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午后,星星點點地下著小雨,草木愈發(fā)蔥蘢。在敔山灣實驗學校操場旁,我看到了這朵蒲公英,從容自如地長著,很舒服。這讓我想起早晨在八年級(3)班聽孟亞娟老師的語文課,那個脫口而出二郎神化作“多毛長足泥蜂”的男孩子。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這個物種本來是沒有的。孟老師讓同學們在學習完《小圣施威降大圣》之后,根據(jù)課文內(nèi)容,展開想象,模擬二圣斗法進行現(xiàn)場創(chuàng)作。指定大圣是變身大象的,交流分享時有的同學讓小圣變成老鼠,有的讓變成花豹,老師不經(jīng)意間叫起他,他一下子叫出這么個東西。大家笑了,老師也笑了,又追問了一遍才笑著說,這是你自創(chuàng)的品種啊?他點了點頭,繼續(xù)讀下去:</p><p class="ql-block"> 大圣道:“既然變成小物無果,不妨變個大象,看他如何應對?”急在水邊變作一頭大象。真君趕到,見一頭大象在河邊飲水,道:“這中原大地怎會有象?定是那潑猴變的!”二郎即施法術,變作一只多毛長足泥蜂,撲入象鼻中。大圣只覺著鼻子癢得難受,料是小圣變化,急忙現(xiàn)了原身,且戰(zhàn)且退。</p><p class="ql-block"> 這是多么好的文字!這語氣語調(diào),這心理描寫,這文白參半,這“無果”“即施法術”“定是那潑猴”“撲入”“現(xiàn)了原身,且戰(zhàn)且退”……即使放入原著中也沒有違和感??!老師的情境設置、文本解讀、課堂生成,生成了學生絕妙的生成!就像是蒲公英,舒展開來,于自然中煥發(fā)勃然生機。特別是這“多毛長足泥蜂”,惟妙惟肖活靈活現(xiàn),雖然沒有一字描摹,可只是這名取的就似乎這蜂立于眼前。</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2022版《新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對情境教學提出了“注重培養(yǎng)學生在真實情境中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的明確要求,而這節(jié)課反饋呈現(xiàn)的無疑是課堂中真實發(fā)生了的深度學習。從核心素養(yǎng)層面,無論是語言運用還是思維能力、審美創(chuàng)造都體現(xiàn)出“吾文山水”對敔山灣實驗學校師生素養(yǎng)的文化潤澤。敔山灣的課堂是樸素的,沒有新穎別致的課件,也沒有妙語連珠的講解,但凸顯的是面向“學生成長”“教師提升”發(fā)展方向的學生的學與教師的教,凸顯課堂教學轉(zhuǎn)型中教師發(fā)展與學生成長的獲得感。繆靜波、梁燁敏老師“《水滸》人物之魯智深”教會學生從朋友不同時期不同態(tài)度去認識魯智深;郝瑜老師“《水滸》人物之楊志”教給學生按人物名字的深意去勾連人生經(jīng)歷,如“楊志難揚志”;劉天華老師“《水滸》人物之宋江”教給學生以人物為中心找到章節(jié)回目,然后以思維導圖形式梳理主要事件,繼而立體全面地認識宋江。他們都是在教授學生學習策略方法,讓學生在團體中學習、交流和解決問題,實現(xiàn)以學為本,突出學生主體、學習中心地位。這樣的課堂或許不夠“熱鬧”“華麗”,但比起被課件綁架了的課堂,毫無疑問卻是最見功力的。</p> <p class="ql-block"> 課間有幸旁聽語文組評課,老師們和上課時的“少言”截然相反。站在樓道里,幾位老師各抒己見百家爭鳴,從結構框架到情境設置,聚焦目標、問題、路徑三要素,突出“目標導航,問題導學,路徑導引”,樸素而真實地展開教研。旁邊穿梭而過的是剛才聽課的學生,他們見怪不怪;到另一個班級,依然意猶未盡,聚在講臺前磨課,規(guī)避上節(jié)課的缺陷,優(yōu)化本節(jié)課的設計。同樣,教室里的學生似乎也習以為常,大家都自然而然。</p> <p class="ql-block"> 我想起剛進校門看到敔山灣實驗學校的辦學理念:師法自然,合群樂思,知行合一。自然是最本真的狀態(tài),學校教師遵循學生自然成長規(guī)律教書育人,學生在自然的狀態(tài)下自由成長,就像操場邊那朵蒲公英,自然是它最好的樣子。正如敔山灣實驗學校校訓“執(zhí)兩用中”,摘錄之以自勵:在與人處事上、教育教學上,要戒其“過”,勉其“不及”,追求“能根據(jù)客觀規(guī)律而做到適當?shù)某潭?,達到最佳的預期效果”。我相信,路雖遠,行則將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