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本杰明·布里頓是英國20世紀最杰出的作曲家之一,他在作曲技巧和音樂風格上都進行了大膽的創(chuàng)新,他的作品不僅繼承了19世紀浪漫主義音樂的特點,還吸收了現(xiàn)代音樂的元素,作品中既包含了強烈的情感,又具有深刻的哲理性,能夠輕易就引起聽眾的共鳴和思考。</p><p class="ql-block"> 布里頓的作品涵蓋了交響曲、歌劇、合唱曲等多種形式,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這部《小提琴協(xié)奏曲》。這部作品被認為是一部技巧精湛又具有獨特魅力的經(jīng)典之作。在創(chuàng)作中,布里頓尊重民族傳統(tǒng),同時又大膽吸收和運用現(xiàn)代派的風格、技巧,使得這部作品既具有濃郁的民族色彩,又具有強烈的現(xiàn)代感。</p><p class="ql-block"> 布里頓小提琴協(xié)奏曲是現(xiàn)代音樂。這部作品由英國20世紀作曲家本杰明·布里頓創(chuàng)作,融合了多種現(xiàn)代音樂元素和風格,包括對民族傳統(tǒng)的尊重以及大膽的現(xiàn)代派風格和技術的運用。布里頓的作品不僅繼承了19世紀浪漫主義音樂的特點,還吸收了現(xiàn)代音樂的創(chuàng)新元素,使得《小提琴協(xié)奏曲》不僅具有濃郁的民族色彩,還具備強烈的現(xiàn)代感。此外,這部作品在1940年由紐約愛樂樂團在卡內(nèi)基音樂廳首演,獲得了廣泛的認可和贊譽,進一步證明了其現(xiàn)代音樂的地位。</p><p class="ql-block"> 《小提琴協(xié)奏曲》展現(xiàn)了布里頓在創(chuàng)作上的才華和技巧,對小提琴協(xié)奏曲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如今許多小提琴家都將這部作品列入他們的演出清單。</p> <p class="ql-block"> 這是一首非常出色的小提琴協(xié)奏曲,是他的代表作。</p><p class="ql-block"> 這首協(xié)奏曲富有時代特點,是一首承上啟下的作品。它既有十九世紀或以前在作曲技巧上的嚴謹,也有新世代作品的感情多變和突破性的無調(diào)風格。一新一舊的兩個極端在Britten的協(xié)奏曲里得到極佳的平衡。其實他這過人的特點貫徹于他所有的作品之中,也是他能在近代音樂史中占一席位的重要原因;</p><p class="ql-block"> 自古以來,小提琴協(xié)奏曲,包括四大協(xié)奏曲,總給人一種虎頭蛇尾的感覺,譬如第一樂章冗長,第二樂章偏弱,第三樂章又太短等等;然而Britten的協(xié)奏曲卻一章比一章強----它有一個聲先奪人的第一章,第二章有一個不落俗套的華彩樂段,第三章更包括了凄冷,歡愉,舞蹈和進行曲等等橋段,實在讓人美不勝收;</p><p class="ql-block"> 這樂曲有著豐富的現(xiàn)代化感情,讓我們更容易發(fā)生共鳴。譬如第一樂章的感懷時勢,第二樂章的瘋狂諧謔,第三樂章的悲喜交集等等,都注入了濃濃的二十世紀情懷,并以高度藝術的手法使其在樂曲里得到了充分表現(xiàn)。音樂語言則與肖斯塔科維奇的第一小提琴協(xié)奏曲既有形似之處,更有神似之處,也難怪兩人會相互欣賞而成為好友!更值得一提的是,珍妮·楊森(JanineJansen)那充滿真情的小提琴演奏,讓人從她那沉湎其中的投入表情與近似癲狂的肢體語言,便可感受到旋律中的諧謔、瘋狂與凄怨了。</p><p class="ql-block">文字來源:音樂學人的博客</p> <p class="ql-block">丹尼爾·哈丁、珍妮·楊森/布里頓《小提琴協(xié)奏曲》/柏林愛樂樂團</p><p class="ql-block"> 本杰明布里頓的《小提琴協(xié)奏曲》。這部作品寫于1938年至1939年,為了獻給亨利男孩,布里頓不得不簡化獨奏部分,但后來還是恢復了它的技術寫作。該專輯的最后通過柴可夫斯基的《憂郁小夜曲》得以完成,這是作曲家為小提琴和管弦樂隊創(chuàng)作的第一部作品,是在完成B小調(diào)第一鋼琴協(xié)奏曲后立即開始創(chuàng)作的。</p><p class="ql-block"> 本杰明·布里頓的小提琴協(xié)奏曲,D大調(diào),作品15號,1940年在卡內(nèi)基音樂廳首演,共三個樂章:</p><p class="ql-block"> 第一樂章 中庸的行板·激動地·回原速</p><p class="ql-block"> 第二樂章 活潑的·Cadenza(華彩樂段)</p><p class="ql-block"> 第三樂章 Passacaglia(帕薩卡利亞)</p><p class="ql-block"> 指揮丹尼爾·哈丁是“當今古典樂壇的天子驕子”,曾在柏林愛樂給阿巴多做助理。</p><p class="ql-block"> “哈丁出生于1976年,18歲那年指揮伯明罕交響樂團首演,馬上拿下英國皇家愛樂協(xié)會的最佳首演指揮大獎,陸續(xù)曾指揮柏林愛樂等名團,也是有史以來在BBC逍遙音樂會上露臉的最年輕指揮?!?lt;/p><p class="ql-block"> 這個視頻有許多評論,摘錄幾點:</p><p class="ql-block"> “刀光劍影搏殺,鬼哭狼嚎慘叫。布里頓驚魂未定,帕格尼尼再顯魔法。壯烈之靈魂悲歌,精彩之弓弦神曲!”</p><p class="ql-block"> “她演奏的時候就是這樣的投入,跟男人們在戰(zhàn)壕里打仗一樣。”</p><p class="ql-block"> “布里頓的配器沒得說,各個聲部都融合而通透,太爽了!”</p><p class="ql-block"> 楊森演奏cadenza(華彩)兇的不得了··樂隊快進入前,整個音樂廳無聲無息,換弓的噠噠聲清晰可聞,,兩支長號率先進入,同度吹奏,獨奏小提琴尖銳到頂點,弦樂全體鋪墊進來后,尖銳聲戛然而止,獨奏小提琴靜默了,弦樂接入后、多聲部對位,,凄冷的獨奏小號進入,更大范圍的對位展開,,等到三支長號再次加入、定音鼓轟然響起,樂隊似乎營造了一種坍塌感,,靜默的小提琴醒來了,不,昏迷的小提琴!昏迷中甦醒、死亡后復活……</p><p class="ql-block"> 深刻!第三樂章就是這樣鋪開,漫長的結(jié)尾很神妙,當?shù)谝宦曍Q琴響出,小提琴的這個動機幾乎就沒有擴展,就這樣娓娓、娓娓、纏綿到終。</p><p class="ql-block"> 楊森演奏cadenza(華彩)時,樂隊的演奏家們神情凝重,目光冷峻,這個可以會意,這是資深行家的銳利眼神,可以解讀出無數(shù)的話題。 </p><p class="ql-block">摘自天涯社區(qū)古典音樂版版主海歌2000</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