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童年的記憶。</p><p class="ql-block"> 我出生在河北平原的一個小農村,蘇家莊。全村不足百戶,只有三戶姓蘇,其他都姓朱。只因姓蘇的一家人最早來到這里。蘇家莊屬鹽堿地,下雨就澇,不下雨就旱,地上一層白堿,所以莊稼不好生長。村里人都很窮。</p><p class="ql-block"> 我童年最早的記憶應該是4、5歲,在田間地頭,娘坐在地上,抱著弟弟,我倚偎在娘身邊。嬸嬸、大娘們有站有坐的圍在我們身邊,有說有笑的逗我玩。我娘說我記性好,嬸嬸們就問我,你們家鋤頭誰借走了,鐮刀誰借走了,我都告訴她們。那時一起種地,應該是互助組。</p><p class="ql-block"> 我們家住在村西頭,和叔叔家住在一個院。說是一個院,實際上南和西側圍墻已倒塌,只有東南一個門樓。北房三間,我們家住西側,叔叔家住東側,中間是門廳,進門是一家一個灶臺。東廂房兩間,一家一間,存放柴火和雜物。村子只有一條街,從西到東。街南側住家少,北側多。說是街,其實就是一條土道。土道往西通到劉莊和張莊,有三里地,我溫姐家住劉莊,大姑家住張莊。往東通到畢莊有二里地。村東頭還有一條南北的土道,往南到許莊,有一所小學。往北是解徑村。往東北五里地是北漢鄉(xiāng),有一個大集。記得有一次爹帶我和蓮姐到張莊大姑家去拜年,大姑家院很大,有一個雙開的大梢門。大姑還給我和蓮姐每個人五毛錢。爹還帶我和蓮姐去北漢大集,人很多,還有搭個很大的篷唱戲的,要錢進不去,只能在外面聽,很是熱鬧。爹給我和蓮姐每人買個大火燒夾熟肉 ,真好吃。還有一次娘帶我和蓮姐去姥姥家。姥姥家在嘛家塢,有點遠。姥姥家沒有院子,有一個很大平坡,有點像很大的院子,好多房子都倒了的樣子。只記得姥姥家只有一個叫敢生的舅舅常來我家。 </p><p class="ql-block"> 農村的孩子沒有玩具,</p><p class="ql-block"> 我記得玩泥。一種膠泥,從地里挖深點會有一種很黏的泥,我們用這種泥捏小動物,一塊泥捏成碗狀,使勁往地上摔聽響,看誰摔的響。還有一種磁模子,把膠泥放在模子里使勁按 ,然后倒出來,會有很好看的圖案,放在灶臺里燒,飯做好后,紅紅的圖案也好了。</p><p class="ql-block"> 逮鳥,</p><p class="ql-block"> 農村鳥很多,大人小孩都愿意逮鳥,有一種是用鳥籠,叫打籠。打籠有兩層,下面一層是裝引鳥來的活鳥,上面一層有一個活門,只要鳥一沓就進入籠內,再也出不來了。這是大人玩的,籠子有點貴。小孩一般都是用夾子。這種夾子一般都會做,用鐵絲?,就像老鼠夾。下夾子時,先把近處雜物清理一下,夾子上要復蓋薄土,只露出引鳥的夾子機關上的蟲子,只要鳥來吃蟲,就能夾住鳥。有一次我和小八哥夾住一只傻梔啦子,因為它平時都是梔啦梔啦的叫,個挺大,有點像灰喜鵲。抓住它后,還咬了我一口,很疼。 </p><p class="ql-block">比賽爬樹。我兒時的玩伴有大叔家書壯、其他叔伯家書文、書權、二肥、文通、小鼠、小騷。幾個人在一起常比賽爬樹,互相不服,比賽誰爬的快,誰爬的高,誰有新花樣。有一次我從棗樹上摔下來,還好沒事,嚇家里人一大跳。還有一次爬楊樹掏喜鵲蛋,很高的楊樹,沒想到喜鵲窩下有個馬蜂窩被我碰到,馬蜂立刻向我圍來,我趕緊往下爬,也騰不出手來打馬蜂,下來樹后,頭上被馬蜂蟄了很多,起了很多包,我娘趕緊往我臉上頭上模黃醬,疼了好幾天。</p><p class="ql-block"> 模魚,夏天經常下雨,村東頭有條南北的小河,雨大時,小河滿滿的,有時把村北的兩個大坑和水井都罐滿,有時還漫到旁邊的麥場和地里。有一次在一個七、八米的水坑里發(fā)現(xiàn)有一條大鯉魚,我們好幾個小孩跳到坑里抓魚,都在模,模到后,也抓 不住,太滑,結果還是被一個大哥哥抓到了。河里水小時,會有很多小魚沿著河邊逆流而上,我們就用面鑼和鑼框在河邊撈魚,還真能撈不少。有時在麥場和地里水不深,能看到魚游過的波紋,就拿鑼框去扣,能抓到大一點的魚。有一年抓的比較多,我還給劉莊溫姐家送去過一些。</p><p class="ql-block"> 橦柺,就是地上劃條線,兩人各拿一個木棍,一個人先拿木棍隨便一扔,仍在一邊,另一個人拿自己的木棍去擊打地上的木棍,只要過線,木棍就是自己的了。沒有過線,,那么先前之人拿自己被擊過的木棍去擊打后者的木棍,以此類推。擊打不是拿著擊打,而是扔出去擊打。所以木棍要選重一點,頭大一點。贏多了,回家燒火做飯。</p><p class="ql-block"> 幫家里干活。摟柴火。家里一日三餐都要燒柴火,所以家家都要存很多柴火,柴房里、毛廁旁、墻根都堆滿玉米秸高粱桿,村北大坑邊有很多大柳樹,每天都去摟樹葉,有時樹下被人放上玉米秸占地,就不能摟了。特別是冬天,到處摟柴火。平原摟柴火無非就是田間、地頭、樹樘子。傻小子拉大耙,認準一塊地。也不是天天摟,娘一句話,去摟點柴,就去了,小孩子摟柴也是邊摟邊玩。 </p><p class="ql-block">干農活。拉犂種地,栽紅薯,刨紅薯,拔麥子。拉犂一般是一個人扶兩三個人拉犂。拉犂很是費勁,從拉犂的繩子緊不緊,可以看出用不用勁,大人都夸我不惜力。刨紅薯,大姐夫拿來一個切片機,一邊刨一邊切片,涼在地里,曬成紅薯干。收麥子,都是用手拔,一人幾瓏,麥子長的很不好,稀稀拉拉,很矮,所以,收成都不好。</p><p class="ql-block"> 我們家有29畝地,村東南西北都有地,最大的一塊地在村最西頭,和劉莊的地交界,有十幾畝。地中間有個廢的磚窯,窯很高大,我們常爬到上面玩,窯里還有很多磚。娘告訴我,窯是爺爺開的,在我很小時,爺爺被窯磚砸死了。我們常到窯洞里燒烤玉米吃。</p><p class="ql-block"> 我七歲開始上學,一二三年級十幾個人,在本村一家的院子里,一個老師同時教。老師名字叫劉池龍,劉莊人,我和蓮姐一塊上學。有一次聽寫“朵”子,我不會寫,就看姐姐,姐姐摸耳朵,我就在木字上面寫了兩個耳朵。有一次劉老師讓我和另外一個人給他家送封信,我們一口氣跑到他們劉莊家。我上二年級時改到村南邊的許莊上學了。蘇莊學校撤了。許莊小學算是正規(guī)的學校了。學校沒有鐘表,在墻上劃個園圈,中間插根棍,靠日光影子記時。有一次學校收學費,五角錢,我沒有,書壯幫我交了。</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