃北京菜,都是假的,都是山東人造的,并不是真北京菜,這一次吃的可是真的了。吃的飯是老米飯,老米是一種多年陳的米,顏色微黃。這一次用的米聽說是從宮里。</b></p> <p class="ql-block"> 胡適信中提到友人宋君是其北大同事宋春舫。為什么宋氏選擇在“志宅”宴請中外友人呢?宋以朗在《宋家客廳:從錢鍾書到張愛玲》一書中寫到:</p> <p class="ql-block"><b> 我的祖父是宋春舫(1892—1938),浙江吳興人。他是中國早期現(xiàn)代戲劇理論家,藏書家,中國海洋科學(xué)的先驅(qū)。</b></p> <p class="ql-block"> <b>父親對我說,宋家和清末光緒帝原來也有些淵源。光緒最寵愛珍妃和瑾妃兩姐妹,特許她們的一個哥哥在上海辦白鴿票,那是一種古老的彩票……這位志銳姓他他拉氏,隸滿洲正紅旗,是瑾妃、珍妃的堂兄。父親又對我說,志銳工作繁重,便委任一個徐姓漢人打理。</b></p> <p class="ql-block"><b> 這徐某的女兒徐碧云,結(jié)果嫁給了我的曾祖父宋季生。</b></p> <p class="ql-block"><b> 1917年初夏宋春舫回國,先后擔(dān)任上海圣約翰大學(xué)、清華大學(xué)、北京大學(xué)教授,講授歐美戲劇及戲劇理論,成為在中國大學(xué)開設(shè)戲劇課程的第一人。</b></p> <p class="ql-block"> 與唐家有了這層關(guān)系,宋春舫1918年至1925年在北京工作生活期間借住在“志宅”。除了胡適信中言及,1918年11月12日《北京大學(xué)日刊》(254號)刊登“宋春舫啟事”,擬招募書記員一名,所留地址為中老胡同三十三號。1922年出版的《國立北京大學(xué)職員錄》記載宋春舫任北大英文系教授,講授戲劇史;法文系教授,講授詩、戲劇史、小說;預(yù)科教授,講授甲乙兩部法文。乃法國極乃武大學(xué)經(jīng)濟科碩士。住址一欄為:中老胡同三十二號。見下圖:</p> <p class="ql-block"> 1946年至1952年期間,作為老北大教職宿舍區(qū)之一的中老胡同32號,還曾經(jīng)居住過30多位中外聞名的教授學(xué)者及其家人,令這座歷史悠久的院落熠熠生輝。</p> <p class="ql-block"> 宋先生短暫一生,為中國現(xiàn)代戲劇發(fā)展做出重要貢獻,亦是中國海洋科學(xué)研究事業(yè)奠基人之一。如今,在他曾經(jīng)生活過的地方,將會有眾多精彩專業(yè)的演出登場,實為一件幸事,值得期待!</p> <p class="ql-block"> 2024年12月26日于北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