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蓮寶葉則 阿萬倉濕地 娘瑪寺</p> <p class="ql-block"> 蓮寶葉則,又名石頭山(藏名:葉爾精扎拉)地處青藏高原東南部,位于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阿壩縣和青海省久治縣、班瑪縣之間,總面積約800余平方千米,四川阿壩境內面積約500余平方千米,青海境內稱年寶玉則,又叫果洛山。</p> <p class="ql-block"> 蓮寶葉則景區(qū)很大,可以買票后自己開車上山。 我們邊走邊玩,看到有新奇之處就停車拍照,各種奇峰異石、冰川遺跡、雪山湖泊相繼進入眼簾。景區(qū)內有扎尕爾措、磐石、柏香海、盆景灘、落霞湖、草甸花海等自然景觀。</p> <p class="ql-block"> 蓮寶葉則,名字奇特,卻又讓人過目難忘。石峰嶙峋,直刺蒼穹,時而面目猙獰,轉瞬和藹可親。蓮寶葉則曾先后獲國家級地質公園、中國最具潛力新美景等稱號,為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qū)。</p> <p class="ql-block"> 蓮寶葉則是藏區(qū)著名的神山,其藏文含義為尊嚴的玉石之峰。屬巴顏喀拉山南段支脈果洛山的余脈,距阿壩縣城39公里.為安多藏區(qū)眾神山之首,素有"蜀山之源昆侖天梯"之稱。位居青藏高原藏區(qū)十大神山的第八位,集仙境魔界人間于一地,是當地藏民們頂禮膜拜的神山圣地。</p> <p class="ql-block"> 車子一路攀升,由于海拔不斷提高,路窄彎急,也不敢開的太快,怕高反,一直到了最高點停車場,看下高度表顯示海拔4420,同行的朋友都是第一次到這個高度,下車后輕重不同好像稍有不適感覺,但隨著注意力的轉移,游玩開始后很快就適應了。</p> <p class="ql-block"> 巴顏喀拉山蒙古語意為“富饒的青色的山”。是龐大的昆侖山脈南支的一部分,走向為西北——東南,向西為可可西里山脈,向東與四川的岷山、邛崍山相望。巴顏喀拉山脈是青海省境內長江與黃河的分水嶺,也是觀光、攝影、探險、科考、登山等特色旅游的絕佳之地。海拔在3500米至5369米之間,最高峰5369米,終年積雪。</p> <p class="ql-block"> 我們所處的位置離觀景臺還有海拔100多米高差距離,再往上走還需要乘景區(qū)小交通,由于天氣原因能見度極差,再加上排隊人多只好放棄。</p> <p class="ql-block"> 同行的朋友想拍一張山頂的照片,可云遮霧罩,時隱時現(xiàn),這姿勢堅持不了多久,還是專業(yè)記者有創(chuàng)意,找一個小木棍為其支撐,我不失時機抓拍了這張圖片。</p> <p class="ql-block"> 由神山上下來,我們到了阿萬倉濕地公園?,又稱貢賽爾喀木道,藏語意為貢曲、賽爾曲、道吉曲三條河流與黃河匯流之地。位于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瑪曲縣阿萬倉鄉(xiāng),是一個以西北的貢曲、賽爾曲、東面的道吉曲匯合處為中心的盆形草原區(qū),面積約200平方公里?。</p> <p class="ql-block"> 這里的景色優(yōu)美,濕地與湖泊相映成趣,雪山與黃河并存,展現(xiàn)了北方大地的陽剛之氣與江南水鄉(xiāng)的清柔之美。游客可以在這里體驗到和諧安詳的自然環(huán)境,感受豪爽質樸的民風和燦爛多彩的文化?。</p> <p class="ql-block"> 阿萬倉濕地公園地勢西北高、東南低,海拔在3400米至3700米之間。由于河岸極低,河水宣泄不暢,形成了豐富的牧草種類和水潭、多沼澤地。這里是中國最美的濕地之一,與若爾蓋、尕海、曼扎塘濕地共同構成了壯麗的自然景觀。</p> <p class="ql-block"> 阿萬倉濕地公園不僅是一個自然保護區(qū),也是一個重要的生態(tài)旅游目的地。它被《中國國家地理》評為“中國最美的五大草原濕地”之首,展示了原生態(tài)蒼涼而壯麗的草原風光。我們在這里欣賞到白云在無邊的草地上空飄過,牦牛和羊群散落在綠色之中,感受著大自然的寧靜與和諧?。</p> <p class="ql-block"> 在這里,可以欣賞到獨特的自然風光和豐富的動植物生態(tài)資源。在這里,人與自然和諧共處,體驗內心的升華與蛻變。在這里,山坡上盛開的野花向蔚藍的天空微笑,使人感悟到生命的純凈與美好。</p> <p class="ql-block"> 走進這坡度漸緩的草地,三條河流在這里匯入黃河,河水平緩靜謐,似動非動,藍天白云如影隨形,鷹隼展翅,牛羊遍野,村落和鄉(xiāng)鎮(zhèn)靜臥于天地之間。濕地以其獨特的自然景觀和深厚的人文底蘊,吸引著前來慰籍心靈的游人。</p> <p class="ql-block"> 在這片詩情畫意的綠地上,鑲嵌著一顆耀眼的明珠,這就是娘瑪寺,又稱?努爾瑪寺。該寺創(chuàng)建于1930年,是?拉卜楞寺的屬寺,為藏傳佛教寺院。娘瑪寺的宗教活動豐富多彩,每年舉行密集、十三尊大威德、普明等自入法會七次,夏季還會舉行坐夏法事。這些法會活動吸引了無數信眾前來朝拜,接受心靈的洗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 娘瑪寺作為藏傳佛教寺院,其建筑風格充滿了濃厚的藏族特色。寺內建有經堂、僧舍等設施,且供奉有甘丹哇索所賜的《甘珠爾》大藏經等珍貴宗教文物。由于寺院不到法會時日不開放,我們只能在院外游覽。</p> <p class="ql-block"> 必需提到的是娘瑪寺?lián)碛惺澜缟献畲蟮?轉經筒,高35.81米(不含底座),直徑12.43米,重320噸,這個轉經筒不僅在尺寸上創(chuàng)造了世界紀錄,其設計和制作也極具特色。筒身部分由鈦合金制作,外部鑲嵌了浮雕佛像和花紋,并貼有1160平方米的純金金箔,耗用60公斤黃金。轉經筒內部藏有約11萬冊經書,這些經書的重量達到了86噸,使得整個轉經筒的總重量達到了400噸。?這個巨大的轉經筒完全依賴人力推動,由于信徒和游客絡繹不絕,信仰之力使轉經筒日夜不停的旋轉。</p> <p class="ql-block"> 遠望著高大巍峨的頂級轉經筒,在轉經筒長廊的頂端矗立,旁邊的寺院建筑與轉經筒遙相呼應,陽光下熠熠生輝金光閃耀,在經濟尚欠發(fā)達的藏族地區(qū),這樣的建筑更彰顯信仰的力量。</p> <p class="ql-block"> 轉經筒在藏傳佛教中具有重要的宗教意義。藏民們認為,轉動經筒相當于念誦經文,能夠表達對佛的虔誠和祈福。這個巨大的轉經筒不僅是宗教儀式的象征,也是甘南地區(qū)最具代表性的建筑之一。</p> <p class="ql-block"> 我們順著轉經筒長廊走近了這使人震撼的轉經筒,發(fā)現(xiàn)赤身金黃的筒身有十二生肖的圖案和藏文,雖然不能夠識得內容,但站到轉經筒下看到游客和信眾在推動這龐然大物,就心升敬仰頂禮膜拜了。</p> <p class="ql-block"> 受到感染我找到對應我生辰的屬相也推動起來,朋友為我拍照,我心中卻在想著祈禱??,只是還沒有形成概念,他們就讓我拍照,只好作罷。</p> <p class="ql-block"> 看來不僅是我有這個祈禱的念頭,同行的朋友早在走到轉經筒前就祈禱開了。</p> <p class="ql-block"> 阿萬倉濕地所包含的內涵,不僅是自然和造物的鬼斧神工,更是歷史長河中多民族文化交融的生動見證。自古以來,這片土地便是各民族人民生活和交流的地方,積淀了豐富的歷史遺存與文化遺產。行走其間,游客不僅能領略到大自然的神奇魅力,更能感知到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蘊,仿佛能聽到歷史的回響,觸碰到多元文化的脈搏。</p> <p class="ql-block"> 看著這些善男信女,在烈日下彎腰撅臀推動這轉經筒,還有不時地揮摔汗水,圍著寺院沒完沒了轉圈圈的僧人,我心生敬仰,他們不僅是創(chuàng)造了歷史的卓越建筑,更是佛教文化的傳承者和彰顯信仰力量的圣人。</p> <p class="ql-block"> 在這片神奇的土地上,有著特殊的地理奇觀和豐富的生態(tài)多樣性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蘊。無論是攝影者尋找素材或靈感,還是大自然愛好者探尋生命奧秘,或者是文化尋根者追溯歷史脈絡,這里都將為您打開一扇通往心靈深處的大門,讓我們在親近自然、感悟異域文化的過程中,收獲一份難以忘懷的旅行體驗。</p> <p class="ql-block"> 走出家門,告別蝸居,回歸自然,擁抱美景,體會異域風情,豐富多彩人生,擴展生活視野,所思所悟升騰,天地萬物蒼穹,融入血脈靈魂,宇宙無垠人為長,實則空靈一微塵,路在腳下山水中,悟透人生亦旅行。是為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圖片:自由泳</p><p class="ql-block">美篇制作:自由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