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人人操人人叉|色五月婷婷俺也去|久热福利在线视频|国产一区在线资源|日本无遮挡一区三区|操碰免费在线播放|国内A片成人网站|黄片无码大尺度免费看|欧美亚洲一二三区|8090碰人人操

一心向黨為人民——記挑夫縣長余廷柱的傳奇人生

謝瑞山

<p class="ql-block">習近平總書記話語鏗鏘:“中國的昨天已經(jīng)寫在人類的史冊上,中國的今天正在億萬人民手中創(chuàng)造,中國的明天必將更加美好?!痹谄仗焱瑧c新中國成立75周年的喜慶日子里,我有幸采訪了定南縣人民政府老縣長余廷柱,親耳聆聽了他挑鹽的故事,他與蘇維埃共和國同成長的傳奇人生,令我感嘆不已。</p> 一、 艱辛不負少年時<br>1931年10月27日,定南縣歷市鎮(zhèn)長橋村余屋一間破舊的土房內,傳出一陣嬰兒降臨人世的啼哭聲。這個生不逢時的嬰孩,便是從挑夫成長為新中國定南縣人民政府縣長的余廷柱。<br>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的中國正處于一個社會動蕩、經(jīng)濟蕭條、政治不穩(wěn)、風云變幻的年代。處在贛南邊陲的定南縣,由于國民黨政府的橫征暴斂,地主惡霸的巧取豪奪,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同樣,余廷柱家里也是一貧如洗,度日如年。為了養(yǎng)活家人,余廷柱父母向地主租了2畝田來耕種,每年早晚稻可收16擔稻谷。交了地主的佃租后,家中僅剩8擔多谷子。如遇到收成不好的年份,交佃租后,就所剩無幾或倒欠佃租。這種連溫飽都解決不了的狀況,一直持續(xù)到新中國成立之時。<br>生活的路子是逼出來的,余廷柱父母除租田耕種,平時種一些蔬菜、養(yǎng)點雞鴨、磨點豆腐及擺飲食攤換取家中生活所需。農(nóng)閑時,和地主打工、務農(nóng)做雜工也是常事。父輩們常常一副扁擔、一頂斗笠、一身蓑衣、一雙草鞋,挑著稻谷、桐油、土紙、煙葉等土特產(chǎn)到廣東龍川、興寧銷售,再挑著食鹽、洋油、布匹、雜貨等到定南、信豐回銷,用腳力換取“少量的角錢”。生活的不易,日子的艱辛,在余廷柱心里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記。<br>抗戰(zhàn)爆發(fā)前后,時局更加動蕩不安。余廷柱父母為了兒子的將來,在他7歲那年,把他送到私塾進行啟蒙教育。后來又到保國民學校(國民黨政府初級小學)讀二、三年級。在余廷柱11歲那年,父親積勞成疾,突然去世。父親的離世,讓家庭瞬間失去了頂梁柱。家中無力再供余廷柱上學,他只好退學在家,隨母親務農(nóng)耕地種土。14歲開始,為地主打工養(yǎng)家,學著長輩賣豆粑(土話,與豆腐臘同義)、賣涼茶、出燙皮及短途販運等活兒,來維持生計。16歲后開始了從事挑夫、販夫的活計,直到解放前才結束。1949年8月21日,定南解放后,新生的人民政權誕生,換了人間。從此,余廷柱走上了一生為人民服務,為新中國建設事業(yè)奮斗的光輝大道。 二、鹽道漫漫挑夫記<br>山路十八彎,從江西到廣東。過了九道河,還有九座山。一條古道,貫穿古今,演繹多少世間悲喜,承載多少人性光芒,或激越,或悲愴,或卑微,或高亢,都是人,都是你和我。其山蒼蒼,其水泱泱,古道之風,山高水長。<br>16歲的余廷柱,為了生計,穿行在粵北龍川、興寧到定南、信豐這條數(shù)百里的古驛道上,直到解放前。<br>興寧歷史悠久,建縣于東晉咸和六年(331年),由古龍川分治而立。明洪武二年(1369年),興寧縣治由洪塘坪遷至今興城地。興寧地處粵東北部,扼東江、韓江上游之要沖,與贛、閩兩省為鄰,歷來手工業(yè)、商貿比較發(fā)達,明末清初是潮州廣濟橋鹽銷售贛南的轉運站,年銷儲量達750余萬斤。<br>十二肩嶺古驛道位于興寧市大坪鎮(zhèn)金坑村與羅崗鎮(zhèn)甘村之間,上通江西尋烏、三南(全南、定南、龍南),下至揭陽、潮州、汕頭。原始古道約2千米,路寬1米至1.5米不等,由大小不等的石塊鋪就。這里山巒疊嶂,萬木蔥蘢,道路狹窄崎嶇,前不著村后不著店,是明清至新中國成立初期興寧通往江西的必經(jīng)之路,距今已有近500年的歷史。<br>古代,許多名人都曾經(jīng)走過此道。明代興寧縣令祝枝山沿古道一路往北巡視,來到十二肩嶺北面,見四周山巒疊嶂,山峰雄偉,林木蒼郁,翠竹叢生,中有一大河蜿蜒曲折向東流去,且只見水來,不見水去,好似甘羅宰相出生之地,便喚隨從取出筆硯,手書“甘村”兩字掛于村頭。自此,“甘村”便成了該村村名。清代詩人胡曦經(jīng)過此處看到秀美的風光,曾留下著名詩句:“十三都遠行不極,十二嶺高無盡頭;一路梅花開不斷,牽人詩思小羅浮?!? 自古到解放前,潮汕地區(qū)一直鹽豐糧少,而贛南則糧多缺鹽?!昂{}布匹上江西,大米茶油下廣東”,挑夫成為當時贛南和興寧人最大的副業(yè)行當。<br>鹽的生產(chǎn)和運輸,不僅催生出了相關職業(yè)——挑夫、背夫和馬幫,也催生出了諸多老街、村落乃至城鎮(zhèn)。曾任定南縣人民政府縣長的余廷柱,就有到興寧、龍川挑鹽到定南、信豐的經(jīng)歷。當時,定南挑鹽的大抵是兩類人:一類是家境較好,自帶本錢,挑鹽回來自賣自售,利潤頗豐;余廷柱屬于另一類人,他們大多數(shù)貧苦農(nóng)民、無業(yè)者,沒有本金,只是為老板運輸,待鹽挑回來,交給老板,鹽號老板按約定支付腳力費,這類挑鹽的人叫挑腳夫。<br>從后唐開始,至上世紀四十年代中期為止,在一千四百多年里,贛南地區(qū)的黎民百姓、達官貴人的食鹽,很大一部分就落在挑鹽的腳夫肩上。挑夫以屋場、家族、親朋好友組成鹽幫,扁擔上掛著一串草鞋,布包里裝著充饑的燒餅、紅薯干等,他們就這樣行走在彎彎曲曲的石板路上。 余廷柱回憶到,他和挑鹽的族人,每天早上路晚落腳。從定南到興寧、龍川來回最少四到六天,遇到天氣變化、生病等情況,多則七、八天。而挑腳的人能力有個衡量,“一斤人壓一斤擔”,一般人挑60至100斤,我最多挑70斤左右。當時比我年長的有幾個人,曾經(jīng)挑過110斤粵鹽回來的,被稱為大力士!擔不壓斤,多一根稻草壓死一匹駱駝。定南人吃得苦,霸得蠻,不怕死,令四鄉(xiāng)人欽佩。<br>為了保證有足夠的體力將鹽挑到目的地,每天行走三十里左右便停腳休息,七十里左右便“落歇火”,即在鹽道邊的墟場、店鋪住宿。有時突遇強風、暴雨、冰凍,就會被悶在店鋪里一日或數(shù)日。就在這些煩躁等待的日子里,路邊各墟鎮(zhèn)的茶室、酒館、青樓、賭場、戲院等等,恰是生意興隆時。喝碗茶、飲杯酒、看場戲倒也無妨,有的小鹽販經(jīng)不住誘惑,一頭栽進溫柔鄉(xiāng)里,或者爬在賭桌上忘乎所以。待跨出“百樂門”時,十有七八是赤條條的“孤家寡人”了。好不容易將一擔鹽挑上坡,就被迫倒進別家的“肉林酒池”里。有的打著一雙空手返回故鄉(xiāng),有的無顏見“江東父老”,就永遠消失在南嶺的“青山綠水”之中,渺無音訊。 定南天花、九曲、興隆、王侯等地方,曾經(jīng)有“十根扁擔下廣東”的傳說,十條漢子初始憑著力氣、勇氣和正氣,在販鹽這條路上賺了不少錢,給家庭帶來了顯著的變化,在鄰里四鄉(xiāng)贏得了贊譽。但數(shù)十年之后,“十根扁擔”一根一根地“折斷”在鹽道上,令人望鹽興嘆!<br>山路彎彎何日盡?余廷柱和長輩們在這條漫長的古鹽道上,步步驚心,里里艱險,匪患、疾病、誘惑,處處險象環(huán)生,無一不是刀槍和絞索。遇到隊伍里有中暑發(fā)痧的同伴,領頭和收尾的留下來照顧病人,其他挑夫往前趕。走到預定的伙鋪“落歇火”之后,幾個身強力壯的同伴再返回,接病號的鹽擔子,等大家都在伙鋪會齊才罷。如果病人病情不是很嚴重,吃點防暑藥,休息一夜之后好轉病除,第二天繼續(xù)挑鹽上路。如果病情嚴重不能再行,這擔鹽和這個伙伴只能留下來,請求伙鋪老板照顧護理。其他人各有重擔在身,愛莫能助,只好惜別,奔下一驛站而去。因病掉隊的這個挑南鹽的腳夫,面臨的是禍福難測。<br>挑南鹽既然有如此這般風險,為什么一代又一代人前仆后繼,跋涉在這悲涼滄桑的歲月里,以至于延續(xù)一千四百多年呢?鹽與每一個人休戚相關、食不可缺,這是主要原因;販鹽工作簡單、回報率較高也是重要的因素。在民國、清朝或更早些時候,有過“斗米升鹽”的說法。其鹽價高,對于街上和定南那些無業(yè)者和小農(nóng),自然有著巨大的吸引力,促使他們鋌而走險。 長風蕩蕩由南至北來!現(xiàn)代化的道路運輸和先進的交通工具,取代了肩挑騾馱的落后運輸方式。整個贛南地區(qū)多條使用數(shù)千年,集官道、鹽道、茶道為一體的古道,逐漸行人稀少。被踩踏得溜光滑亮的石階,雜草叢生,荊棘漫徑,被歷史無情地湮沒在凄涼的荒山野嶺。那些依附在古鹽道旁的鹽屯、碼頭、老街店鋪,也隨之破落不堪。久經(jīng)風吹雨打尚存的建筑物,如今被國家列為“文物保護單位”;那些被歲月遺棄的橋梁、歇亭,磚瓦脫落為塵,頑石風化成泥,成為一段人民心中抹不去的記憶。<br>今天,訪古尋幽,那些因鹽道集險、奇、秀、幽于一身,道上景點眾多。時至今日,因鹽而興的村落與城鎮(zhèn),依然生生不息。那些流傳于古鹽道上的山歌對唱:“妹妹長得像觀音,臉如桃花細雨淋。兩只眼睛勾人魂,看了一眼病上身。”“唱首山歌逗一逗,看妹抬頭不抬頭。騾不抬頭吃嫩草,妹不抬頭顧害羞?!庇秩缑窀瑁骸凹依镓毟F好艱難,郎君外出挑南鹽;走了三天當一七,走了一七如一年。白天想你呷(吃)不飽,晚上想你淚不干;床上眼淚洗得澡,地上淚水行得船。”這些山歌民歌就是挑夫們用古鹽道上的見聞編成的號子詞,經(jīng)不斷傳播、加工、逐漸變成一首首家喻戶曉人人喜愛的歌謠……<br>“扁擔挑鹽走山鄉(xiāng),一夢千斤在兩筐。任憑天涯千里路,星辰日月腳勤量?!庇嗤⒅峡h長說,當年祖先在鹽道上拋灑的汗珠和鮮血,在他心中已幻化成璀璨的鉆石和翡翠,成為勵志后人寶貴的精神財富。 三、歷經(jīng)風雨心向黨<br>歷經(jīng)苦難的余廷柱,迎來了定南解放的喜訊,從此翻身當家做主人。1949年8月28日,中共定南縣委員會、定南縣人民政府、中國人民解放軍定南縣大隊,同日宣告成立。彭山為縣委書記,廖盛敬為縣政府縣長,蔡元真為縣委組織部長,張貴珍為大隊長。<br>定南縣人民政府成立后,立即宣布廢除保甲制度,建立基層民主政權。9月,成立新城、高砂、潭慶、曲水4個區(qū)人民政府,下轄13個鄉(xiāng),各鄉(xiāng)成立鄉(xiāng)人民政府。鄉(xiāng)以下設村,村名由各區(qū)人民政府決定。新城區(qū)轄下歷、熱水、天花、車步4個鄉(xiāng);高砂區(qū)轄高砂、城西、三亨3個鄉(xiāng);潭慶區(qū)轄潭慶、月子2個鄉(xiāng);曲水區(qū)轄鵝公、木楊、穆湖、龍?zhí)?個鄉(xiāng)。1950年2月,將天花鄉(xiāng)、曲水區(qū)劃出,增設天龍區(qū)(第二區(qū)),同時將13個鄉(xiāng)擴大為48個鄉(xiāng)。1952年11月,增設長富區(qū)(第六區(qū))和巋美山鎮(zhèn)(第七區(qū)),同時將48個鄉(xiāng)擴大為73個鄉(xiāng)、鎮(zhèn),下轄222個行政村。至此,全縣基層政權全部建立。 “耕者有田土改分,滄桑自此換容新?!眳⒓油粮倪\動是余廷柱走上革命道路的開始。人民政權和社會秩序得到初步穩(wěn)定后,中共定南縣委在江西省委和贛州地委的領導下,迅即在全縣范圍內,開展各項民主改革運動,土地改革運動、宣傳貫徹《婚姻法》運動,堅決取締吸毒、賭博、賣淫,大力發(fā)展國營工礦企業(yè)民主改革運動,從而徹底消滅了封建主義在農(nóng)村中的統(tǒng)治,肅清了殘存在城市居民、工礦企業(yè)中的封建勢力,蕩滌了舊社會的一切污泥濁水,樹立了新的社會風尚。這些改革運動的勝利完成,反映了從舊定南到新定南的深刻變化,進一步鞏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權。<br>1950年6月30日,中央人民政府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7月,中共定南縣委根據(jù)上級黨委的戰(zhàn)略部署,逐步開啟了為時三年的土地改革運動。1950年冬,橋水鄉(xiāng)列為第一期土改運動的鄉(xiāng)村,<br>時任新城區(qū)區(qū)長的陳維章和縣委秘書姜萬荃帶隊來到長橋、橋水村開展土地改革宣傳工作,余廷柱思想進步,主動參與相關工作。在3個多月的工作中,余廷柱在土改工作組的帶領下積極發(fā)動群眾,打擊地主土豪,清查田畝,建立農(nóng)會,年僅20歲的他作為積極分子參加了“土改干部訓練班”的學習,并當選為村民兵隊長。 “土改一呼處山川不得住,云散水落天鼓舞聲,并起揚大紅旗,冉冉待太陽。”詩人艾青通過絢麗的詩句,形象地揭示了土改運動的磅礴氣勢和決心,表達了人民群眾在變革時期的希望與期待。<br>在土改運動第一期中,余廷柱配合工作組開展了許多宣傳活動,組織了一支敢于向地主惡霸進行面對面斗爭的骨干隊伍,成立了農(nóng)協(xié)、民兵、青年團、婦代會等組織。結合前一階段的減租、減息和退押,以及清匪、鎮(zhèn)反運動,鎮(zhèn)壓了橋水鄉(xiāng)的張偉倫(國民黨副縣長),全縣共鎮(zhèn)壓63名惡霸。<br>土改的成敗在于劃分階級成分。余廷柱他們根際《關于劃分農(nóng)村階級成分的決定》,通過“講”(召開農(nóng)協(xié)會、代表以及青年、婦女等各種會議,說明為什么要劃分階級,如何劃分階級,將政策界限交給群眾);“劃”(就是劃定成分,在群眾會上自報公議);“通”(就是貧雇農(nóng)主席團和農(nóng)民大會上通過);“批”(就是最后經(jīng)農(nóng)民代表大會批準,地主成分要由區(qū)(工)委批準)四道程序,嚴格把關,然后張榜公布,三榜定案。<br>余廷柱他們按縣委《定南縣土改工作計劃》規(guī)定,不能提高標準,不要擴大打擊面,可富可中的劃中農(nóng),可中可貧的劃貧農(nóng)。在劃定階級成分,斗跨地主之后,對地主家多余的土地、耕牛、房屋、農(nóng)具以及其他財產(chǎn)進行沒收;對富農(nóng)經(jīng)過算賬多占的土地、房屋或其他封建財產(chǎn)實行征收,交農(nóng)民協(xié)會統(tǒng)一處理。在算好田畝、產(chǎn)量、人口三筆賬的基礎上,以鄉(xiāng)為單位,在本鄉(xiāng)范圍內抽多補少,抽肥補瘦,適當調劑后,按自然村進行土地分配,并適當留出茶亭、橋梁、渡口、林場的公用土地。對地主,也分給一份土地,讓其通過生產(chǎn)勞動,自食其力,改造成為新人。分配方案經(jīng)過農(nóng)民大會充分討論,獲得與會者一致認同,三榜定案,付諸實施。土地分配完成后,由縣人民政府發(fā)給《土地證》,并燒毀舊的契約借據(jù)。這一天,全鄉(xiāng)農(nóng)民歡天喜地,敲鑼打鼓,口號震天,場景極為壯觀。<br>1951年6月,余廷柱成為縣聘千分之一干部,派往大公鄉(xiāng)參加土改工作,從此,他正式成為一名國家干部。10月調到新城區(qū)團委任干事,實行供給制,每月工資一元。此時,全縣第二期土改工作已開始。余廷柱被派往蕉坑村擔任土改工作指揮員。由于他年輕,有激情,又有基層鍛煉經(jīng)驗,于1952年9月到1953年3月抽調到贛州土改委員會參加全區(qū)的土改工作,歷時三年的土改工作圓滿結束。1953年4月,他回到定南縣人民政府人事科工作。此后的40余年,余廷柱在定南這塊可愛的土地上,克己奉公、任勞任怨,一心為人民為家鄉(xiāng)奮斗不止,書寫了一位從挑夫成長為人民縣長的傳奇人生。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睆内M州回到定南時,定南和全國一樣,進入了全面實施社會主義改造,和有計劃的經(jīng)濟建設時期。根據(jù)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定南第一個五年國民經(jīng)濟計劃開始實施。那時年輕的余廷柱在縣紀委、監(jiān)委工作,并在1956年5月21日——29日召開的中共定南縣第一次代表大會上選舉為縣委委員、縣紀委副書記,代表縣監(jiān)察委員會向大會作了《監(jiān)察委員會工作總結和今后工作任務》的報告。此時,全縣已基本完成了農(nóng)業(yè)、手工業(yè)、私營工商業(yè)的社會主義三大改造。<br>1957年2月,余廷柱調到新城區(qū)任區(qū)委書記,之后的23年歷任縣農(nóng)林水利局局長、縣委農(nóng)工部長、新城公社黨委書記、龍?zhí)凉绺镂瘯魅?、禮亨水庫管委會主任、縣革委會抓促部副主任、天花公社黨委書記、革委會主任、縣革委會副主任、縣委常委、副書記等職務。這23年,余廷柱親歷了初級農(nóng)業(yè)合作社、高級社和反貪污、反浪費、反官僚的“新三反”運動,見證了廣大農(nóng)村翻天覆地的變化。在全縣完成了第一個五年計劃后,1957年12月,縣委召開了中共定南縣首屆第二次代表大會,提出“向山區(qū)進軍”“向勞動戰(zhàn)線進軍”的口號。1958年1月,縣委召開三級干部大會,拉開了定南進入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大躍進”和人民公社“三面紅旗”的序幕。 余廷柱回憶到:當時人人學習總路線、宣傳總路線、貫徹總路線??h鄉(xiāng)廣播站早中晚反復播放新聞,到處懸掛、張貼、刷寫標語,文藝宣傳隊經(jīng)常演出,一時間“大躍進”和人民公社鋪天蓋地而來。<br>當時北京大學教授顧隨在一九五八年十二月二十五日,讀報有感作《木蘭花慢》(龍鳳呈祥)為一九五九年元旦獻詞云:有人來借問:龍與鳳咋呈祥?答:城市鄉(xiāng)村、人民公社、地上天堂。棉糧、衛(wèi)星放起,煉一千八百萬噸鋼。這里神龍出海,那邊丹鳳朝陽。 煌煌。領袖大文章,群眾日堅強。正全黨全民、一心一計,走上康莊。從這首詞可見,當時高指標、瞎指揮、浮夸風有多嚴重。<br>余廷柱記得,國家三年困難時期,國民經(jīng)濟遭受嚴重損失,人民生活受到很大影響。他說,1961年,我在縣農(nóng)工部工作,經(jīng)常下鄉(xiāng),對全縣農(nóng)村經(jīng)濟和群眾困難生活的情況非常了解。僅龍?zhí)拎l(xiāng)的白駒、長富、桐坑、洪州四個村,許多人就因缺糧得了水腫病,餓死了200多人。出現(xiàn)這種情況后,根據(jù)縣委安排我?guī)еZ食和醫(yī)藥等物資及時趕到龍?zhí)辆戎?,阻止了事態(tài)的擴大。 1962年8月,余廷柱再次調任到中共新城公社委員會任書記。“三年自然災害”的影響和教訓讓余廷柱終生難忘。好在此時黨中央對國民經(jīng)濟實行“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八字方針,推動了整個國民經(jīng)濟的好轉。在新城公社工作期間,余廷柱根據(jù)中央“農(nóng)業(yè)六十條”精神和縣委對留足社員自留地的工作意見,在新城公社全面實施對社員的自留地以生產(chǎn)隊為單位,按人口計算,每人留足2-3分地的政策。對社員自留地上收獲的農(nóng)產(chǎn)品,不計入分配產(chǎn)量,不頂口糧,不征公糧,不派統(tǒng)購任務,歸社員個人支配。所有自留地永遠歸社員使用,任何人不得變動,不得收回。這項政策的執(zhí)行,使得社員能在自留地上種植蔬菜、雜糧及經(jīng)濟作物,對促進農(nóng)村家庭副業(yè)的發(fā)展,改善社員生活,緩和市場物資供應緊張狀況,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1961年到1965年,因貫徹“八字”方針,工農(nóng)業(yè)走上正規(guī),人民生活水平穩(wěn)步提高。<br>1964年9月,余廷柱調回縣委農(nóng)工部任部長。此前,在全縣已開展三年的農(nóng)村“四清”運動,即“清理賬目、清理倉庫、清理財物、清理工分?!保ㄒ卜Q“小四清”)。余廷柱回到了縣委農(nóng)工部后,擔任了“社會主義教育辦公室”主任。在3年的時間里,分6批完成了全縣面上的社教任務。1965年,社教“二十三條”開展極左的“四清”運動,即“清政治、清經(jīng)濟、清組織、清思想”,導致全縣的工作出現(xiàn)了嚴重的“左傾”思潮。1966年8月,縣長吳澤宗和縣委農(nóng)工部部長余廷柱組成兩支100余人的工作隊,參加南康縣鳳崗公社和三江公社的第三批社教運動。同時,中共中央發(fā)出《關于無產(chǎn)階級文化大革命的決定》。至此,定南縣歷史3年的社會主義教育運動終止。 1975年9月,余廷柱調到天花公社任黨委書記。此時,文化大革命已十個年頭。10月,縣委書記朱彰到山西省昔陽縣參加全國農(nóng)業(yè)學大寨會議,并向毛主席和黨中央作出《書面報告》。11月,余廷柱帶領天花公社鄉(xiāng)村干部在縣城參加定南縣“苦戰(zhàn)五年建成大寨縣動員大會”。1976年8月組織生產(chǎn)大隊支書前往昔陽大寨參觀學習?;貋砗?,一場“比、學、趕、幫、超”的社會主義勞動競賽全面展開,改河造田、挖山變田、平整農(nóng)田、改造低產(chǎn)田及水利工程建設在各社、隊邁出新的步伐。比如,天花營下崗的改河造田,河里井水電站建設,群眾戰(zhàn)天斗地的干勁,大干社會主義的積極性空前高漲。<br>1978年12月18——22日,中國共產(chǎn)黨第十一屆三中全會在北京召開。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如春風吹遍定南大地,廣大干部群眾敲鑼打鼓、歡天喜地。從此,定南步入了以經(jīng)濟建設為中心,堅持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的新的歷史時期。1979年8月,余廷柱補選為中共第五屆縣委委員、常委、副書記;1980年12月,余廷柱在中共定南縣第六屆代表大會中選為縣委委員、常委、副書記,第九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光榮當選為人民政府縣長。從此,余廷柱開始了為人民服務的新征程,譜寫了他人生最為珍貴的新篇章。 四、農(nóng)民縣長寫丹青<br>“你怎么會是縣長?”一個農(nóng)民疑惑不解地問道。余廷柱當縣長后,就遇到過以“衣貌取人”的農(nóng)民。<br>余廷柱在就職縣長期間,一直保持著艱苦樸素的作風。他尤其喜歡融入到百姓當中,一起與百姓勞作,傾聽百姓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難。因此在大多數(shù)的時候,他都表現(xiàn)得不拘小節(jié)。一次,由于準備召開會議,余廷柱剛從田里回來,還沒來得及整理自己的衣物,就被工作人員告知,有位老農(nóng)前來找他。本著當官為民的原則,余廷柱便直接讓工作人員,將那位老農(nóng)請進來見他??墒钱斈俏焕限r(nóng)見到余廷柱時卻一臉詫異。在他心中,一縣之長就算不穿的光鮮亮麗,最起碼也是高人一等的樣子。再看看余廷柱當時的樣子,縫縫補補的衣服、破舊的褲子、鞋子,這身穿著打扮,還不如他一個老農(nóng)。<br>他當時便覺得,是縣長不愿意見他,讓工作人員隨便找個人應付他。于是他高聲喊道:“我要見的是你們縣長!我有事找他解決!”順便還伸手撇了撇余廷柱??吹綒鈶嵉睦限r(nóng),余廷柱非但沒有被輕視的惱怒,反而哈哈大笑,接著說道:“老同志,沒搞錯,我就是縣長?!崩限r(nóng)聽后瞬時就愣在了那里,又看了看一臉憋笑的工作人員,詫異道:“你怎么會是縣長?”在得到余廷柱再三肯定后,他才開始反映問題。其實,這并不是余廷柱第一次遇到這樣的情況。由于他平日里的作風太過樸素,絲毫沒有一個為官者的“氣派”,致使許多人第一次見他,都覺得他只是一介平平無奇的農(nóng)民。 為官者典范。勤儉、清廉,不僅是余廷柱對于自己的要求,他更是時刻保持著這樣的心態(tài),潛移默化地影響著身邊的人。下鄉(xiāng)調研,走村串戶是余廷柱在當縣長后依然保持的一貫作風。每次到農(nóng)村時都輕車簡從,自帶錢糧,與群眾打成一片,無論在鄉(xiāng)政府或農(nóng)戶家,他都自覺繳交餐費;有時錯過餐點,就在小商店買點餅干將就一餐。有時工作人員勸他不要太苦了自己,余廷柱總是笑著說:“現(xiàn)在國家和百姓還不富裕,艱苦奮戰(zhàn)的作風我們永遠不能丟?!?lt;br>余廷柱一共五個孩子,他與妻子在對待孩子的態(tài)度上,一向是一碗水端平,對就是對,錯就是錯,沒有絲毫偏袒不說,連給孩子們買的東西,也是一樣,每個孩子都有。最重要的是,他從孩子們很小的時候就教育她們,不要因為父親的身份就覺得自己有什么了不起,要高調做事,低調做人,要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孩子們都很聽話,也很爭氣,從不打著我的旗號走關系去求人;無論升學、工作、入黨,還是婚姻、家事等都全靠她們自己努力,后來她們一個個在各自的崗位上創(chuàng)造了屬于她們自己的一片天地。<br>在余廷柱當縣長之后,他一個月的工資也只有100多元,一家老小,都指著他的工資過生活。因此那個時候的他也從不鋪張浪費。雖然有許多人爭著、搶著幫他提高生活水平,但是他卻一律拒絕了。在他心中“當官不為民做主,不如回家賣紅薯?!睓嗔κ侨嗣窠o的,如果不為人民服務,反而還要貪圖享受、損害群眾利益,那么他與那些當初他所敵對的人,又有何區(qū)別。時至今日,這種靠自己努力,勤懇做事、踏實做人的良好家風,一直延續(xù)在他的子孫后輩中。余廷柱一生清廉節(jié)儉、堪稱為官者之典范。 <p class="ql-block">為民辦實事。1980年10月,還在武漢華中農(nóng)學院學習的余廷柱,得知他當選為人民政府縣長的消息后,既感到光榮,又感到身上的責任重了。安徽鳳陽小崗村18位農(nóng)民以“敢為天下先”的精神,在一紙分田到戶的“秘密契約”上按下鮮紅的手印,實行農(nóng)業(yè)“大包干”,從此拉開了中國農(nóng)村改革的序幕。余廷柱在當選縣長后,馬上在全縣實行分田到戶的政策,讓全縣農(nóng)民享受到了改革帶來的極大紅利。在分田到戶的實際工作中,余廷柱不但要考慮大政方針政策,還要考慮農(nóng)民如何分田,田的實際面積、好差、遠近,各家各戶耕牛、農(nóng)具、曬場等細節(jié)的問題。那段時間他不光是指揮者,還是實踐者、協(xié)調者。土地承包到戶后,農(nóng)民仿佛聞到了泥土的芬芳,仿佛看到了豐收在望,一下子來了精神。全縣糧食從1980年的800多萬斤到1983年增產(chǎn)到1060多萬斤。1983年,在“三定”(穩(wěn)定山林權、劃定社員自留山、確定林業(yè)生產(chǎn)責任制)和“兩山并一山”(責任山、自留山合并)舉措下,實施包山到戶,進一步讓全縣農(nóng)民積極性調動起來。當年,全縣活立木蓄積總量達3885810立方米,人均達25立方米,超過全國人均10.5立方米的水平。使昔日的荒山變成了林山,砍山變成了護山,窮山變成了富山。</p><p class="ql-block">余廷柱一年到頭,幾乎都在忙工作。為黨為群眾做一些實實在在的事就是他最幸福的事。在他擔任縣長期間,到地震災區(qū)三亨、老城安置受災群眾,到柱石調解兩姓矛盾糾紛,到新城農(nóng)村指導雜交水稻制種,到龍?zhí)亮謭鲆?guī)劃發(fā)展,到三亨豐背、溪尾、鵝公上桂革命老區(qū)走訪慰問,到嶺北山區(qū)訪問困難群眾,到工礦企業(yè)解決實際問題,到工人農(nóng)民軍烈屬家中送去黨和政府的關愛……許許多多道不完、說不清的百姓家長里短,如九曲河水緩緩流過余廷柱的心田,也流進我的腦海,讓我思緒萬千、夜不能寐。</p> “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984年2月,余廷柱從縣長的位置退下后,做到離崗不離心,退休不褪色。余老離崗后,繼續(xù)擔任了定南縣人民政府顧問,兼任縣礦業(yè)領導小組組長。1992年5月,余老正式退休。1984年8月開始還擔任了定南縣老年人體育協(xié)會顧問、縣老年體協(xié)主席。2014年1月至今,還擔任了榮譽主席。<br>在2006年1月開始興建縣第二代老年活動中心時,余老擔任工程總指揮。從選址、整地、到籌資、施工,他風里來雨里去,嘔心瀝血,不辭辛勞,通過一年半的努力,于2007年6月建起了一個占地7500多平方米,建筑面積3200多平方米的大型綜合性老年活動場館。工程竣工后,余老累到在醫(yī)院,一住就是十多天。此外,余老在擔任縣老年體協(xié)主席期間,還指導幫助40個縣屬單位、7個鎮(zhèn)、1個街道、6個居委會、113個行政村成立了老年體協(xié),創(chuàng)建了29個老年體育示范村(社區(qū)),協(xié)助組建了40支門球隊、30支氣排球隊、40支地擲球隊、10支軍鼓隊、30支腰鼓隊、20支文藝隊,拳、劍、操愛好者達5000余人,活動場所總面積達9600多平方米,為全縣老年人事業(yè)的發(fā)展書寫了一幅幅“天意憐幽草,人間重晚晴。”的壯美詩篇。<br>從退休到如今的30多年歲月里,余老依然保持著他一腔熱血,奔波在他熱愛的這片土地上。在余老的帶領下,縣老年體協(xié)一躍成為江西省、贛州市的先進縣,其本人多次被評為省、市優(yōu)秀老年體協(xié)主席、先進工作者、先進個人、全縣離退休十佳干部、“十大標兵”、五好黨員、優(yōu)秀共產(chǎn)黨員等榮譽稱號,不斷書寫著他為黨為人民鞠躬盡瘁的高風亮節(jié),書寫著他從挑夫到縣長的錚錚誓言。<br>離開時,余老望著天邊的一抹彩霞,心中思緒萬千,賦詩一首:歲時無悔隨風去,多少往初難忘懷。百事艱辛凌云志,赤膽忠心壯河山。青春伙伴還存幾,碧宇孤飛一鷺鷗。九十有余仍放歌,夕陽依舊照高臺。聽罷余老吟詩,我心中充滿感動、敬意,在依依不舍中向他揮手告別,心向遠方。<br>約稿2024年12月刊發(fā)《三角洲》雜志<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