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一、歙縣</p><p class="ql-block">歙縣古名歙州,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秦朝置縣,宋設(shè)徽州府,府縣同城1400年,是古徽州的政治、經(jīng)濟(jì)、文化中心。1986年被國務(wù)院命名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是中國保存最完好的四大古城之一,還是古徽州府治所在地、徽文化的主要發(fā)祥地,也是徽商、徽菜的主要發(fā)源地。素有“東南鄒魯、徽商故里”“文物之?!薄俺讨旃世铩薄岸Y儀之邦”等美稱。</p><p class="ql-block">歙縣是文房四寶之徽墨、歙硯的主要產(chǎn)地,境內(nèi)“古建三絕”中的古牌坊、古祠堂、古民居遍布,有“中國牌坊第一縣”之稱。擁有徽州古城、棠樾牌坊群·鮑家花園2個國家5A級景區(qū),新安江山水畫廊、雄村2個國家4A級景區(qū)</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歙縣北側(cè)是黃山,黃山正好位于歙縣的最北端。從黃山南路的湯口鎮(zhèn)一路南下大約走上30km。在漣源疊嶂的山區(qū)之間多出一段狹長如紡錘的盆地,盆地的中央地帶坐落著一個叫做吳坎的古樸小鎮(zhèn)。</p><p class="ql-block">呈坎是安徽古老的村落,四面環(huán)山,中間有條S形小溪,成八卦狀。保存完好,它崛起于宋,鼎盛于明清,徽派古建筑星羅棋布。三街99巷似迷宮,沿著標(biāo)記前行不會錯??邕^呈坎此生無坎!</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二、婺源縣</p><p class="ql-block">婺源縣以舊縣治清華“地近婺水之源”而得名。西周前屬“揚(yáng)州之域”。周顯王十四年(前355年)楚滅越后,劃入楚國版圖,直至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年)楚國滅亡。唐開元二十八年(740年)建縣,古屬徽州府。1912年,裁府(徽州府)留縣,婺源縣直隸安徽省。1949年5月1日,婺源解放,復(fù)由安徽劃歸江西,先后屬樂平、浮梁專區(qū)[8]。自唐至清,婺源縣共出進(jìn)士552人,孕育了南宋理學(xué)家朱熹、中國鐵路之父詹天佑和現(xiàn)代武俠小說作家金庸等文化名人。</p><p class="ql-block">婺源縣有中國傳統(tǒng)村落28個、中國歷史文化名村8個、古建筑4100余幢,是徽派建筑大觀園?;談?、儺舞、徽州“三雕”(木雕、磚雕、石雕)以及歙硯、婺源綠茶等被列為國家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婺源縣是全國唯一一個以整個縣命名的國家3A級旅游景區(qū),共有江灣景區(qū)1個國家5A級景區(qū),擁有大鄣山臥龍谷景區(qū)、靈巖洞、文公山等14個4A級景區(q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