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代交通的發(fā)達,使得兩個城市之間的距離,越發(fā)縮短,出行變得越來越容易。此次從無錫到蘇州訪問母校,也印證了這一點。<br><br>因為太太在蘇州參加同學畢業(yè)四十周年聚會,我便決定次日赴蘇,訪問母校蘇州大學。<br><br>現(xiàn)在我們習慣綠色出行。從無錫馬山出發(fā),經(jīng)公交88換地鐵二號線/一號線,便達無錫火車站。時間尚早,在星巴克買一杯咖啡來喝。對面來一位姑娘坐下,拿出鏡子,從從容容,全神貫注地開始化妝,十分鐘下來,簡直換了模樣,似乎手機里的美顏功能。<br><br>當廣播里報出我的車次,大家排隊刷證進站,方便得很。從無錫到上海的高鐵,班次多,快的只要十五分鐘。想當年我們坐綠皮火車,大概至少要三刻鐘時間。從蘇州出站便上地鐵。刷支付寶上的出行二維碼,卻被告知格式不正確。后來問工作人員,才知道要選擇地鐵。其實無錫也是一樣的,只是我在無錫一般不用手機刷碼,用的太湖公交一體卡,不需要切換公交和地鐵。而我不久前看到一位從上海來無錫的游客,在公交車上他的手機二維碼就是刷不出來,因為他的二維碼是供地鐵用的。我沒有從中獲取教訓,出了個洋相。但我真不知道為什么公交和地鐵還要分開來,人為制造些麻煩。我知道,技術(shù)上一定是沒有問題的。<br><br>坐軌道交通四號線到樂橋,再換一號線到相門,出來便是蘇州大學位于干將路上的北校門。因是中午,先想找個地方吃午飯。高德地圖找周邊美食,看上六百多米外的一家,網(wǎng)上評價不錯。走出大一半,發(fā)現(xiàn)左首有家東吳面館,是我的喜愛之處,便決定吃上一碗爆魚面,價廉物美。<br> 地鐵出口 東吳面館 我的午餐 <p class="ql-block">從面館出來,決定不原路返回。先沿官太尉巷漫步,體驗一下小橋流水人家。官太尉巷中段有一座跨河的單孔有階平橋,與巷同名就叫官太尉橋,通唐家巷。據(jù)南宋范成大《吳郡志》記載,此橋建于南宋,因宋代一位姓官的太尉曾居住在此,而得橋名、巷名。官太尉橋經(jīng)后世多次修繕,仍保留有原橋的武康石、花崗石構(gòu)件,是蘇州古城不可多得的宋代實物留存。唐家巷巷口有一棵高大的海桐樹,上面掛滿了裂開的紅色種子。我以前看到的海桐,都是低矮的灌木。這般高大的樹,我還是第一次看到。巷子里還見到了掛著果實的梧桐樹和女貞樹。</p> 官太尉橋 唐家巷的海桐 唐家巷的梧桐 唐家巷的女貞樹 到蘇州大學門口,向保安說明來意,并出示身份證件。我這次持有的是外國人永久居留證。保安說,你這個刷不出來的。我說你就試試看吧,一刷,顯示了我的名字,成功啦!大概是我事先在校友公眾號上預(yù)約過的緣故。我不知道學生是刷學生證還是身份證進校的?<br><br>此次入校,與以往不同,沒有打擾任何人,我可以從從容容,隨心所欲,是最為輕松的一次故地重游。<br><br>入校園,第一棟大樓好像是信息大樓,是母校的標志性建筑之一,前面有大鼎一只,未看銘文。只見左右墻面上陳列著很多榮譽銘牌。其中有“托??荚噧?yōu)秀考點”和“GRE考試優(yōu)秀考點”。想當初四十年前,要考個TOEFL,GRE,還真是不容易啊。<br><br>過大樓,首先關(guān)注的是我曾經(jīng)住過的學生第六宿舍。當時這棟樓,本是文科男學生的宿舍樓,底層有數(shù)間供研究生使用。我85年讀研究生的時候曾與歷史系的王君和盧君同住一段時間,后來搬移到南邊的數(shù)學樓后,繼而搬到子實堂。研究生畢業(yè)后,我作為青年教師,又住回了這個第六宿舍,直至88年出國加拿大!<br><br>當初我透過一樓的窗戶,便可以看到南邊的文星閣?,F(xiàn)在它被整修一新,成了省級文保單位。本想再進去一看,卻是發(fā)現(xiàn)鐵將軍看門。門上貼有維修通知,十六號停止開放一天。問題是我到達的時候,已經(jīng)是十八號,按計劃是要開放的啊。<br> 先來一張?zhí)熨n莊校區(qū)圖(很多新名字記不?。? 原學生第六宿舍側(cè)視 原學生第六宿舍正視 我原來住在走廊的西端 文星閣 十八號應(yīng)當開門的吧? 鐵將軍看門的文星閣 文星閣的南邊,便是文科大樓。我在家鄉(xiāng)中學的不少同學和學長,都在這棟樓里學習過。現(xiàn)在的樓前,多了片玫瑰園,目前尚未全部謝去,依舊吐露出芬芳。<br><br>再往西邊,大概是物理系的建筑,電子信息樓。門前的空地上,整齊排列著四五十個滅火機,不知是要用來演習還是有其他作用?路邊另一棟大樓的邊上,是掉落一地的銀杏果。原來的運動場,變成了一個網(wǎng)球場,似乎小了許多。 <br><br>再往前去,看到一座近于廢棄的建筑,是東吳大學曾經(jīng)的水塔嗎?與東吳大學里300多英尺的深井有何關(guān)系?<br> 原文科大樓 滿地的銀杏 曾經(jīng)的水塔? <p class="ql-block">從旁邊轉(zhuǎn)悠出來,便是上面寫著“外國語學院”的大樓,那里曾經(jīng)是學校工會的所在地。旁邊的學校禮堂,便是從正對十梓街的學校西門進來左首的第一棟建筑。那天正在進行蘇州大學第十九屆大學生職業(yè)規(guī)劃大賽。對面現(xiàn)在是交通銀行,我們當初那里是學校的收發(fā)室和理發(fā)店。旁邊是當時的女生宿舍,后來也作過女教工宿舍。記得我太太1987年剛從南京調(diào)到蘇州大學,就是那里住過一段時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座四方的小建筑,曾經(jīng)是新華書店,不知現(xiàn)作何用?旁邊那個被稱作“陶然亭”的中式亭子,依然如故。道路兩側(cè),報廊還在,不知是否還張貼每天的報紙?那是我們當初晚飯后散步常常駐足的地方。</p> 禮堂入口 原女教工宿舍 曾經(jīng)的書店 現(xiàn)在叫“陶然亭” <p class="ql-block">來到大路中部,便是母校的標志性建筑之一,東吳大學之門。上書“東吳大學”,不知是誰的手筆?東側(cè)刻有“民國三十七年戊辰級建”字樣,還有兩只笑容可掬的石獅子。背面本有中英文校訓,現(xiàn)在只有中文了,英文校訓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wù)”所取代。東吳的校訓是“養(yǎng)天地正氣﹐法古今完人”﹐孫中山﹐蔣介石兩先生均有以此題寫的墨寶留下來。而孫中山所書原件,現(xiàn)存臺北中正紀念館,我曾去那里看過。從“介石吾弟撰句囑書”可以看出,該句話當出自蔣介石先生。校訓的英文是Unto a Full Grown Man﹐現(xiàn)在被引申為“為社會造就完美人格“。其實,這句話來自聖經(jīng)的以弗所書四章十三節(jié)(Eph4:13 R. V.)﹐目前流行的版本(King James Version)上則是unto a perfect man。全文如下﹕Till we all come in the unity of the faith, and of the knowledge of the Son of God, unto a perfect man, unto the measure of the stature of the fulness of Christ。中文的意思大致是“直到我們眾人在真道上同歸于一﹐認識神的兒子﹐得以長大成人﹐滿有基督長成的身量”。這句帶有宗教色彩的話﹐于教會私立大學是再適合不過了﹐現(xiàn)在也為蘇州大學所採納,就只好拋開宗教的意義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從東吳校門向南,首先映入眼簾是參天的古木和宏偉的林堂。林堂,孫堂和葛堂,加上子實堂和維格堂,體育館(蘇州大學博物館),組成了原東吳大學的主體建筑。新建的王健法學院在天賜莊校區(qū)的最南部,樓前是一個巨大的Omega,這個希臘字母,大概代表英法法律體系。樓前有Kenneth 的雕像和中英文碑銘。中文出自我同鄉(xiāng)趙杏根教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東吳大學舊址中,最具有特色的,就是這棟被稱作“林堂”的建筑。這座建筑由英國設(shè)計師設(shè)計,落成于1903年,是為紀念東吳大學創(chuàng)辦人之一林樂知而命名?!傲痔谩币约t磚勾勒框架和窗楣,青磚填充墻面,柱式、線腳和花飾則為石制,高高聳立的鐘塔在外廊和兩邊壁柱的襯托下顯得優(yōu)雅挺拔,青紅磚墻與石材條帶組合而成的色彩基調(diào)沉著而明快。建筑上層的鐘塔位于校區(qū)的中軸線上,頂部置有報時大鐘,所以“林堂”又被稱為“鐘樓”。“林堂”落成時,成為了當時蘇州規(guī)模最大的西式建筑。歷經(jīng)百年滄桑,它仍然是整個學校的標志性建筑。現(xiàn)在依舊準點報時,鐘聲悠揚。</p> <p class="ql-block">林堂,Allen Hall</p> 楊永清校長,東吳大學第四任校長,首任華人校長 林樂知,東吳大學創(chuàng)始人 原來的孫公紀念華表 <p class="ql-block">原來的數(shù)學樓,孫堂,Anderson Hall</p> 孫樂文,第一任校長 維格堂 李維格雕像 林堂 (Allen Hall) 王健法學院 王健雕像 原來的體育館,已經(jīng)成為蘇州大學博物館,是我每次回母校都要去看一看的所在。這次門口有大幅廣告:東吳榮光李政道先生事跡展。進得博物館,我并沒有機會看到李政道先生事跡,說是在整修中。其實,李政道的事跡,作為諾獎獲得者,大家都或多或少知道,但值得一提的是,他的先輩,與東吳大學源遠流長。<br><br>博物館里面的醒目位置上,有東吳第一任華人校長楊永清和當代書法家華人德所書中文校訓:養(yǎng)天地正氣,法古今完人。里面陳列著不少書籍,剛好看到有王國平先生主編的《蘇州史綱》,我翻了一下,里面就有我江陰赤岸李氏家族四世祖脫寅的記載,當時他是平江路的漕運萬戶,后升參知政事,元末鎮(zhèn)守平江失利,為張士誠的起義軍所殺。家譜中記載為脫因,與目前的元代文獻一致。例如,《夷白集卷七·海道都漕運萬戶府達魯花赤脫因公紀績碑頌》。<br><br>我在名人題詞電子滾動屏幕前駐足,看到將楊永清的題詞標記成華人德的題詞。還看到了鄧小平題寫的東吳大學校名。但好像沒有介紹前因后果,他是在什么樣的背景下給東吳大學題寫校名?據(jù)說母校一直有將蘇州大學改名為東吳大學的愿望。<br><br>先前文星閣沒能進去,卻在博物館里看到有不少介紹,包括《長洲縣儒學重建文星閣記》碑刻。也看到了翁同龢書寫的東吳大學匾額。是翁同龢親書,還是后人集字而成,沒有確證。反正我沒有在翁同龢的日記里發(fā)現(xiàn)他為東吳大學書寫校名的記錄。就像故鄉(xiāng)江陰赤岸有“吳越世家”磚雕,據(jù)說由錢氏祖上在上個世紀初時赴虞托人請清代帝師、重臣翁同龢書寫,后又請人雕刻在青磚上。翁狀元1903年去世,房子是40年代建造,同樣的問題,是翁同龢親書,還是后人集字而成,沒有確證。<br><br>不知道你有沒有注意到,博物館外墻的紅磚深淺不一,尺寸大小不齊,因為在最初建造的時候,籌措的資金有限,便用當時磚窯燒制時的廢品堆砌而成,倒也看起來別有一番韻味。<br> <p class="ql-block">原體育館(孔祥熙題),現(xiàn)在是“蘇州大學博物館”</p> 校訓書法(華人德,楊永清) 孫中山書 (來自網(wǎng)絡(luò)) 蔣介石書(來自網(wǎng)絡(luò)) 先祖事跡,脫寅(脫因):平江路的漕運萬戶,后升參知政事。 錯配的文字,楊永清題,非華人德題。 鄧公題“東吳大學” 廢磚砌成的體育館 重建文星閣記 文星閣歷史 翁同龢書東吳大學 我78年入學時的校名:江蘇師范學院 離開博物館,向北便是子實堂。天賜莊校區(qū)里的這一建筑,它不似林堂,孫堂那般具有著濃郁的西方建筑特色,但它整體造型簡約而流暢,給人以靜穆莊嚴的感覺。這座落成于1930年的建筑,被命名為“子實堂”,正是為了紀念東吳大學最初的創(chuàng)辦人——曹子實。他是一個出生在中國﹐在美國接受教育並投身于中國教育的孤兒。洋名Charlie Marshall﹐在文乃史的《東吳大學》一書中有他的照片﹐帶著瓜皮帽﹐留著小鬍子?,F(xiàn)在曹子實的雕像,似乎就是出于那張照片。 我在這棟樓里住了四年的本科,三年研究生中的一半時間也住在這里。如今這里不再是宿舍,有各種機構(gòu),蘇州大學出版社也在這里。<br><br>對面的孫堂,則是為了紀念1911年去世的東吳首任校長孫樂文。當時東吳大學第二幢大規(guī)模的教學大樓正在建造之中。建樓的資金是孫樂文回美國述職時獲得的。所以大樓在建的時候叫林奇堡樓(Lynchburg Building) ,當這幢教學大樓落成之后,捐款單位——弗吉尼亞州林奇堡考特街教堂,決定將這幢教學大樓命名為“孫堂”,以紀念這位東吳大學的第一任校長。<br><br>子實堂的北邊,便是所謂的葛堂,我們當初的化學實驗樓。我在那里前后度過了近十年時光。1922年,由美國阿肯色州小石城的第一監(jiān)理會教堂出資,聘請了上海建筑設(shè)計局設(shè)計并開始建造東吳大學的第一幢鋼筋混凝土建筑——“葛堂”,如今的護理學院。其命名是為了紀念葛賚恩的父親,一位小石城教堂虔誠的教友?!案鹛谩蓖庥^方正樸實,造型簡潔,非常堅實。<br><br>每每回到母校,總會去葛堂后面的亭子轉(zhuǎn)轉(zhuǎn)。這里是清晨早讀﹐飯後散步的好地方﹐學生時代不知去過了多少回,卻不知道此亭的名字和意義。后來還是在文乃史的《東吳大學》一書中知道﹐它叫“仁壽亭”(Pavilion of Benevolent Longevity)﹐是當時的楊永清校長在一九四八年為慶祝葛賚恩和文乃史八十生日而建。據(jù)說門匾原是黑漆金字﹐兩邊的柱子上則有同樣是黑漆金字的兩句頌詞﹐以表彰二位半個世紀來為東吳大學和中國基督教教育的貢獻?,F(xiàn)在這座亭子被命名為沁心亭。匾牌和楹聯(lián)早已不知去向,只有亭子底部的基石上還可以看到壽字花紋。<br><br> 我的子實堂 今日子實堂 曹子實雕像 葛堂 Cline Hall,我們的化學實驗樓 葛堂側(cè)面 葛賚恩雕像 仁壽亭,現(xiàn)在叫沁心亭,楹聯(lián)不見了。 惟見底部的壽字紋 聞名遐邇的東吳橋,就在仁壽亭不遠處的護城河上,將天賜莊校區(qū)和東校區(qū)連接。這次我有機會首次跨過東吳橋,觀望凌云樓,據(jù)說是東區(qū)最高的建筑,飛閣流丹,摶云而上,大有“凌云壯志”之意。未作太久停留,步行返回,從尊師軒邊上的九曲橋重回天賜莊校區(qū)。葛堂北邊的空地,現(xiàn)在還是球場。記得當初曾在那里學騎自行車。<br><br>門前立著文乃史雕像的小樓,是原來的校長辦公室。導師陳克潛先生(1926年—2022年12月29日),1983年11月至1989年1月任蘇州大學校長,便是在這棟樓里辦公。他是中國近代著名實業(yè)家、慈善家陳一甫長孫,著名愛國實業(yè)家陳范有長子。2022年12月29日因病醫(yī)治無效,在蘇州逝世,享年96歲。<br><br>越過大路,北側(cè)有一座綠樓,原是外辦和外國專家樓。我記得當初有一位來自加拿大的老師,Herta Funk女士,就住在那里。她后來回到溫哥華附近的一個郊區(qū),我剛?cè)ゼ幽么罅魧W的時候,與她還有聯(lián)系,后來就失去聯(lián)系了。<br><br>東吳大學舊址北側(cè)是景海女子師范學校舊址,其地標建筑是一座漂亮的西式紅樓,門楣上鐫刻一行英文“THE LAURA HAYGOOD MEMORIAL 1903”,門窗均是拱形,外觀質(zhì)樸。起名景海,乃景仰海淑德(HAYGOOD)之意。海淑德是美國傳教士,上海中西女塾的第一任校長,她也有意在蘇州舉辦同一所學校,而真正學校建成以后,她已經(jīng)逝世(1900年),為了紀念這位獻身中國教育事業(yè)17年的異國人士,學校便命名為“景海女塾”,后來改名為景海女子師范學校。我們讀書的時候,那里曾經(jīng)是古籍圖書館,我們很少有機會光顧?,F(xiàn)在不知是啥機構(gòu)?<br><br> 東吳橋引橋 凌云樓 學生宿舍 從東吳橋看博物館(左)和子實堂(右)背面 這個好像叫“尊師軒” 曾經(jīng)的校長辦公室 文乃史雕像 綠樓,現(xiàn)在是紅十字會組織的辦公室 THE LAURA HAYGOOD MEMORIAL 往北便是我們畢業(yè)離開后新建的幾棟建筑,包括學術(shù)報告廳,圖書館,存菊堂等。江同志的題詞也醒目地立在那里。原來的校醫(yī)務(wù)室,已經(jīng)變成了一個停車場。太太曾在那里工作,是一個讓人留戀的地方。<br><br>再往北,就是校友林和所謂的情人坡。原本是蓋樓時挖地基挖出的土,由于沒有及時運走堆砌而成。后因為它絕佳的觀景位置,再加上春天芳草萋萋,許多同學經(jīng)常相約于此,便被同學們口口相傳,叫做“情人坡”。下次我當在春光明媚的時刻,再訪綠草如茵的情人坡!<br><br>到此,我的母校回訪也劃上一個完美的句號。<br><br> 原來的醫(yī)務(wù)室所在地 所謂的情人坡! 我從南校門離開,結(jié)束我的母校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