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人人操人人叉|色五月婷婷俺也去|久热福利在线视频|国产一区在线资源|日本无遮挡一区三区|操碰免费在线播放|国内A片成人网站|黄片无码大尺度免费看|欧美亚洲一二三区|8090碰人人操

隱藏的歷史—講述上海猶太人的故事

阿高

<p class="ql-block">2024年8月我們在美國達拉斯市的“達拉斯大屠殺與人類人權(quán)博物館”出席了一個《隱藏的歷史—講述上海猶太人的故事》(2024.08.09-2025.02.16)展覽開幕式。</p><p class="ql-block">展覽通過文物、幸存者的故事,以及美國著名攝影記者阿瑟·羅斯坦的攝影鏡頭,呈現(xiàn)了二戰(zhàn)時期猶太人尋求庇護和重新定居的移民在中國上海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40年前,超過125名當?shù)卮笸罋⑿掖嬲呓⒘爽F(xiàn)在的達拉斯大屠殺和人權(quán)博物館。他們的目標是紀念他們的親人和600萬猶太人在大屠殺中被殺害,并成為大屠殺歷史教學中心,以確保"永不重演"成為現(xiàn)實。他們的故事和其他許多人的故事現(xiàn)在存放在博物館的圖書館和檔案館。</p> <p class="ql-block">展覽館大廳展出的部分歷史文物。</p> <p class="ql-block">同樣,在中國上海也有座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它位于上海虹口提籃橋地區(qū),這個區(qū)域曾經(jīng)是“無國籍難民限定居住區(qū)”,在二戰(zhàn)期間接納了近兩萬名猶太難民。這些猶太難民與當?shù)鼐用窈椭C相處,共同度過了艱難的時期。直到1945年戰(zhàn)爭結(jié)束,大多數(shù)猶太難民得以幸存。</p><p class="ql-block">提籃橋歷史文化風貌區(qū)至今仍保留著當時作為猶太人居住區(qū)的風貌,是中國境內(nèi)唯一能夠反映二戰(zhàn)時期猶太難民生活的歷史遺跡。</p> <p class="ql-block">博物館主辦方在會議演講廳介紹主講人及展覽情況。</p> <p class="ql-block">演講廳里濟濟一堂,出席者都認真聆聽報告并關(guān)注屏幕上的投影照片。</p> <p class="ql-block">關(guān)于演講者:安.羅斯坦-西甘(Ann Rothstein-Segan)博士和她的丈夫布魯?shù)稀ず辗蚣{(Brodie Hefner)負責阿瑟-羅斯坦(Arthur Rothstein)遺產(chǎn)項目。</p><p class="ql-block">通過這些活動,他們創(chuàng)建并展示教育展覽、課程和出版物,重點關(guān)注Segan博士的父親:阿瑟-羅斯坦(著名的社會紀錄片攝影師)的工作和職業(yè)生涯。</p> <p class="ql-block">西甘 Segan博士作為美國攝影檔案組的特許成員,致力于促進前數(shù)碼時代攝影的重要收藏的保存。Segan博士和Hefner先生還通過新媒體倡議,并作為眾多專業(yè)人員的積極參與者,擴大了他們的教育工作組織包括紐約大都會檔案學家圓桌會議、美國檔案學家協(xié)會和美國博物館聯(lián)盟。</p> <p class="ql-block">西甘博士在演講中介紹了她父親阿瑟.羅斯坦先生的生前事跡,主要還是講述1946年被派到中國工作的采訪,用大量的照片和采訪資料將隱藏在上海的猶太難民的那段歷史一一道來,她的丈夫布魯?shù)稀ず辗蚣{也配合敘述。</p> <p class="ql-block">阿瑟.羅斯坦 (Aithur Rothstein1915-1985)。 美國著名攝影師、攝影教育家、作家。他曾經(jīng)在1946年作為特派記者來到中國進行采訪任務。</p> <p class="ql-block">阿瑟.羅斯坦主要成名作: 最為著名的作品之一是《干旱風暴圖》(Dust Bowl)獎項: 獲得超過50項攝影獎,其中包括美國攝影協(xié)會1985年的進步獎章。</p> <p class="ql-block">沙塵暴遷移圖路線(1930-1940)</p> <p class="ql-block">美國戰(zhàn)爭情報辦公室(OWI)是二戰(zhàn)期間成立的一個聯(lián)邦機構(gòu),負責協(xié)調(diào)和傳播與戰(zhàn)爭有關(guān)的情報。它旨在通過各種媒體,包括電影、無線電廣播和出版物,提高士氣,促進愛國主義,鼓勵支持軍事和后方行動</p> <p class="ql-block">阿瑟.羅斯坦先生讀歐洲戰(zhàn)爭結(jié)束的報道</p> <p class="ql-block">被派遣的各路記者們</p> <p class="ql-block">任務培訓</p> <p class="ql-block">中國上海這個自由港,在二戰(zhàn)時期,意外成為猶太人逃離納粹控制的歐洲反猶太主義政策和暴力的避風港。</p><p class="ql-block">“隱藏的歷史”特展通過文物、幸存者的故事和美國著名攝影記者阿瑟·羅斯坦的鏡頭探索了這個多樣化、重新定居的猶太社區(qū)鮮為人知的歷史。</p> <p class="ql-block">1933-1940從德國猶太移民國外的示意圖,他們分布在世界各地,由陸路和海路途徑到中國上海的歐洲難民也很多。</p><p class="ql-block">上海猶太人難民區(qū)(Shanghai Ghetto)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日本占領(lǐng)下的上海虹口區(qū)有一塊面積約為1平方英里的猶太區(qū),那里居住著大約2萬名從納粹德國、奧地利、波蘭和立陶宛逃亡來此的猶太難民。</p> <p class="ql-block">無國籍的難民沒有許可不能通過這里</p><p class="ql-block">(上海虹口區(qū)周邊張貼的標識)</p> <p class="ql-block">二次大戰(zhàn)期間,中國云貴高原的交通公路形勢。</p> <p class="ql-block">貧窮饑餓的中國小孩</p> <p class="ql-block">抱母雞的中國娃娃</p> <p class="ql-block">拉人力車的車夫</p> <p class="ql-block">一對中國農(nóng)民</p> <p class="ql-block">中國江河上的帆船</p> <p class="ql-block">猶太難民搜索集中營幸存者名單</p><p class="ql-block">上海,中國。1946年,阿瑟·羅斯坦攝</p> <p class="ql-block">伍德路難民區(qū)</p><p class="ql-block">1946年4月,中國上海虹口</p><p class="ql-block">1938年末至1940年間,許多歐洲猶太難民在國家政府的暴力活動的驅(qū)使下來到上海。所謂的水晶之夜(1938年11月9-10日),許多猶太人被有計劃地剝奪了他們的金錢和財產(chǎn),并以有限的資源前往上海。直至1946年有成千上萬的難民們依靠救濟機構(gòu)提供的擁擠不堪的難民所社區(qū)住房。</p> <p class="ql-block">虹口猶太難民區(qū)</p><p class="ql-block">中國上海,1946年4月</p><p class="ql-block">"這是前上海猶太人區(qū)的進入口,是UNRRA救濟分發(fā)中心的入口。這面墻展示了典型的戰(zhàn)后圖像,暗示著當時的前猶太人區(qū)里的形勢:“V代表勝利”的標志被美國、英國、蘇聯(lián)和中國的四大國旗幟圍繞著。</p> <p class="ql-block">潮峰路收容所 (Heim)</p><p class="ql-block">1946年4月,中國上海虹口</p><p class="ql-block">這是一個公共之家(德語,beim),是國際救援機構(gòu)在上海為貧困猶太難民開辦的八個收容所之一。在每個城市里,男人和女人都有分開的住處,而且條件非常擁擠。</p> <p class="ql-block">忍受擁擠的條件的猶太難民</p><p class="ql-block">1946年4月,中國上海虹口</p><p class="ql-block">1939年從維也納來到上海的約翰夫人每天都會在這張小床上放上一碗花。她正在一張鋪得整整齊齊的床上寫信,這張床是她白天的辦公室。從背景中可以看到這座位于虹口的公共住宅的擁擠狀況。</p> <p class="ql-block">對傳入的郵件進行排序</p><p class="ql-block">1946年4月,中國上海虹口</p><p class="ql-block">十幾個焦急的難民擠了過去,每個人都希望能收到一封信。對于滯留在上海的居民來說,對信息的渴望是一種強烈的、每天都在關(guān)注的事情。戰(zhàn)爭結(jié)束后,重建被切斷的通訊線路是一項艱巨的任務,郵政服務是通往外部世界的重要渠道。一封信可能揭示了家人的命運,在歐洲方面,提供移民必備的贊助,或帶來簽證申請成功的消息。</p> <p class="ql-block">讀《上海先驅(qū)報》</p><p class="ql-block">1946年4月,中國上海虹口</p><p class="ql-block">一位虹口居民正在讀德語《上海先驅(qū)報》,他的妻子在虹口的歐洲猶太難民營地縫補衣服。這份《先驅(qū)報》的特刊報道了UNRRA提議將 1700名德國人和</p><p class="ql-block">1300名奧地利人移民回到他們的國家。最后,只有幾百人返回了他們的原籍國。大多數(shù)難民在以色列、美國、澳大利亞和其他國家找到了永久的家園。</p> <p class="ql-block">醫(yī)生與結(jié)核病患者在臨時治療中肺病房</p><p class="ql-block">1946年4月,中國上海虹口</p><p class="ql-block">塞西莉亞·巴斯夫人,76歲,1939年來自維也納。在這里,難民醫(yī)生在虹口的一家醫(yī)院照顧她。在上海擁擠、不衛(wèi)生的環(huán)境中,疾病一直是一個威脅。美國陸軍報告說,在1946年4月、5月和6月期間,居民面臨著天花、斑疹傷寒和霍亂的連續(xù)流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擁擠的宿舍和歐洲難民</p><p class="ql-block">1946年4月,中國上海虹口</p><p class="ql-block">德國和奧地利的難民擠在公共住房里,住在輪船的行李箱里,睡在雙層床上。衣服掛在天花板上以節(jié)省空間。</p> <p class="ql-block">社區(qū)庭院的廚房和洗衣房</p><p class="ql-block">1946年4月,中國上海虹口</p><p class="ql-block">骯臟的建筑物之間雜亂無章的庭院是難民家庭的洗衣房和廚房。盡管條件艱苦,他們還是利用美國軍隊囤積的剩余口糧,在臨時搭建的爐灶上準備傳統(tǒng)的德國和奧地利菜肴。</p> <p class="ql-block">無國籍兒童難民</p><p class="ql-block">1946年4月,中國上海虹口</p><p class="ql-block">許多虹口難民兒童出生在中國。有些人就讀于由難民營中的教育工作者組織的學校。所有這些孩子都會說德語和英語,還有幾個學過中文。</p> <p class="ql-block">用中國炭爐制作逾越節(jié)特色“麥塞”餅</p><p class="ql-block">1946年4月,中國上海虹口</p><p class="ql-block">這張照片捕捉到虹口的難民有趣的生活細節(jié)。我們看到窮人的生活條件,簡陋的房間,用一個創(chuàng)造性的烹飪方法。注意那盤matzah麥塞球,那個女人煽風讓炭爐加熱來煮熟傳統(tǒng)的食品。</p> <p class="ql-block">跟中國老百姓一樣生活</p> <p class="ql-block">延續(xù)歐洲生活的習慣</p> <p class="ql-block">離開UNRRA食品配送中心</p><p class="ql-block">1946年4月,中國上海虹口</p><p class="ql-block">一名難民從虹口的一個配送中心拿著她定量的食物和衣服。正義與發(fā)展委員會和近東救濟工程處的救濟工作人員在后面。食物配給是許多猶太難民的生命線。</p> <p class="ql-block">下國際象棋提供娛樂</p><p class="ql-block">1946年4月,中國上海虹口</p><p class="ql-block">左邊的是美國聯(lián)合分配委員會(AJDC)救濟機構(gòu)的工作人員查爾斯·喬丹。從1945年開始,他擔任該機構(gòu)遠東活動主任,后來被任命為AJDC執(zhí)行副主席。1967年8月在布拉格被謀殺。這個案子仍未解決。</p> <p class="ql-block">經(jīng)營的康樂廳</p><p class="ql-block">1946年4月,中國上海虹口</p><p class="ql-block">這是虹口的一個社交大廳,難民們可以在這里保持聯(lián)系,并花時間等待移民手續(xù)的完成。菜臺上面的菜單上列出的食物和飲料種類會讓難民想起家鄉(xiāng)。</p> <p class="ql-block">開幕演講結(jié)束后,主辦方邀請觀眾觀看展覽館陳列的當年猶太人在上海社會生活和工作學習等的歷史實物文字圖片介紹。</p> <p class="ql-block">在上海的猶太難民雖然經(jīng)歷了艱難的時期,但他們得到了當?shù)刂袊说膸椭椭С帧TS多猶太難民從事各種職業(yè),如木工、鐵匠、裁縫等,還有一些開設(shè)了自己的生意,比如咖啡館和俱樂部。</p> <p class="ql-block">盡管生活條件艱苦,更受到戰(zhàn)爭和死亡的威脅,但猶太難民仍然能夠維持一定的文化生活和社會活動。他們甚至還有屬于自己的兩家日報,而在他們的集中居住區(qū),還有專屬于他們自己的酒吧間、工廠、商店、事務所、營造廠等等,他們甚至還有自己的戲院、教堂,可以供他們主持各種演講,灌輸一切精神食糧。</p> <p class="ql-block">在觀看展覽時,我們遇到了安.羅斯坦-西甘博士,當她聽說我們來自中國上海,非常高興地與我們交談。</p> <p class="ql-block">這次出席展覽和演講會給我們留下深深的印象。勿忘歷史,愿世界和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