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7月14日,我們離開瑞士住地前往馬特洪峰游玩。馬特洪峰位于瑞士瓦萊州采爾馬特小鎮(zhèn),是阿爾卑斯山脈中瑞士和意大利的主要分水嶺和邊界。這一趟的車程挺特別的:我們的小車中途上了火車,由火車拉著我們穿越隧道;到了小鎮(zhèn),我們又坐上齒輪有軌電車爬行到觀賞馬特洪峰的最高點。這張照片是在中途海拔2818米處拍的馬特洪峰。</p> <p class="ql-block">這是在海拔3089米的火車終點站拍攝的馬特洪峰。馬特洪峰由地殼運動導致的巖石擠壓和抬升形成,海拔4478米,是阿爾卑斯山脈最高的山峰之一,被視為阿爾卑斯山脈的標志性象征。</p> <p class="ql-block">馬特洪峰氣溫寒冷,降雪量大,周邊山峰終年積雪不化。</p> <p class="ql-block">傍晚我們到達勞特布龍嫩小鎮(zhèn)。它位于少女峰地區(qū)的西面,從山崖上落下來70多個瀑布,以瀑布小鎮(zhèn)而聞名。</p> <p class="ql-block">7月15日,我們出發(fā)前往意大利米蘭。我們駕車在瑞士的阿爾卑斯山脈中穿行,一路的美景不時刺激我們的興奮點,我們絲毫不感覺旅途的疲勞。今生能在這畫一般的風景中駕車,真是莫大的幸福!</p> <p class="ql-block">沿途經(jīng)過貝林佐納。這個城市位于瑞士南部,因擁有三座特色城堡而被稱為城堡之城。它地處三大山口的入口處,是北進意大利、南往阿爾卑斯山脈的戰(zhàn)略要地,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早在公元1世紀,這里首建了一座城堡。到了中世紀,由三座城堡組成的防御工事成了堅不可摧的壁壘。1516年貝林佐納納入瑞士聯(lián)邦。2000年貝林佐納三座要塞及防衛(wèi)墻和集鎮(zhèn)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chǎn)名錄。</p> <p class="ql-block">下午17點我們到達米蘭大教堂參觀。米蘭大教堂是世界上最大的哥特式建筑,有“米蘭的象征”之美稱。教堂長158米,最寬處93米。塔尖最高處達108.5米??偯娣e1.17萬平方米,可容納3.5萬人。主教堂始建于1386年,1500年完成拱頂,1813年完成教堂的大部分建筑,1897年最后完工,歷時五個世紀。1965年安裝教堂正面最后一座銅門。</p><p class="ql-block">教堂的建筑風格十分獨特,上半部分是哥特式的尖塔,下半部分是典型的巴洛克式風格,從上而下滿飾雕塑,極盡繁復精美,是文藝復興時期具有代表性的建筑,也是世界建筑史和世界文明史上的奇跡。</p><p class="ql-block">米蘭大教堂在宗教界的地位極其重要。拿破侖曾在這里加冕,達·芬奇為這座建筑發(fā)明了電梯。</p> <p class="ql-block">教堂內(nèi)外墻等處均點綴著圣人、圣女雕像,共有6000多座,僅教堂外就有3159尊之多。下面是教堂正門石柱上雕刻的浮雕和人像。</p> <p class="ql-block">這是外墻上雕刻的一座人像。</p> <p class="ql-block">教堂正面的五扇銅門完成于1896年至1965年。每扇銅門都有許多方格,每個方格內(nèi)分別雕刻著教堂歷史、神話與圣經(jīng)故事,最具歷史意義的《米蘭敕令》也在其中?!睹滋m敕令》宣布信仰自由、基督教合法,開啟了西方文明的新一頁。所以說米蘭大教堂的銅門是歷史的大門??邕M這扇門,人們走進歷史;邁出這扇門,人們走向未來。下面照片顯示的是中間那扇最大的銅門,重37噸,描繪的是圣母瑪麗亞的一生。這扇大門經(jīng)過11年的澆鑄和雕刻,終于在1906年圣母誕辰日呈現(xiàn)在公眾面前。這天,教堂舉行了盛大的開門儀式。</p> <p class="ql-block">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米蘭遭到了轟炸,教堂遭到了破壞,這座大門也受到損傷。戰(zhàn)爭的傷痕被保留了下來,希望人們永久銘記戰(zhàn)爭的傷痛。</p> <p class="ql-block">站在地面仰望大教堂,立刻就有強烈的升騰感。</p> <p class="ql-block">米蘭大教堂最另人震撼的是頂部眾多的尖塔。大教堂把哥特式建筑這一特點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極盡華美,震懾人心。尖塔有135個,每個尖塔上都有精致的人物雕刻。濃密的塔林刺向天空,給人以飛騰升華、超脫塵世之感。英國小說家勞倫斯稱大教堂“活像一只刺猬”。</p> <p class="ql-block">教堂最高的尖塔高108米,建于15世紀。塔上的圣母瑪利亞雕像于1774年才建成,高4.2米,為鍍金銅像。圣母身裹3900多片金葉片,重700多公斤。整個圣母像在陽光下光彩奪目,是所有米蘭人的共同標記。</p> <p class="ql-block">圣母瑪利亞雕像(照片來自網(wǎng)絡(luò))。</p> <p class="ql-block">教堂的內(nèi)部高大宏偉,石柱林立。支撐中央塔樓的四根柱子,每根高40米,直徑達到10米。12根較小圓柱,高約26米,直徑3.5米。這些柱子共同支撐著重達1.4萬噸重的拱形屋頂。</p><p class="ql-block">米蘭大教堂的玻璃窗是全世界最大的,高約20米,共有24扇,主要以耶穌故事作為主題。這些彩色玻璃制造于500多年前,至今仍光彩奪目。</p> <p class="ql-block">殿內(nèi)的大祭壇是1581年設(shè)計的,祭臺后的4座大型管風琴建造于1542年,1939年擴建,擴建后的管風琴有180個調(diào)音器、1.3萬個音管。</p> <p class="ql-block">教堂內(nèi)聳立著一尊令人毛骨悚然的雕像。這座雕像是意大利著名雕塑家圣巴托洛梅奧于1562年在米蘭大教堂創(chuàng)作的。雕像的主人叫圣巴塞洛繆,他是耶穌的十二門徒之一。他在一世紀將基督教帶到了印度和亞美尼亞,被當?shù)厝嘶罨顒兤ず髷厥锥辰?。?jù)傳說,巴塞洛繆在被剝皮后繼續(xù)向聽眾布道。該雕塑正是描繪了圣人被剝皮后的場景,只見他目光堅定,毫無懼色,肩上披著的正是自己的皮膚。雕像精湛地運用了解剖學原理,把圣巴塞羅繆身上的每一塊肌肉、靜脈和肌腱都雕刻得肌理清晰,讓人驚嘆不已。</p> <p class="ql-block">夕陽下的米蘭大教堂西側(cè)的仿羅馬式大山墻。</p> <p class="ql-block">大教堂廣場建于1862年,是米蘭市的中心,是舉行政治、宗教等大型活動的地方。(照片來自于網(wǎng)絡(luò))。</p> <p class="ql-block">廣場中心的雕像是意大利王國第一任國王維托里奧·埃馬努埃萊二世的騎馬銅像,描繪國王在圣馬爾蒂諾戰(zhàn)役中騎馬激勵士兵沖鋒的場景。</p><p class="ql-block">維托里奧·埃馬努埃萊二世(1820年-1878年),是撒丁王國國王(1849年~1861年),意大利統(tǒng)一后的首任國王(1861年~1878年)。意大利人給他的綽號是“祖國之父”。出生于都靈,早年受常規(guī)的君主教育。1849年其父退位成為薩丁王國國王。1861年統(tǒng)一意大利,成為意大利王國首任國王。1879年逝世后,遺體葬于羅馬萬神殿。</p> <p class="ql-block">大教堂旁邊是著名的維托里奧·埃馬努埃萊二世長廊。這是長廊的入口大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埃馬努埃萊二世長廊建于1865年至1877年,呈十字形分布,長196米,寬105米,高47米。廊頂呈拱圓形,頂上裝有彩色玻璃棚,<span style="font-size:18px;">地面是用大理石鋪成的各種馬賽克圖案,十分精美。陽光透過玻璃棚射進長廊,</span>巨大的拱形建筑顯得富麗堂皇。</p><p class="ql-block">長廊是米蘭市著名的商業(yè)中心,里面銷售馳名世界的意大利產(chǎn)多種奢侈品。</p> <p class="ql-block">著名的網(wǎng)紅冰激凌店Amorino就在長廊入口處。門前排隊的人很多,我們耐心地排了45分鐘才買到心儀的冰激凌。amorino在意大利語中是愛神小天使的意思,店里賣出的冰激凌酷似一朵朵鮮花。我們對比了一下,感覺還是開心果口味的冰激凌最好吃,也因此記住了pistachio這個詞。吃,是記單詞的好方法哦!</p> <p class="ql-block">中心圓頂下的地面上有一個金牛座圖案。這原本是一個普通的圖案,但據(jù)說站上去轉(zhuǎn)個圈能帶來好運,于是這個圖案就變成了一個非常特殊的存在,不斷有人在圖案上單腿旋轉(zhuǎn),以致金牛的私處被磨出一個錐形的深坑。</p> <p class="ql-block">穿過長廊就來到斯卡拉廣場。廣場的花園里矗立著列奧爾德·達·芬奇的雕像。</p><p class="ql-block">達·芬奇(1452年—1519年),與米開朗基羅、拉斐爾并稱“文藝復興后三杰”。達·芬奇在少年時已顯露藝術(shù)天賦,逐步成長為畫家、雕刻家、工程師和建筑師。其成長過程中受到美第奇家族的資助。1482年應聘到米蘭公國后,在貴族宮廷中進行創(chuàng)作。1513年起漂泊于羅馬和佛羅倫薩等地。1516年僑居法國,受法王弗朗索瓦一世禮遇。1519年在法國病逝。關(guān)于弗朗索瓦一世,我曾在《歐洲九國游(盧浮宮)》中介紹過他。</p> <p class="ql-block">華燈初上的長廊入口是另一種情調(diào)。</p> <p class="ql-block">7月16日,我們到意大利的著名小鎮(zhèn)博比奧游玩。有學者考證畢加索的名畫《蒙拉麗莎》的背景就是博比奧小鎮(zhèn),推斷出蒙拉麗莎是博比奧人。2000年,博比奧被評為意大利最美小鎮(zhèn)。</p> <p class="ql-block">下面照片是博比奧小鎮(zhèn)的教堂。</p> <p class="ql-block">下面照片是博比奧小鎮(zhèn)的修道院。</p> <p class="ql-block">傍晚我們到達法國的芒通鎮(zhèn)。芒通位于法國東南部、摩納哥與意大利之間,是一個著名的療養(yǎng)勝地,盛產(chǎn)鮮花和水果。1848年成為獨立共和國以前是摩納哥的一部分,1860年割讓給法國。</p> <p class="ql-block">7月17日下午,我們夫妻倆從駐地—法國尼斯打車到摩納哥游玩。汽車停在圣母無染原罪主教座堂前。這是一座天主教主教座堂,原教堂于1252年建在摩納哥主座教區(qū),現(xiàn)在的教堂是1875年建造的。許多格里馬爾迪王朝名人都長眠在這里,是摩納哥王室陵園。節(jié)日和宗教音樂會期間,人們可以聆聽到風琴演奏出的優(yōu)美樂章,教堂還是舉辦婚禮的場所。</p> <p class="ql-block">下面兩張照片是教堂的側(cè)面照片。</p> <p class="ql-block">摩納哥是摩納哥公國的簡稱,三面被法國包圍,南瀕地中海??偯娣e2.08平方千米,截至2023年12月,總?cè)丝跒?8367人,是世界第二小國家,官方語言為法語。</p><p class="ql-block">1861年,法國承認摩納哥獨立,但領(lǐng)土由20平方千米縮小到現(xiàn)在的面積。</p><p class="ql-block">1956年,第27屆奧斯卡影后格蕾絲·凱利嫁給國家元首蘭尼埃三世親王,使得摩納哥這個小國聞名于世。格蕾絲·凱利去世后就葬在圣母無染原罪主教座堂內(nèi)。</p><p class="ql-block">下面四張照片是教堂附近的建筑。</p> <p class="ql-block">下面兩張照片是王宮前面的民居。</p> <p class="ql-block">站在王宮廣場俯瞰港灣,私人游艇密布,摩納哥不愧是富人的樂園。</p> <p class="ql-block">海洋博物館是一座白色石頭建筑,矗立在瀕臨地中海的一座懸崖上,宏偉壯麗。整個建筑高87 米,長100 米,連同地下室共有3 層。博物館大門上面,雕塑著神話中的人魚公主和海神、海獸及海魚。</p><p class="ql-block">1910年阿爾貝一世國王發(fā)起創(chuàng)建這個博物館,以加強對海洋生物的研究。它擁有世界上豐富的海洋收藏品,還設(shè)有科學實驗室。阿爾貝一世國王熱愛海洋,他本人至少參加過4次海洋科學考察。國王身邊聚集了一大批科學家,他們的研究形成了一門以國王為先驅(qū)的新的學科——海洋學。</p> <p class="ql-block">博物館二樓正面是一排8 米高、用整塊石頭雕成的白色石柱。石柱之間的檐上雕刻著曾為世界海洋學做出過貢獻的12 艘考察船的名字,其中有阿爾貝一世用過的“燕子號”和“艾麗莎一世號”。</p> <p class="ql-block">王宮前的大炮和炮彈讓人穿越時空,聯(lián)想起當年的戰(zhàn)火。</p> <p class="ql-block">摩納哥王宮的正式名稱是摩納哥大公官邸。建于1191年,原本為一座熱那亞人建立的要塞。在漫長的歷史中,經(jīng)歷了無數(shù)的外來圍困和炮火。難怪王宮廣場上有大炮和炮彈。</p> <p class="ql-block">美國藝術(shù)家用黃金為葛麗絲·凱莉和蘭尼埃三世做的頭像。</p> <p class="ql-block">7月18日,我們路過圣十字湖。湖位于法國南部普羅旺斯地區(qū)大峽谷的入口處,1974年建成的圣十字攔河大壩,把韋爾東河水阻隔在山谷之中,形成了法國第二大水庫,取名圣十字湖。</p> <p class="ql-block">中午到達穆斯捷-圣瑪麗小鎮(zhèn),又叫陶瓷小鎮(zhèn)。小鎮(zhèn)起源于5世紀,名字來源于當?shù)氐男薜涝?。直?3世紀初,這座具有古老歷史的修道院仍吸引了大量的朝圣者遠道而來。修道院建在高高的山頂,拾級而上著實有難度,我們知難而退。</p> <p class="ql-block">小鎮(zhèn)的出名,并非是修道院,而是因為盛產(chǎn)陶瓷。17到18世紀,這里出產(chǎn)一種白色的彩釉陶器(在白色的底上繪上飛禽走獸和風景),曾經(jīng)風靡歐洲200年,最后敗給日不落帝國的英國瓷。我在鎮(zhèn)上見過出售的磁盤,其釉面、色彩和圖案都不能和中國瓷相比。</p> <p class="ql-block">可愛的小游客。</p> <p class="ql-block">下午,我們到達瓦朗索勒小鎮(zhèn)。這里是普羅旺斯地區(qū)最經(jīng)典的小鎮(zhèn)之一,擁有普羅旺斯地區(qū)最大的薰衣草花田。</p> <p class="ql-block">小鎮(zhèn)附近的薰衣草花田。我們到的時候正是薰衣草旺盛期,見到心心念念的薰衣草大家止不住地興奮起來,照片、視頻拍下不少。</p> <p class="ql-block">7月19日早晨,陽光照到房間里的鏡子上反射到夫人的身上,顯露出一道彩虹,預示著我們旅途的順利。</p> <p class="ql-block">中午我們到阿維尼翁游玩。阿維尼翁是法國東南部的一個省會城市,緊臨羅訥河。我們的停車點與古城隔河相望。</p> <p class="ql-block">據(jù)專家考證,公元前120年阿維尼翁就已經(jīng)存在了。1309年,在法王腓力四世的支持和安排下,教皇克雷芒五世從羅馬遷居到阿維尼翁,這里就變成教徒們朝拜的圣地,直到1738年教皇返回羅馬,但阿維尼翁仍屬教皇的領(lǐng)地。1792年,法國在完成了大革命以后才重新將其收回。1995年阿維尼翁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chǎn)名錄。</p><p class="ql-block">阿維尼翁城墻是完整的一圈,總長近5000米,由大塊方石砌成,堅固而厚重。城垛、城塔和城門都完好無缺。城墻建于14世紀,19世紀進行過重修。在造型上,阿維尼翁的城墻與我們的城墻有很大的區(qū)別。</p> <p class="ql-block">貝內(nèi)澤橋是阿維尼翁另一個有名的古跡。此橋建于12世紀,本來長900多米,有22個拱孔,是歐洲中世紀杰出的建筑。不過,大橋建成后曾多次被洪水沖垮,又多次重修,直到17世紀,人們決定放棄這種努力。如今的貝內(nèi)澤橋是一座僅余4個拱孔的斷橋。</p> <p class="ql-block">阿維尼翁市容。</p> <p class="ql-block">教皇宮建在高巖石山上,可以俯瞰整個城市,總面積1.5萬平方米,看上去像是非常古樸的城堡,帶有8座塔樓,雄偉莊嚴。1309年至1377年這69年的時間里共有7位教皇在這里居住。</p><p class="ql-block">下面三張照片是教皇宮的正面。</p> <p class="ql-block">教皇宮的圣約翰禮拜堂正門及禮拜堂前的十字架。</p> <p class="ql-block">十字架的背面。</p> <p class="ql-block">教皇宮的內(nèi)墻。</p> <p class="ql-block">教皇宮巨大的地下金庫。</p> <p class="ql-block">站在巖石山上俯瞰城墻、羅訥河和貝內(nèi)澤橋。</p> <p class="ql-block">接著我們來到離阿維尼翁20公里外的塞南克修道院看薰衣草。塞南克修道院位于普羅旺斯地區(qū),建于1148年,隱藏在綠林環(huán)繞的幽靜山谷之中。院前的薰衣草由修道士們精心培育。薰衣草的傳說大都與浪漫愛情相關(guān),不知道怎么與隔離塵世的修道院和清心寡欲的修道士們聯(lián)系在不到一起的。</p> <p class="ql-block">最后我們到索村看法國最大面積的薰衣草 。索村是普羅旺斯地區(qū)另一個經(jīng)典小鎮(zhèn),被稱為世界“薰衣草之鄉(xiāng)”, 是歐洲最大的薰衣草產(chǎn)地。整個小鎮(zhèn)被熏衣草的花海所包圍,與瓦倫索平原不同的是這里是山區(qū)熏衣草,地勢起伏,山脈蜿蜒。</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