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 三、車覽漫記華盛頓</b><br> 美國有兩個華盛頓,一個叫華盛頓州(State of Washington),一個叫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qū)(Washington, D.C.)。前者相當于我國的一個省,在美國的西北部,北部與加拿大接壤,西部面臨太平洋;后者是美國的首都,位于美國東北部,東部面向大西洋。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qū)簡稱華盛頓或華府,是美國聯(lián)邦政府機關與各國大使館所在地,是美國的政治中心,同時,還是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美洲國家組織等國際組織與機構的所在地。<br> 華盛頓特區(qū)原是大西洋岸邊一個灌木叢生的沼澤地,原地名叫哥倫布,因美國南北方圍繞在何地建都產生爭執(zhí),1790年,美國首任總統(tǒng)華盛頓建議在南北交界的波托馬克河北側建設首都,經10年建設,于1800年建成,就在建成的前一年(1799年),華盛頓去世,于是將地名改為華盛頓。因這一片土地由美國國會直接管轄,不屬于任何一州,所以叫特區(qū)。一般語境下說的華盛頓,指的是作為首都的華盛頓,而不是指華盛頓州。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左側紅方塊是華盛頓州,右側橙色點是美國首都華盛頓</h3> <p class="ql-block"> 樹木較多是華盛頓一大特色。在城市中,有不少成片自然生長的樹林,即便樹木枯死也不清理,講究一個原生態(tài)。在去杜勒斯機場的高速兩側,有不少別墅就建在樹林中,環(huán)境絕對好。凡事有陰陽兩面,樹木太多,安全隱患也極大,一旦有火,絕難控制,特別是這草木枯敗的秋冬季節(jié)。當然,在這初冬時節(jié),樹木一片斑斕,給城市增色不少。街道上的落葉很厚,可見已有多天沒有清掃,是有意留的,還就是沒人打掃,不得而知,總之,與揚州城區(qū)的干凈沒法比。但是,無論是城市道路,還是高速公路,都比較平整,沒有多少顛簸感,這主要是因為道路中間沒有窨井,道路下水都在道路兩側。城市行道樹四周裸露著泥土,有愛心人士早晨在那投放鳥食,這一小塊土壤就是各種鳥以及小松鼠們的餐桌。從建筑物到人行道之間,是小花園,其地面也作了精心的處理,要么用中小顆粒的石子鋪面,要么用腐化后的松樹皮,這里是松鼠和鳥的游樂場。鳥和松鼠都不怕人,這是多年形成的一種人與動物之間的信任關系。城區(qū)單行道很多,原來的四車道,只有中間一條道單向通行,其兩邊是停車道,也是停車場,最外側與人行道相鄰的是自行車道。我們入住的酒店對面有一條街,其行道樹是銀杏,正是葉黃的時候。站在窗口,看著金黃的銀杏樹,心底涌起一股溫暖,因為揚州的市樹就是銀杏。從那些銀杏樹干判斷,樹齡至少100年以上。在去使館的路上,我還看到另一條銀杏大道和一些零星的銀杏樹,樹干也很粗,樹齡也不小。這些銀杏樹估計不是本地的銀杏,應該是后來移栽過來的,因為這個地方1790年才作為首都,之前只是一片沼澤地。</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華盛頓市中心的樹林</h3> <p class="ql-block"> 城市建筑物外通常沒有圍墻,但重要的政府機構,如白宮、財政部草坪外有鐵欄網,目光可進,但人不可進。出入口有警察把守。白宮南草坪停著一個大吊車,正在搭建平臺,據說是為老特就職做準備,四周有一人多高的鐵柵欄,安全應該更有保障。城市建筑物的招牌,非常簡潔,只有字母和數(shù)字,字母是名稱,數(shù)字是門牌號,沒有色彩艷麗、眼花繚亂的各式廣告牌,街頭略顯寡淡。路邊有掃碼電動滑板車,車把手之間是個手機放置盒,蘋果手機放在上面,可以充電。這種電動車數(shù)量非常有限,看到的最多的點不超過六輛。停放點不知道是不是指定位置的,但在路邊,經常會看到一輛或兩輛,估計是亂停亂放。</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街頭的電動滑板車</h3> <p class="ql-block"> 城市直飲水系統(tǒng)比較完善。學校、機場,城市道路旁,經??吹街憋嬎c(tap water),一按水就冒出來,張口就喝,早晨很多跑步騎車的,隨時喝水,這個系統(tǒng)對游客很友好,減少了帶茶杯的麻煩。嘴不碰出水口,不會帶來公共衛(wèi)生問題,除非惡意為之。</p><p class="ql-block"> 在街頭看到一位流浪漢,就在美國商務部大樓前的大道外側。地面上有個地下建筑的出風囗,出來的是暖氣(相對于這個季節(jié)的空氣而言),這位流浪漢在地面固定了一把傘,攏住熱氣,他就睡在傘下,裹著毯子,穿著襪子,鞋子丟在一邊,身體一動不動,什么膚色看不出來,是死是活也看不出來,任憑車水馬龍,人來人往。商務部離白宮不遠,僅四五百米,是華盛頓特區(qū)的中心地帶,但沒人管。在華盛頓紀念碑草坪一側的公共廁所里,有位老黑把門要錢,不給就罵罵咧咧,大家沒一個敢去。</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街頭的流浪者</h3> <p class="ql-block"> 夜晚的華盛頓昏暗且安靜。建筑的輪廓燈少,且照度低。只有華盛頓紀念碑在燈光的照射下,像一把寶劍,直插云天。網上搜了相關資料后才知道,其實并不像寶劍,更像中國的方锏,因為其橫截面是方的,內有電梯可到頂部,是俯瞰城市的至高點。相對于揚州的夜色而言,夜晚的華盛頓顯得昏暗許多?;璋档脑蛑饕袃蓚€,一個是路燈本就不夠亮,另一個是路邊店鋪門前沒有霓虹燈。街道上行人稀少,接站車從里根國際機場到賓館約25分鐘,看到的行人不超過20人。路上車子也很少,整個城市顯得很安靜。相對而言,早晨的華盛頓比晚上更有活力,有跑步的、騎車的、遛狗的,明顯比晚上人多。遛的狗都是大型犬,都有牽繩,但樹根那一塊地方,即鳥的餐桌那個范圍,立有告示牌,狗不能進。</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夜色里的華盛頓特區(qū)(車拍)</h3> <p class="ql-block"><b> 四、語言不通有妙招</b></p><p class="ql-block"><b> </b>不同地方的美國人說話,和中國人一樣有地方口音,特別是口語中有大量連音,長話真的很難理解,抓住幾個單詞已屬不易,全面理解有大問題。</p><p class="ql-block"> 我交流的主要方式是,關鍵詞+肢體語言。比如點餐。在華盛頓Lyli Hotel早餐廳,餐單比較復雜,一時無法選。先環(huán)顧四周,看他人吃的,然后手一指,再說the same,對方妙懂。在飛機上,我是B座,靠窗的A座是位去Bangkok(曼谷)的美國女孩。因飛過阿拉斯加和白令海,我想在幾個我認為有意義的點的上空拍幾張照片。第一次,我說:take photos ,by the window,手一指飛機舷窗,美女立馬推上擋光板。第二次以后,只要我手一指窗戶,她就拉起擋光板,讓出空間,讓我拍照。我也知道,這種表達,嚴重缺少尊重,所以,我拍完后少不了一句:thank you,再報以微笑。在Lyli酒店樓下練太極時,我請門衛(wèi)老黑幫我拍了幾張照片,也就一個詞,take photo,然后指指我。回來后,有人說我膽肥,其實,我當時心里也沒底,但是,我一想,這個老黑身材沒有變形,而且在使館區(qū)做門衛(wèi),應該是素質過硬的。事實也正如我所料。在明尼阿波利斯入境被檢查行李,執(zhí)法人員問:“Cash?”我回答:“No”??梢?,英語是語言,語言是交流工具,著重在表達,把意思傳達到位即可,中國式英語一直強調語法,我個人覺得有點本末倒置了。當然,從事對外工作的,另當別論,語法必須正確,表達必須準確。</p><p class="ql-block"> 單詞很重要。在飛機送餐時,我就遇到了難題??战銌栁页阅囊环N飯,重復了三次。我的大腦飛速運轉,但怎么也調不出那個音的意思,轉念一想,不管哪一個,反正都是吃的,于是,我重復了一個音,結果送上來的是一盒土豆泥,雖然不好吃,還特別的咸,但填填肚子沒問題。</p><p class="ql-block"> 一周時間,口語交流有提高,也學了些地道的英語表達,如stand clear。如果這詞出現(xiàn)在閱讀理解里,根據上下文,大體可以推理出來,若單獨拿出來問我,肯定不知道,其意是“站好了”。美國人似乎不吝嗇表揚,哪怕是萍水相逢的兩個陌生人。因為睡不著,我五點不到就下樓了,在賓館門口的人行道上練太極,只要經過的,都會報以微笑,然后說一句good。</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飛機自帶攝像頭里的加拿大北部冰原</h3> <p class="ql-block"><b> 五、苦中作樂坐飛機</b></p><p class="ql-block"><b> </b>上海浦東是出發(fā)點,韓國首爾是中轉站。去的時候,從首爾到明尼阿波利斯圣保羅機場是10041km,飛行11個半小時?;爻虝r,從華盛頓直飛首爾,11185km,飛行15個小時10分鐘。</p><p class="ql-block"> 去的時候,飛機直接橫跨太平洋,在加拿大溫哥華與美國西雅圖之間進入美國華盛頓州?;爻痰娘w行路線不同于去的路線,從華盛頓特區(qū)起飛后向西北,從美國的布法羅進入加拿大,經過多倫多后一直向西北飛,從加拿大Old Crow(舊克羅)進入美國阿拉斯加半島,從半島的Nome(諾姆)地區(qū)進入白令海。然后向西南飛,穿過阿留申群島,沿堪察加半島海岸線東側一直向南到日本東,在青森縣與東京之間折向西,最后飛到仁川。</p><p class="ql-block"> 坐十幾個小時的飛機,用熬來說并不過分。飛機所有擋光板都關著,不知晨昏,醒時是坐著,睡時也坐著,對我這個“老腰精”來說,絕對是個考驗。去的時候,每個座位都發(fā)了一次性拖鞋。結果,下機時才發(fā)現(xiàn),腳腫得厲害,皮鞋居然穿不上,主要是長時間坐著不運動?;爻虝r有了經驗,過段時間起來走走,走到機尾,扎扎馬步站站樁,扭扭脖子轉轉腰,結果好很多,只是苦了我旁邊的那個韓國小帥哥。</p><p class="ql-block"> 因坐在中間,無法通過舷窗拍照片,我開始研究顯示屏上的“我的旅程”。這是一款三維顯示軟件,可以適時看飛機位置,最讓我激動的是,還可通過機身攝像頭適時看到飛機前方和下方的地形地貌。我在下方視頻與地圖之間來回切換,補當年世界地理的短板。遺憾的是,向下的攝像頭好像結了冰,中間部分不是很清楚。當然,我也沒放棄通過舷窗拍地面的想法,因不坐在窗口位置,只能打擾靠窗的美女。當然,我還是講究技巧的,一是選點拍,二是一次多拍幾張,盡可能減少打擾美女的次數(shù)。長途客機,有一點好,有大量的電影可看,以美片韓片為主??蓡栴}是,小屏就在前排椅背上,離得太近,對老花眼來說,并不友好,看的時間一長,頭昏腦脹??傊?,長時間坐飛機的感受并不美妙。</p><p class="ql-block"> 全文完。</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換個角度看地球(白令海峽)</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入住的Lyli酒店</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從房間看街道</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Lyli酒店餐廳,有日式風</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Lyli酒店隔壁好像是格林那達使館</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Lyli酒店早餐</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車拍不知名字的塑像</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遠眺中國城牌坊</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美國國會山</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街頭的直飲水</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車拍杜勒斯國際機場</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杜勒斯國際機場大廳</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機場內叫買的小掛件</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窗拍阿拉斯加冰原</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窗拍阿拉斯加冰原</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窗拍白令海峽</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杜勒斯機場內看到五星紅旗與香港特區(qū)區(qū)旗</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