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美篇號:15369503</p><p class="ql-block">昵稱:未暾山</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彝族文化中的十月太陽歷與河圖洛書、陰陽五行</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中華大地之上,唯有彝族文化能夠完美詮釋陰陽五行的奧秘。彝族同胞保留了一種漢族已失傳的古老歷法——十月太陽歷。在這獨特的歷法中,不僅蘊含著陰陽五行的精髓,還展現(xiàn)了天干地支的精妙,以及文學作品中常見的“72”與“36”之數(shù)。在十月太陽歷中,陰陽五行、天干地支等一系列看似神秘的問題,都能找到明確的答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十月太陽歷將一年分為前后兩段,前半段屬陽,后半段屬陰,以冬至和夏至為界。冬至至夏至為陽,象征著光明與溫暖;夏至至冬至為陰,代表著沉靜與內斂。如果說苗族古歷的陰旦陽旦,量化了南北回歸線上的兩個關鍵點,那么彝族十月太陽歷中的陰陽兩段,則描繪了南北回歸線之間的兩條生命線。這些點與線,既是空間的坐標,也是時間的刻度,能夠在空間與時間中得到驗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五行八卦,金木水火土,相生相克,循環(huán)往復,如同天地間萬物的運行規(guī)律。在《河圖》與《洛書》中,這五行八卦不僅象征著宇宙的奧秘,更與古老的十月太陽歷緊密相連,共同揭示了古人對時間與空間的獨特理解。</p><p class="ql-block">《河圖》與《洛書》是中國古代兩幅神秘的圖騰,它們不僅是數(shù)學與哲學的結晶,更是古人智慧的體現(xiàn)?!逗訄D》以數(shù)字排列,象征天地生成之數(shù);《洛書》則以九宮格的形式,展現(xiàn)了天地變化的規(guī)律。這兩幅圖騰中蘊含的五行八卦,與十月太陽歷的對應關系,體現(xiàn)了古人對自然界的深刻洞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十月太陽歷中,一年被分為十個太陽月,每個月36天,共計360天。這十個太陽月的劃分,與《河圖》中的數(shù)字和《洛書》中的宮位相對應,形成了一個完整的天文系統(tǒng)。例如,第一個太陽月對應《河圖》中的數(shù)字1和6,代表水;第二個太陽月對應數(shù)字2和7,代表火;第三個太陽月對應數(shù)字3和8,代表木;第四個太陽月對應數(shù)字4和9,代表金;第五個太陽月對應數(shù)字5和10,代表土。這些月份的劃分,不僅反映了四季的更替,還體現(xiàn)了五行之間的相生相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洛書》中的九宮格,則將五行八卦的原理進一步細化。每個宮位代表一個方向和一個數(shù)字,這些數(shù)字與《河圖》中的數(shù)字相互呼應,共同構成了一個完整的宇宙模型。例如,中央宮位代表土,東北宮位代表木,東南宮位代表火,西北宮位代表金,西南宮位代表水。這些宮位的排列,不僅體現(xiàn)了五行之間的相生相克,還揭示了方位與時間的對應關系。</p><p class="ql-block">有朋友就問了:一年本是365天,還有5天呢?</p><p class="ql-block">聰明的彝人將夏至冬至作為他們的節(jié)日。所以十月太陽歷就是360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現(xiàn)代的陽歷和陰歷</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現(xiàn)代使用的公歷源頭可以追溯到古埃及的太陽歷。古羅馬統(tǒng)治者凱撒修改了太陽歷法,他發(fā)現(xiàn),地球繞太陽一周的時間約為365.24天,因此將一年定為365天,并通過設置閏年來調整誤差。這樣,陽歷就能較好地與季節(jié)變化同步。</p><p class="ql-block">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fā)明陰歷歷法的國家,陽歷的發(fā)明與中國的歷法沒有直接關系。</p><p class="ql-block">我國古人根據(jù)太陽歷法的原理,創(chuàng)造了陰歷。陰歷更加注重月相的變化,每個月的初一都是新月出現(xiàn)的日子。由于月亮繞地球一周的時間約為29.5天,所以陰歷的一個月通常為29天或30天。為了與陽歷保持一致,陰歷中會設置閏月,即每隔兩三年增加一個月,以彌補陰歷年比陽歷年短的差距。</p><p class="ql-block">陰陽歷的結合,不僅體現(xiàn)了古人對自然規(guī)律的深刻認識,也反映了他們追求和諧平衡的生活理念。正如五行八卦中相生相克的道理一樣,陽歷與陰歷的相互制約與補充,使得時間的流逝既有規(guī)律可循,又能適應自然的變化。</p><p class="ql-block">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常常會同時使用陽歷和陰歷。例如,春節(jié)是按照陰歷來確定的,而國慶節(jié)則是按照陽歷來慶祝的。這種雙歷并行的方式,不僅方便了人們的日常生活,也保留了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五行的順序及其來源</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五行以木為始,以水為終,依次相生,循環(huán)往復。五行相生的順序為: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五行如同圓環(huán),周而復始,生生不息。關于“為什么有五行”或“五行從何而來”的問題,彝族十月太陽歷給出了清晰而準確的解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據(jù)彝族典籍《土魯竇吉》記載,十月太陽歷是用“魯素”表達的,其圖形與漢族的洛書完全相同。彝族文化用天文歷法解釋了龍書的原理,揭示了五行的起源。五行在十月太陽歷中是一個完整的體系,不可分割而論。從時間順序上看,十月太陽歷早于十二月太陽歷,前者討論陰陽五行,后者則進一步探討陰陽六氣六律,但仍保留了五行的結構?!饵S帝內經(jīng)》在夏季之末增加了長夏,在四季之末又劃分了最后18天,這些都是在十二月太陽歷中對五行結構的延續(x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五行不僅體現(xiàn)在時間上,還貫穿于空間的東南西北中五方,人體的五臟,音律的五音,色味的五色五味,五谷的分類,乃至孫悟空的72變、梁山好漢的72天罡,其根源皆與五行密切相關。正如水流不會離開源頭,枝葉不會脫離根系,中華文化與中醫(yī)文化因此永不褪色,永葆青春,永放光芒。</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古代排兵布陣與天文星相的關系</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古代排兵布陣與天文星相在中國歷史上有著悠久的傳統(tǒng)。古人認為,天體的運行和星象的變化對戰(zhàn)爭勝負有著深遠的影響。這種觀念源自古代的天文學和哲學思想,尤其是儒家、道家、陰陽家的理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中國古代,軍事將領們在排兵布陣時會考慮以下幾個方面的天文星相因素:</p><p class="ql-block">1. 天時:古代將領們非常重視“天時”,認為天時的好壞直接關系到戰(zhàn)爭的勝負。天時包括季節(jié)、氣候、日月星辰的運行等。例如,月亮的盈虧、太陽的位置和星辰的分布被認為會對軍隊的士氣和戰(zhàn)斗力產(chǎn)生影響。</p><p class="ql-block">《三國演義》中的“借東風”和“火燒赤壁”等情節(jié),雖然帶有神化色彩,但實際上利用了天象的周期性變化和潮汐現(xiàn)象,選擇最佳時機進行軍事行動。因此,天時被置于地利、人和之首。</p><p class="ql-block">2.星相:古人觀察到某些星星的位置和排列似乎與戰(zhàn)爭和軍事事件有關。例如,北斗七星被認為與軍事指揮有關,而其他星星則可能與士兵的健康和士氣有關。</p><p class="ql-block">3. 陰陽五行:古代中國哲學中的陰陽五行理論也影響了排兵布陣。根據(jù)這一理論,不同的季節(jié)、日期和時間都有其對應的陰陽五行屬性(金、木、水、火、土),而這些屬性被認為會影響軍隊的士氣和戰(zhàn)斗力。</p><p class="ql-block">4.占星術:古代的占星術也用于預測戰(zhàn)爭的勝負。占星家通過觀察天象來預測未來的吉兇禍福,將領們會依據(jù)這些預測來決定戰(zhàn)斗的時機和策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古代的這些觀念和做法,是冷兵器時代軍事決策的重要組成部分。古代的軍事家們認為,了解和利用天文星相的規(guī)律能夠幫助他們在戰(zhàn)爭中取得優(yōu)勢。即使在現(xiàn)代,天文星相對戰(zhàn)爭也有一定的參考價值。</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原創(chuàng)首發(fā),抄襲必究,部分資料源自網(wǎng)絡,如有雷同,一經(jīng)指出,立即糾正。</p>
<p class="ql-block">(圖片和音樂源于網(wǎng)絡)</p>
<p class="ql-block">(待續(x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