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昵稱: 雨田</p><p class="ql-block">美篇號: 4099605</p> <p class="ql-block"> 2024年11月,我們仨從南寧飛杭州,再從杭州乘紹興一號線地鐵來到魯迅故里,圓了一個十年前的夢。</p> <p class="ql-block"> 紹興魯迅故居,是魯迅出生和童年、少年時期生活的地方。位于浙江省紹興市東昌坊口新臺門內(今魯迅路208號)。整個新臺門建于十九世紀初葉,包括百草園和三味書屋等。百草園其實是周家與附近住戶共有的菜園,也是魯迅在文章中經常提到的兒時樂園;三味書屋則是他12歲至17歲時的讀書之處。</p> <p class="ql-block"> 魯迅故居祖宅始建于19世紀初,距今己有250年歷史,是紹興目前保存最為完好的清代建筑。這是一座典型的書香官宦人家住宅,進門映入眼簾的是臺門斗懸掛著魯迅祖父周福清的“翰林”匾,周福清曾是同治皇帝欣點的翰林,官位顯赫。</p> <p class="ql-block"> “德壽堂”是當年周家接待來訪賓客及舉行婚喪、祭祀等大型活動的場所。如今游客絡繹不絕。</p> <p class="ql-block"> 魯迅就出生在這樣的大戶人家里,但隨著少年時家道中落,他嘗盡生活中的酸甜苦辣。我想,如果沒有這種種苦難艱辛,也成就不了日后的魯迅。</p> <p class="ql-block"> 魯迅有一位了不起的母親!魯迅母親名叫魯瑞,紹興安橋頭村人,她未曾上學,但通過自學獲得了閱讀能力!正是這樣一位慈祥、樂觀、開明、堅強和偉大的母親,影響和培養(yǎng)出了被史學家稱為中國現代史上的“周氏三杰”:周樹人(即魯迅)、周作人、周建人。這樣的母親,值得后人敬佩和紀念。</p> <p class="ql-block"> 在這里,我又看到了許多熟悉的魯迅作品的木刻插畫,那都是趙延年先生的經典之作。</p> <p class="ql-block"> 《藤野先生》、《狂人日記》、《阿Q正傳》、《祝?!?,哪篇不是億萬中國人中學時代學過的名篇?站在這些插畫面前,我腦海不禁又浮現出往昔課堂上我和一屆屆學生研討魯迅作品的畫面了。</p> <p class="ql-block"> 到魯迅故里,肯定是要看百草園和三味書屋的。百草園是周家紹興老宅的后園,三味書屋是離周家不遠的一所私塾。魯迅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開篇就寫:“我家的后面有一個很大的園,相傳叫做百草園。現在是早已并屋子一起賣給朱文公的子孫了……但那時卻是我的樂園。”</p> <p class="ql-block"> 站在石井欄旁邊,熟悉的句子脫口而出:“不必說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椹,也不必說鳴蟬在樹葉里長吟,肥胖的黃蜂伏在菜花上,輕捷的叫天子忽然從草間直竄向云霄里去了。單是周圍短短的泥墻根一帶,就有無限趣味……”</p> <p class="ql-block"> 在百草園,我遇見好多當地研學的孩子,他們先是集體聽老師講解,之后是分班分組拍合影,然后是孩子們觀察研究討論。征得孩子的同意,我拍下一份四年級的研學單。太羨慕魯迅故里的孩子了!從小生活在人文氣息濃厚的故鄉(xiāng),每周都有半天戶外課堂研學時間。這是許多欠發(fā)達地區(qū)孩子至今無法企及的夢想啊。</p> <p class="ql-block"> 從周家出來,兩位同行的學生對我說,一直特別崇拜魯迅先生,希望自己也能像魯迅那樣有一分熱,發(fā)一分光。還說等她們的孩子上小學,一定要帶孩子來魯迅故里走走。</p> <p class="ql-block"> 參觀魯迅紀念館,再次感動于魯迅先生的氣節(jié)與氣度?!皺M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弊屛覀冇窒肫甬斈暌黄鹧凶x《瑣憶》的課堂往事了。</p> <p class="ql-block"> 繼續(xù)向東走,正如魯迅先生描述的那樣:“出門向東,不上半里,走過一道石橋,便是我的先生的家了。從一扇黑油的竹門進去,第三間是書房。中間掛著一塊匾道:三味書屋……”</p> <p class="ql-block"> 思仁堂是每逢祖宗忌日,紅白喜事,貴賓到來的聚會的地方。匾下有聯:</p><p class="ql-block">君子處世有忍乃濟</p><p class="ql-block">儒者屬辭既和且平</p> <p class="ql-block"> 慕名在三味書屋門口拍照打卡的人極多,我僅拍得幾張室內場景。三味書屋是清末紹興城內頗負盛名的一所私塾。正中上方懸掛著的"三味書屋"匾額及兩邊柱子上的抱對:"至樂無聲唯孝弟,太羹有味是詩書",均為清朝著名書法家梁同書所題。"三味"的意思為:讀經味如稻粱,讀史味如肴饌,諸子百家味如醯醯( xihai 醋、肉醬)。匾額下掛著一幅松鹿圖,學生每天上學要先對著匾額和松鹿圖行禮,來代替向孔子行禮,然后才開始讀書。</p> <p class="ql-block"> 看三味書屋的游客,沒有誰不尋找并議論魯迅的座位的。據說魯迅的座位最初在書屋的南墻下,由于別的學生經常出入后園,影響他的學習,就要求塾師把座位移到東北角。魯迅使用的是一張兩抽屜的硬木書桌,桌面右下角有一個一寸見方的"早"字,是魯迅當年親手刻下的。一次,魯迅因故遲到,受到塾師的嚴厲批評,于是就刻下了這一個"早"字,用以自勉。</p> <p class="ql-block"> 畫像中的學者是魯迅的老師壽鏡吾老先生。在魯迅的印象中,“第二次行禮時,先生便和藹的在一旁答禮。他是一個高而瘦的老人,須發(fā)都花白了,還戴著大眼鏡。我對他很是恭敬,因為我早聽到,他是本城中極方正、質樸、博學的人。”在我看來,魯迅成為“民族脊梁”,是深受壽老先生影響的。</p> <p class="ql-block"> 魯迅故里這幾個有趣的文創(chuàng),深得我心。</p> <p class="ql-block"> 戲臺聽戲之際,一群研學的初中生打我身后經過,有人還能跟著哼唱,真有點出乎我的意料之外。聽到他們議論《社戲》里的種種趣事,又讓我越發(fā)敬佩魯迅先生的文字功底了。</p> <p class="ql-block"> 學生高中畢業(yè)十年之后,三人行同游魯迅故里,參觀魯迅故居,感受先生成長環(huán)境;走進三味書屋,尋訪文壇巨匠的起點,感受那份屬于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與驕傲,真是十分歡愉且美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