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文字:無語</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圖片:無語</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景泰地處黃土高原與騰格里沙漠過渡地帶,為河西走廊東端門戶。歷來都是邊塞之地,是絲路重鎮(zhèn)、戰(zhàn)略要塞和軍事要沖 。在景泰境內(nèi),若隱若現(xiàn)的古長城遺址和痕跡猶存的烽燧,說明她特殊的地理位置。今天我們沿著308國道來到紅水城堡遺址,尋古探今。古人有云:“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尋古,便是翻開那一卷卷泛黃的書頁,走進那些被歲月塵封的故事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紅水城堡遺址位于景泰縣紅水鎮(zhèn)紅沙峴村,建于明代。遺址東南距鄉(xiāng)村便道20米,北臨沙溝,西面為川灘,占地面積70560平方米。據(jù)《敕修甘肅通志》卷十,關(guān)梁,皋蘭縣記載:“紅水河堡在縣北五百四十里,堡周一百二十丈,高三丈一尺。明萬歷二十七年,平松山,兵部副使荊州俊建…”?!秳?chuàng)修紅水縣志》形勝篇記載:“紅水實隴右雄郡之一,以其地介戎夏,要扼咽喉,東軼蘆靖,西達莊涼,南接皋蘭北控沙磧。晉唐以來未嘗不以此地為關(guān)要”。堡城墻體系黃土夯筑而成,夯層厚0.18--0.20米,現(xiàn)已成殘垣斷壁。殘存堡墻高1--7米,底寬3--12米,頂寬0.3—8米。東堡墻長356米,存30米殘墻,高1--6米。南堡墻長260米,有三個長14米、10米、20米的豁口。西、北堡墻各長294米、240米,保存相對較好,局部坍塌成土壟狀。堡城四角原有角墩,現(xiàn)東北、西北兩角墩已毀。堡城西南角向東86米處南墻上有一敵臺,為瞭望預(yù)警之用。</p><p class="ql-block">紅水城堡在歷史上也是軍事重地,明清時期曾在此設(shè)防,駐守大量兵力。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甘肅巡撫吳達善將皋蘭縣紅水分縣治所移至紅水城堡,道光后復(fù)移至寬溝。民國二年(1913年),紅水縣與靖遠縣北區(qū)合并成立景泰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紅水城堡不僅在軍事上具有重要意義,還見證了當(dāng)?shù)氐臍v史變遷。城堡四周環(huán)山,易守難攻,但因氣候惡劣、生態(tài)破壞嚴重,最終導(dǎo)致人口減少,城堡逐漸荒廢。城堡的南有泰尾山,北有長壽山,西有石硯山,東有護家山,形成了四塞之地?。</p><p class="ql-block">在古代來說長城的主要作用是軍事防御工事。在紅水地界,有明長城遺址。長城是一個由邊墻、烽燧、墩臺、軍堡等設(shè)施共同構(gòu)建的完整防御體系,松山新邊修筑時,在沿邊修筑了諸多城堡和烽火臺,作為長城防御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萬歷二十七年(1599年),明王朝在景泰這個地界一口氣修筑了紅水堡、大小蘆塘堡、三眼井堡四座城堡;八年后的萬歷三十五年(1607年),又開始修筑永泰城和鎮(zhèn)虜堡,第二年兩座城堡同時筑成;萬歷四十二年(1614年),在松山新邊的起點——黃河西岸的一處平臺上又修建了索橋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來到這里登高俯瞰,紅水城堡風(fēng)殘的城墻殘垣,在雪后的陽光下顯得尤為滄桑。隨著時代的變遷,村落消失,風(fēng)拂淺沙,不見人蹤。古代,建城必有城隍。據(jù)記載,紅水城堡廟宇:城隍廟在城內(nèi)西南,明萬歷四十二年建,廟貌規(guī)模略以蘭省為式。 </p><p class="ql-block">圣帝廟,在城內(nèi)東,康熙八年建。圣帝廟,即關(guān)帝廟,供奉關(guān)羽,原址在大水村打麥場,與財神閣相鄰。</p><p class="ql-block">魁星閣,在東城上,相傳康熙二十五年建。老君廟、菩薩殿、十王殿,俱在城南泰尾山,康熙四十八年地震陷廢。龍王廟,在城內(nèi)東北,乾隆三十六年重建。財神閣在城中街。圣母宮,在城西十里蟠龍山。祖師殿,在城北長壽山,嘉慶十一年建。圣母宮其實就是今天所謂的“石廟”,在松山溝口。靈龜?shù)钤谔┪采侥_下。據(jù)說,紅水城堡內(nèi)外一共有14座廟宇,如土地廟、蓮花娘娘廟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紅水自建堡后,內(nèi)外這些廟宇樓閣在不同時代遭受地震坍塌、叛回焚燒等天災(zāi)人禍,建了毀,毀了再建,反反復(fù)復(fù)沒有停止過。城內(nèi)原也有清泉流淌,澆灌菜畦,古柏參天,垂柳依依,風(fēng)景優(yōu)美宜人,但這些在歷史的不斷變故中,已經(jīng)不見蹤影?,F(xiàn)在,紅水城堡已是國家重點保護遺址。城堡遺址周圍現(xiàn)栽的一些樹木,雖在奮力生長,卻因為城堡內(nèi)居民在時代的變遷中離開顯得勢單力薄。城堡內(nèi)外廟宇樓閣在時間長河里,毀了建,建立毀,話說回來,離不開在當(dāng)時來說是紅水有頭有臉,有經(jīng)濟實力的主董們。雖然這些主董們在后來一些家道落敗,一些被劃為“成分”較高的“地主”“富農(nóng)”,但他們在紅水城堡廟宇復(fù)建中做出的貢獻,是不會被遺忘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自新中國建立至60年代,紅水城堡內(nèi)外余存廟宇又先后被拆了用于學(xué)校和供銷社的建造。拆后的廟宇直到80年代開始,在眾多弟子和善男信女的大力支持下,陸續(xù)進行復(fù)建。1981年至2003年先后三次對祖師殿進行了復(fù)建,1989年復(fù)建城隍殿。進入二十一世紀于2014年復(fù)建了地藏殿。現(xiàn)在,復(fù)建廟宇靜靜地立在原地。推開殿門,殿內(nèi)供桌上零散供奉著一些果品,冷冷清清的蕭條。出門,在祖師殿左側(cè)廊檐下有現(xiàn)代人立的一塊石碑,石碑上的碑文,詳細記錄了自紅水城堡建成后城中廟宇和周邊廟宇的興盛衰敗。在地藏殿的正前方另立一塊石碑,石碑前后刻有高、方兩位當(dāng)?shù)貙W(xué)者為“紅水城堡”寫得撰文,文中也是詳細描述了紅水城堡自古以來的滄桑變遷、地理地貌和歷史過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游走在這古老的城堡中,回望周邊地域,那一段段長城和一個個烽燧好似還在為保衛(wèi)家園而吶喊。穿越時空,聽那金戈鐵馬喧囂不寧,看那大漠孤煙直上云霄,卻也是道不盡世間滄桑,訴不完浩瀚歷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