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深圳觀展之旅:地鐵口附近邂逅《敦煌》、《極地》、《人工智能展》</b></p> <p class="ql-block"><b>深圳觀展之旅:地鐵口附近邂逅《敦煌》、《極地》、《人工智能展》</b></p><p class="ql-block"><b> 胡家鈞/文</b></p> <p class="ql-block"> 深圳的秋雨,在“小雪”前夕悄然停歇,仿佛是為了迎接我們這一場充滿期待的觀展之行。在兒子的陪伴下,我與老伴開啟了便捷的地鐵口附近觀展之旅。 </p><p class="ql-block"> 首站抵達深圳當(dāng)代藝術(shù)與城市規(guī)劃館,自少年宮地鐵站 A2 出口,踏入了《敦煌》展。</p><p class="ql-block"> 此展恰似一條紐帶,將敦煌美學(xué)與大灣區(qū)緊密相連。憶起八年前親赴敦煌,那莫高窟“千佛洞”的震撼仍歷歷在目。如今在此與復(fù)制洞窟及壁畫重逢,往昔的驚嘆之感再度涌上心頭。</p> <p class="ql-block"> 1:1 復(fù)制的洞窟與彩塑精美絕倫,伸手可觸;數(shù)字化還原的壁畫,無論是第320窟的四飛天,還是都督府人禮佛等經(jīng)典,皆一一呈現(xiàn),更有藏經(jīng)洞出土文獻復(fù)制品。借助數(shù)字技術(shù),莫高窟的神韻仿若穿越千里,讓我們有幸得見平日難窺的藝術(shù)瑰寶。</p> <p class="ql-block"> 隨后來到同館另一側(cè),《中國極地考察 40 周年成就展》令人目不暇接。極地考察保障設(shè)施、科研裝備、珍貴標本與歷史見證物匯聚一堂。</p><p class="ql-block"> 中心展臺上,“雪龍”號、“雪龍 2”號考察船模型與長城站、中山站模型相映生輝,“向陽紅 10 號”等昔日科考船模型亦默默訴說著往昔的榮耀。南極冰芯晶瑩剔透,仿若時間的密語者,蘊藏著古氣候的密碼;南極隕石色彩斑斕,恰似宇宙的使者,悄然透露著億萬年前的神秘;冰浮標上那留下的北極熊爪印缺口,仿佛讓人瞬間看到這種大型動物的兇猛與俏皮。</p> <p class="ql-block"> 午餐后,我們漫步至不遠處的關(guān)山月美術(shù)館(少年宮地鐵站 F2 出口附近),走進《人工智能展》——“新未來——人工智能時代的詩與思”。這是深圳“藝術(shù) + 科技”的前沿探索。展覽融合多元藝術(shù)形式,數(shù)字、人工智能與互動藝術(shù)相互交融,構(gòu)建出一個魔幻而充滿未來感的空間。</p><p class="ql-block"> 11 件代表性作品宛如 11 道謎題,探究著人類、技術(shù)與機器間的微妙關(guān)聯(lián)?!豆收箱秩尽纺M數(shù)字故障,《只有云知道》引發(fā)對數(shù)據(jù)世界觀的思考。雖作品高深,我們?nèi)耘奈淖纸榻B中探尋其背后深意,感受著深圳這座創(chuàng)新之城對未來的無限憧憬與活力。</p> <p class="ql-block"> 這三個展覽中,要數(shù)《敦煌》展的觀眾最為眾多,其中大多是中老年人,也不乏旅游團的游客,甚至還能看到身著校服的學(xué)生身影。</p> <p class="ql-block">(2024年11月21日下午寫于深圳,次日制作美篇)</p> <p class="ql-block">△上3圖為筆者2016年旅游大西北時在敦煌的留影</p> <p class="ql-block">注:照片、視頻系筆者兒子手機所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