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密林間參差的馬頭墻。 </p> <p class="ql-block"><b>郭洞村,</b>位于浙江武義10公里外的龍山腳下,因山環(huán)如郭、幽邃如洞而得名。武義縣志記載,古村歷史可追溯到宋朝;從何氏家譜查知,該村自元朝開始發(fā)達(dá)、興旺;距今已600余年。全村按《內(nèi)經(jīng)圖》“相陰陽,觀清泉,正方位” 而建,分郭上村和郭下村,面積5平方千米,人口2430人,共964戶。 </p><p class="ql-block">古人曾贊嘆此地“郭外風(fēng)光凌北斗,洞中錦秀映南山”。村后龍山上有茂密的原始森林,村中有古水口、古橋、<span style="font-size:18px;"> 古祠和眾多的明清古建筑。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山道上俯看古村。 </span></p> <p class="ql-block"><b>2014年12月10日上午,</b>趁在金華陪客商參觀工廠、洽談業(yè)務(wù)期間,到附近的武義縣尋訪此村。 </p><p class="ql-block">我用長焦在村中抓拍。 </p> <p class="ql-block"><b>水口 </b></p><p class="ql-block">古人視水為財源和吉利的象征,眾水出口之處為水口,宜關(guān)、宜閉、宜聚氣, 最怕一瀉無余。一般都要在水口建橋梁、蓋佛寺,栽種大量樹木;寓藏風(fēng)納氣,“以蔭地脈養(yǎng)真氣”。郭洞水口尤具特色,不但是溪水匯聚之處,更是村口關(guān)卡。 </p><p class="ql-block">水口之上建回龍橋。 </p> <p class="ql-block">回龍橋,古稱石虹橋,初建于元朝;明隆慶年間,郭洞第八代祖依據(jù)“山為龍山,橋為艮象,住則龍回 ”的緣由重建,并易名回龍橋。后被水沖垮,現(xiàn)存的單拱園頂石橋是康熙六十年(1721年)再建,并在乾隆十九年(1754年) 復(fù)建四柱方亭于橋上,使橋更堅固秀麗,別致有奇。 </p><p class="ql-block">現(xiàn)是武義縣級保護(hù)文物。 </p> <p class="ql-block">石柱方亭,初建成時,便有村中書院的學(xué)子常來亭中讀書,村民盼他們攀宮折桂,金榜題名,取名攀桂亭。 </p> <p class="ql-block">亭西“義鄉(xiāng)”匾,系清咸豐八年縣令為褒獎村民英勇剿寇而贈。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橋東為陡峭龍山, 天然屏障。 </p> <p class="ql-block">橋西有一道5米高,爬滿青藤的堅厚城墻,把村與外界隔開。 </p><p class="ql-block">墻下有鵝卵石古道。 </p> <p class="ql-block">橋上,十里外的石蒼嶺,北山上的鰲峰塔遙遙在望。 </p> <p class="ql-block">橋下雙溪匯注,外則平地北鋪。</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干涸的龍溪灘頭放養(yǎng)著一群白鴨。 </p> <p class="ql-block">古城墻的一頭是村口古城門。上寫“雙泉古里”,并有“郭外風(fēng)光古,洞中日月長”楹聯(lián)。 </p> <p class="ql-block">城墻內(nèi)外,數(shù)排明朝栽種,至今已有400余年的80多棵松、柏、樟、杉等古樹,有遺世獨立之風(fēng)。 </p> <p class="ql-block">郭洞水口,融山水、古樹、橋、亭、墻、門為一處,不僅防外,而且護(hù)內(nèi),把這塊風(fēng)水寶地包裹得嚴(yán)嚴(yán)實實,正好應(yīng)了“獅象把門”之說。 </p><p class="ql-block">“山為龍山,住則龍回。堰水作橋,龍回氣聚?!?</p><p class="ql-block">好一個集山川之秀,匯詭奇之局的水口。 </p> <p class="ql-block"><b>古水碓</b> </p><p class="ql-block">建于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在水口古城墻內(nèi),是利用水力加工谷物的場所,一直沿用到二十世紀(jì)六十年代。 </p> <p class="ql-block">現(xiàn)屋內(nèi)舂碓、石磨、手磨、谷礱、踏碓等設(shè)備仍一應(yīng)具全。 </p> <p class="ql-block"><b>明清古民居</b> </p><p class="ql-block">郭洞先祖為宋朝宰相何執(zhí)中,至元至正十年(1350年),后裔武義后生何壽之 進(jìn)山看望居住在郭洞村的外婆,見此地翠嶂碧溪、奇峰平疇,頓生遷居之意。后征得任廣東按察司副使的外祖父、在朝做參軍的外公及父母的同意,至郭洞筑宅置產(chǎn),營造村莊。 </p><p class="ql-block">郭洞村旅游圖。 </p> <p class="ql-block">時間緊張,我們只游覽了村中的主體部分郭下村;下村就有明清古民居53幢371間。 </p> <p class="ql-block">半數(shù)以上村民仍住在老宅中,因而大多數(shù)老宅保存完好。 </p> <p class="ql-block">凡豫堂,為八代書香門第,古民居代表,三進(jìn)30間,建于明末,已360多年。 </p><p class="ql-block">從邊門進(jìn)。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里面房門虛掩,不便推門打擾。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看大門雕刻,繁復(fù)細(xì)膩,有雙獅雙鹿。 </p> <p class="ql-block">正房窗雕百鳥繞庭和百鳥朝鳳,西廂房窗雕俊馬和喜鵲;墻壁圖案為古錢幣, 上方為花草走獸。 </p> <p class="ql-block">水是古村之脈。除寶溪、漳溪合成龍溪自南而北穿過村莊,建村時還巧設(shè)七星井,至今仍有六口,上、下村各三口。 這是古村第一井,旱不涸,潦不溢,至今仍可飲用。 </p> <p class="ql-block">海麟院,建于明朝,面積不大,只有三間房子,沒有大門,只有側(cè)門。</p><p class="ql-block">內(nèi)塑有關(guān)公像和當(dāng)?shù)刈o(hù)村義士周雷澤像。 </p> <p class="ql-block">在古民居中,??梢娯翌~楹聯(lián)、照壁花墻、磚雕圖案,傳遞著古老的文化氣息。 </p> <p class="ql-block"><b>何氏宗祠</b> </p><p class="ql-block">郭洞村以何氏為大姓,村中最值得一提的古建是何氏宗祠;建于明萬歷三十七年 (1609年),規(guī)模宏偉,總面積達(dá)1200平方米。 </p> <p class="ql-block">門前有三對旗桿,是為獲得一定官職和功名的人豎立的。 </p> <p class="ql-block">大門上“浩泒泓源”,指1350年武義何氏進(jìn)山遷居后660余年綿延不斷,至今已有后裔近2000人。先祖英才輩出,從宋徽宗的丞相何執(zhí)中起,世代書香,僅明清兩朝,就考出貢生10名,增廣生14名,稟膳生10名,府縣秀才114名。 </p> <p class="ql-block">祠內(nèi)建有古戲臺,古樸典雅,翹角飛檐。 </p> <p class="ql-block">臺中間壁畫為《唐皇游月宮》。 畫中, 武義籍著名道士葉法善正在月宮向唐皇李隆基講述楊貴妃后事。 </p> <p class="ql-block">院中與祠同庚的羅漢松,冠大形美,為難得的古樹珍品。 </p> <p class="ql-block">祠中有個“孝” 字,頗有趣味,細(xì)看有 “子” 、“女” 兩字組成,頂部是一個老 人頭像,彰顯孝為先的祖訓(xùn)。 </p> <p class="ql-block">何氏祖上榮耀,宗祠中最大特色是匾額多,原有94塊,現(xiàn)有40多塊。 </p> <p class="ql-block">祠中對聯(lián)、竹簡、掛屏,講述著古村的故事和名人事跡。 </p> <p class="ql-block">在一排排高懸的匾額下走過,強(qiáng)烈的“崇文尚德”民風(fēng)撲面而來。 </p> <p class="ql-block">古村的古建外觀,白墻、青磚、黑瓦,高昂的馬頭墻。建筑中有明代廊柱,清代牛腿,以及受到西洋風(fēng)氣影響的民國門窗。保存完整的民居和何氏宗祠,是郭洞優(yōu)秀文化的縮影,令人贊嘆。 </p> <p class="ql-block"><b>龍山生態(tài)森林</b> </p><p class="ql-block">村東龍山高400多米,是火山噴發(fā)形成的花崗巖巖體,經(jīng)專家考證巖石中富含對人體有益的鉀、銅、鋅、鉬等礦物質(zhì)。 </p> <p class="ql-block">山上古木參天,多為六七百年的大樹, 虬枝盤曲,似顯龍形。 </p> <p class="ql-block">這片生態(tài)森林,得益于郭洞村古代先祖的族規(guī)。</p><p class="ql-block">一是族人只有栽樹的義務(wù),沒有砍樹的權(quán)利。郭洞的子孫無論為官何地,經(jīng)商何方,回郭洞都要帶回當(dāng)?shù)氐臉涿缭苑N在龍山上。</p><p class="ql-block">二是族人上山毀樹嚴(yán)加懲罰,上山撿柴火要拔指甲,折斷樹枝要斬斷手指,砍樹要被斬斷手臂,最嚴(yán)重的要被逐出族門。從此村中人未敢毀山上一草一木。</p><p class="ql-block">二十世紀(jì)大躍進(jìn)年代,有人要上山砍樹燒碳煉鋼鐵,“文革” 年代也有人要上山砍樹;村中老人結(jié)隊上山,以身護(hù)樹,終使古森林免遭劫難。 </p><p class="ql-block">現(xiàn)滿山名木,茂林修竹。 </p> <p class="ql-block">樹種相當(dāng)豐富,有國家一級珍稀樹種南方紅豆杉和矩葉衛(wèi)矛、虎皮楠、豹皮樟、紅皮樹、青岡櫟、羅漢松、凸瓣杜英等古樹名木135種。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以紅豆杉和苦櫧樹為多。 </p> <p class="ql-block">樹根纏繞,形似虻蛇;其中一棵紅豆杉需4人合抱。</p> <p class="ql-block">“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p><p class="ql-block">水口、城墻內(nèi)外、民居周邊和龍山上,一片片原生態(tài)森林,一樹樹古木,遮映著古村。 </p> <p class="ql-block">想起聶魯達(dá)的詩句:“當(dāng)華美的葉片落盡,生命的脈絡(luò)才歷歷看清。” </p><p class="ql-block">冬日,郭洞古村在歷史長河和樹木枯葉落盡的枝枝叉叉間,既顯得隱約,又格外清晰。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THE END.</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