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西 寧 記 憶</p><p class="ql-block"> 這是一段八年前的回憶。自駕天路之旅風雨兼程7231公里/20天后,第一次走進西寧這座古城,選擇宗教名勝古跡游再適宜不過了。</p><p class="ql-block"> 西寧市,青海省省會,古稱青唐城,取西陲安寧之意;地處青海省東大門,古“絲綢之路”南路,唐蕃古道的必經(jīng)之地;是擁有悠久歷史的高原古城,青藏高原一顆璀璨的明珠。</p><p class="ql-block"> 五大宗教如藏傳佛教、伊斯蘭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并存,藏傳佛教和伊斯蘭教影響尤為深遠。也是我對西寧留下最為深刻的記憶。</p> <p class="ql-block">1. 塔爾寺</p><p class="ql-block"> 塔爾寺又名塔兒寺,地處青海省西寧市湟中區(qū)蓮花山,創(chuàng)建于明洪武十二年(公元1379年);是青海省首屈一指的名勝古跡和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中國六大藏傳佛教寺院之一。</p> <p class="ql-block"> 塔爾寺是西北地區(qū)藏傳佛教的活動中心,三世、四世、五世、七世、十三世、十四世達賴及六世、九世、十世班禪,都曾在塔爾寺進行過宗教活動。</p> 每年農(nóng)歷正月、四月、六月、九月分別舉行的四大法會,稱之為“四大觀經(jīng)”,更是信徒云集,熱鬧非凡。 塔爾寺前廣場矗立的“如來八塔”,是為紀念釋迦牟尼一生中的八大功德而建,塔座端莊高大,塔身潔白高雅,每個塔都有其獨特點象征意義和背景故事:<div> 1. 蓮聚塔,紀念釋迦牟尼降生時行走七步,步步生蓮。象征著他的誕生和慈悲的開始。</div><div> 2. 菩提塔,紀念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修行成正覺,成為“佛陀”。象征著他的覺悟和成佛。</div><div> 3. 四諦塔,紀念釋迦牟尼初轉四諦法輪,開始傳授佛法。象征著佛法的傳播和教義的圓滿。</div><div> 4. 神變塔。紀念釋迦牟尼展示神通,降伏外道時的種種奇跡。象征著他的神通力和教化眾生的能力。</div><div> 5. 降凡塔,紀念釋迦牟尼從天堂返回人間,繼續(xù)教化眾生。象征著他的廣大的慈悲愿力。</div><div> 6. 息諍塔,紀念釋迦牟尼勸息弟子之間的爭端,促進和解與團結。象征著他的智慧和慈悲。</div><div> 7. 勝利塔,紀念釋迦牟尼戰(zhàn)勝一切外道邪魔,弘揚正法。象征著他的勝利和不屈不撓的精神。</div><div> 8. 涅槃塔,紀念釋迦牟尼入涅槃,結束生死輪回。象征著他的圓滿解脫和佛教修行的最終目標。</div> 這些塔不僅在建筑上具有獨特風格,每個塔的塔剎都由細高的象輪傘蓋、仰月圓光寶珠組成,塔身南面有佛龕,里面刻有梵文。體現(xiàn)了佛教的文化和藝術,也展示了佛教徒對釋迦牟尼一生的敬仰和紀念。 建造于蓮花山山坡上的塔爾寺規(guī)模宏大,氣勢壯觀,占地600余畝,現(xiàn)存殿堂25座,建筑9300余間;鼎盛時期有僧侶3600多人,解放初期尚有1983人,目前共有寺僧800余人。。 塔爾寺宏大的建筑群依山而建,最早最主要的建筑無疑是正中的大金瓦殿,藏語稱“賽爾頓慶莫”,意為“金瓦”,最初建于公于1560年,而后公元1711年又用黃金1300兩,白銀10000多兩將屋頂改成三層重檐歇山式金頂,高約16米,面積450平方米,飛脊中央裝飾有寶塔及一對“火焰掌”,檐口上下裝飾了鍍金云頭、滴水蓮瓣,四角設有金剛套獸和銅鈴,金碧輝煌,雄偉壯觀。 殿前的一顆菩提樹,則是殿內(nèi)寶塔中母樹上的分枝,千百年來靜靜地守護著這片神圣的土地,見證佛光普照。殿宇四壁為綠色琉璃磚墻,忖托著大金頂,流光溢彩,耀眼奪目。 殿門廊柱用藏毯包裹,殿內(nèi)還懸掛著乾隆皇帝御賜的金匾,匾額題字為“梵教法幢”,象征塔爾寺崇高的宗教地位。(殿內(nèi)禁止拍照) 步入大殿,迎面一座12.5米高的大銀塔,鍍以黃金,鑲嵌珠寶,披裹白色“哈達”,以示高貴,這就是宗喀巴誕生的地方;塔前供奉著各式酥油燈盞,銀鼓號角,玉爐金幢,琳瑯滿目。<div> 登上大殿二樓,幽暗的光線下,是酥油燈不滅的燈火,晃動的燈影里,傳來喇嘛們低沉的誦經(jīng)聲,四周回廊高臺上供奉著35尊鎦金的銅佛像,在無聲中指點著另一種江山......</div> 殿檐下懸掛著“護國保民”的匾額,象征著庇佑眾生的誓言。 塔爾寺的釋迦佛殿和依怙殿比鄰而建,分別修建于公元1604年和1597年,位于大金瓦殿左側,這里是塔爾寺殿宇核心,殿宇四周布滿轉經(jīng)筒,絡繹不絕的信眾們虔誠地轉動經(jīng)輪并念誦經(jīng)文,祈禱獲得福報。 大金瓦殿右側是彌勒佛殿,始建于公元1577年,是塔爾寺最早的正式佛殿,該殿是座兩層歇山頂漢宮殿式建筑,高約13米,平面呈方型,面寬5間,進深5間,面積156平方米;15根藏式八楞柱承飛檐,靜雕細刻,著彩飾花,粉金繡文,形成回廊殿,間豎嘛呢經(jīng)輪8對,隨著信徒轉動吱吱作響。 彌勒佛殿的門楣上懸掛著“佛日重旭·”匾額,紀念對藏傳佛教格魯派創(chuàng)世人宗喀巴大師,歌頌他通過宗教改革,使藏傳佛教重新喚發(fā)光芒。 多少年來,嘛呢經(jīng)輪就在人們的生死輪回中,在喃喃的六字真言中,在那虔誠的信徒沾滿酥油的手的撥動下,一圈圈的轉動著,承載著佛祖與藏民之間的精神溝通...... 大金瓦殿西側是九間殿。最早記錄于2500年前的古老神話傳說:九間殿是紂王討妲己歡心而大興土木建造的宮殿,有史以來最早最豪華的古老宮殿建筑。 塔爾寺九間殿,藏語名稱“嘉祥貢艘”意為“文殊菩薩殿”,初建于明萬歷十二年(公元1592年);為漢式硬山頂建筑,面闊九間,進深三間,面積592平方米,廊柱為藏式朱色八楞柱;居中三間供奉著代表智慧的文殊菩薩,代表慈悲的觀音菩薩和代表力量的金剛手菩薩,三尊寶像均是金身,高大雄偉,法相圓潤,氣勢恢宏,十分罕見。 塔爾寺最大的殿宇-大經(jīng)堂,始建于公元1612年,為土木結構的藏式平頂建筑,房頂裝飾有鎏金寶瓶、勝利幢、法輪、金鹿等,絢麗多彩。 大經(jīng)堂內(nèi)陳設考究,地上拜墊整齊劃一,可供千余喇嘛集體打坐誦經(jīng),聲音回蕩如浪潮奔涌。 塔爾寺祈壽殿,建于公元1717年,一座典型的漢族宮殿式建筑;為祈禱駐錫在塔爾寺的七世達賴喇嘛葛桑嘉措健康長壽,院內(nèi)菩提樹濃蔭蔽日,盛夏花香滿院,俗稱花兒寺,別有風情。 塔爾寺歷史悠久,積累的文物如建筑、法器、佛像和文獻藏書等極為豐富,使寺院成為一座宗教藝術寶庫,并于道光七年(公元1827年),創(chuàng)建了塔爾寺印經(jīng)院。 印經(jīng)院是珍藏最古老雕板印刷的場所,也是佛教信仰者請經(jīng)書的圣地,所刻印的藏文經(jīng)典及各種著述,暢銷藏區(qū)各地,對宗教與學術文化思想的傳播作出貢獻。<div> 獨具一格的“藝術三絕”,壁畫、堆繡、酥油花,吸引著世界各國的游客前來朝圣瞻禮,觀光攬勝。</div> 塔爾寺壁畫-宗喀巴大師,頭戴桃形尖頂黃帽,身著大紅鑲金袈裟,端坐寶位,目光清朗,法相善慧。 塔爾寺壁畫屬喇嘛教宗教畫系,具有濃郁的印藏風味,顏料采用石質礦物,色澤鮮艷經(jīng)久不變;壁畫有三種制作類型,壁(墻)面畫,布面畫,木板畫。 塔爾寺堆繡藝術,屬唐卡的一種。將綢緞、棉布剪裁成所需形狀,塞以羊毛、棉花填充物,精心堆貼、彩繡成完整一幅圖案畫卷,極富立體感和真實感。一般分為平剪堆繡和立體堆繡兩種工藝。 這幅“吉祥天女護法神”寶珠唐卡,用各種珠寶精心串鑲而成,巧奪天工,稱為塔爾寺藝術珍品。 塔爾寺最吸引人的當屬一年一度“展佛節(jié)”,將珍藏的巨幅堆繡唐卡(14米X6.5米),當東方第一縷陽曙光照射大地之時,即為佛像展開最佳時辰,故展佛于山坡上又稱曬大佛;為紀念釋迦牟尼誕生、成道、涅槃,讓信徒們瞻仰佛像,沐浴佛恩,宗教儀式,蔚為壯觀。 塔爾寺酥油花,用酥油(黃油)塑形像物的特殊技藝;一架酥油花,整體看來由人物、走獸、亭臺樓閣組成,浮雕與圓雕結合,動態(tài)與靜態(tài)相忖,佛界與凡間交融,色彩繽紛,渾然一體。 傳說:公元641年文成公主進藏時,帶去一尊釋迦牟尼12歲等身像并供奉于拉薩大昭寺,吐蕃人民用酥油做成花供獻于佛前,以示崇敬之心,此后各藏傳寺院便相繼使用,視為禮佛珍品。 公元1409年,宗喀巴大師首次在拉薩大昭寺發(fā)起祈愿大法會時,組織制作了大型立體人物群像的酥油花供奉于佛前;此后,酥油花傳入宗喀巴大師誕生地塔爾寺,在此相沿成習,流傳至今,升格成塔爾寺藝術三絕。 蓮花山鍍金塑像鳥、兔、猴、象“四和合”,傳播著深厚的宗教和文化意義,崇尚和諧,象征吉祥。 領略蓮花山塔爾寺亙古的歷史變遷,精深的藏教文化,璀璨的藝術珍品,震憾著人們的心靈,感受到信仰的力量! 2. 東關清真大寺<div> 東關清真大寺,俗稱駱駝寺,位于青海省西寧市城東區(qū)。始建于明洪武十二年(公元1379年),是中國伊斯蘭教五大主麻清真寺之一。</div> “西寧東關清真大寺”九個鑲金漢字浮雕匾額高置于門楣之上,題名出自中國近現(xiàn)代教育家、書法家、民國元老于右任(1879-1964)老先生手書。 東關清真大寺屬于傳統(tǒng)漢式清真寺,占地22000平方米,為一進兩院的建筑布局,建設有兩道大門,“前大門”與“中五門”。其中“前三門”為三扇綠色大門,帶兩側柱廊式宣禮塔。 清真大寺以古典和民族風格為建筑特點,是西寧古城最著名的建筑,古樸雅致,莊嚴肅穆;同時,它也是伊斯蘭經(jīng)學研究的最高學府,在海內(nèi)外都享有盛譽。 紫銅包鑲大門框,鑲刻阿拉伯文,富有濃郁的伊斯蘭特色。 “中五門”主體為白色,面向禮拜廣場與禮拜大殿。由五個半圓拱門組成,為20世紀初常見的“西洋風格”式大門,大門兩側為一對宣禮塔,為中西合鑒式風格,宣禮塔高三層,下部兩層為磚結構,第三層為六角攢尖亭,亭頂有塔爾寺特贈的鎦金寶瓶(經(jīng)筒)一對。 “中五門”的中門最大,拱心石裝飾突出,上書“西寧市東關清真大寺”九個漢字,兩側四個小拱門門楣上書寫有阿拉伯文經(jīng)典語錄。拱門之間以方形壁柱支撐,柱頂裝飾為三隴板,拱門上端為藍色豎向鏤空欄桿。 通過中五門,站在禮拜廣場,一眼可見莊嚴的禮拜大殿,禮拜大殿是清真寺中的核心建筑;按照伊斯蘭教義,東關清真大寺的禮拜大殿朝向麥加方向;大殿平面為凸字形,呈“鳳凰單展翅”,磚木結構,傳統(tǒng)的官殿式造型,雕梁畫棟,飛檐四起,建在九級花崗巖石臺階上,面積1120平方米,可供3000人同時禮拜。<div> 禮拜大殿屋頂裝飾別具特色,彩色的琉璃瓦和小青瓦,上置一組“二龍戲珠”陶制裝飾,鼎立于殿脊中心的三個鎦金寶瓶,其中兩個經(jīng)筒是甘肅省拉卜楞寺特贈的,與大殿的建筑布局渾然一體,為中國伊斯蘭教清真寺中所罕見。</div> 伊斯蘭教的基本信仰:<div> 1. 信仰真主安拉:認為真主安拉是宇宙唯一的神,創(chuàng)造了天地。</div><div> 2. 信仰使者:相信穆罕默德是真主的使者,負責傳達真主的教誨。</div><div> 3. 信仰經(jīng)典:古蘭經(jīng)是伊斯蘭教的核心經(jīng)典,包含了真主的教誨和指導。</div><div> 4. 信仰后世:相信人死后會有一個來世,人的行為將在來世得到報應。</div><div> 5. 信仰前定:認為人的命運是由真主預先決定的,但人的行為也會影響這一過程。</div> 伊斯蘭教的五支柱是最基本的信仰、行為和禮儀規(guī)范:<div> 1. 信仰聲明:信仰真主,承認穆罕默德是真主的使者。這是入教的前提。</div><div> 2. 禮拜儀式:每日五次禮拜,包括清潔儀式向麥加禱告。</div><div> 3. 天課:信徒必須按照一定比例向貧困人群捐獻財物。</div><div> 4. 禁食月:在伊斯蘭歷的拉馬丹月期間,從日出到日落期間不吃不喝,不性交。</div><div> 5. 朝覲:信徒在一生中至少要完成一次朝覲,前往麥加清真寺朝拜。</div> 伊斯蘭教是穆罕默德于公元7世紀初在阿拉伯半島創(chuàng)立,至今已有1300多年歷史,其與佛教、基督教并稱為世界三大宗教。<div> 沙特阿拉伯的麥加城,因是伊斯蘭教創(chuàng)始人穆罕默德的誕生地而被選為伊斯蘭教的第一圣地,麥加是伊斯蘭教的發(fā)源地,城中有伊斯蘭教第一大圣寺-禁寺,被稱為“宗教之都”。</div> <p class="ql-block"> 西寧之行,受于宗教的洗禮,最起碼人的內(nèi)心更趨于平靜,雖談不上信仰,但感受到了信仰的力量......</p><p class="ql-block"> 再見,西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