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人人操人人叉|色五月婷婷俺也去|久热福利在线视频|国产一区在线资源|日本无遮挡一区三区|操碰免费在线播放|国内A片成人网站|黄片无码大尺度免费看|欧美亚洲一二三区|8090碰人人操

2024年11月26日紹興一日游(二)

孫中

<p class="ql-block">  2024年11月26日距上次紹興游四天后,我、彭葉和金剛夫婦再次自駕紹興一日游。上午8時許我們我們來到了此行的第一站—紹興黃酒小鎮(zhèn)。</p> <p class="ql-block">  紹興黃酒小鎮(zhèn)是紹興黃酒的發(fā)祥地,擁有豐富的歷史文化背景。小鎮(zhèn)位于歷史悠久,文化積淀深厚的東浦古鎮(zhèn)。這里曾是唐代大文豪賀知章、南宋愛國詩人陸游的故鄉(xiāng),也是辛亥革命先烈徐錫麟的故鄉(xiāng)。一進小鎮(zhèn)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徐錫麟的全身塑像。</p> <p class="ql-block">  黃灑小鎮(zhèn)內(nèi)的建筑依河而建,錯落有致,既有古樸典雅的民居,也有精致小巧的建筑。古鎮(zhèn)內(nèi)的小橋流水、粉墻黛瓦構(gòu)成了典型的江南水鄉(xiāng)景觀。</p> <p class="ql-block">  新橋 ,又名酒橋,在東浦街河的西端,名為新橋,實為古橋。南北跨向連續(xù)三孔駝峰馬蹄形石拱橋,中孔高,二邊孔低,故稱駝峰拱橋,橋型優(yōu)美,實為罕見。</p> <p class="ql-block">  久安祥龍局,1924年創(chuàng)立至今,已走過百年歷程。這個民間自發(fā)形成的救火組織,曾給東浦古鎮(zhèn)穿上了一件防火“鎧甲”,守護著當(dāng)?shù)匕傩盏陌踩?lt;/p> <p class="ql-block">  這里是辛亥革命先烈徐錫麟的故居,</p> <p class="ql-block">  故居總體布局三開間三進,由門斗、廳堂、座樓、藏書樓、桐映書屋和梅墅等組成,系徐錫麟祖父徐桐軒所建。</p> <p class="ql-block">  大廳又名“一經(jīng)堂”,堂名出自《神童詩》中的“遺子滿贏金,何如教一經(jīng)”。堂門上懸掛“一經(jīng)堂”匾額,下掛徐錫麟、陳伯平、馬宗漢三烈士巨幅油畫像,兩邊有孫中山挽徐錫麟烈士悼詞楹聯(lián)“丹心一點祭余肉,白骨死后三年春”。</p> <p class="ql-block">  徐錫麟字伯蓀,號光漢子,1873年出生于此,并在此度過了童年和青少年時期,以后又在此從事革命活動。1905年與陶成章等在紹興創(chuàng)辦大通學(xué)堂,訓(xùn)練和培養(yǎng)革命黨人,成為光復(fù)會活動中心。翌年,捐資以任安慶巡警處會辦兼巡警學(xué)堂監(jiān)督為掩護,籌劃皖浙起義。1907年7月在安慶倉促起事,失敗后壯烈犧牲。</p> <p class="ql-block">  大廳四周及展柜陳列著徐烈士的生平事跡和烈士的有關(guān)手稿、實物等文物展品,再現(xiàn)烈士的光輝業(yè)績。</p> <p class="ql-block">  藏書樓與桐映書屋,座落于大廳西側(cè),自成院落。樓上為藏書樓,藏書不菲。樓下即是“桐映書屋”。桐映書屋早年曾是徐錫麟祖父桐軒公的書屋,在徐錫麟六歲時其父親徐鳳鳴先生把它辟為家塾,并親自為子授課。書屋內(nèi)的課桌、坐椅、筆墨紙硯是按照當(dāng)時徐氏家塾的格局布設(shè)。</p> <p class="ql-block">  徐錫麟母親的臥室,徐錫麟就是誕生在這間鋪有地閣板的小屋里。</p> <p class="ql-block">  灶房。</p> <p class="ql-block">  雜物間。</p> <p class="ql-block">  小鎮(zhèn)里的建筑充滿了古色古香的韻味,河湖港溇、古橋和老房子構(gòu)成了一幅生動的歷史畫卷。</p> <p class="ql-block">  廟橋,大名興福橋,在東浦街道古鎮(zhèn)老街的西北部,興福侯昌王廟東面,故俗稱為廟橋。興福橋是一座東西跨向的三孔平梁石橋,橋全長18.20米。</p> <p class="ql-block">  大川橋,當(dāng)?shù)厝怂酌礃?,在東浦老街西部,是一座古色古香的單孔馬蹄形石拱橋。</p> <p class="ql-block">  大木橋很久以前曾是木橋,故名大木橋。大木橋于清嘉慶丙子年(1816年)改建成石橋,但未改橋名,仍名大木橋,在民國初期重修。古橋至今保存完好。</p> <p class="ql-block">  越釀工坊。</p> <p class="ql-block">  東浦古街上的“布袋和尚”塑像。</p> <p class="ql-block">  薛家橋又稱“瑞安橋”,因其由一位名為“蔣瑞安”的人出資建造而命名,距今已有近百年的歷史。</p> <p class="ql-block">  離開了黃灑小鎮(zhèn)于上午9時30分許,我們來到了紹興東湖景區(qū),該景區(qū)在紹興古城東約六公里處,以崖壁、巖洞、石橋、湖面巧妙結(jié)合成為著名園林,是浙江省的三大名湖之一。東湖雖小,但因它的奇石、奇洞所構(gòu)成的奇景使東湖成為旅游業(yè)界人士公認的罕見的“湖中之奇”。</p> <p class="ql-block">  攬月橋是紹興單跨距離較長的石拱橋,建于2000年4月。橋下是著名的浙東古運河,世界文化遺產(chǎn),自西向東貫穿杭州至寧波,全長200多公里。</p> <p class="ql-block">  堤岸入口的陶園門坊兩邊刻著一副楹聯(lián),“崖壁千尋此是大斧劈畫法,漁舫一葉如入小桃源圖中”。</p> <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東湖游船碼頭。</p> <p class="ql-block">  我們在東湖游船碼頭上了船。</p> <p class="ql-block">  東湖,與杭州西湖、嘉興南湖齊名,被譽為“江南的水石大盆景”。這里原本是青石山,經(jīng)過千年的開采,才形成了如今這般令人嘆為觀止的景象。</p> <p class="ql-block">  東湖石宕遺址位于東湖箬簣山北麓,緊鄰浙東運河。自漢代起,當(dāng)?shù)叵嗬^至東湖一帶鑿山取石,至隋朝,越國公楊素為修越城的羅城,大舉開山取石。經(jīng)千年鬼斧神鑿,箬簣山北麓遂成懸崖峭壁,奇潭深淵。????</p> <p class="ql-block">  游船行之陶公洞。只見石壁上幾行瀟灑的詩句,“箬簣東湖,鑿自人工。壁立千尺,路隘難通。大舟入洞,坐井觀空。勿謂湖小,天在其中”。這是郭沫若先生1962年游東湖時所寫的詩,寥寥數(shù)句,便道出石洞及東湖的秀奇。</p> <p class="ql-block">  進入洞內(nèi)抬頭望,幾十米的巖壁回環(huán)如削,人在其中猶如坐井觀天。片槳拍水,更似甕中擊掌。</p> <p class="ql-block">  東湖古纖道長而不顯,它的美表現(xiàn)在整體上,路、橋、水、船渾然一體,是一幅絕妙的風(fēng)景畫圖。</p> <p class="ql-block">  秦橋?是一座南北跨向的拱梁組合石橋,建于清光緒年間(1875-1908年)。系單孔馬蹄形石橋,橋面長2.8米,橋面凈寬1.7米,橋南北兩邊各置15級石臺階,長度均為6米。</p> <p class="ql-block">  秦橋的建造不僅點綴了東湖的景色,還具有深厚的歷史背景。秦橋得名于秦始皇東巡至?xí)鼤r在此供芻草的歷史事件。建園者陶浚宣在取名時既為紀念這一歷史事件,也有效仿《桃花源記》之意,模擬再現(xiàn)了桃花源的情懷。</p> <p class="ql-block">  秦橋不僅是紹興東湖風(fēng)景區(qū)的一部分,還承載著豐富的歷史背景和文化意義。</p> <p class="ql-block">  結(jié)束了東湖游我們在中午11時20分左右到達大禹陵景區(qū),大禹陵古稱禹穴,是大禹的歸葬之地,也是大禹在中國唯一的紀念墓地。它背靠會稽山,前臨禹池。大禹陵由禹陵、禹廟和禹祠組成,位于紹興市越城區(qū)東南稽山門外會稽山麓,距紹興城區(qū)3公里。</p> <p class="ql-block">  大禹是上古時代一位治水英雄,中國第一個王朝,夏朝的開國之君,被后人尊為“立國之祖”。明太祖洪武年間,大禹陵即被欽定為全國該祭的36座王陵之一。</p> <p class="ql-block">  大禹,相傳是上古黃帝玄孫顓頊之后,名文命,姒姓。他受舜命治水,吸取父鯀治水失敗的教訓(xùn),采取疏導(dǎo)之法,治平了洪水,因功受封為“夏伯”。舜死后,禹稱王,締造了夏朝,后東巡大越,死后葬于會稽山麓。千百年來,歷代帝王或親祭或遣使致祭,從不間斷。此為大禹陵神道,神道兩邊石獸成行,姿態(tài)各異。</p> <p class="ql-block">  九鼎臺青石墻高高而立,攔道而橫,青石墻頂擺著九個黑色的銅鼎。石墻正中開了一個四方大門,門兩邊的石墻上雕刻著大禹治水的圈案。</p> <p class="ql-block">  入九鼎臺門是闊大的祭禹廣場。該廣場圓圓大大的,圓心凸鼓而起,立有大青銅鼎一只,兩邊建有鐘鼓亭。</p> <p class="ql-block">  圓形廣場的最頂端建有祭祀壇,禹池環(huán)繞祭壇四周,碧水盈盈。</p> <p class="ql-block">  禹陵坐東朝西,依山勢筑就。前為四柱三間青石牌坊一座。柱與枋都有精美的雕刻,石柱前高高的須彌座上臥著兩個石獅子。石牌坊是大禹陵的東轅門,轅門后一道石臺階分層次地向北向上延伸。</p> <p class="ql-block">  入內(nèi)是長百余米的石砌甬道,兩旁種植松柏。</p> <p class="ql-block">  盡處為“大禹陵”碑亭。亭為方形,單檐歇山頂,古樸莊嚴,系1979年依原樣重建。亭內(nèi)有“大禹陵”碑,高4.1米、寬1.9米。碑文為楷書,每字約123厘米見方,氣勢磅礴,系南大吉于嘉靖十九年(1540年)立石書丹。南大吉(1487年10月19日—1541年9月8日),字元善,號瑞泉,陜西西安府華州渭南縣(今陜西省渭南市臨渭區(qū))人,嘉靖二年(1523年)升為浙江紹興府知府。</p> <p class="ql-block">  大禹碑后是享殿,2007年復(fù)建的享殿建在高高的石臺基上,前有闊闊的月臺,月臺周圍立有石板護欄。享殿五開間,重檐歇山頂,正脊雕有飛龍,垂脊立有神獸,行行筒瓦齊整,層層斗拱繁雜,紅墻高立,朱紅色雕花長門連排,上層殿檐下懸“享殿”藍底金字豎匾,抱柱上掛一副黑漆楹聯(lián),“績奠九州垂萬世,統(tǒng)承二帝首三王”?。這是乾隆帝在乾隆十六年(1751年)三月親臨紹興祭禹時題寫的楹聯(lián)?。表達了乾隆帝對大禹治水功績的高度評價,認為大禹奠定了九州的基礎(chǔ),功績流傳萬世,并且繼承了上古帝王的事業(yè)。</p> <p class="ql-block">  殿正中設(shè)神龕,供奉“華夏圣祖大禹之神位”。神龕頂端涂金雕花,正中掛金字牌匾“德配乾坤”,兩旁掛“奠安海宇”和“寧濟民生”橫匾。</p> <p class="ql-block">  兩側(cè)墻面配以大禹“治水”、“立國”的大型彩繪,濃縮體現(xiàn)了大禹一生的豐功偉績。</p> <p class="ql-block">  享殿的右側(cè)有一小門,門上方書有“纘禹之緒”,門兩邊對聯(lián)一幅,左邊是“四方攸同皇王維辟”,右邊是“豐水東注維禹之績”。小門外翠竹青青,一條石階小路蜿蜒上山,直達山頂?shù)拇笥磴~像。</p> <p class="ql-block">  我們先開始登頂。從下面到山頂?shù)拇笥硭芟窆?57級臺階,大禹陵的957級臺階象征著大禹治水的艱辛和毅力,寓意著對大禹治水精神的敬仰和紀念。</p> <p class="ql-block">  登山的路很好走,都是臺階且非常干凈。這是快到山頂時看到的“禹定九州”碑亭和刻有禹時九州圖的石碑。</p> <p class="ql-block">  親躬勞作的大禹塑像,氣勢雄偉地屹立在石帆山頂。</p> <p class="ql-block">  大禹銅像背后的禹績亭。</p> <p class="ql-block">  下山后我們又去了 禹祠、禹廟等其他一些景點。禹祠始建于夏少康之時,原為姒姓家廟,位于禹陵南側(cè),坐東朝西,由前殿、后殿、曲廊組成,中有天井分隔,幾經(jīng)興廢,現(xiàn)存的禹祠是 1986 年在原址上重建 。</p> <p class="ql-block">  禹祠內(nèi)的大禹塑像。</p> <p class="ql-block">  刻有介紹禹祠文字的石碑。</p> <p class="ql-block">  禹祠的左側(cè)有一井,名曰“禹井”,相傳為禹所鑿。禹井亭圓柱青瓦,亭檐下掛“禹井亭”黑匾,圓柱上掛著楹聯(lián):“德澤被萬方,軌范昭百代”,意為中華大地的人民都得到了大禹的恩惠,他為民忘私,不屈不撓的美好品德光照后世。</p> <p class="ql-block">  咸若亭,始建于南宋隆興二年(1164年),為石質(zhì)六角形重檐攢尖頂,亭西額枋鐫“咸若古亭”,亭東額枋鐫“好生遺化”,意在頌揚大禹教化、天下萬物皆順應(yīng)之。</p> <p class="ql-block">  禹廟,清至民國建筑。始建于夏啟之時,《吳越春秋》曰:禹子啟即位后,“使使以歲時春秋而祭禹于越,立宗廟于南山之上”。據(jù)《嘉泰會稽志》記載,南朝梁時,禹廟曾有過興修。到北宋政和四年(1114年),禹廟改為告成觀,意謂大禹治水大功告成。后經(jīng)過歷代修建,廟宇擴大,成為一組宮殿式建筑群。</p> <p class="ql-block">  禹廟坐北朝南,前部設(shè)東、西轅門,四周圍以丹垣。中軸線上建筑從南至北依次為照壁、岣嶁碑亭、午門、拜廳、大殿。照壁正中有一圓狀磚雕瑞獸,古人稱之為獬豸,意在警示各級官員,應(yīng)以大禹為楷模,切莫滋生貪欲之心。</p> <p class="ql-block">  拜廳,又稱為祭廳,是歷代祭祀大禹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大殿原為木構(gòu)建筑,現(xiàn)存建筑為1933年重建,為紹興地區(qū)保存稀少的一座民國時期鋼筋混凝土仿木構(gòu)殿閣建筑。大殿屋頂系重檐歇山頂,脊間有“地平天成”四字,取自康熙御筆。</p> <p class="ql-block">  殿中立大禹塑像,兩側(cè)金柱上有對聯(lián)一副:“江淮河漢思明德,精一危微見道心”。</p> <p class="ql-block">  大殿左側(cè)建有窆石亭,內(nèi)置秤錘形窆石,上尖下圓,頂端有孔,相傳是大禹下葬時用的工具。石上多歷代題刻。其中,以東漢永建元年(126年)所刻隸書題記為最早。這是禹廟悠久歷史的實物例證。</p> <p class="ql-block">  岣嶁碑亭,亭內(nèi)岣嶁碑最早立于湖南衡山岣嶁峰,明嘉靖二十年(1541年),紹興知府張明道根據(jù)岳麓書院拓本翻刻入石,立碑于此。碑文字體奇特,相傳為大禹述事碑,又稱為“禹王碑”。</p> <p class="ql-block">  下午2時30分左右,我們?nèi)サ搅私裉熳詈笠粋€景點— 紹興蘭亭景區(qū)?,該景區(qū)位于紹興市西南13千米的蘭渚山麓,占地面積13萬平方米,建筑面積801平方米,是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qū)。蘭亭景區(qū)素以“景幽、事雅、文妙、書絕”四大特色享譽國內(nèi)外,整個園林布局疏密相間,建筑錯落有致。</p> <p class="ql-block">  蘭亭,位于紹興市柯橋區(qū)蘭亭鎮(zhèn)蘭亭村,漢代驛亭所在,故名蘭亭。是東晉書法家王羲之的園林住所。東晉永和九年(353年)三月初三,王羲之邀集謝安等41位文人賢士在蘭亭修禊,寫下被后人譽為“天下第一行書”的《蘭亭序》,因而聞名傳世。</p> <p class="ql-block">  蘭亭是在明代舊址上清代重建,其布局以曲水流觴為中心,由鵝池、流觴亭、御碑亭、王右軍祠、蘭亭碑亭等古建筑和碑刻組成。蘭亭是魏晉隱逸、名士文化的重要紀念地,是歷史文化積淀深厚的書法圣地。</p> <p class="ql-block">  位于蘭亭風(fēng)景區(qū)鵝池邊的鵝池碑是一座三角形石質(zhì)建筑,碑上鵝池二字相傳為王羲之父子合寫,稱父子碑,又因是兩位著名書法家所寫,因此使此碑身價百倍。</p> <p class="ql-block">  據(jù)傳,王羲之正在寫鵝池碑的鵝池二字時,剛寫好鵝字,就聽到接圣旨的呼聲,身居當(dāng)?shù)赜臆妼④姷耐豸酥?dāng)然不敢怠慢,立即擱筆接旨。其時正在父親身邊觀看的王獻之,忍不住提筆續(xù)寫了一個池字。</p> <p class="ql-block">  碑側(cè)鵝池是紀念性建筑,除與鵝池碑相呼應(yīng)外,還同王羲之一生愛鵝有關(guān)。王羲之喜歡看鵝,喜歡寫鵝字,也喜歡養(yǎng)鵝。</p> <p class="ql-block">  蘭亭碑亭,碑上“蘭亭”二字,系清康熙帝手跡。亭呈四方形,磚石結(jié)構(gòu),為單檐頂建筑,古樸典雅。</p> <p class="ql-block">  信可樂也亭。</p> <p class="ql-block">  騁懷亭。</p> <p class="ql-block">  蘭亭江水緩緩流淌,清澈見底。</p> <p class="ql-block">  御碑亭始建于清康熙年間,1983年重建,高12.5米,八角攢尖頂,重檐翹角。亭中御碑系乾隆年間原物,碑高6.86米,寬2.64米,重約18噸,碑底為須彌座,碑冠勒云龍浮雕。</p> <p class="ql-block">  據(jù)《紹興市志》載:碑面《蘭亭序》全文為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愛新覺羅玄燁所書。行書,鈐“萬幾余暇”印??滴跞哪辏?695年)刻。碑陰鐫乾隆十六年(1751年)愛新覺羅弘歷到蘭亭所作《蘭亭即事詩》,行書,落款“乾隆御筆”。</p> <p class="ql-block">  流觴亭,乾隆皇帝敕額御書“流觴亭”匾額有”曲水邀歡處“五個大字,蘭亭內(nèi)的流觴亭面闊三間,四面有圍廊。流觴亭前有一彎彎曲曲的水溝,水在曲溝里緩緩的流過,這就是蘭亭序里有名的曲水。</p> <p class="ql-block">  當(dāng)年王羲之等人就是列坐在曲水岸邊,有人在曲水的上游,放上一只盛酒的杯子,酒杯有荷葉托著順水流漂行,到誰處停下,誰就得賦詩一首,作不出者罰酒一杯。</p> <p class="ql-block">  《蘭亭修禊圖》是明代文徵明創(chuàng)作的金箋設(shè)色圖,現(xiàn)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短m亭修禊圖》畫的是晉朝王羲之等人在蘭亭溪上修禊,作曲水流觴之會的故事。王羲之等人臨曲水而洗滌,每人都作了詩文,王羲之作了序,記述蘭亭周圍山水之美和聚會時歡樂的心情。圖中層巒幽澗,茂林修竹,環(huán)境清謐,樹木、建筑、人物刻畫皆精工,全圖于絢爛精微之中不失淡雅之致,是作者青綠山水的代表作。</p> <p class="ql-block">  王右軍祠是東晉著名書法家王羲之的紀念祠堂。王羲之曾任右軍將軍,因此被稱為“王右軍”。王右軍祠建于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同治八年(1896年)重修,具有古樸典雅的飛檐回廊建筑風(fēng)格??。</p> <p class="ql-block">  祠內(nèi)有池,池上建亭,亭橋相連,四周環(huán)廊,結(jié)構(gòu)相當(dāng)罕見。中間的“墨池”據(jù)說是王羲之“臨池學(xué)書,池水盡黑”的典故而來。墨池中的“墨華亭”建于1914年,采用獨特的石塊堆砌基座,上建方亭,與門廳、正廳以石徑小橋相連。</p> <p class="ql-block">  祠內(nèi)有王羲之漢白玉塑像,王羲之,字逸少,號澹齋,漢族,祖籍瑯琊臨沂(今山東省臨沂市),后遷居會稽山陰(今浙江省紹興市),是中國東晉書法家,有“書圣”之稱。他的書法廣納百川,博采眾長,創(chuàng)造出“天質(zhì)自然、豐神蓋代”的行書,被后人譽為“飄若浮云,矯若驚龍”。</p> <p class="ql-block">  我們在王右軍祠參觀拍照后,今天的游程就結(jié)束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