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我的老家在尤溪縣很偏遠的一個小山村,名叫彭溪。這個自然村的西北與下深洋、雙坑、井門、長林自然村相鄰,東南與文華、華陽、唐下自然村相靠,古稱廿一都。一條古道把這些村子串在一起,上可到閩清,下可抵永泰! </p><p class="ql-block"> 這條古道遺跡現(xiàn)存的遠處不知情況,近處的留下的也不多了,斷斷續(xù)續(xù)的,可貴的是我的老家村子里有一段則保留還好。</p><p class="ql-block"> 這條古道靠村子的這一段村里人都叫尺折嶺,道邊有十幾棵古樟樹,這是村子的風(fēng)水樹,遮天蔽日,走在樹下,香氣撲鼻。</p> <p class="ql-block"> 國家好政策落實了村村通后,原來這條外出的必經(jīng)之路也被冷落一邊了。人走多了便成路,人不走了,也很糟糕,雜草叢生不成路。還好村子里的鄉(xiāng)規(guī)民約沒有廢除,每年的農(nóng)歷七月十六日家家戶戶出勞力維修村道。并且輪流”做頭”,負責(zé)招集,同時還要準(zhǔn)備酒菜招待修路同村人?,F(xiàn)在已沒什么人走了,但雜草還是會定時劈的。</p><p class="ql-block"> 這條古道,光滑的石塊見證著過去幾百年間來來往往生意人和村里人外出謀生的足跡。</p> <p class="ql-block"> 我的老家就在這條古道邊。聽父親說,我爺爺就在這道邊開了一家醫(yī)藥為主的小店鋪,后來按國家政策實行公私合營就關(guān)閉了。我的記憶里,在我家老房子邊上有一家客棧,是一位鰥居老人經(jīng)營著。搭了幾個床鋪,方便來往客商,也收點小費,維持生計。這小客棧生意蠻好,后來還經(jīng)營了染布生意。這小客棧是我小時候常來玩耍的地方,特別是看生意人做麥芽糖時在柱子上打甩的神奇動作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p><p class="ql-block"> 老家這小村子歷史不算短,明朝中期老祖先就到這開荒種地,過著世外桃源簡單而安定生活。幾百年來人口高峰期有大五六百人。雖以農(nóng)耕為主,但從這條古道走出去的讀書人也不少,為官者歷朝有之。老祖先吳涵耀公就任過山東督糧道,在當(dāng)?shù)厮阌悬c名氣的了?,F(xiàn)如今,后輩們繼續(xù)傳承著勤奮讀書的好風(fēng)氣,莘莘學(xué)子從這條古道走出去的有很多了,各行各業(yè)都有人在。</p> <p class="ql-block"> 過去古道邊層層梯田,處處可見農(nóng)民繁忙勞動的身影。但是在當(dāng)時水稻產(chǎn)量低而糧食還是很短缺,農(nóng)民種地沒飯吃也是有的,寅吃卯糧是經(jīng)常的,青黃不接時家家都很困難。主食靠地瓜補充,在當(dāng)時條件下,有地瓜吃,有地瓜米充饑已是很不錯的了。那時的農(nóng)民手上沒有經(jīng)濟來源,有的連鹽巴買不起。我這個家庭在當(dāng)時算是可以的了,畢竟父親有份工資。但是糧食緊缺時,稻谷一擔(dān)也要二十多元。父親一個月的收入也緊夠買點稻谷和地瓜米,這還得從這條古道上走出去到永泰等地買回來的。小時候的吃地瓜和地瓜米是吃怕了。肚子沒油水,吃過沒一會兒肚子又餓了。大家的生活都一樣艱苦,小時的我并不覺得生活過得有多少艱辛和不快樂。</p> <p class="ql-block"> 這條古道是我的盼望之路。父親外出行醫(yī)常常是幾天回家一趟。小時候的我也在數(shù)日子啊,今天該是父親回家了,傍晚時分,站在家門口翹首望著那條的長長的古道,企盼著父親回家。他的回家常常有驚喜。會帶點豬肉、帶魚什么的,晚上可以改膳一下了,這對我是很有魅力的!</p><p class="ql-block"> 農(nóng)村醫(yī)生是雜家,什么病都要會看點。父親是家傳我祖父的一名中醫(yī),他的記憶特別好,中醫(yī)里的湯頭口訣朗朗上口。多年的實踐,他在當(dāng)?shù)匾菜闶敲t(yī)了。十里八鄉(xiāng)的人有病都會找他看看。小孩的病會看,婦女的病也會看。他的名氣再加他的為人也就名聲在外了。吃過晚飯,在客廳上父親講故事是我的最愛了。但常常有同村人過來看病人的打擾,這是我最討厭的了。但我父親老少無欺,一視同仁,細心地望聞問切后,小藥箱里有藥的就給點藥,沒帶藥的給個處方。看到一些實在拿不出藥費的同村人只好讓他賒欠,數(shù)額不多就干脆墊付了他們的醫(yī)藥費。閑下時父親會繼續(xù)講著他那裝滿腦子里的故事。博聞強記是他的特點,《三國演義》、《水滸傳》、《薛仁貴征東征西》等許多故事情節(jié)都能記清。我知道的單刀赴會、三打祝家莊、東征高句麗等就是那時從父親的故事里得知的?,F(xiàn)在回想,他講故事是很生動的,時不時地會吟誦幾首故事當(dāng)中的詩詞,還真了不起。</p> <p class="ql-block"> 吃地瓜吃多了也有營養(yǎng),也能長個。年齡換來了個子,也加入了同村人差不多同齡人的砍柴隊伍中。沿著古道走了幾公里外去砍柴火,有干的就撿干的,沒干的就砍生的。砍下的柴火捆一捆,靠肩膀扛著回來或挑回來的。一路說說笑笑,年齡大點的時不時地來幾句山歌。口渴了喝一口山邊泉水,肩膀酸痛了就放下柴火休息一下,一天一挑或兩挑,都不覺辛苦。</p><p class="ql-block"> 夏天,樟樹林里熱鬧的蟬鳴聲整個村子都能聽得到。那時家家戶戶煮飯燒的是柴火,山上的木柴已被砍光了,連小植物都不留。樟樹林下光溜溜,就像村里的公園,夏天就是小孩的乘涼好去處。在樹上棲息的貓頭鷹、烏鴉、喜鵲等經(jīng)常與我們同伴。</p><p class="ql-block"> 小客棧對面還有一家雜貨鋪,古道從當(dāng)中穿過,自然有街的樣子,很是熱鬧,過路客商沒入住客棧的也要在這歇一會兒。也村里人閑暇時的會聚的的地方。記的客棧門上方一幅標(biāo)語:“親教親、鄰教鄰、夫妻互識字、孩子教母親”記憶猶新。從這小街經(jīng)過的客商很多:有挑雜貨賣的、有糶大米的、有賣草鞋的、有賣瓷器的,形形色色。最佩服的是那些挑瓷器的、挑大缸的挑夫,靠一雙草鞋能安全地來回古道。雜貨鋪賣的生活必需品不多,但經(jīng)濟實惠。兩分錢可買一盒火柴,一盒香煙一毛多錢,兩毛多錢可打一斤醬油。父親經(jīng)常叫我去買香煙、打醬油什么的。最怕的是打醬油和買煤油了,那時稱子是一斤十六兩的,瓶子只能裝十二兩,父親??嘉屹I十二兩要多少錢的問題。機會好的時候,會拿父親給我留下的零錢或者拿家里的廢舊拖鞋、牙膏殼等找貨郎擔(dān)換點丁丁糖,與同伴們共同分享甜甜的味道。</p> <p class="ql-block"> 村子的古道邊有條小河,是小時候?qū)W游泳,抓魚摸螺的好地方。那時的小河是干凈的,河里有很多小魚小蝦。夏天的傍晚那小河就是我們玩耍的好去處了。</p><p class="ql-block"> 小時候不知道這條古道有多長,能走多遠。但眼前就是上上下下、崎嶇不平,路不好走,走得累。古道依舊,如今看,它不僅是外出謀生之道,也是信息溝通之道。我的老家這個村子還是叫彭溪,勤勞的村里人經(jīng)幾十年幾代人的奮斗,也帶來了一定的財富,居住條件有了徹底改善,不再是低矮老舊的瓦片屋了,替代的是鋼筋水泥的小洋房,城里人有的村里也有了。</p><p class="ql-block"> 一條古道承載著不同時代變遷的歷史,一條古道走出了不同時代人的精神面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