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今天從萬榮縣出發(fā),至運城市鹽湖區(qū),騎行距離113公里,游覽祭祀谷神的稷王廟和祭祀土神的后土廟。</p><p class="ql-block"> 萬榮縣因“萬泉涌動、榮光冪河”得名,寓意“萬象爭榮”。</p><p class="ql-block"> 黃河、汾河在這里交匯,河?xùn)|文化從這里孕育而出。</p><p class="ql-block"> 萬榮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孕育出眾多歷史名人,我們熟知的有:兩為秦相的張儀,寫下千古名篇《滕王閣序》的王勃,和平解放北京的功臣傅作義…</p> <p class="ql-block"> 昨天在稷山縣看過稷王廟,今天去萬榮縣再看稷王廟。此稷王廟非彼稷王廟。</p><p class="ql-block"> 萬榮稷王廟是2001年第五批國保單位。</p><p class="ql-block"> 兩座稷王廟,都是為紀(jì)念后稷而建廟。二者各有其獨特的歷史背景和文化價值。</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古人將祭祀和戰(zhàn)爭看成是兩件最重要的事情。</p><p class="ql-block"> 因此有“國之大事,在祀與戎”之說。而祭祀的對象就是“社稷”。</p><p class="ql-block"> “社”是土地神,也稱大地之母,“稷”是谷神后稷,從先秦開始,社稷就是國家的同義詞,可見人們對土地神和谷神的敬仰程度。</p> <p class="ql-block"> 萬榮稷王廟離縣城不遠(yuǎn),到達(dá)的時候才清晨七點多一點,望著緊閉的廟門也知道自己今天來的是有點太早了。</p><p class="ql-block"> 閉門羹吃了幾回后心里蒙有陰影,幸運的是守廟大爺正好在廟里并給我開了門,同樣是國保單位,差距怎么就這么大呢?</p><p class="ql-block"> 稷王廟免門票,只需登記一下即可。</p> <p class="ql-block"> 萬榮稷王廟始建于北宋,并在元代重修,現(xiàn)存建筑只有正殿和戲臺,配殿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被毀。</p> <p class="ql-block"> 天朗氣清,惠風(fēng)和暢,穿過戲臺一座廡殿頂大殿赫然在目, 一時間仿佛穿越時空隧道,回到千年前的輝煌歲月。</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稷王廟正殿是我國現(xiàn)存唯一一座宋代單檐廡殿頂建筑,屋頂山面收坡平緩且悠長,接近兩間屋距離的側(cè)脊使正脊很短 ,藍(lán)天之下,整個屋頂猶如振翅欲飛的大鵬。</p> <p class="ql-block"> 2001年稷王廟被列為第五批國保單位時公布年代為“金”,2011年北大考古隊在對大殿數(shù)字化測繪時發(fā)現(xiàn)大殿前沿一根坊木上有淡淡的墨書題字“天圣元年”(1023年),隨后進(jìn)行的碳十四檢測也確認(rèn)大殿木構(gòu)建筑年代不晚于1023年。</p><p class="ql-block"> 至此,萬榮稷王廟大殿正式被確立為宋代木構(gòu)建筑且是我國目前發(fā)現(xiàn)的唯一一座宋代單檐廡殿頂木構(gòu)建筑。</p> <p class="ql-block"> 中國古建筑屋頂結(jié)構(gòu)有著明確的分類,廡殿頂是最高級別,只有皇家才能使用,例如故宮太和殿,孔廟大成殿這一類的建筑。</p><p class="ql-block"> 萬榮稷王廟大殿使用了皇家規(guī)制的屋頂結(jié)構(gòu),由此可見古人對農(nóng)耕始祖后稷的敬畏和尊重。</p> <p class="ql-block"> 梁思成、林徽因當(dāng)年根據(jù)《營造法式》一書的記述三次來山西考察,始終未能尋找到稷王廟,無緣與書中記錄的宋代廡殿頂建筑遺存一見,以至于遺憾終身。</p><p class="ql-block"> 《營造法式》一書誕生于北宋1103年,稷王廟大殿比它早80年。</p> <p class="ql-block"> 斗拱上彩畫依稀可見。</p> <p class="ql-block"> 大殿內(nèi)建筑形制比較奇特,沒有通常建筑中用來承重的通長大梁,因此被稱為“無梁殿”。</p> <p class="ql-block"> 守廟大爺提醒我屋頂鴟吻是全龍造型,罕見。</p> <p class="ql-block"> 正殿前有一根彩色盤龍石柱。</p><p class="ql-block"> 石柱后面是守廟大爺在焚香準(zhǔn)備敬神。</p> <p class="ql-block"> 歷代重修稷王廟的碑文。</p> <p class="ql-block"> 稷王廟原有大鐘在1958年被大煉鋼鐵,建設(shè)新中國了。</p><p class="ql-block"> 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是宋宣和四年(1122年)大鐘,因原址普照寺鐘樓1942年被日寇摧毀, 一直被棄置于普照寺院內(nèi),2001年經(jīng)文物部門協(xié)調(diào)后移置于此。</p><p class="ql-block"> 在這里游客可以隨意敲響大鐘。</p> <p class="ql-block"> 大鐘上有明確的年代銘文。</p> <p class="ql-block"> 戲臺創(chuàng)建于元志元八年(1271年)?,F(xiàn)存建筑為民國十年時期依原樣重建。</p> <p class="ql-block"> 戲臺的精美雕花</p> <p class="ql-block"> 參觀完畢,大爺邀請我喝茶。</p><p class="ql-block"> 老人家精神矍鑠,收拾的也是干凈利落,絲毫看不出已經(jīng)八十高齡有余,老人家早年在東北的齊齊哈爾做生意,是走南闖北見多識廣的人,難怪大爺說話方言不是很重,我基本上都聽得懂。同坐的另一位老人家說話純純方言,我調(diào)動全身細(xì)胞也還是一句都沒聽懂 。</p><p class="ql-block"> 走出家門的另一個樂趣就是可以和不同的人交流 ,好多人都不知道或者不了解我的家鄉(xiāng)—丹東,每逢這種情況我都會說說抗美援朝,再講講對岸可愛的鄰居。</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交談中大爺說起一件令他郁悶的事情:前幾天的一個晚上,大概六、七點鐘吧,有游客遠(yuǎn)道而來打電話想進(jìn)廟參觀,大爺從家趕來開門迎客,游客過意不去非要對大爺表示表示,大爺推辭再三說那就抽顆煙吧,游客也很敞亮,買了一盒煙送給大爺,本來是皆大歡喜的事情,誰成想第二天送煙的事情被游客發(fā)到網(wǎng)上,變成了大爺索要,這件事情讓大爺郁悶至極,幾天都無法釋懷。</span></p> <p class="ql-block"> 游覽過祭祀谷神的稷王廟,下一站去看看祭祀土神的后土祠。</p> <p class="ql-block"> 萬榮后土廟,又稱萬榮后土祠,古稱汾陰后土祠,西、北兩面緊臨黃河、汾河。是1996年第四批國保單位。</p><p class="ql-block"> 萬榮后土祠是我國最早的后土發(fā)祥地,也是歷代皇帝祭地次數(shù)最多,規(guī)模最大,級別最高的皇家廟宇。門票二十元。</p> <p class="ql-block"> 后土圣母是中華最古之祖,土地最尊之神。</p><p class="ql-block"> 后土祠被世人贊譽為“天下地神之宗,海內(nèi)祠廟之冠”。</p><p class="ql-block"> 它是北京天壇之源,作為華夏根祖文化的源頭,有其深邃的歷史文化內(nèi)涵。</p><p class="ql-block"> 從軒轅黃帝掃土祭壇開始,由漢至宋的漢武帝、唐玄宗、 宋真宗等九位皇帝共24次在此祭祀后土。</p><p class="ql-block"> 明成祖朱棣將祭祀后土的儀式遷至北京天壇,后土祠變成民間祭祀的廟宇。</p><p class="ql-block"> 后土祠的原址在汾陰脽(sui)上,從明至清,黃河河道三次決口,后土祠三次被沖毀,三次重建。</p><p class="ql-block"> 萬榮后土祠被一次次重建,現(xiàn)存東、西配殿的一些石柱、獻(xiàn)殿和碑亭陳列的石碑,都是水災(zāi)時被沖斷、重建時被當(dāng)?shù)厝藦膹U墟中挖出來、拼接后重新立在后土祠中的,石柱、石碑上長長的裂痕是中華民族不屈精神的寫照。</p><p class="ql-block"> 清同治九年(1870年),后土祠再次移建于廟前村北的高崖上,一直留存至今,已有150多年的歷史。</p> <p class="ql-block"> 后土祠山門,元代建造。</p><p class="ql-block"> 山門背面稱過街亭也叫儒家戲臺。</p> <p class="ql-block"> 樓上粉墨登場樓下過客匆匆。</p> <p class="ql-block"> 佛家戲臺、道家戲臺形成雙聯(lián)戲臺。</p> <p class="ql-block"> 三座戲臺組成罕見的“品”字格局,為全國獨例。</p><p class="ql-block"> 三座戲臺分別代表儒、釋、道三家,同時也象征著秦、晉、豫三省。</p><p class="ql-block"> 每年廟會,同一本戲,同時用蒲劇,秦腔、豫劇三種曲目來唱,同臺打擂,熱鬧非凡 ,也令觀眾大飽眼福。</p> <p class="ql-block"> 蕭薔碑</p><p class="ql-block"> 宋真宗趙桓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來此祭祀,親撰并書丹《汾陰二圣配饗之銘》碑。遒勁有力的字跡,述說千年故事,是書法藝術(shù)與歷史記憶的雙重瑰寶。</p><p class="ql-block"> 中國古代由皇帝書丹的碑刻并不多見,因而此碑是中國古代名碑之一。</p> <p class="ql-block"> 木雕,磚雕,石雕是后土祠建筑三絕。</p> <p class="ql-block"> 獻(xiàn)殿</p><p class="ql-block"> 獻(xiàn)殿有四個門洞和二十四根柱子,代表一年四季和二十四節(jié)氣。</p> <p class="ql-block"> 正殿與獻(xiàn)殿間距小,只能給正殿拍個側(cè)身照</p> <p class="ql-block"> 穿過兩殿的屋檐看藍(lán)天白云。</p> <p class="ql-block"> 獻(xiàn)殿、正殿的雕刻是清代后期晉南古建筑雕刻的代表。</p> <p class="ql-block"> 透雕手法雕刻的人物花鳥故事。生動形象,栩栩如生。</p> <p class="ql-block"> 柱礎(chǔ)石上的神態(tài)各異的獅子和舞伎。</p> <p class="ql-block"> 秋風(fēng)樓,位于后土祠的最北端,憑河而立,崇峻壯麗。 </p><p class="ql-block"> 秋風(fēng)樓因樓上三層藏有元至元八年(1271年)鐫刻漢武帝《秋風(fēng)辭》碑而得名。</p><p class="ql-block"> 漢武帝劉徹東岳封禪,汾陰祀土,一生曾六次祭祀后土。</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公元前113年,漢武帝率領(lǐng)群臣到河?xùn)|郡汾陰縣祭祀后土,時值秋風(fēng)蕭颯,鴻雁南歸,寫下了充滿悲壯與惆悵的《秋風(fēng)辭》——秋風(fēng)起兮白云飛,草木黃落兮雁南歸…少壯幾時兮奈老何!</p> <p class="ql-block"> 秋風(fēng)樓坐落在高臺之上,樓身分三層,磚木結(jié)構(gòu),十字歇山頂,高32.6米。</p><p class="ql-block"> 秋風(fēng)樓其實還是一座城門,著名的“張儀古道”貫穿其下,門洞東邊匾額曰“瞻魯”,西邊匾額曰“望秦”。</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戰(zhàn)國時期助秦統(tǒng)一六國的名相張儀就是經(jīng)此路入秦,故稱“張儀古道”。</p><p class="ql-block"> 漢元帝竟寧元年(公元前33年),王昭君奉命和親,經(jīng)張儀古道,遠(yuǎn)走塞外。</p><p class="ql-block"> 1937年朱德、鄧小平等率領(lǐng)八路軍三大主力部隊東渡黃河,沿張儀古道步行至侯馬北上太行。</p><p class="ql-block"> 千百年來,不同時空交錯下的人們在同一個地方上演著不同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秋風(fēng)樓斗拱密結(jié),造型古樸,飛檐如翼,凌空欲騰。</p><p class="ql-block"> 秋風(fēng)樓的每一根木、每一塊磚、<span style="font-size:18px;">每一處雕刻,都凝結(jié)著建造者的匠心。</span></p> <p class="ql-block"> 看到秋風(fēng)樓就想起飛云樓,同在萬榮,同是名樓,飛云樓以其精湛的木作技藝聞名于世,秋風(fēng)樓則以厚重的歷史和著名的《秋風(fēng)詞》碑揚名天下。</p> <p class="ql-block"> 從后土祠出來已是下午時分 ,還有七十公里的路程。</p><p class="ql-block"> 途徑榮河鎮(zhèn)看見鎮(zhèn)上一隅有一個招牌 ,“好吃運城,萬榮味道”大賽一等獎,是一個燒餅的夫妻攤。</p><p class="ql-block"> 品嘗之后覺得這個一等獎確是名至實歸,油酥餅外皮酥脆,層層分明,咬一口滿口留香,只是涼粉饸饹面口感寡淡,不太符合我的胃口。</p> <p class="ql-block"> 酥餅是煤火爐烤制作,趁熱吃特別美味。</p> <p class="ql-block"> 現(xiàn)在正是收獲的季節(jié),非機(jī)動車道變成了農(nóng)民的苞谷晾曬場。</p><p class="ql-block"> 沿著這條大道很快到達(dá)運城市區(q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