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2024年12月6日~7日,鐵路局退休黨委分兩批組織黨員到位于西咸新區(qū)秦漢新城的陜西歷史博物館?秦漢館參觀,這是一次“學習中國歷史 弘揚中國文化 激勵愛國情懷 堅定黨員信念”的主題黨日活動。</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鐵路局退休黨委書記胡曉波講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局退休黨委副書記劉惠軍講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新建在秦咸陽城遺址核心宮殿區(qū)和西漢帝陵遺址帶上的博物館,氣勢恢宏,占地面積約300畝,是陜西歷史博物館的第一個分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走進博物館,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組大秦王朝的巨型人物青銅組雕,非常震撼。</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我們跟著講解員,按照展廳順序逐一參觀并認真聽完她對秦漢文明主題展的解說。講解員從六個方面的講解,讓我們重溫了那段在中華民族歷史上具有偉大立程碑意義的文明,感受了老祖宗的文化與智慧。</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1.秦漢的政治制度。</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制”啟華夏。秦漢以開創(chuàng)性的制度,翻開了中國歷史的新篇章,也開啟了中華文明的新紀元。中國版圖的確立,“大一統(tǒng)”政治格局的創(chuàng)建,“儒學”成為政治思想的主體,以及中華民族的初步形成,都是在秦漢時期完成的。這一時期,以新的政治制度為根基,中華民族凝聚力量,奮進崛起。</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秦漢文明的基石——制度。歷經(jīng)春秋戰(zhàn)國500余年的風雨,秦始皇初創(chuàng)“大一統(tǒng)”的政治格局,經(jīng)西漢王朝繼承并發(fā)展完善,到漢武帝時期完成了對“大一統(tǒng)”政治理念的貫徹,基本確立了影響中國古代社會發(fā)展2000余年的政治體制。新制度的創(chuàng)建,是秦漢社會發(fā)展的基石,也是深刻影響社會其他層面發(fā)展的核心力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秦國的銳意改革。春秋戰(zhàn)國五百余年間,歷經(jīng)三十余代國君的奮發(fā)圖強,秦國最終成為一方霸主。以秦獻公、秦孝公為首的國君主張變法圖強、銳意改革,極大地推動了秦國東進的進程。秦獻公遷都櫟陽、廢除人殉制度、建立商市,同時編制戶籍、推廣縣制,改變了秦國“國亂兵弱而主卑”的局面,他是戰(zhàn)國時期推動秦國富強崛起的重要前驅(qū)。秦孝公任用商鞅兩次變法,確定了以“法”為本的治國方略和經(jīng)濟建設(shè)舉措,使秦國日益壯大,迅速崛起。</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文治武功 奠定版圖。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結(jié)束了長達500余年的割據(jù)紛爭局面,完成了統(tǒng)一。之后,秦軍南逾五嶺一統(tǒng)南越和西甌地區(qū),北擊匈奴拓地至陰山。漢武帝即位后,繼續(xù)向南北拓展,先后設(shè)置河西四郡、西南七郡、東北樂浪四郡,使?jié)h代的疆域空前遼闊。秦漢兩代400余年間,早期的核心區(qū)域(包括黃河、長江、珠江流域的中下游部分等)的版圖基本奠定,這在中國歷史上具有開創(chuàng)意義。</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2.秦漢時期的經(jīng)濟措施。</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統(tǒng)一貨幣。秦朝通過兩種途徑實現(xiàn)了統(tǒng)一貨幣:一是由國家統(tǒng)一鑄幣,嚴懲私人鑄幣,將貨幣的制造權(quán)掌握在國家手中;二是將通行貨幣統(tǒng)一為兩種,即上幣黃金和下幣銅錢。同時,改黃金的單位為“鎰”( yi ),一鎰為二十兩;銅錢是鑄有“半兩”二字的圓形方孔錢,俗稱“秦半兩”。金幣主要供皇帝賞賜群臣,銅幣才是主要的流通貨幣。原六國通行的珠玉、龜貝、銀錫等,不得再充當貨幣之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到了西漢時期,漢武帝在20余年的時間里,先后進行了6次貨幣改革,使?jié)h王朝的貨幣制度得以最終穩(wěn)定下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統(tǒng)一度量衡。戰(zhàn)國時期,各諸侯國都有自己的度量衡制度。統(tǒng)一后,不同的制度嚴重阻礙了國家經(jīng)濟的發(fā)展。秦王朝以秦國原有的度、量、衡為標準,并在商鞅曾頒布的標準器上再加刻統(tǒng)一詔書,制成統(tǒng)一后的標準器發(fā)布全國,而與標準器不同的度、量、衡一律被禁止使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鹽鐵官營。漢初,延續(xù)秦朝的政策,由民間經(jīng)營鹽鐵的生產(chǎn)與銷售,故煮鹽、冶鐵得到迅速發(fā)展。西漢時期,為增加國家財政收入,朝廷在鹽、鐵產(chǎn)地設(shè)置鹽、鐵官,實行統(tǒng)一生產(chǎn)和統(tǒng)一銷售,利潤為國家所有。嚴厲禁止私煮、私鑄,違令者處以重罰。鹽鐵官營,使國家獨占了當時最為重要的經(jīng)濟之利,出現(xiàn)"民不加賦而國用充裕"的景象。</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推行《平準法》和《均輸法》。平準法與均輸法相互配合,緊密聯(lián)系,是漢王朝平衡物價的政策之一。具體內(nèi)容是在京師和主要城市設(shè)置“平準”機構(gòu),利用均輸官所掌握的物資,根據(jù)物價,貴時拋售,賤時收購,從而調(diào)控物價,穩(wěn)定經(jīng)濟秩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3.秦漢時期的社會思想。</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秦始皇“焚書坑儒”。為了鞏固中央集權(quán),統(tǒng)一思想,禁止不利于統(tǒng)治的各種言論的傳播,秦始皇“焚詩書,坑術(shù)士”,獨尊法術(shù),禁止儒學。從此,“官無私論,士無私議,民無私說,皆虛其匈(胸)以聽其上”,留給士人的政治空間急劇壓縮。秦王朝強權(quán)政治導致的后果,促使?jié)h王朝的統(tǒng)治者進行深刻反思,調(diào)整國家管理思路。</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漢武帝“獨尊儒術(shù)”。漢初,統(tǒng)治者崇奉黃老無為而治。漢武帝時期,尊崇儒術(shù),儒家思想開始成為集權(quán)國家的統(tǒng)治思想。太學興起,經(jīng)學普及,廣開學路推動文化傳播,這些更使儒家思想根植于民心。儒家政治的發(fā)展與確立,使儒家“入世”成為必然。</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4.秦漢時期的文化藝術(shù)。</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統(tǒng)一文字,書同文。規(guī)范文字書寫,統(tǒng)一文字。“書同文”政策是中國歷史上最重要的文字政策。秦始皇為鞏固統(tǒng)治,一方面廢除與秦文不同的六國文字,焚燒古代典籍。另一方面編寫正字課本,規(guī)范文字書寫?!皶摹闭?,保障了政令暢通,提高了行政體系的工作效率,穩(wěn)定了新生政權(quán);“書同文”也消除了戰(zhàn)國時期漢字形體混亂的隱患,統(tǒng)一了漢字的筆畫、偏旁,為漢字的筆畫化和直線化奠定了基礎(chǔ);“書同文”也為中華文明的傳承和中華文化的傳播翻開了新篇章。</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漢初,統(tǒng)治者依然實行了嚴格的漢字律令。漢字書寫不正確或不標準的官吏,甚至會因此遭到罷免。這個文字至今都叫“漢字”。</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學術(shù)成果。秦漢時期,學術(shù)領(lǐng)域的發(fā)展方興未艾。司馬遷和班固開創(chuàng)了史書體例的先河;散文、漢賦佳作絕唱頻出,富于生氣、反映時代生活的樂府民歌到處傳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史學的發(fā)展。秦至漢初時期,史學的思想主題是“過秦”,對秦的覆滅做出合理解釋,并為新政權(quán)提供歷史借鑒。從漢武帝開始,政治上空前的統(tǒng)一要求史家闡發(fā)“大一統(tǒng)”之義,司馬遷“整齊百家雜語”的《史記》應運而生。作為</b><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b><b style="font-size:20px;">吸收了先秦以來的諸子學、史學以及人們對自然的各種認識,“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終而“成一家之言”。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東漢時期,“宣漢”成為史學的主旨思想。班固將使當代君主“揚名于后世,冠德于百王”作為其書寫的目的之一,撰寫出</b><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漢書》</b><b style="font-size:20px;">。</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六分法。《漢書·藝文志》堪稱秦漢時期學術(shù)成果的指導手冊,網(wǎng)羅各類典籍,并將其分為六藝、諸子、詩賦、兵書、數(shù)術(shù)、方技六大類,這是中國圖書“六分法”的基礎(chǔ)。對學術(shù)成果的整理和對天地規(guī)則的認識,體現(xiàn)出當時的知識分子在龐大而復雜的零散知識中建立秩序和系統(tǒng)的決心。</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目錄學的興起。目錄學是整理各種圖書、概括其內(nèi)容,梳理學術(shù)流派,確定圖書類別,編制目錄的學問。人們甚至可以通過目錄學的成果,去了解已經(jīng)失傳的古籍。我國第一部目錄學著作,是西漢學者劉向編寫的《別錄》。劉向?qū)D書進行分類整理并??碑惐荆颐啃M暌粫?,就梳理其篇目、編撰其內(nèi)容提要,最后集成《別錄》二十卷。劉向去世后,他的兒子劉歆繼承父業(yè),在《別錄》的基礎(chǔ)上編寫</b><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七略》</b><b style="font-size:20px;">,這</b><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是我國第一部系統(tǒng)的綜合性國家藏書目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堪輿學的蓬勃?!翱拜洝币辉~出自《史記.日者列傳》:"堪,仰觀天;輿,俯察地。"堪輿學是研究天地的學問,天文與地理都屬于它的觀察范疇。我們更熟悉它的另一個名稱:風水學。這門學科,為人類的基本營建活動——住宅與墳墓的吉兇趨避,提供了理論解釋和實踐指南。</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天人合一”的哲學觀?!疤烊撕弦弧笔枪糯袊嗽谡麄€自然界尋求秩序,并將之視為一切人類關(guān)系的理想。先秦兩漢時期的哲學家創(chuàng)立了這一思想,后代的哲學家將這一思想發(fā)展成熟。天人合一的哲學觀,是東方綜合思維模式最高、最完整的表現(xiàn),彌補了西方分析思維模式的不足。</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秦漢時期是風水理論的形成時期。四時、四方、天干、地支、律令等表明了時空與方位,陰陽、五行、八卦闡釋著事物發(fā)展變化的規(guī)律。這些要素之間的關(guān)系,構(gòu)建了秦漢人眼中認識世界的基本思維方式。這一時期的堪輿學著作,既有講述地理知識體系的《青囊經(jīng)》,也有記載神異故事的《山海經(jīng)》等一類的著作。</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文學的興盛?!拔谋厍貪h,詩必盛唐”。秦漢時期,形成古代中國的國家意識和社會結(jié)構(gòu),也奠定中國文學的基本格局。</b><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散文</b><b style="font-size:20px;">是古代不押韻、不重排偶的散體文章?!吨G逐客書》《過秦論》《論貴粟疏》等,都是卓有見地的政論散文。</b><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賦</b><b style="font-size:20px;">,是介于散文和詩之間的一種文體,在漢代發(fā)展到巔峰,誕生出如寓寄感慨的《鵬鳥賦》,辭藻華美的《上林賦》和簡短言志的《歸田賦》等諸多名篇。</b><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樂府詩</b><b style="font-size:20px;">是由主管音樂的官署樂府搜集、整理的詩歌,多是文人歌功頌德的詩歌或者采集來的民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藝術(shù)之光。廣大之美,是秦漢審美文化的精魄。大——大眼界、宏大胸襟和雄大氣魄,是秦漢藝術(shù)生發(fā)的土壤。體型高大的秦兵馬俑、規(guī)模龐大的漢陶俑群彰顯了秦漢的氣概。簡練稚拙、大氣傳神的畫像石昭示了秦漢的氣魄。高亢樂曲和奔放舞蹈傳遞了秦漢的氣息。藝術(shù),亦是時代的無字史書。有賴于發(fā)展成熟的寫實風格和生機勃勃的民間趣向,秦漢藝術(shù)呈現(xiàn)出大而不空的扎實面貌。在“事死如生”觀念下孕育出的墓葬藝術(shù),成為我們了解秦漢生活的重要渠道。</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5.秦漢時期的科技發(fā)展。</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秦漢時是以“秦磚漢瓦”為主的屋頂建筑材質(zhì)。承重的改變,促使榫卯構(gòu)建連接形成斗拱出現(xiàn),開始興建大型宮殿。</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秦漢館里有很多秦磚漢瓦、陶人陶器,還有一些戰(zhàn)國時期的青銅器、金器、金餅、神獸、香爐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造紙術(shù)是漢代一項最重大的發(fā)明,也是我國對世界文明的一大貢獻。</b><b style="font-size:20px;">西漢時期我國已發(fā)明了造紙術(shù),利用廢舊麻料制成原始型的植物纖維紙。東漢的蔡倫在此基礎(chǔ)上進一步改良、完善造紙術(shù),“蔡侯紙”的出現(xiàn),是紙張開始取代竹帛的關(guān)鍵性轉(zhuǎn)折,改變了“簡重而帛貴”的現(xiàn)象。此后,造紙術(shù)傳到了世界各國,促進了文明的交流和發(fā)展。</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漢代是我國紡織史上重要的發(fā)展時期,也是第一個發(fā)展高峰。除了滿足國內(nèi)絲織品市場的供需外,兩漢邊市的開放和發(fā)展,更加促進了漢朝與邊境諸族貿(mào)易的發(fā)展,促使中原地區(qū)的絲織品不斷運往周邊地區(qū)進行銷售。漢王朝賞賜"來朝""進獻"的周邊部族的物品,也多以絲織品為主。漢代僅絲織品的種類就有錦、繡、綺、絹等數(shù)十種,加工工藝十分復雜,較前代有了較大的提升與突破。當時的富人也以穿著"襄邑錦繡"為時尚。因此,漢代的絲織品成為對外貿(mào)易中的主要商品,遠銷大秦、琉球、天竺、朝鮮等歐亞各地。</b></p> <p class="ql-block"><b> ?。埞撬嚕?lt;/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國家工程?!按笠唤y(tǒng)”國家的建立,形成了統(tǒng)一的國家制造體系和生產(chǎn)標準,為大型工程建設(shè)提供了空前強大的力量和保障。秦漢時期,隨著技術(shù)的進步,有了秦磚漢瓦,都城建設(shè)、宮殿修筑發(fā)展迅速,先后建成了規(guī)模空前的戰(zhàn)略性交通干道和長城防御工程體系,各類推動生產(chǎn)和生活進步的工程也隨之興建。</b></p> <p class="ql-block"><b> ?。ㄒ辫F水排)</b></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b></p> <p class="ql-block"><b>(漢代宮殿里的下水管道,出土文物)</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6.展覽的第六部分是秦漢文物與中外文化交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有神獸金飾,鎏金銅蠶,鎮(zhèn)館之寶——木制古船,絲綢1號,綠釉孔雀燈等,域外文化對中原地區(qū)的影響及中外文化交流情況。</b></p> <p class="ql-block"><b> ?。探疸~蠶)</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絲綢之路的開辟。兩漢時期是開啟中外文化交流最重要的時代。古代中國與西方的陸路和海路交通格局,大致形成于這個時期。漢武帝時期張騫兩度出使西域,史稱“鑿空”。漢武帝平定南越,滅衛(wèi)氏朝鮮,建立漢四郡,開辟了通過南海、印度洋航路與西方交往的海上通路。絲綢之路的開辟,促使?jié)h王朝開始聯(lián)通世界。</b></p> <p class="ql-block"><b> ?。h長安城北渭橋遺址出土的古船)</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出土于渭河北場岸南的漢代古船,由16塊船板采用不同形式的榫卯結(jié)構(gòu)連接而成。這種在船板之間嵌入小木板、再用木釘固定的榫板拼接方式,在羅馬時期的地中海地區(qū)的木船上廣泛使用,但在其他地方卻很少發(fā)現(xiàn)。這條古船是羅馬地區(qū)以外首次發(fā)現(xiàn)應用這種榫卯連接的船體,</b><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是“絲綢之路”兩端文化互鑒的見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2023年6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fā)展座談會》上指出:中華民族始終以“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精神不斷創(chuàng)造自己的物質(zhì)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在很長的歷史時期內(nèi)作為最繁榮最強大的文明體屹立于世。中華文明的創(chuàng)新性,從根本上決定了中華民族守正不守舊、尊古不復古的進取精神,決定了中華民族不懼新挑戰(zhàn)、勇于接受新事物的無畏品格。</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秦漢時期,文明的創(chuàng)造和文化的發(fā)展,耀眼奪目!政治體制的創(chuàng)新,經(jīng)濟、文化、科技的繁榮發(fā)展,提升了國家實力,為一個自信、強大民族的形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chǔ),也為世界文明的發(fā)展,提供了“中國范式”。前人努力營造的“中國大寧”,亦是我輩堅守的方向,更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繼往開來的力量源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通過參觀學習,我們重溫并深入的了解了中華民族在秦漢時期那段燦爛的歷史文明和偉大的文化遺產(chǎn)。腳踏這片延續(xù)了兩千多年、久遠而厚重的土地,回望秦漢歷史,秦朝的統(tǒng)一、漢朝的強大,建立了中華民族前所未有的尊嚴;給了中華民族挺立千秋的自信;漢的國號也成為一個民族永遠的名字。</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兩千多年來,在秦漢文明建立的國土上,雖然歷經(jīng)改朝換代,革舊立新,她的后人始終堅守在祖先留下的這片廣闊的土地上辛勤勞作,創(chuàng)造財富,抵御外寇,保衛(wèi)家園。如今,我們的國家繁榮昌盛,日益強大,我們?yōu)樽鎳臍v史文明自豪,更為祖國今天的強盛驕傲!我們教育子孫后代要永遠熱愛祖國,為祖國建設(shè)添磚加瓦,為保衛(wèi)祖國貢獻力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圖片攝影:劉凱 寒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美篇制作:第11黨支部 韓敏瑩</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