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人人操人人叉|色五月婷婷俺也去|久热福利在线视频|国产一区在线资源|日本无遮挡一区三区|操碰免费在线播放|国内A片成人网站|黄片无码大尺度免费看|欧美亚洲一二三区|8090碰人人操

《何以敦煌》敦煌藝術(shù)展

張蔚斌

<p class="ql-block">“何以敦煌”為敦煌研究院、上海美術(shù)館主辦的敦煌藝術(shù)大展,該展出于2024年9月20日在上海開幕。大展立足于挖掘和展示敦煌文化中的精髓展品和深度內(nèi)涵,特設(shè)了4個單元,由表及里地給市民游客提供親身體驗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契機。第一個單元“絲路·敦煌”,第二單元“石窟·凈土”,第三單元“遇見·藏經(jīng)洞” ,第四單元“堅守·傳承”。展出于2024年12月20日結(jié)束。</p> <p class="ql-block">我?guī)鹤佑?024年12月1日前往中華藝術(shù)宮觀展。<span style="font-size:18px;">該單位原身為創(chuàng)建于1956年的上海美術(shù)館,</span>2012年10月1日,上海美術(shù)館遷至2010年上海世界博覽會場浦東園區(qū)的中國館,中華藝術(shù)宮由原中國館改建而成并于當日開館,其總建筑面積達到16.68萬平方米,擁有展示面積近7萬平方米,共分為6個展示層面、35個展廳,分別為60米層、49米層、41米層、33米層、5米層和0米層。中華藝術(shù)宮擁有1.4萬件館藏品,首批展出1400多件。中華藝術(shù)宮的藝術(shù)品分類由國畫、油畫、書法、版畫、雕塑、皮影等組成,它填補了上海藝術(shù)博物館體系的空白,使上海的藝術(shù)博物館系列形成完整的格局。</p> <p class="ql-block">約公元前1世紀,在印度西北部犍陀羅(今巴基斯坦白沙瓦地區(qū)),出現(xiàn)了大量的佛教造像。東漢時期佛教傳入中國,至兩晉十六國時期,開始流行開窟造像。據(jù)武周圣歷元年(698年),《李克讓修莫高窟佛龕碑》記載,公元366年,有一個叫樂僔的和尚行至此山,怱見金光,狀如千佛,在此開鑿第一個洞窟。次有法良禪師″又于僔師龕側(cè)″,開鑿第二個洞窟。莫高窟營建由此濫觴,此后連續(xù)十個世紀,歷經(jīng)十余個朝代營建不斷,至14世紀的元代以后莫高窟停止建窟。建造工匠們從經(jīng)典與生活中獲取靈感,廟堂之高,四海之遠,無不記錄于佛窟,以求窟主功德無量的圓滿境界,經(jīng)由歷代興建,敦煌石窟已然包羅萬象,集大八方大成。</p> <p class="ql-block">大日如來佛彩繪鎏金銅首像。年代為公元九世紀,高53厘米,寬26厘米。</p> <p class="ql-block">《胡人俑》在唐代,胡人俑作為一種陪葬品,主要有以下幾種寓意:胡人俑可以守護墓主人的靈魂,保護墓主人在另一個世界的安全。胡人俑可以象征著墓主人的財富和地位,因為胡人俑的制作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胡人俑可以反映出墓主人的興趣和愛好,比如墓主人對異域文化感興趣,或者對胡人的生活方式有所了解。</p> <p class="ql-block">《北涼石塔》是中國出現(xiàn)最早的一批佛教石塔。敦煌研究院館藏文物現(xiàn)存體積最大的《北涼石塔》是國家一級文物,發(fā)現(xiàn)于敦煌黨河淤泥中。石塔殘高96厘米,底徑48厘米,頂部殘缺。</p> <p class="ql-block">繞周雕八個龕,內(nèi)浮雕七坐佛及一交腳彌勒菩薩,現(xiàn)尚存五龕較完整,龕際之間刻供養(yǎng)人;塔身圓柱上分刻漢文《增壹阿含經(jīng)?結(jié)禁品》和婆羅迷文《緣起經(jīng)》,殘存11行。其形制、圖案、銘文中西元素交融,是佛教東傳中土并與中國文化融合、逐步本土化的見證。</p> <p class="ql-block">胡人錢幣。</p> <p class="ql-block">漢代各色絲織品,最長13.5寬3.8厘米,敦煌研究院收藏。</p> <p class="ql-block">《胡商遇盜》,莫高窟第45窟。作品再現(xiàn)了絲綢之路的危險與艱辛。</p> <p class="ql-block">《莫高窟六字真言碑》,出土于莫高窟第61窟,為元代著名碑刻。碑身上額陰刻“莫高窟”三字,碑身中央刻四臂觀音像,觀音像周圍刻有梵文、藏文、漢文、西夏文、蒙文、八思巴文共六種文字的“唵、嘛、呢、叭、咪、吽”;</p> <p class="ql-block">另刻有功德主、立碑人等82人的漢文題名,其中有蒙古、漢、黨項、回鶻等族人。莫高窟六字真言碑反映了絲綢之路上多民族文化長期共存、相互影響、包容互鑒的歷史,也見證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特征和格局,是國家一級文物。</p> <p class="ql-block">拓印。</p> <p class="ql-block">國家一級文物《圣歷碑》(又稱《李君莫高窟佛龕碑》、《李克讓修莫高窟佛龕碑》等),碑主李義,字克讓,武周時任左玉鈐衛(wèi)效谷府校尉;碑身文字除記錄李氏家譜外,還概述了莫高窟營建史:“莫高窟者,厥初秦建元二年,有沙門樂僔,戒行清虛,執(zhí)心恬靜。嘗杖錫林野,行至此山,忽見金光,狀有千佛,遂架空鑿巖,造窟一龕。次有法良禪師,從東屆此,又于僔師窟側(cè),更即營造。伽藍之起,濫觴于二僧”。該碑是研究敦煌歷史及莫高窟營建史的重要資料。</p> <p class="ql-block">藏經(jīng)洞文物《歸義軍衙府酒破歷》是1000多年遙尊中原王朝為正統(tǒng)的敦煌當?shù)貧w義軍衙府公務(wù)用酒的“流水賬”,由于歷史原因它被一分為三,一段存于中國,一段流落于日本,后被捐獻回國,開創(chuàng)了敦煌文獻回歸故里的先河;一段仍存于法國國家圖書館。它反映出敦煌當時政治、經(jīng)濟、宗教、文化等方面的情況,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為國家一級文物,并入選國家寶藏。</p> <p class="ql-block">北魏刺繡佛像供養(yǎng)人于1965年在莫高125窟和126窟前崖壁的石縫中發(fā)現(xiàn),被列入中國禁止出國(境)展覽的195件文物之一。這幅殘缺的繡品以綢為底滿地施繡,佛坐于正中蓮臺之上,右側(cè)菩薩侍立,蓮臺下左右分列四女一男五位供養(yǎng)人,下方繡有發(fā)愿文,為已知最早的滿地繡像及最早的佛教刺繡作品。其針法獨特生動,色彩極具裝飾性,魏碑書法具大家風(fēng)范,人物服飾、發(fā)愿文字等包含大量的歷史信息,具有極高的藝術(shù)價值、工藝價值、歷史價值。</p> <p class="ql-block">1900年,敦煌藏經(jīng)洞(現(xiàn)莫高窟第17號窟)發(fā)現(xiàn)了多種文字的古代遺書及佛畫幡幢等各種文物數(shù)萬件,引發(fā)了全球“敦煌學(xué)”熱潮;但因當時的中國積貧積弱,這些珍貴的文物絕大多數(shù)流失到了世界各地。敦煌研究院積極把握時代機遇,開展“流失海外敦煌文物數(shù)字化復(fù)原項目”,探索建設(shè)內(nèi)容最全面、功能最完整、使用最便捷的“數(shù)字藏經(jīng)洞”數(shù)據(jù)庫,并由此復(fù)原眾多的文物、絹畫、遺書等,呈現(xiàn)本次最大規(guī)模全球首展。展出了中國歷史上最早的一部圍棋論著《棋經(jīng)一卷》我國最早的由國家頒布具有藥典性質(zhì)的藥學(xué)著作《新修本草》中國最早的水利法典《開元水部式》。</p> <p class="ql-block">世界上現(xiàn)存最早標有明確紀年的雕版印刷品《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jīng)》,世界上現(xiàn)存古代星圖中年代最早、星數(shù)最多的《全天星圖》,現(xiàn)知最早的紙質(zhì)抄本歷日《太平真君十一年、十二年歷日》。</p> <p class="ql-block">“最美的涅槃佛”中唐第158窟,縱300厘米、橫1380厘米、高500厘米。第158窟位于莫高窟南端,是莫高窟著名的涅槃窟之一。此窟平面橫長方形,石胎泥塑涅槃佛像身長15.80米,右脅而臥,神態(tài)安詳,唇含笑意,表現(xiàn)了“寂滅為樂”的涅槃景象。</p> <p class="ql-block">與此涅槃像相呼應(yīng),洞窟南、西、北壁的壁畫描繪的是弟子與世俗人物的舉哀圖,表現(xiàn)了他們得知佛陀入滅后極度悲慟的場景。</p> <p class="ql-block">涅槃佛周圍壁上繪有侍女挽扶著的頭戴冕旒、身穿大袖裙襦的漢族帝王,以及吐蕃、突厥、回鶻等各族以及南亞、中亞等國的王子,反映出唐朝民族關(guān)系的密切和國際交往的廣泛。</p> <p class="ql-block">頭尾兩側(cè)各有一尊佛像。</p> <p class="ql-block">“融匯多元的萬神殿”的西魏第285窟,縱877厘米、橫923厘米、高479厘米。第285窟位于莫高窟中部二層,主室為覆斗頂方形窟,窟正壁(西壁)中央大龕內(nèi)塑善跏坐佛,兩側(cè)小龕內(nèi)各塑禪僧像,左壁(南壁)、右壁(北壁)各開四個禪窟。此窟保存完好,其右壁有西魏大統(tǒng)四、五年(538、539年)的造窟題記數(shù)方,是莫高窟最早有紀年的洞窟,對于研究莫高窟的歷史和藝術(shù),均有十分重要的意義。</p> <p class="ql-block">第285窟內(nèi)容豐富,既有佛、菩薩、飛天、力士等,又有伏羲、女媧、雷神、雨神、婆羅門教諸神、西方的日月神等中西方不同的神靈,敦煌研究院原院長段文杰把285窟稱作“萬神殿”。</p> <p class="ql-block">被常書鴻先生稱為“最美飛天”的盛唐第320窟,縱845厘米、橫471厘米、高460厘米。第320窟建于盛唐晚期,主室覆斗形窟頂,正壁敞口龕內(nèi)塑像存一佛、一弟子、二菩薩;龕頂畫說法圖一鋪,龕口沿畫團花邊飾,龕下底層壁畫為盛唐畫供器等,表層為宋畫供養(yǎng)人及獅子;北壁畫觀無量壽經(jīng)變一鋪,南壁畫阿彌陀經(jīng)變一鋪。</p> <p class="ql-block">此窟南壁阿彌陀佛說法圖上部的四飛天一前一后分擁兩列;前兩身對稱地擁護在華蓋的左右兩側(cè),一手撒花,一手接引,身材婀娜多姿,飄帶躍然有聲,后面兩身飛天對稱緊隨其后,亦作撒花接引之勢,長長的飄帶襯托出飛行中輕盈靈動的體態(tài)。整個畫面由飛天和流云組成一幅動態(tài)的場面,加上絢麗的色彩,生動地表現(xiàn)了西方極樂世界的美妙境界,是莫高窟唐代飛天的代表作之一,被常書鴻先生譽為“最美飛天”。</p> <p class="ql-block">整個畫面由飛天和流云組成一幅動態(tài)的場面,加上絢麗的色彩,生動地表現(xiàn)了西方極樂世界的美妙境界,是莫高窟唐代飛天的代表作之一,被常書鴻先生譽為“最美飛天”。</p> <p class="ql-block">“精美塑像館”盛唐第45窟,縱763厘米、橫438厘米、高432厘米。第45窟位于莫高窟南區(qū)中段下層,正壁敞口龕內(nèi)的塑像是一組唐代雕塑藝術(shù)的杰作。這鋪塑像原系九身,龕外兩側(cè)力士像已毀,現(xiàn)存七身。主尊佛像慈眉歡韻,弟子迦葉老成練達,弟子阿難英俊秀朗,兩旁的菩薩像更是唐代彩塑菩薩的上乘之作,姿態(tài)婀娜,豐盈健美,面相圓潤,神情恬靜慈祥,身姿一波三折,最外側(cè)的兩身天王氣勢威武雄壯。</p> <p class="ql-block">第45窟作為莫高窟盛唐時期的代表窟之一,其形神兼?zhèn)?、栩栩如生的塑像和壁畫中刻劃精細的各種人物形象,反映了盛唐時期社會各階層人們的生活風(fēng)貌,給觀者留下深刻的盛唐印象。</p> <p class="ql-block">“打開中世紀世界歷史的鑰匙”的第17窟,縱275厘米、橫412厘米、高310厘米。1900年,敦煌藏經(jīng)洞(現(xiàn)莫高窟第17窟)發(fā)現(xiàn)了漢文、藏文、回鶻文、粟特文、梵文、于闐文、吐火羅文等多種文字的古代遺書及佛畫幡幢等各種文物數(shù)萬件;這一發(fā)現(xiàn)為研究中國、中亞、西亞及歐洲古代歷史、地理、宗教、經(jīng)濟、政治、民族、語言、文學(xué)、藝術(shù)、科技等提供了數(shù)量極其巨大、內(nèi)容極為豐富的珍貴資料,堪稱“打開中世紀世界歷史的鑰匙”,并由此引發(fā)了全球“敦煌學(xué)”熱潮。</p> <p class="ql-block">第17窟位于第16窟甬道右壁,是晚唐釋門河西都僧統(tǒng)洪辯的影堂。此窟近于方形,覆斗形窟頂,正壁(北壁)貼壁建長方形禪床式低壇,壇上泥塑洪辯像,身后畫菩提樹,樹枝上懸掛凈水瓶、挎袋,樹兩側(cè)繪有執(zhí)扇的比丘尼和執(zhí)杖近侍女。洪辯彩塑像高0.94米,造型寫實,保存完好,是目前已知人物肖像彩塑留存至今時代最早的優(yōu)秀作品。</p> <p class="ql-block">“描繪入微的千手千眼觀音”元代第3窟,縱468厘米、橫268厘米、高351厘米。</p> <p class="ql-block">莫高窟第3窟是元代晚期最重要的代表窟,是敦煌現(xiàn)存唯一以觀音為主題的洞窟。此窟左(南壁)、右(北壁)兩壁各畫千手千眼觀音一鋪,均以一個正面相為主體,左右各畫出側(cè)面相,畫像以焦墨勾勒,色彩淡雅,造型蘊藉、莊重;特別令人稱賞的是豐富多彩的線描,衣裙如蘭葉,如折蘆,人物面容、肢體則用挺拔遒勁的鐵線描……中國人物畫的線描,幾乎已薈萃一壁。</p> <p class="ql-block">第3窟的壁畫,標志著元代繪畫藝術(shù)的高度發(fā)展,而成為莫高窟晚期石窟藝術(shù)的絕響,至此,莫高窟藝術(shù)創(chuàng)造即告結(jié)束。</p> <p class="ql-block">九九歌訣起源于中國,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戰(zhàn)國時期。在《荀子》、《管子》等古籍中就有相關(guān)記載,表明其在當時已經(jīng)廣泛流行。傳說中,九九乘法口訣由伏羲根據(jù)八卦創(chuàng)造,但這更多是一種文化傳說。到了漢朝,九九歌訣通過絲綢之路傳播到中亞和東南亞,唐朝時傳入日本,十三世紀左右傳入西方,逐漸在全世界流行。</p> <p class="ql-block">《男供養(yǎng)人三身》榆林窟39窟。這三尊回鶻裝男供養(yǎng)人像,兩身行高大,頭戴三叉冠,冠后垂結(jié)綬,身著圓領(lǐng)窄袖團花長袍。腰束軟硬二帶,雙手持長頸香爐,虔誠禮佛。人物面向長圓形,兩頤豐滿,身材高大魁偉。第一尊應(yīng)是沙州回鶻首領(lǐng)形象,他身后立一持長杖供養(yǎng)人,身材小,應(yīng)該應(yīng)該是隨從或者幼子。</p> <p class="ql-block">《射手》,莫高窟345窟,五代時期。這是天王左側(cè)藥叉像腳下的射手,濃眉大眼,嘴上八字胡。腰系飾寶石革帶,腹前插兩只羽毛箭,腳穿尖頭戰(zhàn)靴,是少數(shù)民族打扮,昂首胡跪,拉滿弓弦。伸直的臂彎和弓的兩翼幾乎平行,顯示出拉弦放矢的力量。造型比例準確,增強了真實感。</p> <p class="ql-block">《八王爭舍利》,莫高窟332窟,初唐時期。表現(xiàn)的是涅盤經(jīng)變情節(jié)之一,釋迦摩尼拘尸那城涅槃后,佛體火化,婆娑國等七國國王率軍隊到拘尸城,要求分的佛舍利,聲稱如果不給,當以力取,拘尸國王不允許,發(fā)生戰(zhàn)爭。畫面上山巒起伏,河流浪濤洶涌,兵士激戰(zhàn)河邊,一王負傷墜地,戰(zhàn)馬受驚馳走。</p> <p class="ql-block">《剃度圖》,莫高窟445窟,盛唐時期。是彌勒下生經(jīng)變中的情節(jié),表現(xiàn)五十六億萬年后,彌勒下生婆娑世界成佛,國王、大臣以及后宮眷屬紛紛追隨,剃度出家的場景。畫面場景共分六組,男女分列,女剃度圖都有帷屏遮擋,由此丘尼為王后和宮眷屬落發(fā)。畫面中央放著法器和袈裟,已經(jīng)剃度的在跪拜禮佛。這幅畫人物眾多,畫面細致,細節(jié)生動,充滿生活氣息。</p> <p class="ql-block">《女供養(yǎng)人》,莫高窟第九窟,晚唐時期。畫面三位貴族婦女立在華麗的氈毯上,均大袖裙襦,輕紗被帛,云頭履,曲臂合十或手持供養(yǎng)。第二尊回頭與第三尊說話,另外在第一、二身之間立一個光頭小孩子,騎竹馬,舉頭張望,她身后的供養(yǎng)侍女或束高髻,或束雙丫髻,形態(tài)各異。</p> <p class="ql-block">《曹元忠父子供養(yǎng)像》,榆林窟第十九窟,五代時期。曹元忠為曹議金之三子,雙手持香爐,題“推誠奉國保塞功臣敕歸義軍特進檢校太師兼中書令譙郡開國公曹元忠一心供養(yǎng)”。身后小男孩榜題“男將仕郎延祿”,為其子曹延祿。</p> <p class="ql-block">《曹議金及侍從供養(yǎng)像》,榆林窟第十六窟,五代時期。曹議金身穿絳色大袍,戴直角幞頭,雙手持香爐,面佛供養(yǎng),榜題“敕歸義軍節(jié)度使檢校太師兼托西大王譙郡開國公曹議金一心供養(yǎng)”。身后兩侍從持弓袋、箭囊、寶刀隨行。</p> <p class="ql-block">《嫁娶圖》,莫高窟445窟,盛唐時期,在彌勒下生經(jīng)變中,有反映其中彌勒世界“女子年五百歲爾乃行嫁”的情節(jié)。即其中的婚嫁圖場面,大宅院建筑外面一側(cè)搭一帳篷,內(nèi)設(shè)宴席,長桌上放各種食品,男女分坐。其外又以屏風(fēng)圍成婚禮會場,場內(nèi)一人獨舞,有樂隊伴奏,新郎新娘身著盛裝,在男女嬪相簇擁下,面對賓客,在樂舞中禮拜。婚禮很熱鬧,屏風(fēng)外一男子探頭偷看,這是壁畫中保存比較完美的一幅,讓我們看到了古代婚禮的場面。</p> <p class="ql-block">《西晉吳淞江石佛浮江》,莫高窟323窟,初唐時期。西晉時候,有兩個石頭佛像浮在吳淞江上,順流而下,巫祝楊幡設(shè)醮迎海神,風(fēng)浪大作,人不能靠近石像,道教徒以為天師降臨,派人迎接,也不能靠近石像,最后奉佛的居士和僧尼共往迎接,念經(jīng)頌佛,于是風(fēng)平浪靜,以船將石像迎至,見石像背后刻“維衛(wèi)佛”“迦葉佛”的名號,供奉在通玄寺。畫面以佛教徒為中心,右下角繪有祖孫三代,祖母持蓮,孫子騎牛,兒子牽牛前行我,媳婦捧蓮跟在牛后,孩子回頭叫母親,祖父持拐杖蹣跚跟隨行走,生活情趣濃郁。</p> <p class="ql-block">《蒙古王子供養(yǎng)像》,莫高窟332窟,元代,蒙古供養(yǎng)人頭戴小珠鈸笠,身穿質(zhì)孫長袖袍,外交右衽交領(lǐng)半袖袍,配云肩,腰間束帶,腳蹬靴。元代以珠子大小分等級,有無珠子區(qū)分官民,圖中應(yīng)該是蒙古貴族形象。</p> <p class="ql-block">《蒙古女貴族供養(yǎng)像》,莫高窟332窟,元代時期。女人身穿紅色右衽交領(lǐng)寬袖長袍,腳穿靴,雙手合十持鮮花供養(yǎng)。頭戴蒙古貴族女性頭冠姑姑冠,姑姑冠是元代后妃和有爵位的貴族女性頭冠,也叫顧姑冠,冠高二尺,用紅色的羅布料制成。兩名侍從身穿近似男性服飾的窄袖袍服,袍服腰部開叉。</p> <p class="ql-block">《都督夫人禮佛圖》,莫高窟130窟,盛唐時期。天寶十二載(公元753年)前后,有朝議大夫史持節(jié)都督晉昌郡諸軍事守晉昌郡太守兼墨離軍使樂庭環(huán),駐節(jié)晉昌郡(瓜州),固在此窯的甬道北壁、南壁繪都督及夫人王氏供養(yǎng)像,南壁的都督夫人雍容華貴,身量超過真人,榜題為“都督夫人太原王氏”,身后畫兩女,題“女十一娘”“女十三娘”,后面有九名侍女,</p> <p class="ql-block">《張議潮出行圖》莫高窟156窟,晚唐(公元836-907年)。繪于晚唐咸通二年至六年(公元861-867年),唐大中張議潮(公元848年)在沙州(敦煌)起兵驅(qū)逐吐蕃,逐漸收復(fù)“甘,涼,肅”及伊西等地,并奉河西十一州圖籍歸唐,從而結(jié)束了吐蕃在河西的百年統(tǒng)治,大中五年(851年),唐宣宗敕封張議潮為河西十一州節(jié)度使,駐節(jié)敦煌,此圖是唐咸通二年(公元861年)攻取涼周后,慶祝整個河西重歸唐政府版圖而繪制。整幅作品由相互銜接的三部分組成,前為儀仗先導(dǎo),中部是節(jié)度使張議潮及子弟軍,后為獵騎與后勤輜重部隊。整個畫面長8.5公尺,高1公尺有余,人物逾百,駿騎八十余,出行隊伍旌旗飄揚,綿延浩蕩,顯示出嚴整的軍儀,是一幅珍貴的歷史畫卷。樂舞圖像集中出現(xiàn)在前部儀衛(wèi)序列,由三部分組成,分別是鼓吹前導(dǎo)、舞伎方隊和樂伎方隊。鼓吹前導(dǎo)為八人編制,分兩列排列,每列鼓手和吹手各二人,八人均頭戴棕色抹額,身著純色或團花圖案襕袍,于馬上奏樂,樂器包括大鼓四面、大角四只。舞伎方隊共由八身舞伎組成,舞伎上身著純色或團花圖案的長袖舞衣,款式與襕袍近似,系腰帶,頭裹抹額,抹額后部系一長帶,垂至小腿處。舞伎皆側(cè)向站立,上下四身相對起舞。舞伎方隊后部為樂伎方隊,共由十二身樂伎組成。該方隊可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為隊列前部兩身擊鼓樂伎和兩身背鼓樂伎,第二部分為八身演奏各種樂器的樂伎。第二部分為主要承擔該方隊的旋律演奏,共出現(xiàn)九件樂器,前排自上而下樂伎分別演奏:拍板、橫笛、笛和琵琶,后排樂伎演奏樂器分別為:豎箜篌、笙、鼗鼓與雞婁鼓、腰鼓。<span style="font-size:18px;">體現(xiàn)出861年勝利后,率行軍儀仗出行的歷史畫面。</span></p> <p class="ql-block">《雨中耕種》,莫高窟23窟,盛唐時期。天上烏云密布,電閃雷鳴,雨下如注,農(nóng)夫頭戴席帽正在耕種,另一農(nóng)夫戴斗笠,身半臂短衣,下穿犢鼻褲,正冒雨把麥捆挑回家,邊上有一家三口席地在田間餐飲,這是《法華經(jīng)變,草藥喻品》中的內(nèi)容,用于闡釋佛法平等,猶如普潤萬物,依性生長。</p> <p class="ql-block">觀音木雕像。木雕六臂觀音像又稱日月觀音,觀音像三頭六臂,面容安詳肅靜。六臂觀音,又稱日月觀音。此像三頭六臂,面容安詳肅靜,背有裝臟,微有腐朽,手指小修,民國后加木雕蓮花座。</p> <p class="ql-block">頭部已經(jīng)損壞。</p> <p class="ql-block">《菩薩》,莫高窟401窟,隋代。菩薩身體修長,頭微傾,戴寶冠,身姿略顯S形,斜挎天衣,手持琉璃器皿,腳踏蓮花,巾帶飛揚。菩薩面部雖變色剝損,但俯視垂憐的目光,更顯菩薩恰然瀟灑。</p> <p class="ql-block">佛、菩薩像(中心柱),西魏,莫高窟432窟。在張掖博物館看到過一樣的物品。</p> <p class="ql-block">胡人牽駱磚,唐代,敦煌佛爺廟唐墓出土。</p> <p class="ql-block">龍鳳磚,五代。</p> <p class="ql-block">天馬磚,唐代。</p> <p class="ql-block">《水月觀音》,榆林窟第2窟,西夏時期。水月觀音為三十三觀音之一,在敦煌壁畫中,五代才出現(xiàn),開始多為小幅,到西夏晚期才成為鴻篇巨制,這幅畫在西壁門北側(cè),畫面上南海茫茫,在透明巨大的圓光里,顯出頭戴金冠,長發(fā)披肩,腰系長裙的觀音菩薩,雙腿一屈一盤,一手撐地,一手拈珠,半側(cè)身若有所思,坐在琉璃般光滑,又有浮云飄渺的巖石上,身后山石入云,石縫中翠竹搖擺,空中鸚鵡雙飛,動中有靜,出神入化。</p> <p class="ql-block">《水月觀音》,榆林窟第2窟,西夏時期。</p> <p class="ql-block">《水月觀音》,榆林窟第2窟,西夏時期。頭戴菩薩冠,左手撫膝,右手微舉于胸前,雙腳相并,頭部微仰,凝視左前方一輪殘月,人物被罩光環(huán)之類,背后是山巒,前方是水 ,前方有一柳枝凈瓶,左前方善財童子云中禮拜,右前方唐僧師徒禮拜,這就是西游記唐僧孫悟空早期民間形象。整個畫面以石綠,墨綠為主體色彩,線條流暢,人物情態(tài)逼真,為西夏水月觀音代表作,位于西壁門南側(cè)。</p> <p class="ql-block">圖中的那個長相似猴的人就是孫悟空的原型石磐陀,因為他是胡人所以毛發(fā)比較濃密看著像毛猴一般。他曾經(jīng)是一個殺人越貨的強盜,經(jīng)過唐僧的教化終于迷途知返,成為了他的第一個弟子,并且?guī)椭粕晒Υ┰交哪惚芄俑耐ň?。這些在《大唐西域記》中都有詳細的記載。</p> <p class="ql-block">《水月觀音》,榆林窟第2窟,西夏時期。</p> <p class="ql-block">《說法圖》,莫高窟322窟,初唐。這是彌勒說法圖,兩側(cè)人聚集在一起,華蓋、飛天與佛、菩薩形成主次、輕盈、疏密的關(guān)系,展示了強烈的對稱感。</p> <p class="ql-block">《樂舞圖》莫高窟第220窟,初唐(公元618-712年)。這是莫高窟唐代壁畫中最具代表性的樂舞圖之一,表現(xiàn)佛國世界伎樂天奏樂、歌舞的場景。畫面正中有一座燈樓,兩側(cè)各立一樹燈輪;左右兩廂置樂隊,共28人,分為兩組,演奏來自中原和西域的各種打擊、吹奏、彈撥樂器;兩對舞伎在小圓毯上旋轉(zhuǎn)騰踏,巾帛飛揚,是表現(xiàn)佛國盛大舞樂場面,也是現(xiàn)實樂舞情景的寫照。</p> <p class="ql-block">特寫一張。</p> <p class="ql-block">《菩薩》,莫高窟66窟,盛唐時期。這是觀音菩薩造型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幅畫。菩薩面如滿月,啟唇微笑,情態(tài)樂觀,正面垂視信眾。</p> <p class="ql-block">《菩薩》,莫高窟320窟,盛唐時期。菩薩發(fā)髻高聳,神情雍容,一手持花在胸前,一手下垂輕撫飄帶,衣飾華麗,雖變色嚴重,仍能看出嚴謹?shù)墓P法。</p> <p class="ql-block">左圖《夜半逾城》,莫高窟329窟,初唐。此畫描繪釋迦牟尼做太子的時候,為求解脫之道,立意出家,夜半騎馬逾城,入山修行的場景。悉達多戴寶冠,乘馬握韁,天神托馬蹄,飛于空中,馬前有騎虎仙人開道,身后有天女、力士護衛(wèi),伎樂飛天奏樂散花,云彩飛動,天花旋轉(zhuǎn),一派躍動的境界。右圖《騎象入胎》,表現(xiàn)摩耶夫人夜夢菩薩乘六牙白象前來投胎的情景,大象飛天,前有仙人乘龍引導(dǎo),后有天人衛(wèi)士護衛(wèi),飛天散花,天花亂墜。</p> <p class="ql-block">《觀音經(jīng)變》,莫高窟205窟,盛唐時期。在洞窟南壁中部,繪有一幅觀音經(jīng)變。畫面中央是觀音菩薩立像,面相豐滿,珠寶滿身,遍體綾羅,儀態(tài)溫婉,眉目傳情。兩側(cè)呈對聯(lián)式的立幅畫面上繪制觀音菩薩大慈大悲,普渡眾生,救助苦難的場面。畫面中的觀音,采用了寫實的手法加以描繪,表現(xiàn)出了觀音菩薩大慈大悲的形象。觀音菩薩兩側(cè)和下部的畫面,表現(xiàn)的是當眾生遇到危難時,只要呼喚觀音的名號,就可以得到觀音的幫助,得以擺脫危難,轉(zhuǎn)危為安。畫中繪有沒入大火火不能燒;若為水飄水不能溺、即到淺處獲生;入海求寶遇風(fēng)浪、羅剎鬼不能害;臨當被殺、兇器刀杖立即斷、遇諸惡鬼、猛獸害人則可除;商隊過險路能的無畏、免遭強盜的洗劫;被惡人追逐、推下山崖、平安著地、不損一毛等內(nèi)容。壁畫所反映的這些內(nèi)容對于當時的信仰者來說具有很強的誘惑力,這也是觀音菩薩深入民心、觀音信仰流行的重要原因。</p> <p class="ql-block">《攜虎行腳僧》,法國吉美博物館,唐代時期。據(jù)統(tǒng)計,敦煌行腳僧圖存世至少有20多幅,其中壁畫8幅,絹、紙14幅,這張是表現(xiàn)世俗僧人的精品,表現(xiàn)從印度歸來的碩學(xué)僧人,左手持杖,右手持念珠,身后發(fā)光,與虎相伴,背負經(jīng)囊努力前行,經(jīng)囊寫“大藏”二字,左上角云中有小佛,小佛前方和行腳僧后方有榜題。經(jīng)學(xué)者考證,敦煌中行腳僧的產(chǎn)生,是李通玄佛教史跡畫在流傳過程中,吸納了寶勝如來信仰及華嚴三祖法藏的因素形成的。</p> <p class="ql-block">《熾盛光佛及五星圖》,英國國家博物館,唐代897年。題材出現(xiàn)于唐朝,北宋,西夏時廣為流行,主要用于信徒禮拜,祈求消災(zāi)免禍。左上角題記:熾盛光佛并五星,神乾寧四年正月八日,弟子張淮興畫裱慶訖。這件897年的佛畫是現(xiàn)存最早的熾盛光佛圖,五彩光芒中出現(xiàn)五位星官,畫面左側(cè)是木星,也乘攝提,文官模樣,戴豬冠。木星后面是水星,也稱北辰,女性形象,手持一筆一本,頭戴猴冠。車前牽牛老者是土星,婆羅門裝扮,一手持杖,戴牛頭冠。土星后是金星,也稱太白,是身著白衣的女子形象,雙手抱琵琶,戴鳥型冠。右下是火星,也稱熒惑,形如金剛,四臂分別持弓、箭、劍、戟,戴馬頭冠。</p> <p class="ql-block">《說法圖》,莫高窟205窟,盛唐時期。這幅畫人物眾多,構(gòu)圖緊密,釋迦牟尼佛結(jié)痂跌坐在須彌形蓮花臺上,手結(jié)說法印,周圍弟子、眾菩薩供養(yǎng),前有護法金剛力士二身,由于時代久遠,變色嚴重。</p> <p class="ql-block">蓮花伎樂藻,隋代,莫高窟401窟。團龍藻井,西夏,榆林窟第2窟。</p> <p class="ql-block">石窟中的藻井。</p> <p class="ql-block">《說法圖》,莫高窟205窟,<span style="font-size:18px;">盛唐時期。這幅說法圖是敦煌壁畫中難得的一幅精品。全圖以對稱式構(gòu)圖烘托出佛陀說法場景的莊嚴神圣,場面恢弘,各層級的人物主次安排得當,人物姿態(tài)在統(tǒng)一中展現(xiàn)變化,并利用身材的大小變化打破對稱式構(gòu)圖的僵化。可以說是一幅宗教繪畫的典范之作。</span></p> <p class="ql-block">《觀無量壽經(jīng)變》,莫高窟第172窟,盛唐時期。這幅大型凈土變通壁巨制,天宮建筑雕梁畫棟,金碧輝煌,中間主尊佛說法會菩薩天人兩側(cè)聽法,上面各種樂器不鼓自鳴,飛天揚手散花,飄逸飛動,建筑下有凈水池,綠波蕩漾,水鳥游樂其中,蓮花童子形象可愛,整幅畫結(jié)構(gòu)復(fù)雜,色彩富麗,是盛唐文藝代表佳作。</p> <p class="ql-block">《法華經(jīng)變譬喻品、安樂行品》,莫高窟61窟,五代時期?!斗ㄈA經(jīng)》的《譬喻品》和《安樂行品》是該經(jīng)中的重要部分,各自包含深刻的教義和修行方法?!镀┯髌贰肺挥凇斗ㄈA經(jīng)》的第三品。核心是“火宅喻”,通過一個生動的故事來闡釋深刻的佛教教義。故事講述一位長者為了救出在火宅中玩耍的孩子,用三輛“寶車”(羊車、鹿車、牛車)引誘他們離開,最終給予他們大白牛車。火宅象征著充滿痛苦和煩惱的三界,孩童代表三界中的眾生,而長者則是佛祖的化身。通過這個比喻,闡述了“欲令入佛智,先以欲鉤牽”的思想,即通過方便法門引導(dǎo)眾生走向解脫。進一步解釋了三乘(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與一乘(佛乘)的關(guān)系,強調(diào)如來以種種方便引導(dǎo)眾生,最終以大乘度脫之。《安樂行品》是《法華經(jīng)》中比較重要的一品。佛陀在此明確指出了修習(xí)“法華三昧”所應(yīng)具備的四種安樂行。強調(diào)菩薩在末法時代應(yīng)如何護持和宣說《法華經(jīng)》。菩薩應(yīng)安住于忍辱地,保持柔和、善順的心性,不被外界干擾,如實觀察諸法的實相。菩薩應(yīng)遠離國王、王子、大臣等世俗權(quán)力,以及外道、梵志等非佛教的修行者。避免世俗的娛樂活動和不良行為,保持內(nèi)心的清凈和專注。對修行者的行為和心性提出了具體要求,如不親近女色、不獨自進入他人家中、常好坐禪等。這兩品經(jīng)文分別通過生動的比喻和明確的修行指導(dǎo),闡述了《法華經(jīng)》的核心教義和修行方法。若需更深入的理解,建議查閱相關(guān)佛教經(jīng)典和學(xué)術(shù)著作。</p> <p class="ql-block">《文殊變》,榆林窟第3窟,西夏時期。文殊變和普賢變是唐代以來行之不衰的壁畫題材,文殊手持如意在青獅背蓮花座上半迦跌坐,象征睿智威猛的獅子腳踏紅蓮,步伐健勁。獅奴用力拉韁繩,文殊周圍帝釋、天王、菩薩、羅漢、童子等圣眾在云霄上形成渡海的隊列,遠處顯山巒,環(huán)保莊嚴的佛寺廟宇。此畫將人物推向較遠的視覺空間,使其處在一個優(yōu)美遼闊的背景中,給觀者一個鳥瞰全景的感覺。以線條勾勒山脈形狀走勢的紋理,用淡墨渲染烘托出山體陰陽向背。</p> <p class="ql-block">《如意輪觀音經(jīng)變》,莫高窟14窟,晚唐時期。敦煌莫高窟第14窟如意輪觀音,是密部六觀音之一,手持如意寶珠和如意輪,故名。</p> <p class="ql-block">菩薩立像,莫高窟159窟,中唐時期。</p> <p class="ql-block">供養(yǎng)菩薩像,莫高窟328窟,<span style="font-size:18px;">初唐時期。</span></p> <p class="ql-block">菩薩坐像,莫高窟205窟,<span style="font-size:18px;">洞窟正中設(shè)中心佛壇,佛壇上的塑像為初唐原作,保存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雖然變色較嚴重,但雕塑技藝非常精湛。主尊像釋迦牟尼佛體態(tài)端莊,結(jié)跏趺坐于蓮花座上,由于塑造手法寫實逼真,身上的袈裟自然垂落于蓮花座上,似被蓮座上的蓮瓣自然挑起,極富絲織物的質(zhì)感。左側(cè)的這身菩薩像,上身袒裸,下穿錦裙,側(cè)身單腿盤坐于蓮花座上,神情沉靜、溫婉,造型嫻熟,比例準確。寬厚凝重的肩背、富有生機的胸腹,塑造的非常精到。盡管雙臂已失,色彩已變,但從自然傾斜的姿態(tài)、豐滿的身軀,特別是給人以肌肉豐肥之感的背部深陷處以及垂掛在蓮瓣周圍富有裝飾性的錦裙折紋里,都體現(xiàn)出唐代藝術(shù)所崇尚的“濃麗豐肥”的時代風(fēng)格。</span></p> <p class="ql-block">《如意輪觀音經(jīng)變》,莫高窟第14窟,晚唐時期。如意輪觀音位于經(jīng)變中央,透光、背光齊備,舒坐蓮花上。</p> <p class="ql-block">《供養(yǎng)菩薩》,莫高窟328窟,西夏時期。這是西夏代表作,菩薩造像與服飾風(fēng)格與北宋敦煌壁畫一脈相承,可能仍是當時從事繪壁活動的瓜州歸義軍曹氏畫院畫師的筆記。這四身供養(yǎng)菩薩像先以墨線起稿,敷彩完畢后,在肌膚顏面部位再以赭紅線定稿,用色以青綠白等冷色與赭紅作對比,該畫色彩保存如新,色調(diào)熱烈明亮,繪工細致。</p> <p class="ql-block">《并坐說法圖》,榆林窟第四窟,元代時期。文殊、彌勒作菩薩裝,寶冠短裙,袒上身,半露腿,跣足,分別游戲坐于寶塔中之金剛座上,側(cè)身兩面相對說法,十方諸佛乘云而來,塔周圍繪有圖案化的山石,上空祥云繚繞,菩薩造型表現(xiàn)出藏密畫風(fēng),以及尼珀爾、印度的畫風(fēng)的某些特點,繪工細膩,是晚期的優(yōu)秀作品。</p> <p class="ql-block">《二觀音菩薩像》,英國國家博物館,唐代時期(9世紀中葉),絹本著色。并排站立兩個觀音像,菩薩戴化佛冠,立于蓮臺上,頭頂都有華蓋,右側(cè)菩薩手持凈瓶,左手持楊柳枝,左側(cè)菩薩左手持花,右手結(jié)說法印,面部表情幾乎鏡像,兩身菩薩中間有一發(fā)愿文,大致記錄了供養(yǎng)人名和祈愿內(nèi)容。供養(yǎng)人右邊的是溫義,左邊是義溫,懷疑是同一個人,學(xué)者認為此畫創(chuàng)作于781-847年間。</p> <p class="ql-block">《薩埵那太子本生圖》薩埵那太子本生圖是一幅佛教壁畫,此幅繪畫把太子刺頸流血,舍身投崖,餓虎圍食,兩兄悲號報信,國王王后悲泣、收骨、造塔埋骨諸情節(jié)嚴密壓縮在同一畫面。</p> <p class="ql-block">老虎快要餓死了,于是主人公墜崖,讓老虎吃掉自己的肉體。真身的肉體被吃了就沒了,但是還有法身存在。去往佛國后,舍利留存在了佛塔里。</p> <p class="ql-block">《尸毗王本生》,是一個故事畫,是莫高窟壁畫著名本生故事畫,即尸毗王割肉飼鷹救鴿,而“尸毗”是古印度閻浮提洲國王。為了接受考驗,主人公讓仆從在自己身上釘一千顆釘子。為了不讓老鷹吃掉鴿子,他讓仆從在自己身上割肉去喂老鷹。PS 圖中的飛天造型是用V字形來體現(xiàn)的。敦煌壁畫有一些看似很血腥,其實體現(xiàn)了佛的無畏和舍身。佛有三世,只有前世做了無數(shù)善事,這一世才能成佛。</p> <p class="ql-block">坐佛像,莫高窟259窟,北魏時期。這尊禪定像是莫高窟早期彩塑代表作,土紅色袈裟通肩覆體,細密的陰刻衣紋褶皺表現(xiàn)很貼身,神情恬靜和悅,露出內(nèi)心的微笑,表現(xiàn)禪定后特有的空靈境界。</p> <p class="ql-block">《降魔成道圖》,法國吉美博物館,五代時期(907—960年)。表現(xiàn)的是降魔成道的場景,是同期較少的絹畫作品。富麗的華蓋下結(jié)迦跌坐的釋迦像手結(jié)降魔印,三面八臂的降三世明王立于云端,佛周圍繪姿態(tài)各異的魔軍惡鬼進攻佛陀和被降服皈依的情節(jié),色彩豐富,布局合理,畫面左右是佛陀諸相,暗示佛的神通廣大,下繪白象寶、云女寶、兵寶、馬寶等佛教七寶圖。</p> <p class="ql-block">《四觀音文殊普賢圖》,英國國家博物館,唐代時期(864年絹本色)。畫面上部是四尊觀音音菩像,下部是文殊普賢像。據(jù)題可知,觀音菩薩從左到右為大悲救苦觀世音菩薩,大圣救苦觀世音菩薩,大悲十一面觀世音菩薩,大圣而意輪菩薩(而意輪可能是如意輪寫錯了),下部右側(cè)的文殊菩薩有昆侖奴牽獅,左側(cè)普賢菩薩有昆侖奴牽象,大菩薩兩側(cè)各有二菩薩持幡侍從。畫面最下面是供養(yǎng)人畫像及題記。中央發(fā)愿文中有咸通五年(864年)記載。發(fā)愿文右邊是四個供養(yǎng)人,第一個比丘裝束,后三人是俗人形象,題記為:“父僧神威一心供養(yǎng)”,“衙前虞侯唐安裱”。左邊是女供養(yǎng)人,前兩個是比丘尼,有兩個是世俗像,榜題:“比丘尼妙義一心供養(yǎng)”“尼福妙一心供養(yǎng)”“母趙氏一心供養(yǎng)”“阿婦什三娘一心供養(yǎng)”。</p> <p class="ql-block">《千手千眼觀音菩薩圖》,法國吉美博物館,北宋時期(981年絹本著色)。畫面多侍從和變相:華嚴菩薩助會,飛仙赴會,梵王助會,如意輪菩薩助會,孔雀王菩薩助會,惡鬼乞甘露等,內(nèi)容豐富。下端中間功德記有二十四行文字。左側(cè)為施主樊繼壽及仆人的供養(yǎng)像。樊繼壽身穿官服,手持香爐,虔誠供養(yǎng),題記得知畫成于六月十五日,施主官銜為:節(jié)度都頭銀青光祿大夫檢校國子祭酒兼御史中丞。右下角繪地藏菩薩與道明和尚及金毛獅子。</p> <p class="ql-block">《唐佚名引路菩薩圖》是唐朝的絹本,縱85厘米,橫53.6厘米,約九世紀后半期作品,藏大英博物館。此畫原藏于敦煌莫高窟藏經(jīng)洞,是1907年英國籍猶太人斯坦因(Aurel Stein)所搜藏佛經(jīng)繪畫手稿之一,為唐末之作品。此《引路菩薩圖》描繪菩薩引領(lǐng)一信女前往往生極樂世界的場景。菩薩身以瓔珞天衣莊嚴,其右手持柄香爐,爐中出香煙一縷,煙中有五彩云,云中現(xiàn)凈土寶樓閣。左手持蓮華,華上有寶幢。菩薩赤足踩在兩朵蓮花之上,其下有流云,表示其在空中行進,身后信女身著鮮艷服飾,頭梳唐代女人典型發(fā)髻,袖手微低頭跟隨在后。圖之右上方,書“引路菩”三字。</p> <p class="ql-block">《菩薩及飛天》,莫高窟263窟,北魏時期。它是從西夏壁畫下層剝出的,可以看出印度凹凸印染法。</p> <p class="ql-block">《擊長鼓與反彈琵琶對舞》莫高窟第172窟,盛唐(公元712-766年),在樂隊伴奏下,二舞伎,一反彈琵琶一擊大腰鼓,值得注意的是腰鼓鼓身長,大形鼓皮用繩拉緊,與今朝鮮族《長鼓舞》所用鼓相似。身披卷揚長巾,更增舞姿飄逸。</p> <p class="ql-block">《降魔變》莫高窟263窟,北魏時期。窟原來是北魏時(公元500年左右)建造的,到西夏(公元11-12世紀)在壁畫上重新抹泥畫壁畫,大約在一百年前,一個外國人剝?nèi)チ宋飨牡哪鄬?,于是北魏壁畫又暴露出來,現(xiàn)在看見的是八、九百年前(保存至西夏時代)壁畫的狀況。這幅降魔變畫釋迦牟尼于菩提樹下結(jié)跏趺坐,深入禪定,即將成道,周圍展示魔王波旬率領(lǐng)魔女、魔軍擾亂佛法的場面。左下角嫵媚的三魔女弄姿作態(tài),誘惑釋迦,右下角在釋迦的法力下,魔女變成丑陋的三老嫗。畫面上部,誘惑不成,魔軍大舉進攻,現(xiàn)出“豬魚驢馬頭,駝牛兕虎形,獅子龍虎首”;“或一身多頭,或身放煙火”;“或長牙利爪”,“執(zhí)戟持刀劍”;“或呼矛戟利,凝虛而不下,雷震雨大雹,化成五色花,惡龍蛇毒,化成香氣風(fēng)”,(《佛所行贊·破魔品》),釋迦不動聲色,不離座位,施降魔印,垂首按地,降服魔軍,慘敗的魔王與魔軍,無奈只得向釋迦下跪求饒。</p> <p class="ql-block">《狩獵圖》,莫高窟249窟,西魏壁畫。在窟北頂下部。畫面描繪兩名獵者騎馬奔馳,前一人拉滿弓回身射一猛虎,后一人正追獵三只黃羊?;⒌膬疵?,羊的驚慌,獵人的勇敢機敏,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背景畫山巒樹木,并畫有青龍、白虎,以及神話中的東王公、西王母。高窟北區(qū)的243個洞窟是敦煌畫師的住所。而最近來自北區(qū)洞窟的考古報告表明,這些洞窟是僧人居住修行或印制佛經(jīng)的地方,這使關(guān)于壁畫作者的千古之謎更加撲朔迷離。</p> <p class="ql-block">展廳過道設(shè)萬佛墻。</p> <p class="ql-block">泥菩薩的制作方法和步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