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編輯/德櫻賀娃</p><p class="ql-block">插圖/網(wǎng)絡</p><p class="ql-block">音樂/網(wǎng)絡</p> <p class="ql-block"> 遠古時期,原始人依山傍水,在山涯下,搬來幾塊山石做爐灶,支起幾根木棍作烤架,然后鉆木取火,點燃枯枝敗葉,為的就是解決好“三餐”的爐灶;然后再在山洞里,尋找一塊稍微平坦的地方,鋪上樹葉雜草,幾個人擠在一起抱團取暖,求得“一宿”的臥塌;自然而然,這就成了一個隨時可以更換地址和人員,但又確實可以遮風擋雨的最原始的“家”。</p> <p class="ql-block"> 經(jīng)歷數(shù)萬年后,人們懂得了刀耕火種和馴養(yǎng)禽畜,住地也相對慢慢地固定,食物也較豐富了,于是就有了些閑工夫造起了石片壘墻,茅草蓋頂?shù)脑挤孔印?lt;/p><p class="ql-block"> 男人上山狩獵,女人墾荒種地,分工合作,取長補短,交流感情,一旦情投意合,倆情相悅,便出雙入對,纏綿床第,互敬互愛,繁衍后代,組合成了新的一家。</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歷史的長河流經(jīng)數(shù)萬年后,終于把人們帶到了上可“九天攬月”,下可“五洋捉鱉”的“網(wǎng)絡信息時代”。但是“家”,始終是構(gòu)成人類社會最重要的組成部分。</p><p class="ql-block"> 咱們國家地域遼闊,民族眾多(56 個)居住環(huán)境各不相同,西北地區(qū)人們喜歡住冬暖夏涼的窯洞;內(nèi)蒙新疆的牧民喜歡容易搬遷和移動的氈房;以前的客家人為防匪盜愛住圍籠屋。</p><p class="ql-block"> 不管住那里,都有各自的一個家。</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在眾多的家庭中,有早出晚歸的農(nóng)家兄弟;有朝九晚五的上班一族;有日理萬機的領(lǐng)導干部;也有忙于實驗的科研人員。</p><p class="ql-block"> 幾乎每個人都擁有一個屬于自己的家,人少的起碼是“單身貴族”;人多的可能就是“五世同堂”了。每個家庭不管人多人少,大家都希望家人們,過得舒心愜意,安樂吉祥!</p> <p class="ql-block"> 東拉西扯一大堆,目的就是一個字:家。我國的大文豪巴金在上世紀初就寫過一篇著名的長篇小說《家》;某年的“春晚”,臺灣女歌手潘美辰,也曾唱過一首紅遍全國的《我想有個家》。</p><p class="ql-block"> 綜上所述,科學地證明“家”對于人們和社會的重要作用。但愿我們都能很好地,精心地建設(shè)和經(jīng)營好自己的家。讓我們的小家過得更溫馨,更幸福!讓我們的國家變得更強大,更燦爛,更輝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