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冬至一陽生”,冬至過后,太陽直射點開始從南回歸線向北移動,北半球的白晝將逐日增長,陽氣回升,是自然界陰陽博弈的一個分水嶺。因此,冬至也被視為一個節(jié)氣循環(huán)的開始。而下一個節(jié)氣循環(huán)的開始,陰陽博弈的分水嶺是夏至,有道是“夏至一陰長”。</b></p><p class="ql-block"><b> 自從窗外的觀象山,打造了一個景點“節(jié)氣長廊”之后,只有節(jié)氣的日子,空閑的時間,都會寫個美篇記錄一下。去年的冬至,美篇的作品是“冬至說餃子”,餃子好吃,但每年都是這樣話題,也是食之無味,且毫無新意。</b></p> <p class="ql-block"><b> 一年一冬至,一年一話題。前幾天參觀了青島攝影家吳正中“我的城”攝影展,拍了許多的老照片,從中找個話題回憶一下?!独险掌锏墓适拢焊拭C路》,我的少年時代、我的母校、以及后來的高中班主任老師,都圍繞在這里生活和學習過。話題從哪里開始講起,下面找兩段當年在甘肅路生活過的市民,老照片后的精彩留言作為引子。</b></p> <p class="ql-block"><b> @yummy mummy:我的姥姥家住在甘肅路21號,門前種著一棵無花果樹,是姥爺生前親手種下的,現在我們的家庭群名字還叫“無花果樹下的一家”。姥姥有七個兒女,一個男生,六個女生,我媽在女生排行老四,全家就住在這個小小的屋子里,七個子女都是從這里結婚離開,我從小就在這里玩耍,長大,在上海路小學上的小學,每天中午都回姥姥家吃午飯。初中高中在六中,還是一樣,姥姥家是我的根據地。雖然現在大家都搬離這里,姥姥過世以后,沒有人在這里住了,這里也印上了征收的字樣,但童年的成長記憶永遠不會忘記,23號院有我的童年小伙伴,這片老房子,這條馬路有我的童年和青春記憶。</b></p> <p class="ql-block"><b> @老解 2014:我今年87歲,1940年至1950年曾住在甘肅路21號,在楊家大樓的對面。當時我經常一起玩的有李天恩、于為曾、于湉成和紀清仁,很遺憾,他們都離世了。李天恩從小就愛好體育活動,跑得快,后來愛好拳擊,最后進入國家足球隊。甘肅路6號曾出了一個打破女子百米賽跑全國紀錄的運動健將于素泉。當年我們家境貧寒,全家六口人,擠在約十平方米的房子里住。前幾年,有時我?guī)畠汉屯鈱O們一起回憶我的童年經歷,可惜沒有老鄰居了。</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正在整修中的楊家大樓</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甘肅路21號前門??</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甘肅路21號后面的過道??</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上海支路小學西墻外</b></p> <p class="ql-block"><b> 接著前面的往事回憶往下聊,甘肅路21號是回憶者姥姥家住的地方,我的班主任甄老師住在23號,小提琴家呂思清家的門牌號是27號。青島的門牌號是按單雙號分別排列在路兩邊,可見這三個門牌號幾乎是連在一起的,通俗說法就是門挨著門。寫美篇之前,慎重起見,提前做了功課,到甘肅路附近查看了一遍。發(fā)現我老師家23號的西側門上方的“市北區(qū)甘肅路副食品蔬菜商店”的痕跡依稀可辨。也就是說附近居民的日常生活的油鹽醬醋和蔬菜都是在這里購買,特別是在計劃經濟時代,憑票供應的食品,必須到指定的商店。鄰居是什么?鄰居是指家或住處與另一人的家或住處靠近或鄰近的人,住在隔壁另外一家的或附近的人,巧借名人效應,呂思清的鄰居們是恰如其分滴。</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甘肅路23號前門??</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甘肅路23號的后院??</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甘肅路23號西門</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甘肅路27號呂思清家的舊宅</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上海路~武定路歷史文化街區(qū)</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裕德里里院</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希爾頓摩庭首店落戶青島,照片左側第一位是國際著名小提琴家呂思清,照片右側的第一位是我同學的先生。</b></p> <p class="ql-block"><b> 呂思清的鄰居們,雖然沒有我什么事,可是也在附近的上海支路小學上了三年半的學,學校西面的院墻外,就是甘肅路21號后面的過道,學校的北墻外是甘肅路23號(門牌號在上海支路),我高中時的班主任甄老師的家。既然說的是老照片里的故事,與甘肅路相鄰的上海支路順便捎帶一筆。這是一條十字形狀的、貫穿東西南北的路,在青島的城市版圖上是不是唯一,還有待考證,屈指可數是毋庸置疑的。十字路口的中央,是附近海拔最高的地方,當年我們上學的時候,都叫它小北山,后來上了初中,九中教地理的老師介紹青島地理知識時說,青島是一個丘陵地貌特征的城市,城區(qū)內所謂的山其實就是高地起伏的丘陵,坊間的說法雖然沒有科學依據,老百姓認定它是山就是山,沒有人去較真。多少年后,再次站在這里的時候,才知道這條名不見經傳的小山,如同貫穿東西南北的上海支路一樣,把東西南北四個方位給全占了。住在南面上海路的居民叫小北山、依此類推,住在北面寧波路廣東路的叫小南山、住在西面甘肅路陵縣路的叫小東山、住在東面武定路的叫小西山。</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站在上海支路中央十字路口拍攝的視頻</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穿新鞋走老路·回到從前的母校</b></p> <p class="ql-block"><b> 呂思清的鄰居們的范圍再擴展一些,歷史周期再拉長一點,以十字形狀的上海支路為中心,周邊的上海路、武定路、寧波路、甘肅路合圍形成的“田”字形的區(qū)域內。有很多對青島的發(fā)展歷史做過重要貢獻的優(yōu)秀人才,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有三位。一是解放前的青島首富,地產大亨劉子山,他在這里建造的別墅群,是青島最早成片開發(fā)建造的建筑群落,也是目前青島除八大關外,唯一一處大體量、成片區(qū)的別墅群。二是臥虎藏龍的作者王度廬,下面有詳細的介紹。三是書法家王垿,雖然他的故居前門地址門牌號是陵縣路25號,后門出去正對著甘肅路,離呂思清的家不足百米的距離。</b></p> <p class="ql-block"><b> 劉子山別墅群位于市北區(qū)上海路-武定路歷史文化街區(qū),南至上海路,北至寧波路,東至武定路,西至上海支路,共19棟別墅,建設于上世紀二十年代前后。作為青島最早成片開發(fā)建造的建筑群落,劉子山別墅群歷經百年風云變幻留存至今,成為除八大關建筑群外,唯一一處大體量、成片區(qū)的別墅群。</b></p> <p class="ql-block"><b> 《臥虎藏龍》的作者王度廬在青島度過了12年,并在此期間創(chuàng)作了多部武俠小說。王度廬,原名葆祥,1909年生于北京一個貧困的旗人家庭。為了謀生,他曾在河南、陜西、甘肅等地輾轉。1937年春,王度廬夫婦前往青島投奔親戚,寄居于市北區(qū)寧波路4號。這一住就是12年。在青島期間,他開始了傳奇的創(chuàng)作生涯,完成了包括《臥虎藏龍》。在內的30多部小說,其中最著名的包括“鶴鐵五部”系列。</b></p><p class="ql-block"><b> ?王度廬在青島的生活條件較為艱苦,他居住的地方是劉子山別墅群的一部分,修繕前是一棟兩層樓的普通民居,后來被改建為多戶人家共同居住。盡管生活環(huán)境簡陋,但這段時光對他的創(chuàng)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許多經典作品都是在青島完成的。王度廬的創(chuàng)作生涯不僅在青島達到了巔峰,他的作品也對后來的武俠小說發(fā)展產生了重要影響。</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陵縣路25號王垿故居</b></p> <p class="ql-block"><b> 王垿故居:書法家晚年的隱居地,王垿故居位于陵縣路25號,這座小院是晚清遺老、內閣學士王垿的舊居。王垿晚年定居于此,自稱“寄廬”,這里是他的終老之地。王垿與青島有著深厚的淵源,雖然他不談政治,但他在青島的書法造詣頗高,為青島的知名景點和商號題寫了許多牌匾,如嶗山的“明霞洞”、春和樓、聚福樓、順興樓等。據說,他在京城時就有“有匾皆書垿,無腔不學譚”的美譽。</b></p> <p class="ql-block"><b> 每個時代都有不同的故事,屬于我們這個年齡段人的故事,已經漸行漸遠,變得模糊起來。每次看到能夠勾起我往事回憶的老照片,都會興奮一陣子,陡然間有種熱血沸騰的感覺,人的老是身體機能的下降,精神世界里卻是大相徑庭,所謂的“活到老,學到老”,人老心不老,大概如此吧!</b></p> <p class="ql-block"><b> 謝謝我的上海支路校友,用純正的青島方言,講述甘肅路上的人文故事,特別是在青島生活和工作的朋友,強烈推薦看一看。</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