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前 言</p><p class="ql-block"> 冬月如同一盞明燈,照亮了前行的道路,也照亮了人們心中的夢想與希望,讓我們勇敢地迎接每一個明天。</p><p class="ql-block"> 二0二四年十二月十五日 在這嚴冬酷寒的日子里,重慶市忠縣傅真會帶著忠縣涂井鄉(xiāng)傅家垻傅氏宗親的深情厚誼,前來成都尋根問祖,經(jīng)雙方提供的歷史資料和座談,一致認為忠縣說筑和簡陽的說巖是洪武二年從湖北麻城縣孝感鄉(xiāng)遷居入川的兩兄弟,按忠縣族譜和簡陽族譜記載一起入川的是三兄弟,還有說舉應(yīng)該是遷居萬州,請萬州說舉后裔如有信息,盡快與忠縣和簡陽宗親聯(lián)系。期盼一起入川的三兄弟說筑、說巖、說舉三兄弟的后裔早日相認團聚!</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宗親交流的意義和價值體現(xiàn)在多個方面。首先,它可以加強家族成員之間的聯(lián)系,促進家族內(nèi)部的團結(jié)和合作。通過交流,我們可以更好地了解彼此,加深感情,共同應(yīng)對生活中的挑戰(zhàn)。其次,宗親交流可以促進家族文化的傳承和發(fā)展。在家族交流中,我們可以共同探討家族歷史、傳統(tǒng)和文化,挖掘家族的優(yōu)秀文化資源,將其融入現(xiàn)代生活,使之發(fā)揚光大。最后,宗親交流可以促進家族成員的個人成長。通過交流,我們可以分享知識、經(jīng)驗和技能,互相學(xué)習(xí),共同提高。</p> <p class="ql-block">大家共同在成都人民公園合照從左到右簡陽宗親傅順東、傅治軍、傅凌波、傅純尚、忠縣宗親傅真會、忠縣涂井鄉(xiāng)傅家埧支系族譜編輯人秦先生。</p> <p class="ql-block"> 忠縣涂井鄉(xiāng)傅家壩傅氏筒介:</p><p class="ql-block"> 歷史源流傅家壩位于今忠縣涂井鄉(xiāng)巴山村九龍山半山腰,海拔大約六百多米,距離九龍山主峰牛頭腦峰頂還有約一百多米。山下有略低的玉龍山和坪山環(huán)抱其中,形成左青獅右白象守護,涂井河如玉帶在山底下穿流而過,在坪山沙灣出峽口匯入長江。與江對面的方斗山脈遙相呼應(yīng)。傅家壩顧名思義,以傅姓人在此居住而得名。相傳,這里在明朝以前,居住的是原住民侯姓,這里也叫做侯家壩。在明之前,西南地區(qū)多為苗人,居住在這里的侯姓也是苗人。自唐宋以來西南地區(qū)的苗人多有反叛。元代,將苗人分為生苗和熟苗,生苗指的是不服王化經(jīng)常叛亂的苗人,熟苗指的是順從王化安分守己的苗人。自元代起,開始了延續(xù)元明兩朝的“趕苗拓業(yè)”,就是政府派出軍隊,強制鎮(zhèn)壓反叛的生苗和驅(qū)離他們到更偏遠的大山之中。然后遷移湖廣漢人移民到此拓業(yè)。侯姓就此被強制趕走。洪武二年(1369年,這個時間待考,因為洪武二年四川全境還屬于明玉珍的大夏國。還不能接收明朝政令。但很多川渝移民都記錄的是這個時間入川),居住湖廣麻城孝感鄉(xiāng)的傅氏三兄弟,被政府遷移到川中拓業(yè)。三兄弟沿水路入川,在涂井沙灣河口上岸。然后兄弟三人被分別安置。其中一人被安置往成都府,一人安置往夔州府萬州,一人留置在重慶府忠州。兄弟三人在沙灣河口分道揚鑣,將從老家?guī)淼拇箬F鍋砸為三塊,每人持一塊,言明今后兄弟后人相認,以破鍋重圓為引。謂“破鍋傅氏”【注:這個名詞是編者生造的,因為編者手里有類似的其他姓氏的分家故事,如荊州有破鍋秦的傳說】(成都府簡州傅氏、夔州府萬縣傅氏均有相同記載。忠州傅氏對入川三兄弟名字已經(jīng)失傳,簡州傅氏記錄三兄弟為傅說舉、傅說筑、傅說巖,傅說舉遷忠州;萬州譜記三兄弟為傅忠顯、傅忠良、傅忠蓋,傅忠蓋遷重慶府,未說地址,但當(dāng)時忠州就是屬于重慶府的。三方所描述的事情基本是一回事,連分居位置都完全吻合)。傅氏先祖落業(yè)于涂井侯家壩,經(jīng)過數(shù)百年的發(fā)展,人丁興盛,原來侯家壩所在的地方皆為傅氏,故而將侯家壩更名為傅家壩。傅家入川始祖名已失傳,是否簡州和萬州所記錄的入忠名字待考。直到明末大約萬歷年間(與秦良玉出生差不多的年代)祖先傅友祜方得記名。(無獨有偶的是成都府簡州傅氏這個時期也多為友字輩,為他們記錄的祖先說巖12世。按此推論,說舉12世在這個時代是相對吻合的)。傅友祜墓在傅家壩祠堂側(cè)。背后九龍山五龍出陣,面前玉龍山青龍?zhí)ь^。風(fēng)水極佳。傅家壩歷史以來就屬于涂井鄉(xiāng)。清代為敦讓里三甲,民國保甲待考,建國后為平安大隊,后因此處有出名的順(盛)興庵和善慶堂,改名順慶大隊。最后更名巴山村。六百余年來,傅家世世代代生活于此,修建了如云巖寺、順興庵、善慶堂等祠廟,更是為涂井鄉(xiāng)乃至整個忠縣的民俗文化、民間信仰、巴渝古建等留下了厚重的歷史文化遺產(chǎn)。尤其是善慶堂歷史悠久,據(jù)道光版《忠州直隸志》記載,善慶堂始修年代無考,康熙元年(1662)重建。但在此挖掘出了明朝成化年間(1465-1487)鑄造的銅玉皇一尊古鐘一口,云板一則。說明善慶堂至少是成化年間建的,也說明善慶堂的前身應(yīng)該是道教的寺觀。直到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猶存。順(盛)興庵據(jù)民國版《忠縣志》記載,修建于清代光緒八年(1882年),與善慶堂相隔僅半里地,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以此為順慶小學(xué)。云巖寺規(guī)模更為宏大,善慶堂和順(盛)興庵都只是堂,而云巖寺為寺。道光版《忠州直隸州志》記載,云巖寺在牛頭山下,有明朝正德丁丑年(1517年)培修碑記。既然是培修,說明該寺建在此之前,而且此時已經(jīng)經(jīng)歷了至少幾十年甚至上百年已略有破敗才培修的,推測跟善慶堂的始修年代差不多。據(jù)傅氏族人講,云巖寺是傅氏祖先全資修建的。每年云巖寺都會舉辦盛大的廟會,周圍十里八鄉(xiāng)甚至更遠的此朝拜,歷代傅氏族長等都會被寺廟邀請為上賓參加。(若能找到云巖寺的培修碑文,或許對尋根傅友祜之前的傅氏祖先人名亦有幫助)由于這些祠廟現(xiàn)今俱毀,無法詳細描述其建筑風(fēng)格。</p> <p class="ql-block"> 關(guān)于涂井傅家壩傅氏族源流:</p><p class="ql-block"> 涂井傅家壩傅氏,現(xiàn)主要族居于涂井巴山村,散居于附近的順慶、坪山、黃金鎮(zhèn)磨盤、芭蕉等村,同族人口約1500人左右,在全縣人口比例和在全縣傅氏人口比例中都相對比較少。其中巴山村約占本族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以上,是為族源之地。關(guān)于該支來源,因世久堙滅,族譜殘缺,現(xiàn)僅從殘缺不全的記錄中知道該支始祖傅友祜。但關(guān)于傅友祜的來源,也發(fā)生了很多分歧,從入疆族人傅啟國抄錄的老譜記載,此支始祖傅友祜于明洪武二年由湖廣麻城縣孝感鄉(xiāng)高家堰遷居入川,落戶忠州北岸敦三甲牛山坪傅家壩。如此可認為傅友祜是入川一世祖。但洪武二年(1369)至今,已近700年的繁衍,按平均25-30歲繁衍一代人的規(guī)律,也至少傳承了25代人左右。然本支現(xiàn)在世后裔基本在12--15世之間,并不符合洪武傳至今世系的邏輯,傅友祜生活的時間最多只能推算到明末大約萬歷年間。也有可能其為洪武初入川的傅氏的某一支,在忠州或其他地方生活過一段時間后于明末繁衍落戶傅家壩。但根據(jù)目前的相關(guān)資料,2014年忠縣傅氏各支統(tǒng)一編修的《中華傅氏通譜·重慶忠縣卷》,以及民國《忠縣志·氏族志》,以此核對,均未找到能與傅友祜相關(guān)銜接的資料。民國《忠縣志》,是陳德甫先生于民國三十年左右整理的手稿,當(dāng)時并未出版發(fā)行,于大約2016年左右,忠縣將其整理發(fā)行,其中就包含了《氏族志》。該氏族志是民國時期,通過政府對在忠各族的族譜進行大普查而登記整理的。在民國《忠縣志·姓氏志》中記載,傅氏在忠縣共分三族。而2014版《中華傅氏通譜·重慶忠縣卷》亦說忠縣傅氏有九族。均為明末清初前來忠縣落戶,但并無傅友祜支記載。僅東坡鎮(zhèn)傅氏一支,記錄有道光十年于傅家壩建祠堂,似乎有所關(guān)聯(lián)。而傅相還支,于新整理的《中華傅氏通譜·重慶忠縣卷》里并無記載(民國時期的東坡鎮(zhèn)即縣城,但該書并無縣城傅氏記錄),但巴山村所在的萬順場民國十九年前屬?鄉(xiāng)(即后來的?井鎮(zhèn),后被忠州鎮(zhèn)合并),相對來說也算是離城較近的地方吧。但民國之譜已然遺失,此傅家壩是否涂井傅家壩,并無相關(guān)證明。傅相還亦不知與我族可以溯源到的一世祖傅友祜有無關(guān)聯(lián)。雖明代家譜遺失,但本支傅氏對族源尚有世代口傳,以作參考。據(jù)本支祖上口傳,明洪武二年(1369),傅氏兄弟三人自湖廣麻城孝感鄉(xiāng)高家堰入川,三兄弟一人去了成都,一人落戶忠州北岸牛山坪(牛頭山)傅家壩,一人落戶萬州。因世久湮滅,明譜己不可考,唯記得明末清初始祖傅友祜,現(xiàn)在世人口均在傅友祜12--15代之間。?無獨有偶,無意從網(wǎng)上找到了四川簡陽傅氏尋找在忠縣一支旁裔的信息。通過與簡陽傅氏的溝通,簡陽譜記,明洪武二年,傅說筑,說舉,說巖三兄弟自湖廣麻城孝感鄉(xiāng)高家堰入川,說巖遷居成都府簡州(明清時簡陽名簡州,一直隸屬成都府),說筑遷居忠州,說舉不詳(涂井傅家壩傳一兄弟居萬州)?,F(xiàn)簡陽傅氏后之間。?涂井傅家壩一支明譜己失,唯知始祖傅友祜明末清初人。恰好,簡陽傅氏明末也有友(有)字輩,為說巖12世。從簡陽譜一支記,12世友新之子勝恒生于明萬歷己未年(1619),說明該支友字輩應(yīng)生于萬歷中后期,下傳至今12--15代人,與涂井傅家壩傅友祜年代相當(dāng)??梢灶A(yù)判傅友祜和簡陽的友字輩同輩,友祜為明初傅說筑12世孫,簡陽友字輩為傅說巖12世孫。其后世傳承至今的代數(shù)也相當(dāng)。但這里有一個問題,就是相隔兩百余年相隔幾百公里還用同字輩的話,只有一個可能,就是友字輩之前均用的湖廣老派未曾更改。但這也不是沒可能,就比如我們忠州秦氏和湖北咸豐秦氏,同為元末入川始祖秦安司之后,也整個明朝沒交集,也一直用同樣字輩到安司公后九世,直到明末估計老派用完才各擬字輩。同時,萬州傅氏也有非常接近的記載。萬州傅氏譜記,洪武二年,傅氏三兄弟忠良、忠顯、忠蓋,奉詔自麻城孝感鄉(xiāng)洗腳河高街沿駱馬馱銀,由楚入川定居。忠良落于成都,忠顯入于重慶南浦之南(即萬縣南岸),其子榆,字春茂。為萬州傅氏開基祖。忠蓋落于重慶。其實,這里有兩個誤區(qū),其一就是關(guān)于各支的“洪武二年”的記載,洪武二年川渝地區(qū)還在明玉珍大夏國的統(tǒng)治之下,直到洪武四年,才統(tǒng)一了川渝,在此之前,明朝政令根本無法到達川渝地區(qū)。遷居川渝的很多譜都記錄著奉詔入川,那究竟是奉的誰的詔呢?其實明玉珍本身就是湖廣人,追隨他入川的部下都是湖廣同鄉(xiāng),在川渝地區(qū)建立政權(quán)之后,又廣招湖廣同鄉(xiāng)入川屯墾。若各支記錄屬實,當(dāng)是奉了明夏王朝的入川屯墾的詔令。朱元璋統(tǒng)一了四川之后,又繼續(xù)揮師西進大理,為了鞏固政權(quán),又在川渝各地設(shè)立衛(wèi)所,駐軍實行軍屯,明玉珍部也解甲歸田就地落戶,又廣招湖廣移民入川開墾,所以其實無論是在明夏時期還是洪武時期,都進行過大規(guī)模的移民,所以很容易的會把這個時期混到“洪武”政令里去。第二個誤區(qū)是萬州譜所說的重慶南浦之南的說法。事實上,在元明時期,萬州都屬于夔州府,并不屬于重慶府,自然不存在“重慶南浦”的說法。而與之近鄰的忠州倒是重慶府所轄。這樣就不難理解,三兄弟一個去了成都府(不知所轄縣),一個落戶萬州(以后人的視角是重慶管的,但當(dāng)時不是),一個去了重慶府(不知所轄縣,有可能就是忠州)。之后子孫天各一方,越數(shù)代后子孫就只能通過回憶一些祖上所傳的碎片簡單入譜。這樣,萬州記錄的忠良忠顯忠蓋有可能就是對應(yīng)的簡陽所記的說巖說舉說筑。因為古人的名字比較復(fù)雜,有名有字有號亦有官名榜名等,并且譜牒均為后人所撰,若非書香之家代代有詳記,農(nóng)耕之戶本就識字不多,隔數(shù)代之后子孫再記錄難免有記錄不全和遺漏偏差之處,但三地相隔數(shù)百里,對移民事情記載如此雷同,多概率上是同宗同源的。</p> <p class="ql-block">下面是忠縣傅真會與秦先生一起查閱雙方提供歷史資料。</p> <p class="ql-block">該頁記載了,傅筑是遷居忠縣的入川始祖</p> <p class="ql-block">這是忠縣涂井鄉(xiāng)傅家埧族譜記載的傅巖遷居成都府,(簡州歷史上屬于成都府管轄)</p> <p class="ql-block">通過查證歷史資料和座談雙方認可說筑是忠縣入川始祖,説巖是簡入川始祖,是在洪武二年從湖南麻城縣孝感鄉(xiāng)一起入川的兄弟,</p> <p class="ql-block">傅凌波向傅真會贈送《簡州傅氏續(xù)譜》</p> <p class="ql-block">大家在成都《鶴嗚茶社》一起品茶座談。</p> <p class="ql-block">中午共聚午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