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接下來就是明清的展品了,每一件展品都是一件藝術(shù)品。</p><p class="ql-block"> “九宮長隨”牙牌:明(公元1368年-1644年)。此牙牌為“長隨”(二等宦官)出入宮禁的通行牌,可懸掛于腰間,以備查驗。洪武初年,朱元璋在宮內(nèi)設(shè)“十二監(jiān)”,由太監(jiān)充任。其中,“長隨”是“十二監(jiān)”中級別比較低的職務(wù),明初定為從六品,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后升為正六品。</p><p class="ql-block"> 明代是皇權(quán)高度集中的朝代,在皇帝較勤政時,太監(jiān)只是在宮廷內(nèi)干一些打雜的事,權(quán)力并不大。但如果皇帝不理朝政、偏信身邊的太監(jiān),則太監(jiān)的權(quán)力就可能急劇膨脹,甚至代替皇帝行使權(quán)力,直接影響朝政乃至國家的興衰。有明一代,太監(jiān)之禍登峰造極,出現(xiàn)了王振、汪直、劉瑾、魏忠賢等為害一時的閹黨豎宦,加劇了明代的政治腐敗。</p> <p class="ql-block"> 皇史宬“金匱”:明清時期(1368—1911),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歷代王朝都有將國家重要典籍藏之于“石室金匱”的傳統(tǒng),即“以金為匱,以石為室”,金匱指用金屬包封的柜子,石室是用石頭修筑的房子。始建于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皇史宬,初名神御閣,表章庫,正是體現(xiàn)“石室金匱”</span>理念的建筑,也是我國現(xiàn)存最完整的皇家檔案庫。</p><p class="ql-block"> 金匱是明清兩朝極具特色的皇家檔案特制裝具,專門用于盛放皇帝實錄、圣訓(xùn)。其中實錄記載著帝王在位期間的主要事跡,圣訓(xùn)(明代稱之為寶訓(xùn))是皇帝諭旨的分類匯編。</p><p class="ql-block"> 金匱存放于皇史宬正殿內(nèi),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和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體現(xiàn)出高超的皇家工藝水平。金匱內(nèi)為楠木材質(zhì)并飾以萬壽藤花黃綾,外裹鎏金銅皮并鏨刻云龍紋圖案。清朝工部在制作金匱時,確實要使用一定數(shù)量的黃金,主要用八成色金作為制造金匱的原料。稱為“金匱”是名副其實的。</p> <p class="ql-block"> 九龍九鳳冠?:又稱明孝端皇后九龍九鳳冠,1957年出土于北京明定陵。這頂鳳冠通高48.5厘米,冠高27厘米,口徑23.7厘米,重2320克,制作精美,鑲嵌了115塊天然紅寶石和4414顆珍珠,展現(xiàn)了極高的藝術(shù)價值。?鳳冠的制作工藝復(fù)雜,采用了花絲、點翠、鑲嵌和穿系等多種技藝?;ńz是用金絲制作成各種形狀,點翠則是用翠鳥的羽毛鑲嵌在金銀底托上,形成精美的圖案。鑲嵌則是用金屬托固定寶石,穿系則是將珍珠等飾品穿孔串聯(lián)起來。這些工藝的結(jié)合使得鳳冠富麗堂皇,光彩奪目。這是國博十大鎮(zhèn)館國寶之一。</p> <p class="ql-block"> 青花海水云龍紋扁瓶:明永樂一宣徳(公元1403年 -1435年)。明代的制瓷業(yè)非常發(fā)達,瓷窯增多,所產(chǎn)瓷器品質(zhì)優(yōu)良,造型美觀。自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在景德鎮(zhèn)珠山麓建御窯(器)廠起,景德鎮(zhèn)的地位就越發(fā)重要,被譽為“瓷都”。高峰時的景德鎮(zhèn)有官窯58座,民窯900多座,市鎮(zhèn)綿延十幾里,人戶超過10萬戶。</p><p class="ql-block"> 明代是中國青花瓷器發(fā)展的黃金時代,其中以永樂、宣德兩朝(公元1403年-1435年)最盛。由于這兩朝所使用的鈷料都是“蘇勃泥青”,釉層晶瑩肥厚,色澤濃艷,藍中泛有黑斑,黑斑和濃艷的青藍色相映成趣,頗具水墨畫般的美感。永、宣兩朝的青花瓷不論是在器型上,還是在釉面和紋飾上都很相近,因此有“永宣不分家”之說。</p> <p class="ql-block"> 銅金剛鈴,金剛杵:明宣德(公元1426年 1435年)。這套銅鈴、銅杵為藏傳佛教法器,是宣德年間(公元1426年-1435年)明廷布施給西藏拉薩寺院的禮物。清乾隆四十五年(公元1780年),又由達賴喇嘛當作生日禮物呈送給乾隆皇帝。西藏地區(qū)盛行藏傳佛教。</p><p class="ql-block"> 明永樂、宣德年間(公元1403年-1435年),為了加強對西藏地區(qū)宗教首領(lǐng)的籠絡(luò),明廷先后封授了三位地位很高的“法王”(大寶法王、大乘法王和大慈法王)、五位地位低一點的“教王”(闡化王、護教王、贊善王、輔教王、闡教王)。“八王”歷代相承,各王定期或不定期地遣使向明朝進貢,他們隨帶馬匹和其他特產(chǎn),明廷也以綢緞、布帛、茶和鈔等回賜。</p> <p class="ql-block"> 青花纏枝紋貫耳瓶:明宣德(公元1426年-1435年)。一般認為,明代官窯瓷器最好的要數(shù)宣德和成化兩朝。明人王士性在《廣志釋》中評價“本朝以宣(德)成(化)二窯為佳,宣窯以青花勝,成窯以五彩?!毙虑嗷ㄋ褂玫拟捔鲜沁M口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蘇勃泥青”</span>(宣德之后,“蘇勃泥青”來源斷絕,改用國產(chǎn)的“平等青”)。這種鈷料含錳量較低,因而可減少青色中的紫紅色調(diào),在適當?shù)幕鸷蛳?,能燒成像寶石藍一樣的鮮艷色澤。但同時由于含鐵量高,往往會在青花部分出現(xiàn)黑疵斑點,顯得深沉雅靜、渾融沉著。再加上“制樣、畫器、題款,無一不精”,成就了宣德青花瓷在中國瓷器史上的崇高地位。</p><p class="ql-block"> 青花靈芝紋石榴尊:明宣德(公元1426年 1435年)。</p> <p class="ql-block"> 鄭和鑄銅鐘:明 宣德六年(公元1431年),1981年福建南平采集。此鐘是宣德六年(公元1431年)鄭和第七次下西洋前為祈求出海航行平安而鑄。</p><p class="ql-block"> 鄭和每次下西洋前,他率領(lǐng)的龐大船隊一般都要在福建長樂五虎門一帶集結(jié),做好各種準備工作,等候東北季風(fēng)來臨再揚帆出海。在等候季風(fēng)期間,鄭和在副手福建人王景弘的陪同下到福建各地的寺廟行香布施。永樂十年(1412年)第四次下西洋之前,曾奏準在長樂南山建天妃宮,并修葺天妃宮旁的南山塔寺。宣德六年(1431年)最后一次下西洋前,鄭和重修了天妃宮和南山塔寺,并在天妃宮立《天妃靈應(yīng)之記》碑。據(jù)碑文可知,鄭和在建三清寶殿時,曾鑄鐘設(shè)鼓供于殿內(nèi),以保佑航行的平安。</p> <p class="ql-block"> 斗彩葡萄紋高足杯:明成化(公元1465年-1487年)。</p> <p class="ql-block"> 斗彩嬰戲紋杯:明成化(公元1465年-1487年)。</p> <p class="ql-block"> 阿拉伯文帶座銅爐:明正德(公元1506年-1521年)。</p> <p class="ql-block"> 青花八仙葫蘆瓶:明 嘉靖(公元1522年-1566年)。</p> <p class="ql-block"> 五彩魚藻紋蓋罐:明嘉靖(公元1522年 1566年)。明代嘉靖、萬歷年間(公元1522年-1620年),在成化斗彩的工藝成就基礎(chǔ)上,又發(fā)展成了著名的青花五彩瓷器。青花五彩濃艷熱烈,填筆簡樸自然,曾盛極一時。</p><p class="ql-block"> 嘉靖官窯五彩器的盛行,可能與嘉靖皇帝本人尊崇道教、深信五彩辟邪有關(guān)。嘉靖自幼體弱多病,因此非常崇尚道教的養(yǎng)生健身之道,經(jīng)常供齋醮神、設(shè)壇祭禱神靈。每次在宮中設(shè)壇齋醮,都要懸掛五色彩旗,用五彩“畫符”以驅(qū)鬼辟邪,其間也少不了使用五彩瓷器。據(jù)《明史》記載,僅嘉靖三十七年(公元1558年),景德鎮(zhèn)御窯燒造的供內(nèi)廷醮壇用瓷器就達3萬件。</p> <p class="ql-block"> 青花穿花龍紋梅瓶:明萬歷(公元1573年-1620年),1957年明定陵出土。</p> <p class="ql-block"> 五彩瑞獸紋葵瓣觚:明萬歷(公元1573年 1620年)。</p> <p class="ql-block"> 五彩穿花龍紋蒜頭瓶;明萬歷(公元1573年-1620年)。</p> <p class="ql-block"> 白釉釋迦牟尼坐像:明 萬歷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此尊釋迦牟尼坐像是一件有確切紀年和工匠署名的明代漳窯精品。</p><p class="ql-block"> 漳窯是指漳州的一處明、清瓷窯,曾以燒制白色釉瓷器而著名,明中葉始制白釉米色器。因漳州月港曾是名聞海內(nèi)外的商港,漳窯出產(chǎn)的瓷器曾一度從那里源源不斷地銷往海外。清朝初年,由于朝廷實行嚴厲的海禁政策,該港迅速衰落。開禁后未能恢復(fù)。其商貿(mào)地位逐漸被臨近的廈門所取代,月港連同漳窯古窯址遂湮沒無聞。在文博工作者的努力下,探明漳窯米色瓷的產(chǎn)地在華安縣的上、下東溪一帶,正好與這件瓷像的款識“漳州府東溪鄉(xiāng)”相吻合,為我們提供了研究漳窯燒造歷史珍貴的實物資料。</p> <p class="ql-block"> 掐絲琺瑯魚藻紋高足杯:明(公元1368-1644年)。掐絲琺瑯工藝是元代從阿拉伯地區(qū)傳進的一種新工藝,其制作流程是:先在金屬胎器體上用細金屬絲鉚焊成圖案,然后填入琺瑯彩釉料,經(jīng)高溫成色后,磨光鍍金而成。因存世的部分掐絲琺瑯器有 “景泰年制”款,所以有“景泰藍”之稱。</p> <p class="ql-block"> 景泰款銅胎掐絲琺瑯葫蘆瓶:明。</p> <p class="ql-block"> 掐絲琺瑯鼎:明。</p> <p class="ql-block"> 剔紅花鳥紋長方盒:明(公元1368年-1644年)。此長方形漆盒利用“剔紅”工藝制作而成,是明代宮廷漆器的代表作。</p><p class="ql-block"> “剔紅”是一種雕漆工藝,是在器面上反復(fù)涂數(shù)十層甚至上百層紅漆,待漆干后,再在厚厚的漆上雕刻出浮雕的紋樣。明末黃成所著的《髹飾錄》稱之為“雕紅漆”。這種工藝成熟于宋元時期,明代有所發(fā)展。明永樂至宣德年間宮廷作坊果園廠制作的剔紅,上承元代嘉興西塘剔紅“藏鋒清楚、隱起圓滑”的風(fēng)格,改個人名款為“大明”款。嘉靖年間,大批云南工匠被選進京,將用刀不善藏鋒、又不磨熱棱角的云南雕漆風(fēng)格帶入宮廷,使滇派剔紅主導(dǎo)了嘉靖、萬歷年間的宮廷雕漆。萬歷時,剔紅刀法轉(zhuǎn)向細密。</p> <p class="ql-block"> 江千里制黑漆嵌螺鈿執(zhí)壺:明(公元1368年-1644年)。此執(zhí)壺黑漆錫胎,壺底嵌有“千里”二字,是明末著名鑲嵌漆藝工匠江千里的作品?!奥葩殹笔且环N用貝殼薄片制成人物、鳥獸、花草等形象,鑲嵌在髹漆器物之上的裝飾技法。明代在螺鈿鑲嵌工藝的基礎(chǔ)上,又發(fā)明了稱為“百寶嵌”的新工藝。這種工藝是用象牙、珊瑚、翡翠、玉石等珍貴材料,在器物表面鑲嵌出各種浮雕花紋。</p><p class="ql-block"> 明代是中國漆器發(fā)展的黃金時期,涌現(xiàn)出一大批制漆名家,揚州漆匠江千里(一作姜千里,字秋水)就是其中之一。當時有“杯盤處處江秋水,卷軸家家查二瞻”之說。二瞻是新安派名畫家查士標的字,將一位漆匠制作的杯盤與名畫家的畫相提并論,這在中國工藝史上并不多見。</p> <p class="ql-block"> 朱三松竹雕人物筆筒:明。</p> <p class="ql-block"> “大政殿寶”玉?。呵?。大政殿是沈陽故宮建筑之一,是努爾哈赤、皇太極處理政務(wù)的地方。清制皇帝之印被稱為“寶”。</p> <p class="ql-block"> 皇太極調(diào)兵信牌:清。牌上所刻“寬溫仁圣皇帝”為皇太極的尊號。</p> <p class="ql-block"> 《巡視臺陽圖卷 》(復(fù)制品):清(公元1644-1911年)。清廷于康熙六十一年(公元1722年】設(shè)置巡臺御史,監(jiān)督臺灣官員的政務(wù),并隨時向中央?yún)⒆唷4藞D描繪的是雍正年間巡臺御史巡視臺灣的情景。</p> <p class="ql-block"> 《北征督運圖》(復(fù)制品):清 康熙三十六年(公元1697年),絹本、設(shè)色。準喝爾部是厄魯特蒙古的一部。自康熙二十九年(公元1690年)起,準噶爾部屢次舉兵南犯,甚至威脅到清朝京師的安金。康熙三十四、三十六年,康熙帝兩次親征,準噶爾部首領(lǐng)喝爾丹兵敗服毒自盡。</p><p class="ql-block"> 圖冊描繪的是康熙三十四年冬至三十六年秋,清軍在平定噶爾丹叛亂中,西路軍糧督運官范承烈向喀爾喀蒙古克魯倫河和翁金河前線兩次運輸軍糧的情景。圖冊對軍糧運輸?shù)牡缆防锍?,運糧的官兵、民夫、馬馱、車輛以及糧臺、驛站、武器、旌旗等均有生動描繪,屬紀實性繪畫作品。簽題“北征督運圖”。末開款署“廣陵勇之鼎謹繪”,鈐白文“禹之鼎印”“慎齋”印,為偽題。</p> <p class="ql-block"> 天藍釉菊瓣尊:清康熙(公元1662年 1722年)。</p> <p class="ql-block"> 青花夜宴桃李園圖棒槌瓶:清康熙(公元1662年-1722年)。</p> <p class="ql-block"> 粉彩梅竹雙燕瓶:清雍正(公元1723-1735年)。</p> <p class="ql-block"> 窯變石榴尊:雍正(公元1723年 1735年)。</p><p class="ql-block"> 黃地琺瑯彩花卉紋碗:清 康熙(公元1662年-1722年)。</p> <p class="ql-block"> 胭脂水釉碗:清 雍正(公元1723年-1735年)。</p> <p class="ql-block"> 斗彩海水團花紋天球瓶:清雍正(公元1723年-1735年)。</p> <p class="ql-block"> 粉彩鏤空轉(zhuǎn)心瓶:清乾?。ü?736年-1795年)。</p> <p class="ql-block"> 霽青釉金彩海晏河清尊:清乾?。ü?736年-1795年)。瓷尊施霽青色釉,肩頸間貼一對白色展翅剪尾燕子為耳。霽青色象征“河清”,燕子與“晏”譜音,蘊含著“海晏河清,四海承平”之意。乾隆時期粉彩瓷器的生產(chǎn)工藝達到了高峰,此件瓷尊即為明證。</p><p class="ql-block"> 據(jù)研究,海晏河清尊是由景德鎮(zhèn)御窯為圓明園海晏堂專門燒制的陳設(shè)品。海晏堂是圓明園西洋樓最大的宮殿。唐人鄭錫在《日中有王字賦》中有“河清海晏,時和歲豐”之說,意指黃河水流澄清,大海風(fēng)平浪靜,后用以頌揚天下太平之意。“海晏堂”之名應(yīng)取意于此。公元1860年,英法聯(lián)軍劫掠焚毀圓明園,海晏堂亦淪為廢墟。但幸運地是,海晏堂內(nèi)陳設(shè)的兩件瓷尊被保存了下來,此為其中一件。</p> <p class="ql-block"> 乾隆款剔紅百子寶盒:清乾隆(公元1736年 1795年)。盒內(nèi)金楷書“百子寶盒”,內(nèi)盒底有“乾隆年制”款。</p> <p class="ql-block"> 軍用“國姓瓶”:清,1954年福建福州新華西路出土。這是鄭成功進軍臺灣、驅(qū)逐荷蘭殖民者時用的火藥彈。鄭成功曾在南明隆武朝受賜國姓“朱”,俗稱“國姓爺”,這種火藥彈因此得名“國姓瓶”。</p> <p class="ql-block"> 黑絨嵌銀花撒袋(弓箭袋):清(公元1644年 1911年)。撒袋,又稱櫜鞬,是盛裝弓、箭的器物。此撒袋是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6年)蒙古族土爾扈特部臺吉敦多布達什進呈給乾隆皇帝的禮物。</p><p class="ql-block"> 土爾扈特部原為明末厄魯特蒙古四部之一。隨著準噶爾部的崛起與擴張,土爾扈特部被迫離開故土來到額濟勒河(今伏爾加河)下游游牧。隨著俄國勢力的擴張,土爾扈特逐漸受制于俄國。乾隆三十六年(公元1771年),為擺脫俄國的控制,土爾扈特人在首領(lǐng)渥巴錫的帶領(lǐng)下沖破重重阻撓返回故土。乾隆帝在熱河接見渥巴錫等首領(lǐng),并賜宴避暑山莊萬樹園;親撰《土爾扈特全部歸順記》和《優(yōu)恤土爾扈特部眾記》,用滿漢蒙藏四種文字刻石立于普陀宗乘之廟以示紀念;用優(yōu)厚的賑濟妥善安置土爾扈特部眾。</p> <p class="ql-block"> 五世達賴銅鎏金像:清,五世達賴名阿旺羅桑嘉措(公元1617年一1682年),順治九年(公元1652年)應(yīng)請率侍從3000人到達北京,與順治帝在南苑相會,居住在專為他修建的黃寺。次年在返回途中接到順治帝頒給他的金冊、金印,被正式封為“西天大善自在佛所領(lǐng)天下釋教普通瓦赤喇怛喇達賴喇嘛”。</p> <p class="ql-block"> “皇帝之寶”玉璽:清(公元1644年-1911年)。印文陽刻滿、漢文“皇帝之寶”,印鈕為盤龍狀?!盎实壑畬殹睂偾〉蹥J定的二十五寶之一,是皇權(quán)的象征。清朝皇帝頒發(fā)詔書等時均須鈐用“皇帝之寶”,使用頻率最高,鈐用范圍最廣?;实塾≌路Q為“御寶”,置于故宮交泰殿,由專門的機構(gòu)—尚寶司來統(tǒng)一管理。</p> <p class="ql-block"> 紅地織金云龍緞:清(公元1644年-1911年)。云龍緞匹,色澤明艷華麗,是江南織造局為宮廷所用專門織造的。</p><p class="ql-block"> 清承明制,在江寧(今江蘇南京)、蘇州和杭州三處設(shè)立專辦宮延御用和官用各類紡織品的織造局,管理各地織造衙門事務(wù)的官員(主要來自內(nèi)務(wù)府)通稱織造。清代江南織造機構(gòu)通常分為兩部分,織造衙門是織造官吏駐扎及管理織造行政事務(wù)的官署;織造局是經(jīng)營管理生產(chǎn)的官局工場。至乾隆時期,請代紡織業(yè)的發(fā)展達到頂峰,從業(yè)者數(shù)量激增,分工更細致,生產(chǎn)技術(shù)水平高,產(chǎn)品類多質(zhì)好。從業(yè)者工藝精湛,以織方紋和龍鳳紋著稱。江寧(今南京)與蘇州地區(qū),到乾隆時期更是戶戶習(xí)織,專其業(yè)者不下萬家。</p> <p class="ql-block"> 《乾隆南巡圖》第一卷之“前門街市”(復(fù)制品):清(公元1644年-1911年)徐揚繪紙本,設(shè)色?!肚∧涎矆D》是描繪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清高宗乾隆帝第一次南巡江浙的巨幅歷史畫卷。圖卷由宮延畫師徐揚奉命以“御制詩意為圖”,共十二卷。圖卷以中國畫傳統(tǒng)的寫實手法和藝術(shù)特色描繪了乾隆初下江南省方問俗、察吏安民、視察河工、檢閱師旅、祭祀禹陵和游覽湖山名勝的情景,同時也描繪了錦繡江山和士農(nóng)工商、官民人等的風(fēng)情世態(tài)。第一卷“啟蹕京師”描繪的是乾隆帝自乾清門啟鑾,出正陽門,右轉(zhuǎn)沿西河沿大街西行,過宣武門,出廣寧(安)門,經(jīng)宛平縣拱極城,至盧溝橋,再過長新(辛)店,前往良鄉(xiāng)縣黃新莊行宮的情景。畫面上店鋪林立、招幌滿目、人來人往,展現(xiàn)了當時北京城商業(yè)的繁榮景象。</p> <p class="ql-block"> 《盛世滋生圖》(張毓峰摹繪):原作清 徐揚 ,紙本。此圖卷又名《姑蘇繁華圖》,完成于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描繪了乾隆時期蘇州物產(chǎn)富饒、工商繁榮、人文薈萃、景色秀麗的景象。作者徐揚,字云亭,蘇州人。</p> <p class="ql-block"> “天下一木瀨大和守藤原信重作”銅鏡:日本 江戶時代(公元1603年 1868年)制,1947年福建泉州開元寺出土。此鏡是日本江戶初期的作品,大約在明末傳入中國,供奉給泉州開元寺。</p> <p class="ql-block"> 《東寧陳氏番俗圖》(復(fù)制品):清(公元1644年 1911年)陳士俊繪,紙本,設(shè)色。此圖冊描繪的是十八世紀臺灣風(fēng)土民情,其中有十八幅專門描繪臺灣原住民社會生活的場景,包括刈禾、收貯、番戲、捕魚、渡溪、捕鹿、捕野牛等二十四項內(nèi)容:植物圖十一幅,動物圖三幅,題跋三幅?!皷|寧”即明鄭經(jīng)時臺灣的稱呼。</p><p class="ql-block"> 清廷統(tǒng)一臺灣后,使臺灣的行政建制與內(nèi)地劃一??滴趿荒辏ü?722年)又設(shè)巡臺御史,加強對臺灣事務(wù)的管理。此后,隨著內(nèi)地官員及學(xué)者赴臺的機會增多,以圖文并茂的形式介紹臺灣風(fēng)土民情的著述相繼出現(xiàn),著名者有乾隆初年的《番社采風(fēng)圖考》。此圖冊內(nèi)容與《番社采風(fēng)圖考》大同小異。</p> <p class="ql-block"> 達斡爾族繡花煙荷包:清</p><p class="ql-block"> 抹紅蓮花紋瓷瓶:江西景德鎮(zhèn)民窯燒造,專為藏族人民播花供佛使用。</p> <p class="ql-block"> 鄂倫春族壓花樺皮盒:清。 </p> <p class="ql-block"> 蒙古刀具:清。</p> <p class="ql-block"> 生絲:清。</p> <p class="ql-block"> 青花樓閣圓盤:清,這是一件清代外銷瓷器。</p> <p class="ql-block"> 野菊飛鳥紋七寶琺瑯瓶:這是日本國贈送給清朝的禮物。七寶又稱七寶燒,是日本的傳統(tǒng)工藝,類似于中國的金屬胎畫琺瑯工藝。</p> <p class="ql-block"> 黑漆描金山水大筆筒:這是日本國贈送給清朝的禮物。</p> <p class="ql-block"> 凸花金鹿故事銀缽:這是18世紀柬埔寨送給清朝的禮物。銀缽上的紋飾表現(xiàn)的是柬埔寨的《金鹿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五彩雙鷹紋藥罐;這是康熙年間俄皇彼得大帝在中國定燒的藥瓶。</p> <p class="ql-block"> 金花鐵插刀:這是公元1785年(乾隆五十年)尼泊爾國王拉特納巴送給清朝的禮物。</p> <p class="ql-block"> 青玉嵌花把皮鞘腰刀:清(公元1644年 1911年),長97.7厘米。鋼質(zhì)腰刀,手柄為青玉質(zhì)地,上嵌有金絲與寶石組成的花枝,配有皮鞘。據(jù)其上所系羊皮標簽可知,這把腰刀是乾隆五十八年(公元1793年)馬戛爾尼率領(lǐng)英國使團來華時呈送給乾隆帝的禮物之一。為了取得在中國的商務(wù)利益與外交利益,公元1792年英國派遣以馬戛爾尼為首的使團,借為祝賀乾隆帝八十三歲萬壽節(jié),攜厚禮、乘艦船前來中國。在經(jīng)過九個月的慢長航行后,馬戛爾尼使團抵達廣州,并北上京城。隨后,使團主要成員進承德避暑山莊謁見乾隆帝,發(fā)生了著名的“禮儀之爭”?!岸Y儀之爭”雖最終化解,然英使團打開中國貿(mào)易大門的愿望落空。中國錯失了一次走向近代化的機遇。四十余年后,英國人用大炮轟開了清朝早已腐朽的大門。</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德國望遠鏡</span></p> <p class="ql-block"> 馬戛爾尼使團畫師威廉?亞歷山大繪制的乾隆皇帝接見英國使團場面:清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英國派遣以馬戛爾尼為首的使團乘艦船前來中國。使團一行七百余人,攜帶大量禮品,有天文與地理儀器、樂器、鐘表、船只模型等。他們于1793年7月25 日達到大沽口登陸,后往北京,主要成員赴承德避暑山莊謁見乾隆皇帝。清政府官員與使團成員曾就覲見皇帝行跪禮發(fā)生爭執(zhí)。最后,馬戛爾尼行單膝下跪之禮。乾隆皇帝在避暑山莊的萬樹園會見了英使團。</p> <p class="ql-block"> 木雕牧童騎牛像:清</p> <p class="ql-block"> 黃料夔紋詩句瓶:清</p> <p class="ql-block"> 青玉六蜻蜓環(huán)耳雙聯(lián)洗:清</p> <p class="ql-block"> 銅胎畫琺瑯蝠蓮紋花盆:清</p> <p class="ql-block"> 雕孔雀端硯:清。端硯為硯中名品,硯石產(chǎn)于高要縣(今屬廣東?。噬钭仙?,其質(zhì)地堅細柔潤。</p><p class="ql-block"> 粉彩描金云龍紋瓷管筆:清</p><p class="ql-block"> 程君房造“玄玉”墨:明</p><p class="ql-block"> 文溯閣墨:清</p> <p class="ql-block"> 大龍郵票:公元1878年,這是中國最早發(fā)行的郵票,一套三枚,面值分別為1分銀、3分銀和5分銀,圖案中間為代表中國的蟠龍形象。</p><p class="ql-block"> 1866年,清政府將遞送各國使館信件的工作交由海關(guān)負責(zé)。從1878年起,先后在北京、天津、煙臺、牛莊、上海、登州、九江、鎮(zhèn)江的海關(guān)設(shè)立書信局,兼收民信,開始發(fā)行郵票,是為中國近代郵政之始。1888年發(fā)行小龍郵票。1896年,清政府正式成立大清郵政局。</p> <p class="ql-block"> 中國早期的電話機:晚清(公元1840年 1911年)。這是中國早期的電話機。從顏色和雙龍圖案判斷,可能是專供皇家使用的專線電話機。</p><p class="ql-block"> 1882年,電話機傳入中國,稱之為“德律風(fēng)”(telephone)。1902年,為了便于慈禧太后遙控外交事務(wù),在她居住的額和園和北京城內(nèi)的外務(wù)部之間鋪設(shè)了專用電話線。6年后,又在頤和園的水木自親殿和西苑的來薰風(fēng)門東配殿之間裝設(shè)了電話機,專備她與光緒皇帝使用。1910年,紫禁城內(nèi)的建福宮、儲秀宮和長春宮也安上了電話機。</p> <p class="ql-block"> 大清銀行紙幣:晚清</p> <p class="ql-block"> 外國銀行在中國發(fā)行的鈔票:晚清</p> <p class="ql-block"> 出使德國大臣發(fā)給江紹沅的護照:公元1907年。</p> <p class="ql-block"> 股票取息賬:公元1906年。</p> <p class="ql-block"> 鴉片煙槍:晚清。從十八世紀中葉開始,英國向中國輸入鴉片,毒害中國人民。這是當時吸食鴉片的用具。</p> <p class="ql-block"> 圓明園鋪首:清(公元1644年一1911年)。1860年,英法聯(lián)軍占據(jù)了北京的皇家園林圓明園,肆無忌憚地劫掠園中珍寶,并燒毀了圓明園。此鋪首為圓明園劫后遺物,上鑄有銘文“圓明園長春園面玲瓏館陶嘉書屋”“乾隆造辦處,庚午年制(1750年)”。</p><p class="ql-block"> 《開天主教禁紀略》稿本:晚清 翁同穌著。1844年中法《黃埔條約》簽訂,法國傳教士獲得了在通商口岸自由傳教的權(quán)利。依照片面的最惠國待遇,其他國家的傳教士也獲得了同等權(quán)利。這是道光年間常熟翁氏所藏《開天主教禁紀略》稿本,記錄中國開放教禁的經(jīng)過。</p> <p class="ql-block"> 天球儀:清 齊彥槐制。這是根據(jù)天象計時的儀器,內(nèi)部仿鐘表的辦法,用“鋼腸”(發(fā)條)作動力,自動運轉(zhuǎn)報時,制成于公元1830年(道光十年)。齊彥槐(公元1774年-1841年),字梅麓,婺源(今江西婺源)人,清代科學(xué)家,對天文學(xué)和農(nóng)田水利的研究都有卓越成就。</p> <p class="ql-block"> 水滸人物黑漆嵌螺鈿方茶盤:清(公元1644年一1911年)?!端疂G傳》作者施耐庵(約公元1296年一約1370年),江蘇興化(一說浙江錢塘)人。他創(chuàng)作的長篇歷史小說《水滸傳》,著眼于“官逼民反”,對朝廷的腐敗虛偽、官場的骯臟黑暗作了有力的揭露,肯定了農(nóng)民起義的正義性。</p> <p class="ql-block"> “鬧天宮”蘇州桃花塢印板:清(公元1644年—1911年)?!段饔斡洝返淖髡邊浅卸鳎s公元1500年—1582年),淮安山陽(今江蘇淮安)人。他創(chuàng)作的長篇神話小說《西游記》,講述了孫悟空、豬八戒、沙僧三人保護唐僧西行取經(jīng),沿途遇到八十一難,一路降妖伏魔,化險為夷,最后到達西天、取得真經(jīng)的故事。小說想象新奇、語言詼諧、情節(jié)曲折、人物性格極為鮮明,向人們展示了一個現(xiàn)實與虛幻相交織的多彩世界。</p> <p class="ql-block"> 中華民國光復(fù)紀念杯:公元1912年,1979年王樹偉捐。</p> <p class="ql-block"> 國寶終于整理完畢,用了一天時間(午飯都沒來得及吃)參觀展覽,整理卻歷時三個月,因為每一件展品的背后都有一段歷史。通過整理這些圖片資料,猶如從頭學(xué)習(xí)了中華五千年的歷史,還特別形象、生動、逼真,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機會還要去,那里好像成了寄托情懷的地方,有點離不開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