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2,《貨殖列傳》中的商業(yè)定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故物賤之征貴,貴之征賤,各勸其業(yè),樂其事,若水之趨下,日夜無休,不召而自來,不求而民出之。豈非道之所符,而自然之邪?”。人們遂利,使商品流通向水一樣自然。各行各業(yè),都有自己的獨特的認知,能夠聽得見炮聲的人,去決策,最科學,不需要召喚,更不需要管理。不分晝夜。這就是道!</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原大則饒,原小則鮮”。這就是受市場供求關(guān)系來決定市場價格的基本邏輯。“源泉”豐富的物資就富裕;“源泉”細小的物資就短缺。農(nóng)、工、商、虞(開發(fā)山林湖海的人)都是人們衣食的源泉。物資短缺有些事情就無法進行了?,F(xiàn)代社會靠市場配置資源應該能解決人們的衣食住行,但是在特殊時期和特定的條件(比如戰(zhàn)爭等),某些戰(zhàn)略物資顯得特別重要。缺了這些物資可能會導致社會的動蕩和崩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論其有余不足,則知貴賤。貴上極則反賤,賤下極則反貴,貴出如糞土,賤取如珠玉”。弄清巿場上什么多什么少,就知道什么東西貴,什么東賤。一種東西價格貴到極點就要變賤,同樣賤到極點就要變貴。當價格變貴時就要像糞土一樣及時的拋出。這就像今天抄股票一樣,這個度的把握太難了。拋出去又漲了,老是后悔,下次就變得貪婪了,失去了機會;當物價變得很賤時,像珍寶一樣的買入。還有一個原則是易腐變質(zhì)的食物不能久留,不能追漲。做商業(yè)流通,手里不要放很多錢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3,《貨殖列傳》中的山川地理、歷史沿革、物產(chǎn)民俗。</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夫山西饒材(木材)、竹、穀(穀技,一種木材)、瀘(布)、旄(牛)、玉石;山東(太行山以東,河北、山東)多魚、鹽、漆、絲、聲色(歌兒舞女);江南出楠(木)、梓(木)、姜、桂、金、錫、連(鉛)、丹沙、犀(角)、玳瑁、珠璣(珍珠)、齒革(象牙);龍門、碣石北多馬、牛、羊、旃裘、筋角;銅、鐵則千里往往山出棋置。這些物產(chǎn)都是人們?nèi)粘I畋夭豢缮倏缮俚臇|西。</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陜西關(guān)中沃野千里,自舜和夏禹以來上等的土地向朝廷進貢;周朝時祖先公劉,由戎狄遷至邠州(今天的陜西彬縣一帶),接著太王、王季又遷至岐山。周文王遷到了豐,周武王遷至鎬。就是豐、鎬(西安附近)。那里的人們保持著先王的傳統(tǒng),愛農(nóng)業(yè)、種五谷,鄉(xiāng)土觀念強,不輕易為非作歹。到了秦國,秦文公、德公、繆公建都與雍(陜西寶雞一帶),這里是關(guān)中平原和四川盆地的貨物集散地,商人很多。秦孝公、秦昭公建都咸陽。后來漢朝在這附近建都。使長安和周圍成了交通樞紐,地少人多。使得這里的百姓們越來越會玩弄巧詐手段從事商業(yè)活動了。巴蜀也是廣闊肥沃的土地,物產(chǎn)豐富,除了卮、姜、丹沙、石、銅、鐵之外,還有竹器、木器。張騫在出使大夏時發(fā)現(xiàn)了邛竹杖,是從印度傳到今天阿富汗的。關(guān)中平原以西的天水、隴西、北地(今天張家川及往北的慶陽一帶)、上郡(再往北到寧夏了)與關(guān)中同俗,“然西有羌中之利、北有戎翟之畜,畜牧為天下饒”,這是農(nóng)業(yè)文明與游牧文明結(jié)合的地帶,非常富有。張騫此時已經(jīng)鑿通絲綢之路,但是大規(guī)模持續(xù)的長途販易的粟特商人還沒有出現(xiàn),還是以短途貿(mào)易為主。由于有此便利條件,使關(guān)中地區(qū)以百分之三十的人口卻擁有百分之六十的財富。成就了周、秦、漢、唐這樣大的政權(quán)的中心。</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河東、河內(nèi)、河南(山西、陜西與河南交界、河南),是堯、商、周的中心,歷代帝王交替建都的地方,每個朝代都存在幾百年到上千年。這里土地狹小,人口眾多,而且其中還夾雜著許多諸侯小國。所以這里民風儉樸,善于經(jīng)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種挹、代縣(河北西北部),與匈奴相鄰,經(jīng)常受到匈奴的侵擾,這里的人講究俠義,任性好斗,不愿從事農(nóng)業(yè)商業(yè)活動。</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邯鄲這個三千年沒有改過名字的城市,在漳河與黃河之間。這里的人們比較穩(wěn)重,講究氣節(jié)。</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洛陽人向東可以和齊、魯人做買賣,向南可以和梁楚兩國做買賣。芒山、碭山以北,鴻溝以東,一直到巨野澤,是過去梁國、宋國的地面。陶縣、睢陽(商丘)是這一帶的重要城市,當年堯在成陽建都,舜在雷澤捕魚,湯在這里的亳縣居住。這里的民俗至今仍有先王遺風,樸實厚道,有很多君子,喜歡農(nóng)業(yè),通過節(jié)衣縮食,積累家財。</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齊地以泰山和東海為邊界。中間沃野千里,適合種植桑麻。臨淄也是大海和泰山之間的重要城市。這里的人們性情寬厚豁達,有智慧,鄉(xiāng)土觀念重作戰(zhàn)不勇敢。卻勇于擊刺,不少人靠搶劫為生。臨淄居住著士、農(nóng)、工、商、賈各行各業(yè)的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鄒國和魯國的人,這里的人生性好儒,禮數(shù)周備,行為拘謹。出桑麻,缺山林水澤,地少人多,儉樸吝嗇,害怕犯錯,守正避邪。到后世衰敗,熱衷經(jīng)商,比洛陽人還厲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潁川(今天河南禹州)、南陽是夏朝人居住的地方。夏朝人崇尚忠厚樸實,這一帶保留著夏朝的遺風。這里的人好經(jīng)商,有俠義之士。</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楚越地區(qū)(湖北、湖南、廣東),地廣人少,吃稻飯和魚羹。物產(chǎn)豐富,不用錢很容易獲得食物。人們普遍懶惰,家里沒有什么積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各地的物產(chǎn)多什么少什么,影響各地人的生活習慣,山東(峭山以東)的人吃海鹽;山西人吃池鹽;嶺南和沙北也各自出產(chǎn)鹽。</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山川地理、歷史傳承對一個地方的文化影響是深遠的。進而影響人們的日常生活,還包括人們的價值觀念。人們的生產(chǎn)、生活方式經(jīng)過長時間的探索最終來適應所在地的地理環(huán)境和氣候條件。歷史傳承也影響到了人們的思想觀念和價值判斷。從長時間看,地理決定論似乎是很有道理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資訊非常發(fā)達,交通便利,尤其是高鐵和飛機,改變了人們地理認知上的障礙。二千多年的歷史,地域的特點還能不能在現(xiàn)代人身上找到呢。應該還是有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4《貨殖列傳》中財富創(chuàng)造者的故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姜太公被封營丘(齊國最早的都城),那里土地鹽堿貧瘠,人口希少,姜太公鼓勵婦女紡織刺繡,提高工藝技能,齊國的魚鹽流通到各個諸侯國,于是各個地方的人都投奔了齊國。東海和泰山之間許多小國去齊國朝拜。后來齊國一度衰敗,待管仲執(zhí)政,重新修明國政,實行新的經(jīng)濟政策,輔佐齊桓公成為春秋霸主。多次召集諸侯會盟,又一度平定了周王室的內(nèi)亂,匡正天下。而管仲個人的家庭也獲得了巨大的財富,也正是如此,齊國的富強持續(xù)到戰(zhàn)國時代的齊威王、齊宣王。以后歷史上說到的齊國,注重工商業(yè),五業(yè)并舉,倍受稱道,稱之為“齊俗”,客觀講中國歷史朝代注重五業(yè)并舉的發(fā)展時期并不多,不如周邊的游牧民族更加重視商品的流通,以及手工業(yè)的發(fā)展。姜太公可比做造富一方的先驅(qū)。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范蠡與計然的故事。當初越王勾結(jié)被吳兵困于會稽之上。任用了范蠡和計然。計然說的核心觀點是要想贏得戰(zhàn)爭,平常就要做好準備。要想隨時會用,平時就要了解這些東西。首先能夠預測豐收和饑荒年,干旱的年份準備舟,發(fā)大水的年份就要準備車。糧價過賤傷農(nóng),過貴也打擊了商人,價格在合理的區(qū)間,農(nóng)民、商人獲利的同時,國家也有稅收。商人儲存貨物,一定要買好的。把握市場供求規(guī)律,使貨幣向流水一樣流通起來。越王勾踐按照計然的策略,實行了十年。國家富裕,重賞士兵,士兵們沖鋒陷陣,像是渴極了的人得到水一樣,滅掉吳國報了仇。最終成了“五霸”之一。后續(xù)的故事是范蠡用計然的策略進行商業(yè)買賣上,改名換姓,為陶朱公。在宋國陶邑,這里地處天下之中,四通八達,從事貿(mào)易。在陶邑釆買儲存貨物,看準時機買進賣出。三次積累千萬,分給窮人和親朋好友。到子孫繼承他的事業(yè)從事商業(yè)活動,積聚上億家產(chǎn)。所以人們一提到富豪都會說“陶朱公”。</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孔子的學生子貢,學成歸來在衛(wèi)國做官,他囤積貨物,在曹國、魯國之間做買賣??鬃拥钠呤€學生,子貢最富有。高頭大馬,前乎后擁;厚禮聘問諸侯,所到之處,諸侯國君與之分庭抗禮。讓孔子名揚天下的原因,是子貢活動的結(jié)果。而孔子的另外一個學生,原憲窮的連糟糠都吃不飽,住在一個偏僻的小巷子里。這就是人們所說的“勢力越大,名聲越響”吧?</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白圭,周國人。白圭的理念是注意觀察時機,人家不要的東西大量購買;人家搶著買的東西大量拋出。豐收年頭買進谷物,賣出絲漆;而蠶絲上市的時候他又大量收購蠶絲,拋出糧食。利用季節(jié)差帶來的產(chǎn)品供求關(guān)系進行買入賣出,首先需要有大量的資金,還要需要倉儲條件,達到一定的規(guī)模后可以獲利,但是不一定是較高的利潤。白圭預測,歲星運行到卯時,糧食豐收。第二年必有災荒;歲星運行到午時,天氣干旱,第二年一定豐收;歲星運行到酉時,糧食豐收,第二年一定有災。歲星運行到子時,天下大旱,第二年豐收,雨水多;歲星運行到卯時,如果囤積貨物一年之間利潤必能翻一翻。白圭節(jié)衣縮食,忍住自己的喜好,與自己家的奴仆同甘共苦,而抓住賺錢的時機就像孟虎蒼鷹發(fā)動襲擊一樣迅速。他說:”我做買賣,就像伊尹、姜太公用計謀,象孫子、吳起用兵法,還能像商鞅的執(zhí)行力”。因此如果智慧不能隨機應變,勇敢不能當機立斷,仁愛不能合適地決定取舍,剛強不能堅持原則,這種人想學習我的方法,我也不會教給他”。天下經(jīng)商做買賣的都以白圭為祖師爺。白圭所講的都是經(jīng)過實踐檢驗的,對于今天來說也是有很多借鑒的地方。</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猗頓在今天的山西運城,靠鹽池起家。南有陶朱,北有猗頓。原來一直認為是靠養(yǎng)牛起家??磥磉€是要靠資源。</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郭縱靠冶鐵起家,在今天的邯鄲,還有一陣推廣邯鋼經(jīng)驗。這里有兩千年的冶鐵歷史。</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烏氏倮靠畜牧,應該在漢羌之間的甘肅一帶,對于秦他賣犧畜,買絲綢。再把絲綢偷偷運出境外給戎王,可能是張騫之前的絲路短途貿(mào)易的一種形式,靠戎人轉(zhuǎn)運或者自己使用,戎王出十倍的價格。而且是以牲畜來支付,牛馬多的以山谷計,秦始皇對烏氏倮以諸侯的待遇,與列臣共同進京拜見皇帝。</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巴郡的寡夫清,祖上發(fā)現(xiàn)了一個丹砂礦,經(jīng)過幾代人的開采,財產(chǎn)不可計數(shù)。清,作為一個寡婦,能守住自己的家業(yè),用財產(chǎn)來保衛(wèi)自己不受外力侵犯。秦始皇認為她是一位貞節(jié)女子,為她筑懷清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烏氏倮是邊境地區(qū)的牧民頭領(lǐng)、清是一個窮鄉(xiāng)的寡婦。能讓天子對他們以禮相待,名聞天下,難道不是因為他們富有嗎。</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貨殖列傳》的歷史背景。</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貨殖列傳強調(diào)“商”的重要,從堯舜、夏禹、周秦一直到漢興。姜太公管理齊國,并使其強大,后來管仲接過來,持續(xù)很多年。成就齊桓公的春秋“五霸”,離不了商業(yè),但前提是五業(yè)并舉。沒有人的勤勞,沒有五業(yè)并舉,重視農(nóng)業(yè)的同時,不排斥商業(yè)。也就不能強大;計然為越王勾踐劍獻策,使越國強大??梢杂袑嵙χ刭p士卒,消滅吳國,越王勾踐也稱“五霸”。秦始皇雖然國祚短短十幾年,但是之前的秦從贏非子開始為周王養(yǎng)馬,從一個非華夏主流的小諸侯國,一步步由大堡子山,走到雍,到咸陽滅六國,除了商鞅變法,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與戎狄的競爭中強大起來,靠鹽井之利,靠與戎人的貿(mào)易往來不斷發(fā)展,包括象烏氏倮這樣的游牧頭領(lǐng)受到秦始皇的重視。也是秦強大的重要原因。</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司馬遷寫的主要年代,是戰(zhàn)國、秦、漢朝初年的時代。之前文景之治三十年,一方面結(jié)束了戰(zhàn)國諸侯割據(jù)的各自為政,同時又去秦人苛政,但制度上還是延續(xù)下來—漢隨秦制。國家成為統(tǒng)一的整體,“開關(guān)梁,馳山澤之禁”,“是以富商大賈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大大促進了人員和商業(yè)往來;另一方面國家用道家黃老學說,無為而治,沒有那么多條條框框,釋放了人們的創(chuàng)造力。包括貨幣鑄造發(fā)行也可以放開(淮南國的貨幣最堅挺),互相競爭。形容文景之治的繁榮景象,穿錢的繩子在倉庫里都腐爛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司馬遷與桑弘羊認為商業(yè)很重要,但漢武帝重農(nóng)抑商,同時“徙豪杰諸侯強族于京師”。對商人在各個方面進行打擊,將鹽鐵壟斷。使商人們失去了獲利的空間,后世的帝王承襲了商鞅的思想。今天人們懷念,如果統(tǒng)一天下的是齊人,就不再是重農(nóng)抑商,而是五業(yè)并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今天談的最多的是絲綢之路,中國古代是農(nóng)業(yè)文明,內(nèi)向型文化,是依托土地形成的生產(chǎn)方式,不可移動是它的特點。形成了我們厚實的歷史,以農(nóng)為主,本鄉(xiāng)本土,在這塊土地上產(chǎn)生了沒有向外部索取物質(zhì)文化的要求。無論是張騫、鄭吉完成的是絲綢之路的對接(代表官方)。我們承擔的不是文化的傳播者,而是接受者。通過東西交流,將西亞文化帶入中國,又將中國文化帶到世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完成東西方文化交流的主角是粟特人和游牧民族,但是起點是在中國。造成這種局面的起點應該是從秦漢時期就開始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我們今天提絲綢之路、高質(zhì)量開放,給很多國家免簽政策,都是為了互聯(lián)互通。沒有走向世界,何來的世界觀?。?lt;/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