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人人操人人叉|色五月婷婷俺也去|久热福利在线视频|国产一区在线资源|日本无遮挡一区三区|操碰免费在线播放|国内A片成人网站|黄片无码大尺度免费看|欧美亚洲一二三区|8090碰人人操

武漢有條黃石路

志超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武漢有條黃石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 王志超</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作為一個生活在武漢的黃石人,對于有關黃石的信息特別的關注。在坐公交車時,不經意看到黃石路的一個站名,就感到一種親切,有一種想到黃石路去走走的沖動,看看這條黃石路上究竟有些著什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說起黃石路可能需要首先介紹一下武漢特別是漢口這邊的地名。漢口這邊的地名很有規(guī)律,與長江平行的大馬路叫大道,如沿江大道,解放大道,中山大道,建設大道等。在大道之間的干道叫路,如南京路,香港路等。在路與路之間的次干道就叫街,如洞庭街,鄱陽街等。在街里面更小的單元就叫里,也就是上海人通常說的里弄,而在武漢則稱為里分。而黃石路位于沿江大道和解放大道之間,所以叫黃石路。而黃石路上還有一個里分,叫做黃石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黃石路不長,東起勝利街,西止于解放大道,全長962米,位于江岸區(qū)老建筑文化街區(qū),因為這里在上世紀四十年代以前都是外國人的租界,所以這里有很多外國人建的西式建筑物,在1945年抗日戰(zhàn)爭勝利后,國民政府收回了這些租界。改革開放以后,這里得到了一定的保護,這些年來又進行許多的修繕,使得這一大片街區(qū)透射出厚重的歷史文化風韻。而黃石路正在這樣建筑群里,保留了許多歷史文化的元素。</span></p> <p class="ql-block">吉慶街</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黃石路之所以叫黃石路,其來由我沒有去查歷史檔案,說不準究竟為什么叫黃石路。但大概率是與我們黃石市有關。黃石是1950年建市的,當時作為湖北省第二個省轄市,新興的黃石如同改革開放初期的深圳在全國有很大的影響,連蘇聯(lián)《真理報》都寫有專題報道。黃石的各部門都到武漢來招聘人才,我的父母就是在武漢看到黃石的招聘公告而到黃石來的,后來黃石地方話與武漢話口音為基本語音也與大批武漢人東下黃石有關。武漢的黃石路的前身是叫云樵路,是以湖南軍閥何健的字號來命名的,新中國成立后顯然不會再叫云樵路了,1952年武漢市新確定地名時將此路定名為黃石路。我想當時命名黃石路的人應當是受到新興黃石市的啟發(fā)而將此叫做了黃石路。很自然的與南京路,北京路一樣作為一個城市的名稱而將這條路命名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也有一種比較流行的說法,當年這里有一條用黃色石頭鋪的道路,于是就叫黃石路了。民間可以這樣說,但政府的地名部門不可能如此直白沒有文化。既然有黃石頭鋪路,那應該還有白石頭,黑石頭鋪的路?。吭趺淳蜎]有白石路,黑石路呢?如果是以石頭顏色來叫路名,那又為什么把黃石路上的靜安里改名為黃石里呢?靜安里的房子是紅磚做的,怎么不叫紅磚里呢?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吧。當然,如果往深里去發(fā)掘,也許能找到黃石與武漢關聯(lián)的故事,只是我現在沒有辦法找到。但不管怎樣,黃石路畢竟已經存在了七十多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走進黃石路,一股濃厚的歷史文化氛圍就撲面而來,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吉慶街,一個好喜慶的名字。吉慶民俗街北至銘新街,東臨大智路,西至黃石路,南臨中山大道。早在明末清初這里建有許多木質的房屋,到了清朝末期,這里屬于租界地盤,加上漢口特有的碼頭文化,開始出現較為繁華的街市,到了改革開放以后這里自然而然的形成了美食文化一條街,著名的四季美湯包,老通城豆皮,蔡林記熱干面,小桃園雞湯,冠生園和汪玉霞點心都集中在這條街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近十多年來,武漢市政府對這條街進行了大規(guī)模改造使之成為聞名全國的著名的美食一條街。吉慶街白天沒有什么人,但一旦夜幕降臨,這條街仿佛蘇醒過來,燈火輝煌,人流如織,各種美食的攤位都擺了開來,正如著名作家池莉說,吉慶街的一天是從晚上開始的。而且不止于美食,賣花的、賣唱的、拉琴的、吃飯的、服務的……幾百個臺位擠得滿滿的,熱鬧非凡,特別是在午夜12點以后,整個氣氛達到高潮。如今的吉慶街已經成為人們趨之若鶩的一條美食夜市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吉慶街不僅美食有名,而且還出現過名人。前面提到的著名女作家池莉就是生長在這條街上,她以吉慶街為背景寫作的《生活秀》,寫了一個叫來雙揚的女孩在吉慶街艱難討生活的心酸故事,這篇小說后來被人們改編成電影、電視劇和話劇,使得吉慶街的名字走出武漢而走向全國乃至世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目前武漢市正在對黃石路上吉慶街進行第二期第三期改造,等全部改造完成后,黃石路的吉慶民俗街將成為漢派風情街、文化旅游目的地、藝術創(chuàng)意社區(qū)。</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這正是吃早飯的時間,從吉慶街走出來,抬頭就看見“老通城”的招牌,武漢人都知道,“老通城”是一個很有名的小吃店,尤其是其中的豆皮是武漢做得最正宗的地方,于是我就進去點了一份三鮮豆皮。在邊吃豆皮的時候一邊觀看墻上畫著介紹老通城歷史的宣傳畫,了解到老通城的前世今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29年,漢口大智門外,漢陽人曾厚誠開辦"通城飲食店",用獨具風格的甜品,在小吃云集的漢口站住腳跟。十年不到,日寇侵華武漢淪陷,小店被迫關閉,極具愛國熱情,膝下兒女皆為革命志士的曾厚誠,將小店變成了抗日救亡活動基地??箲?zhàn)勝利后,原址復業(yè)的老店,正式更名"老通城",聘請名師高金安,獨創(chuàng)三鮮豆皮,香滿全城,"豆皮大王"由此得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轉眼數十載,老通城作為中華老字號,名滿天下,1958年4月3日和9月2日毛澤東曾兩次來到這個小店吃老通城豆皮,并稱贊豆皮是湖北風味,要保持下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劉少奇、周恩來、朱德,鄧小平,董必武,李先念等多位國家領袖、以及西哈努克、金日成等重要外賓,均到店品嘗,贊不絕口,老通城的味道,經過四代豆皮制作大師,數十年的琢磨改進,早已成為人人喜愛、經久不衰的地方風味和小吃名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著名音樂家洗星海當年就在在老通城的里屋里創(chuàng)作出著名的《在太行山上》《游擊軍》等抗戰(zhàn)歌曲。</span></p> <p class="ql-block">老通城豆皮</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為了體驗吉慶街晚上的氛圍,我專門找了一個晚上的時間,再次來到吉慶街,整個吉慶街燈火輝煌,人流如織,熱鬧非凡。我在四季美和談炎記吃了著名的湯包和餛飩。這四季美湯包確實不同凡響,那湯汁,那餡料,那薄面皮真的別具風味,難怪有那么多人在這里排隊購買。談炎記的餛飩也做得確實不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四季美湯包店創(chuàng)建于1922年即民國11年,到現在有102年歷史了,無愧為“中華老字號”。這里的湯包制餡講究,選料嚴格,被譽為"湯包大王",受到八方食客的青睞;1956年在八屆六中全會期間,毛澤東、朱德、鄧小平等同志都曾品嘗過四季美的湯包,并贊不絕口。四季美還創(chuàng)造了中國白案美食的幾個第一,即1987年,四季美申請了中國首項速凍湯包專利;2001年,傳承四季美湯包技藝的徐家瑩成為湖北省唯一的白案"中國烹飪大師";2004年,它成為中國首部小吃標準的主要制定者。作為一個民間小吃,這也算是了不得了。也為黃石路增添了一些傳奇的色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離開充滿煙火氣的吉慶街,拐個彎就到了一個基督教的教堂——榮光堂。那天不是禮拜日,教堂沒有開門,我只有拍了幾張照片,在百度上找了一下榮光堂的資料。這個榮光堂興建于1931年,距今已經有93年的歷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百度上寫道:“武漢榮光堂,中國基督教新教教堂。在湖北省武漢市漢口黃石路。1931年由中國基督徒捐資興建,初名格非堂,以紀念英國倫敦會第一位新教傳教士楊格非來武漢地區(qū)傳教70周年。1951年改今名。為哥特式建筑風格,紅磚清水墻三層磚木結構。第二層設有尖穹窿形大祭壇一座,教堂可容納1000余人。第三層為開放式的小型觀禮臺。教堂正立面鐘樓高聳,紅瓦兩坡以十字架中分,整座建筑樸實大方。”雖然九十多年過去了,榮光堂依然巍峨聳立,絲毫不減少當年的色彩,也為黃石路增添了一份歷史文化和國際化的氛圍。</span></p> <p class="ql-block">榮光堂</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走過教堂,往前看到兩個里分,一個叫輔義里,一個叫黃石里?。輔義里在武漢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清末民初時期,最初由買辦劉子敬在1912年上半年建造了輔義里,并將其作為住宅區(qū)出售。輔義里現在還對外開放,里面住了不少人家。而黃石里則被綠色圍欄圍起來,里面正在整修。黃石里過去叫做靜安里,已經有百余年歷史了,不知什么時候改名為黃石里。這些里分建筑多為中西合璧的風格,具有紅瓦蓋頂、石庫門樣式等特點,成為老漢口的重要組成部分。整個黃石路有很多地方都在整修,有許多工人在這里忙碌。等整修完畢,黃石路一定會更加煥然一新,黃石里也會以其古樸的風貌展現在世人面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據說1949年以前,武漢老里分最高峰時達到280處,但隨著城市建設和舊城改造,目前僅剩90余處,大部分迄今都有110多年的歷史了。目前全國只有武漢和上海這兩座城市保留有如此特色的民居建筑。它們是中西建筑文化交融的標本,是彰顯城市個性魅力的重要組成部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黃石路與解放大道交匯的地方,有一座今天看來規(guī)模不是那么宏偉,但名氣很大的劇院,武漢劇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武漢劇院建設于1959年,于國慶十周年時投入使用。劇院的觀眾廳設有軟席座椅1459個,占地地面積14.967.平方米,建筑面積8.480.平方米。1965年4月,國務院總理周恩來、陳毅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到劇院觀看了大型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1988年5月,國家主席李先念親臨劇院觀賞文藝演出。劇院歷來是武漢市重要政治活動的中心場所,是武漢市接待國內外著名表演團體進行文藝交流演出的重要劇場。因此也被稱之為武漢市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窗口。至今仍保持著它在武漢市這個對外開放城市中所具有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建院60多年來,多次舉行召開過國家、省、市級重大會議,武漢市歷屆黨代會、人大、政協(xié)、團代會、工會及人民群眾團體重要會議也在此召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劇院還接待過其他國家領導人及國際友好人士和多次接待國外著名藝術表演團體。武漢劇院作為1999年中國國際民族歌舞年武漢分會場的主要演出場所,接待了國外和國內眾多劇團等,以及省、市舞、交響樂、京、漢、楚、雜、話、說唱等不同劇種也在該院演出。雖然武漢這些年來有新建了琴臺大劇院等新的劇院,武漢劇院依然不減昔日風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走在武漢劇院的外面,我依稀還記得我在很多年以前還在這里看過一次節(jié)目,但看的什么已經想不起來了。由于正是強逆光,所以拍出來的照片不好。只有留一份遺憾了。</span></p> <p class="ql-block">武漢劇院</p> <p class="ql-block">中共中央宣傳部舊址既瞿秋白舊居陳列館</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走完整個黃石路,最后回到黃石路中部的中共中央宣傳部舊址既瞿秋白舊居陳列館參觀,因為陳列館要到九點鐘才開門。陳列館是一棟兩層的小樓,1927年,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中共中央宣傳部就設在這里,瞿秋白同志作為黨中央宣傳部長和夫人楊之華就住在小樓的樓上。走進陳列館,迎面可以看到一座瞿秋白同志雕塑像安放在門內,從這尊雕塑看到秋白同志是那樣儒雅又透射出堅毅,這里正在舉辦一個“瞿秋白同志在武漢”的一個展覽。展覽介紹了瞿秋白同志從少年到投身革命,從到蘇聯(lián)見到列寧到回國參加領導黨的早期工作,從在中宣部工作到主持著名的黨的八七會議,到最后英勇就義的整個一生的光輝歷史。作為我們黨第二位最高領導人,瞿秋白在我們黨面臨覆滅危亡的關鍵時刻挺身而出,為挽救革命挽救黨作出了重要貢獻,而且他的犧牲極為悲壯,成為無數革命先烈的一個典范。在我所敬佩的中共最高領導人中,瞿秋白是一個,準備專門寫一篇關于他的紀念文章。這里就不贅述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短短962米長的黃石路,仿佛是一部攤開的歷史大書,竟然承載了如此眾多的歷史文化,人間煙火,還有許多我還沒有了解的那些百年老建筑也一定有更多動人的故事。作為一個黃石人,為我們城市而命名的黃石路而驕傲。我寫這篇文章,也是想告訴所有的黃石人,在大武漢有一條心中屬于我們黃石人的道路,它叫黃石路,如果您來武漢時,不妨也到黃石路來走走,來看看,了解這里的歷史文化,沉醉這里的人間煙火,品嘗這里的美食小吃,感受這里百年的滄桑巨變。</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本文照片為本人所拍攝,文中資料參考過百度。2024年11月29日于武漢)</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