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文/金海炎</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教育廣袤的沃土上,有難以數(shù)計的民辦教師,他們用自己的青春和汗水默默付出,在中國教育嚴重困難時期,用知識的種子播種希望,用無私的奉獻點亮孩子的未來,我們就是那個時代無法數(shù)計的民辦教師之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半個多世紀之前,我憑借初中畢業(yè)生的身份走上民辦教師崗位,也懂得這條路的艱辛與不易。在那個知識匱乏、教育資源短缺的年代,我們這些民辦教師,憑著自己的堅韌與毅力,在這條路上闖出了一片屬于自己的天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然而,學歷的門檻如同一道難以逾越的高墻,阻擋了我們的職稱晉升之路,讓我們每一步都要付出比別人更多的努力。1978年秋季,通過民師選招,我成為一名公辦教師后進入初級中學任教,時代的原因,我們這些民轉公的教師,許多人都沒有經(jīng)過正規(guī)師范專業(yè)的培養(yǎng),為了達到國家要求的專業(yè)水平,一直堅持在職進修,終于由一名農民成長為一名合格的初中語文教師,實現(xiàn)了所謂“人生逆襲”。包括在小學8年民辦教師經(jīng)歷,在教師崗位上工作38年后退休,現(xiàn)在,享有比較滿意的退休保障,個人的成長之路,或許也是我們這一代教師職業(yè)的艱辛與不易的縮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近日,教育部等七部門聯(lián)合印發(fā)《進一步加強尊師惠師工作的若干措施》,強調進一步加強教師待遇保障,提高教師政治地位、社會地位、職業(yè)地位。文件的頒發(fā),充分體現(xiàn)了國家對教育的重視,對教師的關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讀書,歷來是中國人視為改變命運的重要途徑,讀書改變命運,這句老生常談的話,也是許多人信奉的經(jīng)典智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當下社會,卻有一部分人懷疑這一觀念,其根據(jù)源于社會變革中出現(xiàn)的大學生就業(yè)的暫時困難,因此出現(xiàn)了“讀書無用”的奇談怪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讀書無用論”,在新中國發(fā)展史上也出現(xiàn)過幾次,上世紀五十年代的“反右”,六十年代的“文化大革命”,兩次運動,讓許多知識分子受到了嚴重沖擊,因此,讀書無用的觀念應運而生,許多人也因此放棄讀書。由此帶來的影響是,社會出現(xiàn)了人才斷層,嚴重影響了中國的經(jīng)濟發(fā)展,出現(xiàn)了非常大的物資短缺,供應不足,廣大城鄉(xiāng)居民缺吃少穿,國民經(jīng)濟遭遇毀滅性沖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于我而言,讀書,是那個時代改變自己最經(jīng)濟實惠的選擇,因為讀書,不僅讓我跳出了農們,還讓我的心靈得到不斷滋養(yǎng)。</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感恩父母,小時候父母告訴我,好好讀書,將來可以走出農村,脫離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生活。于是,我通過努力讀書,終于成了那個時代村子里為數(shù)不多的讀書人之一,慢慢改變了農民身份,成了一名人民教師。</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回顧過去,我們這代人在讀書的年齡,正好碰到了“三年自然災害”和“文化大革命”運動,很自然地成了共和國歷史上第一代“下放知青”?;剜l(xiāng)后,當過生產(chǎn)隊會計,當過計劃經(jīng)濟年代供銷社代銷部的營業(yè)員。雖然這些工作比起農民要輕松許多,但終歸不是一種穩(wěn)定的工作,并且收入是在生產(chǎn)隊記工分,收入微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一直有閱讀的習慣,因為連續(xù)不斷的讀書,讓我發(fā)現(xiàn)世界的廣闊與多彩,人生的選擇充滿無限可能。開始相信,只要努力讀書學習,就有機會改變自己,就能夠積極堅毅地奔赴自己的山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歷史的長河中,國家的每一次決策,都成為推動時代前進的關鍵動力,也是改變一部分人前途命運的轉折點。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中國歷史上迎來了教育事業(yè)發(fā)展的春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那個年代,中國人口數(shù)量迅速增加,倒逼教育的發(fā)展。特別是農村,存在著嚴重的教師短缺問題,在具有獨特的國家教育背景中,各級政府在下鄉(xiāng)知識青年中挑選一部分人充實教師隊伍,于是,民辦教師,這個共和國歷史上獨具時代特色的職業(yè)應運而生。當年的民辦教師承擔起農村小學教育的大量任務,為普及基礎教育做出了巨大貢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70年春,我有幸成了那個時代的第一批民辦教師,親身見證那個年代的教師以無私奉獻的精神和高度的責任感,堅守在教育第一線。在簡陋的教室里,用一支粉筆,一塊黑板,為學生開啟知識的大門,成為支撐農村基礎教育的主要力量。他們不僅為學生傳授書本知識,更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品格和能力。這些教師,親手替學生修理課桌,帶領學生給校園植樹造林,帶著農具整理學校操場等等。通過自己的言傳身教,影響了一代又一代學子,這是對孩子心靈的滋養(yǎng)和社會風氣的引領。那個時代的民辦教師,雖然沒有公辦教師身份的認同,收入跟農民一樣記工分,政治地位和經(jīng)濟收入都不能與公辦教師相提并論,但他們用自己的人格魅力、青春和汗水,澆灌出一代代希望之花,奠定了那個時代農村小學教育的基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民辦教師,一個聽上去有點陌生卻又充滿情感的群體,他們不像公辦教師那樣,有著穩(wěn)定的職業(yè)保障,但如果回過頭看看中國教育發(fā)展史,我們會發(fā)現(xiàn),民辦教師曾像星星一樣,以農民身份,散落在中國農村基礎教育的陣地上。他們的身影雖然漸漸模糊,但他們的奉獻,是中國教育資源困難時期開創(chuàng)教育事業(yè)繼往開來的重要支撐,這一特殊群體,值得社會永遠的尊敬與感激!</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社會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巨變,我們是時代的親歷者,也是社會巨變的見證者。雖然現(xiàn)在我們國家的教育體系早己完備,己經(jīng)是全世界教育規(guī)模最大,學科沒置最全的國家,但是,對于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民辦教師,時代的筆觸,不應抹去他們的光輝。</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伴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特別是“科教興國”的背景下,我們需要更高教育水平的教師,特別是教育現(xiàn)代化與教師專業(yè)化的發(fā)展大環(huán)境中,原民辦教師的知識結構和教育教學能力不能適應新形勢發(fā)展的需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97年,我國頒布《中小學教師制度》,這既是國家發(fā)展的需要,也是教育本身的需要。由于教育事關民族前途,只有打造一批嚴格培訓的專業(yè)師資隊伍,才能保證教學水平的提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新一輪的變革中,許多非師范類培養(yǎng)的教師都參加了教師資格考試,通過專業(yè)知識和文化課知識考試合格后,才有資格持證進入相應的學校擔任教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們參加了各種考試,其中文化專業(yè)合格考試,有《古代漢語》《現(xiàn)代漢語》《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中國現(xiàn)代文學作品選》等學科,經(jīng)過多年考試,才取得《中學教師文化專業(yè)合格證》,在此基礎上,又通過《教育學》《心理學》等學科考試合格后取得了由教育部頒發(fā)的《中學教師資格證書》,從此,在農村初級中學工作30年,連同此前在村級小學的8年民辦教師工作,終身服務于教育事業(yè)38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2024年的獻禮電視劇《山花爛漫時》中,張桂梅老師說 : </span><b style="font-size:20px;">“我深切地體會到,一個受過教育的女性,可以阻斷貧困的代際傳遞,改變三代人的命運?!?</b><span style="font-size:20px;">其實,一個受過良好教育的男性也是如此。在中國,教育一直是改變個人命運的首選,尤其是偏遠山區(qū)農村,知識更像一束光,照亮無數(shù)灰暗的角落。教育,于小處說,關系到個人的前途命運,往大處而言,關系到一個國家民族的興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讀書不僅改變了我的命運,跳出了農門,還因為讀書,開闊了眼界,提高了認知,不斷滋潤著心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讀書,不僅讓我看到了世界的廣闊與多元,更讓我的心靈得到更多的滋養(yǎng)與升華。正如一把打開知識之窗的鑰匙,讓我在不斷探索中成長,改變命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人生在世,每個人都在畢其一生的努力,去追求自己想要的工作和生活,然而,得到和失去,也許本來就是一個同時的存在。雖然教師職業(yè)難以盡如人意,但我們也需要努力做到最好才不會留下遺憾,通過努力與學生共同成長,人生或許更有意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許多人寫回憶錄,似乎是想為自己平淡的人生做一個梳理和總結,雖然沒有宏大意義,但卻有一種平凡中的感動,也許這些平凡的人生,才是一種人生的底色。回憶錄可以最大限度地還原一定時空內的時代特征,通過個人化記錄,哪怕范圍小,也有一種切片記錄的意義,人們會在這個過程中感受自我價值,也可以向社會輻射出一種能量。</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思考人生,是一個永恒的主題,我們以理性的態(tài)度去思考人生過程中的喜怒哀樂,這才是生命特有的堅韌與力量。</b></p> <p class="ql-block"> ?。ㄎ闹袌D片源于網(wǎng)絡,與正文無關。) </p><p class="ql-block"> 2024年12月16日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