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格致古社藏品拍攝 <p class="ql-block">乘槎,亦作"乘楂"。典故名,典出晉·張華《博物志》卷十。指乘坐竹、木筏。后用以比喻奉使。也指登天又比喻為入朝做官。在藝術(shù)品中,有用竹、木、角等雕刻的乘槎擺件,有些乘船類的精致雕刻,也有稱作乘槎的。</p> <p class="ql-block">晉朝張華所著《博物志》講述了一個關(guān)于天河與海相通的神話傳說。故事中提到,每年八月,有人居住在海島上,會看到有木筏(浮槎)定期來往于大海與銀河之間,從不失期。有一個人懷著好奇和探險(xiǎn)的心情,在木筏上建造了閣樓,帶上足夠的食物,乘著木筏出發(fā)了。經(jīng)過十幾天的航行,他來到了一個有城郭和屋舍的地方,看到了許多織布的女子,還見到一個男子在河邊飲牛。這個人問這里是什么地方,牽牛的男子告訴他,回去后到蜀郡問嚴(yán)君平就會知道。后來,這個人回到蜀郡詢問嚴(yán)君平,嚴(yán)君平告訴他,某年某月某日有客星侵犯了牽牛星的位置,計(jì)算下來,正是這個人到達(dá)天河的時間。</p> <p class="ql-block">這個故事反映了古人對于宇宙和自然現(xiàn)象的想象與探索,也體現(xiàn)了中國古代神話中牛郎織女傳說的元素。在這個故事中,牽牛星和織女星被人格化,牽牛星化身為牽牛的男子,而織女星則是織布的女子,這與我們熟知的牛郎織女的故事相呼應(yīng)。通過這個故事,我們可以看到古人對于天文現(xiàn)象的神秘感和探索欲,以及他們對于宇宙的浪漫想象。</p> <p class="ql-block">仙人乘槎故事一般大致如下:槎內(nèi)仙人微微揚(yáng)首,回望遠(yuǎn)方,氣定神閑,一派仙風(fēng)道骨。似乎可以想見,在遙遠(yuǎn)的天空,一輪明月,數(shù)點(diǎn)星光,夜色充滿了神秘感,隨老者放眼四望,水波濤韻,起伏不定。</p> <p class="ql-block">后來,又有“張騫說”。傳說是出使西域的張騫使用了槎。于是,引申出了“張騫乘槎”的故事。仙人變成張騫的時間,大概在南朝,自宋至梁的100年左右的時間內(nèi)。唐宋元明清一直沿用此說。大量的詩詞歌賦文、雕塑、繪畫等都可以佐證。</p> <p class="ql-block">后因以“乘槎”指登天,有比喻為入朝做官。杜甫《奉贈蕭二十郎君》:“起草鳴先路,乘槎動要津?!蓖繇搿兜弥鄞味涣鹎蚴惯€消息》詩之一:“聞道乘槎客,安流實(shí)快哉?!秉S遵憲《遠(yuǎn)歸》詩:“且圖傍岸牽舟住,競說乘槎犯斗還?!薄墩撜Z·公冶長》:“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p> <p class="ql-block">仙槎具有很現(xiàn)實(shí)的作用。蘇軾《黃河》:“靈槎果有仙家事,試問青天路短長?!标懹巍冻醯角G州》:“萬里泛仙槎,歸來鬢未華。”楊萬里《醉筆呈尚長道》:“晚風(fēng)一雨生新漲,只送仙槎到天上。”黃庭堅(jiān)《鵲橋仙(朱樓彩舫)》:“鴛鴦機(jī)綜,能令儂巧,也待乘槎仙去。若逢海上白頭翁,共一訪、癡牛騃女?!笨咨腥巍栋惰跤洝罚骸坝璩碎度?,江淮湖海,住若里巷。”后用以比喻奉使。</p> <p class="ql-block">仙人乘槎的詩詞文章多見,其它載體的雕刻繪畫等作品也是歷代皆有,比如木雕、竹根雕、象牙雕、犀角雕等等。其中仙人乘槎的民窯瓷畫在明清時比較廣泛,可能與明代“鄭和下西洋”有關(guān)。尤其在明代一度十分流行這個題材。</p> <p class="ql-block">后人有一聯(lián)句:“道不行,乘槎浮于海;人之患,束帶立于朝?!边@樣看來,古瓷片上的畫面表現(xiàn)的只是一種境界,一種人生的想往,一種處事的哲學(xué)。因此,用它來作個案頭擺件,不僅是妙到的欣賞品,也是一種對自己修養(yǎng)之要求。</p> <p class="ql-block">乘槎在后來的藝術(shù)品中,已經(jīng)包括乘船類,相對泛化。這件竹刻,屬于乘槎類系列,作品中四人神情靈動,仙風(fēng)道骨,雕刻大師保留了竹根本身原始狀態(tài),可以看作是傳說中的那類不事雕琢即神形兼?zhèn)涞淖髌贰?lt;/p><p class="ql-block">家有一件竹根雕仙人乘槎,時陳潔幾,讓心游太空,讓思緒勾連天地,那是多么的愜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