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今天是我自駕川西的第十一天,馬尼干戈鎮(zhèn)~德格縣~白玉縣,全程185公里,用時9小時。今天又是一個雨雪天氣,我第一次在雪天開車,心慌慌的,很是緊張,還好這樣的路不是很長,過了雀兒山隧道,慢慢的就沒有雪了。到了德格縣去印經院參觀,看時間還早,就直接去白玉縣的白玉寺逛逛,今天住在縣城的賓館,早早休息了。</p><p class="ql-block"> 雀兒山藏名“措拉”,意為大鳥羽翼。北西綿延百余公里。原系古夷平面上的殘余山,后隨青藏高原上升而成為高聳于高原面上的巨大山體,山峰高度逾5500米,其中超過6000米的山峰有3座,故當地有“爬上雀兒山,鞭子打著天”之說。山體由花崗巖侵入體構成。經流水、冰川等作用后,石峰嶙峋,山脊呈鋸齒狀。有大小冰川30余條,分布面積達80平方公里,僅次于貢嘎山。</p><p class="ql-block"> 德格印經院素來就有“藏文化大百科全書”“藏族地區(qū)璀璨的文化明珠”“雪山下的寶庫”的盛名,全名“西藏文化寶藏德格印經院大法庫吉祥多門”,又稱“德格吉祥聚慧院”,始建于1729年。德格造紙原料十分獨特,用一種名叫“阿膠如交”即瑞香狼毒的植物根須。根須分內、中、外三層,可以分別制造三種不同的紙。紙的顏色微黃,質地較粗厚,但是柔性好。因瑞香狼毒是一種藏藥,含輕微毒性,故造的紙蟲不蛀、鼠不咬、久藏不壞,是印刷保存文獻的理想用紙。印經院內時光在靜靜地流轉,在歲月的洗禮下,院里彌漫著沁潤著古老印刷文化的馨香,顯露出蒼勁厚重的人文底蘊。如不是親眼所見,很難相信,在高原深處,藏區(qū)腹地,竟有著如此殊勝的一座藏文化寶庫。</p><p class="ql-block"> 白玉縣在四川省和甘孜州的西部中段,317和318國道之間,被譽為川藏南北線間的美玉。白玉系藏語的音譯,藏意白為護法神,玉為地域,即護法神所在之地,意為平安幸福。傳該地是佛祖和觀音傳授無上密咒大法之圣地,在四周形成吉祥的圖案,系吉祥盛德之處所。白玉縣目前有各類藏傳寺廟30多座,政府認定活佛36名、持證僧尼近萬名。有白玉寺、嘎托寺等紅教寧瑪派寺廟25座,花教薩迦派奪科寺、邦忠寺、釀妥寺、扎澤寺4座,白教噶舉派仲學寺1座,苯教祖元寺、達依寺、龔龍寺、卡熱寺4座。白玉寺在縣城北面1公里的半山腰上,清澈的俄科河流過。根絨協繞大師創(chuàng)建于1675年,和白玉縣的噶拖寺、德格縣的竹慶寺同為中國紅教寧瑪派三大寺廟。寺院規(guī)模宏大,造型精美,風格獨特,有7座經堂、3座佛殿、3座靈塔、8座大轉經房及僧舍等,有僧眾千余人。已歷12代活佛,供蓮花生大師、貢保、年保玉則等諸神,墻壁上有精美的壁畫。站在高處遠望,廟堂和修行的小屋鱗次櫛比,幾乎占據半個縣城,黃昏時視覺極具沖擊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