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本溪六中教職員工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 《我的母?!鞠小?lt;/p><p class="ql-block"> 那天我和幾個發(fā)小出來泡溫泉,就有朋友給我發(fā)來視頻號:本溪六中(現在的商貿學?!凡鹆?,接著在幾個同學群里都收到同樣的鏈接,評論區(qū)所有的留言者除了我們老三屆,幾乎都是我的學弟,學妹,他們畢業(yè)于不同的年代,但我們的感慨卻是一樣的,對母校的愛和留戀都是一樣的。</p><p class="ql-block"> 本溪六中曾是我夢想的地方,還是讀小學的時候,老師就教導我們做共產主義的接班人,首先要讀好書,考上一個好的初中,接著考高中,考大學,學好本領學好知識,一步步實現我們的夢想。六中就是我們實現理想的第一步,那時很羨慕六中的學生,每天早上我們上學的時候,都會看到很多學生背著書包向另一個方向走去,那是彩屯六中的方向,當時我們暗下覺心:一定要考上六中!</p><p class="ql-block"> 我們小升初的考試就是在六中進行的,后來證明,這幾乎是我們六中老三屆大部分人一生中唯一的一次升學畢業(yè)考試。</p><p class="ql-block"> 那個夏季,我們如愿的考上了本溪六中,六中緊靠太子河,校內是寬大的操場,四周院墻內是高高的穿天楊,從學校大門到教學樓的大道兩側還是高大的穿天楊,同時把學校操場分割成東西兩個操場。入校后我才知道我們班的這些同學來自不同的地方,最遠的林家崴子距學校至少7公里,其次是鄭家(屯),還有的來自幾乎是山上的煤鐵街,那時交通不方便,自行車是最大的奢侈品,一般家庭很少有自行車。我們這些同學每天無論風霜雨雪都是步行上學,放學。中午我們學校周圍住的都可回家吃上媽媽做的熱飯菜,而那些同學卻在教室里吃著媽媽給帶的飯盒,我們沒體驗過那些同學每天路途的辛苦,卻覺得帶飯盒在學校吃飯很有趣。</p><p class="ql-block"> 我們第一任老師是周洪永老師,年紀比較大,教生物的,那時我們正是叛逆期,一些男同學都很淘氣,以為惹老師生氣是很光榮的事,經常有老師正在上課,我們淘氣生就偷偷的從教室里暖氣管道的井口鉆出去,到操場邊上石徹的乒乓球案子打乒乓球,或是到太子河去捉魚。更有淘氣生偷偷用小刀割前面女同學無意搭在課桌上的辮子,那時太子河彩屯段每年都有溺水的,叛逆期的我們越是學校家長不讓做的,越是想賞試,學校家長越是不讓到太子河游泳,我們越是偷著去,以為這是一種勇敢。后來換上了宋承祖老師,他是體育老師,在市里曾有過短跑記錄,多少年沒有人打破過,他的愛人是市里的游泳教練,宋老師年輕,跟我們稱兄道弟,加上他的體育課本就受歡迎,漸漸的把我們叛逆的心收攏過來,重塑我們的理想,從那時起,和老師有了感情交流,覺得上課再不是一種煎熬,倒覺得學習是一種享受,因為很多難以理解的奧密都在學習中找到了答案,那時開始喜歡上課外讀物,市少年宮有個新華書店,一有空就可以到那看書,新華書店雖然是賣書的,卻像個圖書館,即使不買書,只要你珍惜書是可以隨便閱覽的,每次到那之前都要把手洗的干干凈凈,然后找到喜歡的書,輕輕的翻頁,努力的保持書店的安靜…</p><p class="ql-block"> 再后來班主任換上了陳建溪老師,陳老師出身知識分子家庭,愛人是一個商店的店員,陳老師是數學老師,總是端著左臂,加上臉色蒼白,我們一直以為他有胃痛或肝痛的毛病,五十年后我們探望他時才知道,他的左臂是他小的時候,掉到日本人挖的洋溝里摔傷的。陳老師中規(guī)中矩,講課有板有眼,典型的知識分子形象,字寫的相當好,很多同學總結說數學老師寫字都比語文老師寫的好,陳老師就是一例,我們特別欣賞老師在黑板上寫字的樣子,和黑板上娟秀的字體,最選喜歡聽粉筆在黑板上的摩擦聲,就是這些轉化成了知識,在我們的心中慢慢的積累。</p><p class="ql-block"> 從那時起,我們愛學校,愛同學,放學后在學校操場上不愿離回家,同學間有很多要說的話,有很多共同的愛好。我們家和另外兩位同學的家都成了同學們的聚集地。</p><p class="ql-block"> 我們學校在市里雖然談不上什么名校,但有我們驕傲的地方,在我們入學前,曾有過高中班,有兩名學子考上了清華北大;自從我國首次拿下世界乒乓球冠軍以來,興起了乒乓球熱,教學樓下放了一排石砌的乒乓球案子,課間休息和放學后無論寒冬署夏都有很多同學在這里打乒乓球,就是這樣的條件,在我們老三屆中竟打出了一位世界冠軍! </p><p class="ql-block"> 我們當時上初中一年,課程只有代數,語文,生物,俄語,政治。到了66年春季的時候,政治課的內容越來越多了起來,社會活動也越來越多,開始批判《海瑞罷官》,《紅樓夢研究》,《三家村》,批鄧拓,吳晗,廖莫沙,5月16日,下發(fā)了《關于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的決定》?!段业囊粡埓笞謭蟆芬院?,不久就有了紅衛(wèi)兵組織,在“造反有理”的口號下,社會上有各種造反派組織,開始揪資產階級當權派,批判封資修,批判地富反壞右,破四舊,批判資產階級技術權威,知識分子被瞅不起,那時候我們都很興奮:趕上了社會大變革時代,前無古人后無來者!大串聯(lián)歸來后,我們的校長老師遭到了批斗,老師成了臭老九,學校的所有走廊里的墻上都貼滿了大字報,當時的口號是停課鬧革命,讀書無用論一時籠罩著校園,教課停止了,多了很多造反司令部,當時,一臺油印機,一個廣播喇叭就能成立一個司令部。我們的周洪永老師,宋承祖老師都受到了批斗,我們學生由于家庭出身不同,家庭背景不同,就有了紅五類,黑五類之分,有些同學的父母不知哪一天被批斗,抄家,于是就成了黑五類子女,據我所知,我們班有好幾名同學的父親被批斗,抄家。不久造反派分出了兩個派別,不時的發(fā)生摩擦,學校里也是一樣,那一年,市里發(fā)生兩次大規(guī)模武斗。到了年底,軍管會,工宣隊進駐了學校和企業(yè),社會秩序稍稍安定下來,那時“工業(yè)學大慶,農業(yè)學大寨,全國學習解放軍”,和“三支兩軍”,解放軍受到全國人民的愛戴和支持,進駐我們班的是一位年輕的解放軍戰(zhàn)士,為人樸實誠懇,和我們班的同學處的很好,分別的時候大家都有些戀戀不舍,后來聽說他完成三支兩軍工作回部隊的途中,在橋頭(地名)發(fā)生了車禍,不幸犧牲,大家無不惋惜。</p><p class="ql-block"> 學校實行軍管以來,在“復課鬧革命”的回號下逐漸恢復了秩序,校長和老師們雖然大部分沒有平反,但還是積極的組織我們復課,改變社會離不開知識,看到學生們荒廢的學業(yè),他們心痛,老師們都全身心的組織我們復課,他們和我們都在與時間賽跑,要把荒廢的學業(yè)補回來。</p><p class="ql-block"> 這時,企業(yè)在抓“革命處生產”的口號中恢復了生產。</p><p class="ql-block"> 那時大學還沒有招生,高中,初中積壓了三屆學生,妹妹他們的69屆在小學六年已待了三年,我們不畢業(yè),她們也無法進入初中。那時沒有工作的人員,叫社會青年,“社會青年”在人們的印象中成了貶義詞,似乎是社會不安定的因素,就業(yè)問題成了一大難題。</p><p class="ql-block"> 那年的秋季,上山下鄉(xiāng)運動來了。</p><p class="ql-block"> 我們剛剛燃起的學習熱情仿佛潑一盆冷水,但國家的號召必須要響應的,我們在校時學校曾組織過下鄉(xiāng)勞動,一次是連山關,一次是石橋子的松木堡,都是秋收,我們年輕,秋收雖然累點,幾天就回來了,反倒覺得挺新鮮的。這次上山下鄉(xiāng)可是要一輩子的。</p><p class="ql-block"> 當時我們面臨三個選擇:朝陽(建昌),盤錦,本溪縣。比較起來朝陽是最貧困地區(qū),本溪縣離家比較近。</p><p class="ql-block"> 于是學校開始動員,我們歲數還小,不知道生活的艱辛,到哪下鄉(xiāng)無所謂,況且文革中的那種激情還在,父母們是從艱辛中走過來的人,他們都希望孩子離自己近一些,有很多一家有兩個子女下鄉(xiāng)的,還有的父母本身就疾病纏身,那段時間對父母們實在是一種煎熬,甚至蒼老了很多,頭上多了幾縷白發(fā)…</p><p class="ql-block"> 1968年9月27日,我們本溪六中1020名學生,加上鐵中的400名學生,成了本溪市上山下鄉(xiāng)的第一批知青。</p><p class="ql-block"> 那天,學校的操場上完成了簡單的儀式,一陣秋風,高大的穿天楊落葉紛紛,雜亂的腳步踩著落葉離開校園。</p><p class="ql-block"> 出了學校很快就上了彩屯太子河大橋,渾黃的天際下,望著波光粼粼的太子河,那里有很多我們的童年故事,再回望穿天楊遮掩下的母校,已成了遠處九頭山的剪影…</p><p class="ql-block"> 我不禁感慨:我的學生生涯就這么結束了?</p><p class="ql-block"> 我們下鄉(xiāng)不久,六九屆入校,妹妹是六九屆的,由于文革,她們在小學六年等了足足三年,她們同樣考入六中,一年后這批學生又是上山下鄉(xiāng),只有這一屆有一部分留城,妹妹僥幸被留了下來。但她回憶初中學生生涯,她們只在校一年,同學還沒熟就上山下鄉(xiāng)了,只有那些在一起下鄉(xiāng)的有往來,其他的很少有往來。</p><p class="ql-block"> 六九屆離校后,又過了兩年,我的大弟弟也考上了六中,但也沒有躲過上山下鄉(xiāng)的命運,不久又下鄉(xiāng)到桓仁去了,由于讀書少,弟弟似乎成了文盲,凡碰到文字和數字的事情他躲得遠遠的。</p> 大合唱:《中國知青之歌》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2018年9月27日上山下鄉(xiāng)50周年紀念大會會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老三屆同學在商貿學校禮堂排練節(jié)目</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2021年9月27月學校前廣場紀念活動</span></p> <p class="ql-block">我們下鄉(xiāng)到極度貧困的遼西農村,挨過餓也受過凍,體會到生活的艱辛。每看到村里讀書的孩子們,就會想起我的學生時代,就會想起我的那些同學,想起我的母校教學樓里傳岀朗朗的讀書聲,看到當地下放回村務農的老師也倍感親切。</p><p class="ql-block"> 回城后我分配到另一個城市,后來娶妻生子,以至退休,一直沒忘記我的母校,我經常想:如果有號召力的同學岀面,組織我們這些老三屆同學再回校團聚一下,將是一生無憾了。</p><p class="ql-block"> 2018年初夏的一天,有同學給我來電話:今年是上山下鄉(xiāng)50周年,準備組織全校同學回校慶祝一下。這一天我盼望著多少年了,聽到這個消息,激動的我流下了熱淚,很快的和同學聯(lián)系上了,從一年級到三年級,很快建立了班級群,年級群,學校群。在那之前我曾寫過記錄上山下鄉(xiāng)的《知青歲月》中的《別故鄉(xiāng)》,《西去列車》的文章不經意間在同學間傳閱。其實并不是我的文章寫的如何好,而是所有的同學都有回憶那段歷史的欲望,我的文章只不過是拋磚引玉罷了。我們很快組建了《知青夜話》欄目組,加入欄目組的都是曾經在宣傳崗位擔任要職的同學,還有大學文科畢業(yè)的同學,跟他們比起來,我還是讀的在校時的那些書,沒什么長進。那些日子由我主持,定期的在全校同學群里直播,和同學們互動,通過這個平臺,有很多找了幾十年未曾找到的同學在這里找到了,大家在一起聊學校,聊老師,聊同學,聊文革,聊下鄉(xiāng)的辛苦…一別五十年,我們想聊的太多太多…</p><p class="ql-block"> 那段時間,我們都在尋找自己的班主任老師,時隔50年大部分老師都不在了,我們曾經的班主任老師周洪永老師,宋承祖老師都不在了,經過在教育系統(tǒng)和公安系統(tǒng)工作過的同學的努力,終于在外市找到了陳建溪老師,那時老師已83歲高齡了,原來老師是跟我一個城市。歡迎宴上,我們把第一杯酒敬給我們恩師,同時像當年課堂上那樣齊聲問侯:老師好!</p><p class="ql-block"> 組委會很快的確定活動日期,確定紀念活動在上山下鄉(xiāng)五十周年即9月27號那一天,地點就設在我們的母校,即現在的商貿學校,為此又組建了《節(jié)目組》,《會務組》,《財務組》,《救護組》《律師組》為這次活動服務。</p><p class="ql-block"> 這一天我接到電話,回學校商量有關事宜。</p><p class="ql-block"> 我在外市,每次回去只要有時間就到學校前那個休閑廣場去,去追憶學生時代,這個廣場當年是一片低矮的民房,和當年的學校外墻渾為一體,教學樓已不是當年的教學樓,原教學樓的具體位置已找不到。我的同學回城后有很多“長大后我就成了你”,成了教育工作者,他們有點在學校領導崗位退休,從他們那里得知,我們下鄉(xiāng)后沒有幾年,六中就先后變?yōu)楸鞠?,本溪第二職業(yè)高中,本溪商貿學校。</p><p class="ql-block"> 組委會已經聯(lián)系好,我們的紀念活動在商貿學校舉行。雖然來廣場的次數比較多,但學校里我從沒進去過,今天門衛(wèi)聽說我是六中老三屆學生,很有禮貌的給我迎進去,并引導我到預定的地點,一看就知道有校領導的吩咐,這一下子就有了回家的感覺。組委會的同學領我到學校的大禮堂,此時節(jié)目組的同學正在排練節(jié)目,這位同學告訴我,學校把全校最大的禮堂交給我們,但從目前報名人數來看,這里遠遠容納不下,紀念會場準備設在學校的大操場,我進來時注意到學校的操場是標準的運動場,正面的主席臺象寬大的舞臺,更適合大型舞蹈表演。</p><p class="ql-block"> 紀念大會的頭一天,同學發(fā)來視頻:前世界乒乓球冠軍朱香云,提前回溪,并和在校的學生正進行乒乓球表演,于此同時外省市的六中老三屆同學也都提前回溪,和他們所在的班級同學頻頻聚會,在南方某省已成為省內畫家的女同學已準備了一幅畫,準備獻給大會;國外的同學通過微信向大會發(fā)來祝賀。</p><p class="ql-block"> 9月27日那一天,晴空萬里,來自全國各地的六中老三屆回到母校,這一天,學校為支持這次紀念活動,特地給學生放了假。</p><p class="ql-block"> 學校正門的拱門上寫著:熱烈歡迎市六中老三屆學生榮回母校。</p><p class="ql-block"> 在校學生披著禮儀彩帶,在正門兩側迎接著我們。 學校廣場以紅色為主,空中飄著紅色汽球,汽球下面懸掛著大幅標語,主席臺紅色背景幕布上寫著:本溪市第六中學老三屆畢業(yè)生,紀念知識青年上山下鄉(xiāng)五十周年,母校參訪聯(lián)誼會。參加紀念大會的同學有600多人,一律著裝印有六中老三屆紀念上山下鄉(xiāng)五十周年的紅色服裝。今天還特地邀請五位80多歲高齡的老師參加紀念大會,母校向這次紀念活動捐贈數萬元,又為我們布置會場,并租用從學校到太子城酒店宴會廳多輛大客。</p><p class="ql-block"> 雖然離校多年,母校一直沒有忘記我們!</p><p class="ql-block"> 校園廣播一遍遍播放著同學們寫的經過配樂的詩歌,散文,其中有我寫的《我的母?!?,同學們陸續(xù)進入會場,紀念大會開始前同學們久別重逢,握手,擁抱,回憶著往事,訴說著離別之苦,大家在一起合影留念,光陰雖無情卻讓同學間的感情更深,更濃!整個校區(qū)彌漫著勝似兄弟姐妹的同學情。</p><p class="ql-block"> 紀念大會從全場大合唱《中國知青之歌》開始,接著組委會的負責人講話;母校校長講話;同學代表向我們的恩師獻花,這場景怎能不讓人感慨:盼望著多少年的愿望今天終于實現了!母校,我們這些歷盡坎坷的老三屆,像離散多年的游子,今天終于歸來了!</p><p class="ql-block"> 我的眼睛有些模糊了。</p><p class="ql-block"> 這時音樂響起,大型開場歌舞開始,我的那些同學仍然像當年那樣朝氣蓬勃,用她們的舞姿和表現出的宏偉氣勢,盡顯我們這代人熱愛生活,向往美好。歌聲在校園上空回蕩,藍天白云,彩旗飄飄,會場上一片火紅,學子們細細的回味著人生,品味著歸來的幸福時刻,珍惜著眼前的一切美好…</p><p class="ql-block"> 太子城宴會大廳,師生們歡聚一堂,學子們舉起酒杯,把這第一杯酒,敬我們親愛的老師,愿我們師生一起,把本溪六中的歷史注入輝煌!</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一晃距那次紀念活動又過了六年,這期間,每年的9月27日,都有同學到學校前面的那個廣場,去懷念那個難忘的日子,我們《知青夜話》欄目組每到那個日子,都要發(fā)布作品,舉辦活動紀念那個難忘的日子。</p><p class="ql-block"> 前兩天,我的同學給我發(fā)來視頻,他知道我對母校的感情,我又在外市,同學是帶著感昌發(fā)燒去的,收到的視頻有些抖動,學校是十一月份拆除的,視頻展示著學校殘存下來的那個拉門和圍欄,里面一片平坦,只有很少的建筑垃圾。我不知道拆除后這個場地的用途,初夏回本溪時,聽到說二高中要遷到六中(商貿學校),網上還有說是商貿學校拆了重建,以上都無法核實。但我還是希望不要改變教育用途。我的小學母校就曾變?yōu)槟持袑W,最后成了警察稽查大隊。失去了教育用途,這讓我很傷心。</p><p class="ql-block"> 不管怎樣,只要我活著,只要回本溪,我就一定去前面的那個廣場,去憑吊我的母校。</p><p class="ql-block"> 于是我又有了新的想法,我們要好好的活著,我們在,學校就在,學校永遠在我們心中,我們所有的六中學子用生命護衛(wèi)著我們的母校,誰也搶不去!</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紀念活動期間我們找到了離別五十年的陳建溪老師</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這是我的母校第一次拆除前的圖片</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