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的國慶佳節(jié),秋高氣爽,10月1日晚,在決定第二天前往靈丘縣探尋茨字四、五、六號敵樓之前,我做了充分的準備。查閱了關(guān)于茨字號敵樓的詳細分布、地理位置。<br>靈丘的明長城始建于明朝,是為了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而修建的。它見證了無數(shù)的歷史變遷和戰(zhàn)爭烽火,承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內(nèi)涵。 牛幫口茨字21號敵樓 茨溝營37號敵樓 我檢查了必要的裝備,包括相機、無人機、三腳架、足夠的存儲卡和電池、保暖衣物、舒適的鞋子等。由于是國慶假期,并還提前預訂了住宿,確保有一個舒適的休息環(huán)境。<br> 10月2日,我只身一人踏上了前往大同市靈丘縣的旅程,目標是銅碌崖以及潘鋪的明長城。兩天的時間里,我沉浸在古老長城的壯麗與歷史的厚重之中,收獲了一段難忘的回憶。 下關(guān)鄉(xiāng)門樓 清晨,我懷著滿懷希望的心情出發(fā)了。從出發(fā)地到靈丘縣上寨鎮(zhèn)。一路上風景如畫。由于是國慶長假的第二天,高速公路上車流還不是很多,主要是已經(jīng)習慣了早走的原因吧。秋天的田野里,金黃的楊樹葉隨風搖曳,仿佛在向人們訴說著秋天的美麗。遠處的山巒連綿起伏,色彩斑斕,如同大自然的調(diào)色板。<br> 經(jīng)過四個小時的車程,我終于到達了靈丘縣的上寨鎮(zhèn)。先把晚上要住宿的酒店安排好。簡單吃了口午飯后,決定先前往此次出行的第一站——青莊,尋找茨字四號敵樓。因為已經(jīng)得知茨字四、五號敵樓早已經(jīng)是殘樓了,四號敵樓也只剩僅存的一小段墻體立面了。按照導航的指引,在下關(guān)鄉(xiāng)的岸底村順坡下到了一段砂石漫水路段后,就走上了不是道路的路上,路上遇到了放羊的一位老人,得知離青莊不遠了。道路基本都一樣,只能咬著牙硬著頭皮往里走了。幸好轎車的底盤還不算太低。勉強著騎隴壓坎的走到了小浪底村,由于沒有路牌指示,還以為到了青莊呢,準備放飛無人機先觀察一下,結(jié)果遇到了一位周姓的老大姐,先和她聊了會兒,家里就她和孫子倆人,孫子也是國慶放假回來陪她的。得知她的老伴因患肺癌,在大同市三醫(yī)院查出來時就已經(jīng)是晚期了,花了十多萬元,最后是人才兩空,已經(jīng)去世了八個月。在得知我要找她們口中所說的炮樓后,她告我說,她們這是小浪底村,離青莊還有兩里地呢,并說要帶我去,多么淳樸的鄉(xiāng)親啊!我婉言謝絕了她帶我去的好意,就把車放在了她家門口,然后背上攝影包,往青莊而去。走了大約五百米后,就看到了位于青莊村東面半山之上的那段墻體的立面了。走走停停的過了青莊村,才到了山腳之下。由于身體原因,感覺不能再往上爬了。找了塊大石頭,權(quán)當板凳,打開攝影包,開始放飛無人機。當天的天氣也很給力,藍天白云的。<br> 藍天白云下遠眺4號敵樓,眼前飛來的貓頭鷹入畫。 茨字四號敵樓的主體結(jié)構(gòu)已經(jīng)坍塌殆盡,僅東南側(cè)剩一小段墻體屹立。 仿佛一位將軍仍然守衛(wèi)著這座古老的關(guān)口。 茨字四號敵樓的主體結(jié)構(gòu)已經(jīng)坍塌殆盡,僅東南側(cè)剩一小段墻體屹立,仿佛一位將軍仍然守衛(wèi)著這座古老的關(guān)口。但正是這根屹立不倒的“將軍柱”,才讓這座敵樓仍然保留了作為“樓”的尊嚴,沒有徹底淪為廢墟。雖然茨字四號臺已經(jīng)幾乎全部毀壞,但從殘存的基座仍可判斷其是一座平面呈正方形的空心敵樓。樓門開向西側(cè)。由于坍塌嚴重,無法判斷其曾經(jīng)有多少個箭窗。茨字四號樓并非獨立的一個空心敵樓,其東側(cè)連接有長約四百米的石砌城墻,其西門外不遠處便是一道陡崖,敵樓與陡崖之間僅留出寬約兩米左右的狹窄通道。古時候南來北往的行人與貨物很可能就是在茨字四號樓的門前接受邊防檢查并放行。在飛了兩塊電池后,才收起無人機,往山下而去。很快就回到了小浪底村,看到周大姐的孫子在家玩著手機,不知道周大姐去哪里了,結(jié)果回到車跟前,周大姐就過來了,原來她在路邊的河灘里洗衣服呢。和周大姐告別后,駕車沿著崎嶇難走的砂石河灘路繞回到岸底村。 古時候南來北往的行人與貨物很可能就是在茨字四號樓的門前接受邊防檢查并放行。 這根屹立不倒的“將軍柱”,才讓這座敵樓仍然保留了作為“樓”的尊嚴,沒有徹底淪為廢墟。 原計劃第二站要去西灣村拍攝茨字五號敵樓,走到銅碌崖村后,決定臨時改變主意,先去尋找六號敵樓。由于查到的資料所顯示的地理位置是河北省阜平縣漆林溝,結(jié)果在導航上怎么也查不到這個叫“漆林溝”的地名。就在我不知所措時,突然想到了群里的程丙軍老師,他對茨字號明長城非常熟悉,隨即聯(lián)系他,但深處大山之中的手機信號實在是不給力,斷斷續(xù)續(xù)的,還好總算聯(lián)系上了程老師,他告我說茨字六號敵樓就在阜平天路72拐下面的七里溝村,但村里的道路只能過一輛車,錯車都很費勁。放下電話后,沿著天路72拐往下走,由于是國慶長假,到72拐打卡的人還是不少。從山上導航下來到七里溝也就十分鐘左右。拐進村里的水泥路后,的確就像程老師所講的,只能走一輛車,在路過一個養(yǎng)豬場后,又向一位村民打聽了一下,他告我,不遠了,但車不好掉頭,最好把車停在下面,走上去。最后想想還是開上去吧。由于是水泥路面,不到五分鐘就直接開到了茨字六號敵樓腳下。 天路72拐之一。 天路72拐之二。 七里溝長城,也就是茨字六號敵樓。 茨字六號敵樓是位于河北省阜平縣七里溝村附近的一座磚砌空心敵樓,負責把守七里溝口,防范沿北側(cè)山脊?jié)B透而來的敵軍。屬于“茨”字編號敵樓中保存最完好的之一,茨字六號敵樓的牌匾已被風雨侵蝕的只剩下半部分可見,但還能看出來。六號敵樓樓室全部用磚砌,樓頂亦是磚拱頂。六號樓樓室完整,在環(huán)廊東南角設(shè)天井口,當年憑木梯或繩梯由此上下。茨字六號敵樓樓匾尚存,但石料質(zhì)量一般。其頂垛牙上有高低兩排垛孔,與垛墻根開設(shè)的通風孔一起,呈三排垛孔分布。茨字六號敵樓的垛口保存也非常完好。<br> 茨字六號敵樓的牌匾已被風雨侵蝕的只剩下半部分可見,但還能看出來。 六號敵樓樓室全部用磚砌,樓頂亦是磚拱頂。 茨字六號敵樓的垛口保存也非常完好。 六號樓樓室完整,在環(huán)廊東南角設(shè)天井口,當年憑木梯或繩梯由此上下。 在拍攝完后,正發(fā)愁如何掉頭時,從溝里面開出來一輛車,打開欄桿后,在對向司機的指揮下,總算將兩輛車錯了過去。好心的司機說開進去可以掉頭,隨即趕緊將車開進去,找了塊稍微寬敞的地方掉了頭開出來,很順利的下了山。然后沿著天路72拐上到了河北與山西交界的山頂。 仿佛音樂五線譜的72拐。 傍晚時分,又回到了靈丘縣境內(nèi)的銅碌崖村,茨字七、八號敵樓在夕陽的余暉下顯得更加雄偉壯觀,仿佛一幅美麗的畫卷。從長城敵樓上空往下俯瞰,視野頓時開闊起來。遠處的山巒、田野和村莊盡收眼底,美不勝收。銅碌崖的茨字號敵樓保存相對較好,感受著古人的智慧和勇氣,我仿佛看到了當年士兵們守衛(wèi)邊疆的場景,心中涌起一股敬佩之情。 夕陽西下的敵樓更顯雄偉壯觀。 茨字7、8號敵樓。 長城上的風景美不勝收,每一處都值得細細品味。我不時停下腳步,用相機記錄下這美麗的瞬間。夕陽光灑在敵樓上,給古老的敵樓增添了一抹溫暖的色彩。微風拂過,帶來陣陣清新的空氣,讓人心情愉悅。<br> 傍晚時分,駕車回到了上寨鎮(zhèn)住宿的地方。雖然有些疲憊,但心中充滿了喜悅。我整理著白天拍攝的照片,回憶著在長城上的點點滴滴。 空中俯瞰茨字7、8號敵樓。 銅碌崖村老舊的房屋。 第二天清晨5點起床,簡單洗漱后出了酒店,望著漆黑一片的天空,先把車發(fā)動著,熱著車,把車玻璃的霜除掉后,便駕車前往銅碌崖。三十公里的路途,加上天黑,走了一個小時才到。坐在車里一直等到天色發(fā)亮后,才把無人機升空。<br> 晨曦初破,天際泛起了一抹絢爛的朝霞。那朝霞像是被神來之筆肆意揮灑,將東邊的天空染成了一片壯麗的畫卷。 朝霞映照在古老的茨字號敵樓之上,敵樓那飽經(jīng)滄桑的磚石墻面,被鍍上了一層夢幻的光澤。 木佛臺溝里的茨字9號敵樓。 原本冷峻而堅毅的輪廓,在這溫柔的霞光里,竟也多了幾分溫情與神秘。 斑駁的痕跡似在訴說著往昔的烽火歲月。 敵樓像是被披上了一層五彩的華裳,層層疊疊的翠色與霞光相互交織,朦朧中更顯巍峨壯觀。 朝霞映照在古老的茨字號敵樓之上,敵樓那飽經(jīng)滄桑的磚石墻面,被鍍上了一層夢幻的光澤。原本冷峻而堅毅的輪廓,在這溫柔的霞光里,竟也多了幾分溫情與神秘。斑駁的痕跡似在訴說著往昔的烽火歲月,如今卻與這絢爛的朝霞融為一體,仿佛歷史與現(xiàn)代、戰(zhàn)火與寧靜在此刻達成了奇妙的和解。<br> 被周圍的山巒、樹木包圍著的茨字九號敵樓。 無人機起飛到300米高度時,突然發(fā)現(xiàn)了被周圍的山巒、樹木包圍著的茨字九號敵樓,也沉浸在這朝霞的盛景之中。山峰像是被披上了一層五彩的華裳,層層疊疊的翠色與霞光相互交織,朦朧中更顯巍峨壯觀。樹木的枝葉在霞光里閃爍著晶瑩的光芒,微風拂過,沙沙作響,似在為這絕美的朝霞奏響一曲贊美的樂章。<br><br> 宛如一座見證歲月與自然奇跡的不朽豐碑。 深山里藏著的敵樓。 隨著時間的推移,朝霞的色彩愈發(fā)濃烈,整個世界仿佛都被這無盡的光輝所籠罩,銅碌崖茨字號敵樓屹立其間,宛如一座見證歲月與自然奇跡的不朽豐碑,靜靜凝視著這瞬息萬變卻又永恒美麗的朝霞盛景,讓每一個有幸目睹的人都不禁沉醉在這如夢如幻的景色之中,心靈被深深地震撼與滌蕩。 龍?zhí)脮? 拍攝了近一個半小時后,才把無人機收回,收拾好東西。從鐵角臺村拐進了通往潘鋪的土路。過了龍?zhí)脮搴?,路邊的河灘被譽為了龍?zhí)?,在那片寬闊的河灘之上,散布著無數(shù)被水沖刷而成的巨石,它們宛如一群沉默的巨獸,靜靜地訴說著歲月的傳奇。這些巨石形態(tài)各異,每一塊都像是大自然用它那鬼斧神工精心雕琢的藝術(shù)品。這些被水沖刷的巨石,以它們奇形怪狀的模樣,構(gòu)成了河灘上一道獨特而迷人的風景線,讓人在驚嘆大自然神奇創(chuàng)造力的同時,也不禁為這歲月沉淀下來的美而深深陶醉。 龍?zhí)丁? 河灘之上,散布著無數(shù)被水沖刷而成的巨石。 宛如一群沉默的巨獸,靜靜地訴說著歲月的傳奇。 山谷中,溪流潺潺流淌。 每一塊都像是大自然用它那鬼斧神工精心雕琢的藝術(shù)品。 去年進入潘鋪還是十月下旬與旭光兄一同來的。正趕上在修路,坑坑洼洼崎嶇難行。在通往潘鋪方向的道路全是砂石水溝路,硬硬的把轎車開成了越野車。而今年拐進去后,雙車道的柏油路面煥然一新,施工人員正在畫線。一路上,我看到了許多古老的村落和農(nóng)田。這些村落保存著傳統(tǒng)的建筑風格,讓人感受到了濃厚的鄉(xiāng)村氣息。 潘鋪村的老人在告我新修的道路給她們帶來的喜悅。 施工人員正在畫線。(山西的路,河北人給修) 雙車道的柏油路面煥然一新。 過了潘鋪村不到一公里,就到了茨字十一、十二、十三號敵樓。潘鋪的明長城更加寧靜,因為沒有游客。我獨自一人在敵樓上,感受著歷史的沉淀。這里的敵樓更加古老,雖然十二號敵樓已經(jīng)坍塌,只剩下半個基座,但依然能夠看出當年的雄偉氣勢。 秋影下的敵樓。 遠眺。 獨自一人在敵樓上,感受著歷史的沉淀。 從11號敵樓看出去的12號敵樓。 一覽三敵樓。 雖然十二號敵樓已經(jīng)坍塌,只剩下半個基座,但依然能夠看出當年的雄偉氣勢。 千瘡百孔的11號敵樓。 潘鋪三座敵樓全貌。 中午時分,從潘鋪出來,沿著新修的柏油路,直接出省進入到河北省的阜平縣境內(nèi)。 站在河北上教慶俯瞰潘鋪的三座敵樓。 順著太行山的S203省道,前往吳王口。沿著蜿蜒的山路前行,呼吸著帶有絲絲涼意和草木清香的空氣,仿佛心靈也被這純凈的秋色所滌蕩。太行山阜平縣吳王口的秋天,是大自然賦予人間的絕美景致,它寧靜而深邃,絢爛而多姿,讓人不禁沉醉在這無邊的秋韻之中,忘卻塵世的紛擾與喧囂。<br> 在吳王口的路口處,茨字十六、十七號敵樓宛如兩位歷史的守望者,靜靜矗立在歲月的長河之中。當秋色漸濃,這里便展開了一幅動人心弦的畫卷。 靜靜矗立的茨字十六敵樓。 半山之上不遠處的茨字十七號敵樓,它像是一位沉穩(wěn)的戰(zhàn)將,靜靜凝視著這片山川大地。 秋陽灑下金色的光輝,敵樓古老的磚石在陽光的輕撫下,泛出一種暖黃的色澤,仿佛被歲月賦予了一層神秘的濾鏡。那斑駁的墻體,承載著無數(shù)的歷史記憶,每一道裂痕、每一塊殘磚,都像是在低訴著往昔的烽火硝煙。茨字十六號敵樓身姿挺拔,雖歷經(jīng)風雨侵蝕,卻依舊傲然挺立在山腳下,它的輪廓在藍天的映襯下顯得格外堅毅。樓身周圍,野菊盛開,金黃的花朵星星點點地散布在草叢間,像是給古老的敵樓編織了一條絢麗的花環(huán),柔化了它的滄桑與冷峻。 茨字十七號敵樓的牌匾字跡還能看的清楚。 半山之上不遠處的茨字十七號敵樓與之遙相呼應,它像是一位沉穩(wěn)的戰(zhàn)將,靜靜凝視著這片山川大地。茨字十七號敵樓的牌匾字跡還能看的清楚。從十七號敵樓眺望,遠處的山巒層林盡染,楓葉如醉,紅得似火,燃燒在連綿的山峰之上,與天邊的云霞相互交融。山風呼嘯而過,吹過敵樓的箭窗,發(fā)出低沉的嗚咽聲,似是歷史的回聲,又像是秋風在講述著古老的故事。 山泉水穿洞而過。 泉水從山的另一面奔涌而出。 由于還要拍攝茨字十四、十五號敵樓,隨即離開了吳王口,繼續(xù)向著鄧家莊村前行。阜平太行山的秋天,山上的樹木紛紛換上了華麗的衣裳。楓葉如火一般燃燒,紅得熱烈而奔放,仿佛要將整個山林都點燃;銀杏樹葉則變成了金黃色,像是一把把精致的小扇子,在秋風中輕輕搖曳,扇走了夏日的暑氣,扇來了秋日的清涼;還有那松柏,依舊翠綠挺拔,為這多彩的秋景增添了一抹生機與沉穩(wěn)。各種顏色相互交織、錯落有致,構(gòu)成了一幅絕美的秋日山林圖。而腳下的山谷中,溪流潺潺流淌,溪水清澈見底,水底的石子和落葉都清晰可見。溪水在陽光的照耀下閃爍著粼粼波光,如同一條銀色的絲帶,蜿蜒穿過山谷,消失在遠方的秋色之中。<br> 聚龍洞奔涌的泉水。 過了鄧家莊村后,就進入了河谷之中,山里的道路全是砂石路,一邊是山巒,另一側(cè)則是深溝河谷,而且是只能通行一輛車。也不知走多遠才能出現(xiàn)一個可以會車的寬地。不到五公里的山路,走了半小時。終于看到了茨字十四、十五號敵樓。這也是第一次見到這兩座敵樓。 青羊溝里的兩座敵樓。 茨字十四號敵樓是位于關(guān)隘“青羊溝口”兩側(cè)山坡的兩座磚砌空心敵樓之一(另一座為茨字十五號敵樓),負責把守“青羊溝口”。據(jù)明劉效祖《四鎮(zhèn)三關(guān)志》中記載,如今的茨字十四、十五號敵樓被分為兩部分,彼時東側(cè)歸屬狼牙口管轄,西側(cè)歸屬茨溝營管轄。這里雖然只有山溝,但古道雄關(guān)和潺潺流水的搭配卻令人心曠神怡,難怪被崇禎年間的井陘兵備副使孔聞詩贊譽為“小蓬萊”。且在吳王口的茨字十六號敵樓的臺基條石上有刻字記載,“明崇禎甲戌,奴酋內(nèi)犯寇茨墻,我兵奮勇殲奴殆盡,奴拼死奪竹帛口而出。誠哉!我崗、我陵、我泉、我池矣!仲秋九日,井陘兵備道闕里 孔聞詩識 吳王口管總楊天受造”記錄了明朝末年后金入犯真保鎮(zhèn)邊界的一次戰(zhàn)事。若以上述史料記載為真,那么甲戌年(1634年)后金軍隊是從山西崞縣(今原平崞陽鎮(zhèn))、代縣一帶向東進攻,一路打到靈丘縣,最終從張家口萬全左衛(wèi)退出。需要說明的是,靈丘縣在茨溝營防線以北,也就是內(nèi)外長城之間。而“閏八月辛未,攻保定竹帛口,殺千總張修身,攻宣府萬全左衛(wèi),乃出塞?!闭f明后金軍隊一度試圖突破內(nèi)長城防線,繼續(xù)侵入華北腹地,但最終受限于戰(zhàn)力不足,抑或是茨溝營系列防線的高山密林過于難以攻破,最終選擇退兵。那么作為最終攔住侵略軍“內(nèi)犯”鐵蹄的茨溝營,自然要以退敵功臣自居,傲嬌一番。如此一來,這里基座條石上的刻字就能夠說得通,茨字十六號臺所記載的事件也大致屬實??磥?,這個號稱“小蓬萊”的深山幽谷曾經(jīng)確實發(fā)生過一場刻骨銘心的戰(zhàn)役。 河北省立的文保碑。 茨字十六號敵樓上雕刻的小蓬萊。 茨字14號敵樓。 俯瞰茨字14、15號敵樓。 在拍攝完茨字十四、十五號敵樓后,沿著河谷又繞回到了鐵角臺村,由于還在修路,橫跨下關(guān)河的大橋在進行最后的收尾施工,不能通行,只能下到河道里趟河而過,在詢問了施工人員后,才小心翼翼的駕車趟河而過??梢姶舜纬鲂?,我的小轎車立下了汗馬功勞??! 橫跨下關(guān)河的大橋在進行最后的收尾施工。 傍晚,我結(jié)束了在靈丘、阜平的探索之旅,原計劃只找尋四、五、六號敵樓的行程,大大超乎了原計劃的安排,遺憾是把五號敵樓給漏下了,留待下次繼續(xù)探尋吧,然后駕車返程。<br>兩天的時間里,我領(lǐng)略了靈丘、阜平明長城的壯麗與歷史的厚重。這次國慶兩日假期的長城之旅,是一次難忘的經(jīng)歷。我不僅欣賞了美麗的自然風光,還感受到了歷史的滄桑與厚重。靈丘、阜平的明長城是中華民族的瑰寶,它見證了無數(shù)的歷史變遷和戰(zhàn)爭烽火,承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內(nèi)涵。<br> 在這次探索旅行中,我也深刻地體會到了保護歷史文化遺產(chǎn)的重要性。長城是我們的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我們應該珍惜它、保護它,讓它能夠永遠地傳承下去。<br> 同時,這次旅行也讓我更加熱愛大自然。太行山脈的自然風光美麗如畫,讓人心曠神怡。我們應該保護好大自然,讓它能夠為我們提供更多的美麗風景和清新空氣。<br> 總之,這次探索長城之旅讓我收獲頗豐。我將永遠銘記這段美好的經(jīng)歷,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夠來到靈丘,欣賞明長城的壯麗風光,感受歷史的厚重與大自然的美麗。 雄偉的明長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