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瑯琊山古稱摩陀嶺,后因東晉瑯琊王避難于此,改稱“瑯琊山”。系大別山向東延伸的余脈,這里自然風光秀美,人文景觀豐富,集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于一體,自古有“皖東第一名勝”之贊譽,成為歷代達官顯宦、文人名士旅游雅聚之地,是我國二十四座文化名山之一。</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瑯琊山位于安徽省滁州市西南,城山相接。山間丘壑林泉、寺宇、亭臺、古道、古關隘均以其清幽淡雅而得天獨厚。境內(nèi)古樹名木遍布古建筑群周圍,瑯琊溪水淙淙流淌,山泉散布林間。滁州瑯琊山的名氣完全得益于歐陽修的那篇古文觀止《醉翁亭記》,“環(huán)滁皆山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本瓦@么幾句,足以讓滁州讓瑯琊山讓醉翁亭千古留名。 </p> <p class="ql-block"> 我一直想去滁州一睹瑯琊山的風采。7月3日早上,我們來到瑯琊山,山道邊瑯琊溪深溝中發(fā)出潺潺流淌水聲,“深秀湖”三面環(huán)山,景色秀麗,湖水清澈透底,湖面建有湖心亭和九曲湖心橋,湖對面則是一座飛檐翹角的三間水榭,近處波光粼粼,遠處翠峰疊嶂。</p> <p class="ql-block"> 由于昨晚上下了一夜雨,路面有點濕,山上還籠罩著薄霧,看不清整座山的全貌。此時的山頂朦朦朧朧,好似披著一件薄紗,很美麗。行走在古樹參天的山林間,耳邊不斷響起宛轉(zhuǎn)悠揚的鳥鳴聲和流水聲。行至半山腰時,我們看到 “醉翁亭”</p> <p class="ql-block"> 醉翁亭為四大名亭之首,始建于北宋年間,由唐宋八大家之一歐陽修命名并撰《醉翁亭記》一文而聞名遐邇。景區(qū)內(nèi)亭、臺、軒風格各異,園中有園,是皖東第一名勝、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qū)、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p> <p class="ql-block"> 瑯琊古道始建于明嘉靖年間,長約500米,條石鋪成,蜿蜓于山腰,由低漸高,平坦而幽深。更令人嘆為觀止的是園內(nèi)長廊上鑲嵌了北宋以來蘇軾、趙孟虎、董其昌、文征明、祝枝山、張瑞圖等大書法家書寫的《醉翁亭記》碑文。</p> <p class="ql-block"> 同樂園建筑充分體現(xiàn)中國傳統(tǒng)的造園藝術,有山有水,動靜結合。在引水開池、峭壁利用等方面都具有特色。尤其是園內(nèi)的借景藝術被造者發(fā)揮的淋漓盡致。</p> <p class="ql-block"> 景區(qū)內(nèi)亭、臺、軒風格各異,園中有園,景中有景,醉翁亭,十二柱擎頂,飛檐如大鵬展翅,振羽欲飛,梁柱墨黛,古韻幽幽。高匾“醉翁亭”,篆體蒼勁,為蘇軾書,亭前一從篁竹,與亭相映。主楹“飲既不多緣何能醉,年猶未邁奚自稱翁”,點破醉翁非醉,“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在乎與民同樂。感覺醉翁亭的規(guī)模及風格堪稱一絕;園中還有歐陽修親手種植的梅花一株,看著這古樹,想象歐陽修與一群文人墨客在此吟詩作賦,真是別有一番風味。</p> <p class="ql-block"> 位于滁州全椒縣吳敬梓故居,主體建筑為磚木結構,青磚清水墻體,蝴蝶瓦屋面,馬頭墻形式;住宅主體三區(qū)并建,火巷相隔,并建配套服務用房?;▓@景觀、書房、方亭、花廳、假山、水池、廊等,園路用石板、卵石、青磚等材料鋪裝,園中用太湖石圍砌花池,并配以喬灌木等綠化種植,總體設計、建設體現(xiàn)全椒地域文化,完美彰顯了全椒古建筑特色。 康熙四十年(1701年),吳敬梓出生于全椒縣(今屬安徽省滁州市)一個書香世家。23歲之前,吳敬梓一直過著“家本膏華,性耽揮霍”的貴族子弟生活,直至而立之年,屢試不第,三十三歲居家遷入南京,從此再也沒有回來。直至49歲,終于寫就天下奇書《儒林外史》。</p> <p class="ql-block"> 滁州匆匆一行,盡管未能欣賞到全部美景勝地,但已經(jīng)不虛此行了。 這里人文底蘊深厚,風光宜人,山中溝谷深邃,溪流潺湲,山林茂盛,游山玩水很是愜意?,樼鹕揭蛉f木爭榮、層巒疊嶂、曲徑幽泉而美,又因眾多的歷史人文在此留下足跡而更添韻味。</p> <p class="ql-block">2021年7月2日至3日于滁州打卡</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