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人人操人人叉|色五月婷婷俺也去|久热福利在线视频|国产一区在线资源|日本无遮挡一区三区|操碰免费在线播放|国内A片成人网站|黄片无码大尺度免费看|欧美亚洲一二三区|8090碰人人操

跟著“悟空”看山西(下)

阿高

<p class="ql-block">上午從臨汾去運城,高鐵不過40分鐘就到了。出了車站遠遠就是一座高大的關(guān)羽雕像屹立在廣場中央,運城是關(guān)公故里??!</p><p class="ql-block">我們?nèi)ミ\城北的旅游集散中心時,正巧有輛由高鐵站去永濟市鸛雀樓的文旅直通車,十時待發(fā),果斷上車。(車程80公里,約2小時左右)這條路線還經(jīng)過解州關(guān)帝廟,永濟蒲津渡遺址等景點。</p> <p class="ql-block">蒲津渡遺址位于運城-永濟市城西十五公里,蒲州城西的黃河古道兩岸。1988年發(fā)掘出黃河大鐵牛,亦稱唐代鐵牛,這些鐵牛鑄于唐開元十二年(724年),用于穩(wěn)固蒲津浮橋。經(jīng)過多年的泥沙埋沒和黃河變遷,鐵牛曾一度湮沒,但后來經(jīng)過勘探和挖掘,再次被發(fā)現(xiàn)。目前,這些鐵牛及其所在的蒲津渡遺址已成為歷史文物和旅游景點。</p><p class="ql-block">當日做維護,閉門謝客,無可奈何。</p> <p class="ql-block">唐代黃河大鐵牛(摘自網(wǎng)絡(luò))</p> <p class="ql-block">解州關(guān)帝廟(摘自網(wǎng)絡(luò))</p><p class="ql-block">位于山西省運城市解州鎮(zhèn),是中國現(xiàn)存始建最早、規(guī)模最大、檔次最高、保存最全的關(guān)帝廟宇,被譽為“關(guān)廟之祖”、“武廟之冠”。因為時間關(guān)系,只能路過…</p> <p class="ql-block">雖然文旅直通車到鸛雀樓景區(qū),我們先在永濟市區(qū)的普救寺下了車。(兩地相距5.8公里,有公交車站點)</p><p class="ql-block">普救寺位于永濟市蒲州鎮(zhèn)西廂村,在蒲州古城東3公里的峨嵋塬頭上。這里地勢高敞、視野寬闊,寺院坐北朝南,居高臨下,依塬而建,總占地約9.3萬余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普救寺是國家4A級旅游景區(qū)。是一座佛教十方禪院,因古典戲曲名著《西廂記》的動人愛情故事在此發(fā)生,而成為馳名中外的愛情圣地。</p><p class="ql-block">“天下寺廟不談情,唯有山西普救寺”,這座干年古剎每年9-10月舉行“世界情侶月”活動,愿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p> <p class="ql-block">普救寺始建于隋唐,距今已有1000多年歷史。隋朝初年便可能已經(jīng)存在,唐朝時曾大加修葺。五代時更名為普救寺,宋朝又再次修葺。但在1920年遭受大火,后被侵華日軍破壞,至1949年時,只剩下鶯鶯塔、石獅、菩薩洞等建筑,其余建筑不復存在。1986年政府撥出資金進行修復。</p><p class="ql-block">圖為普救寺大鐘樓</p><p class="ql-block">大鐘樓系普救寺西軸線上第二進建筑,唐代形制、平面三間正房,登高走廊與欄桿可供游人眺覽。董解元《西廂記》中“白馬解圍”時,張生請老夫人、法本住持登樓觀陣,即指此樓。</p> <p class="ql-block">圖為天王殿影像</p><p class="ql-block">天王殿在普救寺中軸線前隅,明代形制,面闊三間,進深四椽,單檐懸山頂,系一九八七年修復。古印度神話稱彌山腹有四大天王,佛教也采用其說,宣稱四大天王各護一方天下,因稱“護世天王”,俗稱“四大金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大雄寶殿</p><p class="ql-block">大雄寶段,是寺內(nèi)舉行盛大佛事活動的場所,殿內(nèi)佛龕上三尊大型石雕佛像是一九八五年七月從此殿基址地下一米五處出土的,據(jù)有關(guān)專家初步鑒定,石佛像為南北朝晚期的遺物,是不可多得的藝術(shù)珍品。</p><p class="ql-block">此殿是一九八七年在原址上修復的,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單檐廡殿頂。為寺內(nèi)最大的仿唐建筑。古典戲劇名著《西廂記》中“張君瑞鬧道場”一折即發(fā)生在此殿之中。</p> <p class="ql-block">普救寺復建后,安排布置一些房屋陳設(shè),摸擬人物作為“西廂記”故事的實景演繹。如東西廂房,書齋…以迎合游客的探古憶舊情懷。</p><p class="ql-block">圖為東西廂房格式。</p> <p class="ql-block">站在寺廟高處遠眺,可以欣賞周邊風景,遠處建筑物就是大名鼎鼎的鸛雀樓。</p> <p class="ql-block">普救寺鶯鶯塔原名舍利塔,是寺院內(nèi)的瞻禮建筑,因張生與鶯鷙戀愛的故事發(fā)生在塔下,后俗稱“黃鶯塔”。</p> <p class="ql-block">原舍利塔創(chuàng)自隋唐,明嘉靖乙卯冬(公元1556年) 毀于地震,現(xiàn)存之塔系地震后八年(公元1564年),由蒲州知州張佳倡導修復的,塔身通高40米,底層邊長8.3米,屬內(nèi)方外方密檐式磚塔。四方形空筒式的結(jié)構(gòu)上保存了唐塔的特點和風格。</p> <p class="ql-block">鶯鶯塔是我國古典園林中現(xiàn)存的四大回音建筑之一,塔以奇特的結(jié)構(gòu)、精湛的工藝、明顯的回音效應(yīng)而著稱于世。</p><p class="ql-block">游人在塔西擊石,即聽到清脆悅耳的“咯蛙!咯蛙”的蛙鳴聲。與北京天壇回音壁、河南寶輪寺塔、四川潼南縣大佛寺的“石琴”并稱為我國四大回音建筑。</p> <p class="ql-block">“普救蟾聲”引起聲學界人士的極大興趣,經(jīng)過科學考察和測試,“普救蟾聲”這一千古之謎已被揭開。四面八方的游客來到這里都要俯首擊石,聆聽蛙鳴,其情其景,妙趣橫生,其樂無窮。</p> <p class="ql-block">蒲州古城遺址,古稱蒲坂(位于永濟)唐代和明代是蒲州城的兩個繁榮昌盛時期。唐代蒲州城(外城)周長約5700米,明代蒲州城(內(nèi)城)周長約5400米。明代蒲州城磚砌城墻保存完好,東、南、西、北四座城門都保存較好。</p> <p class="ql-block">蒲州古城遺址公園</p><p class="ql-block">蒲州古城因為保存較好,在中國古代城市發(fā)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古城內(nèi)有著名的蒲津渡,曾有一座橫跨黃河的浮橋,被稱為天下第一浮橋。此外,蒲州古城還出土了唐代開元時所鑄的鐵牛、鐵人等文物,這些文物見證了古城的歷史和文化價值。</p> <p class="ql-block">鸛雀樓也是黑悟空游戲的取景地</p> <p class="ql-block">鸛雀樓,位于山西省永濟市蒲州古城西黃河東岸,國家AAAA旅游景區(qū)。與湖北武漢黃鶴樓、湖南岳陽岳陽樓、江西南昌滕王閣并稱為中國四大歷史文化名樓。</p><p class="ql-block">鸛雀樓始建于北周(公元557--571年),是由北周大冢宰宇文護建造的一座軍事戌樓,因時有鸛雀棲息其上而得名。</p><p class="ql-block">唐代詩人王之渙的《登鸛雀樓》“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笨胺Q千古絕唱,流傳于海內(nèi)外。 </p> <p class="ql-block">鸛雀樓</p><p class="ql-block">鸛雀樓是現(xiàn)存最大的仿唐建筑,外觀四檐三層,內(nèi)分六層,總高73.9米,總建筑面積33206平方米,總重量58000噸,在建筑形制上充分體現(xiàn)了唐代風格。鸛雀樓的油漆彩畫是國內(nèi)失傳的唐代彩畫藝術(shù),經(jīng)過國家文物局的專家多方考察搶救,重新創(chuàng)作設(shè)計,是國內(nèi)唯一采用唐代彩畫藝術(shù)恢復的唐代建筑。外表經(jīng)過磨平處理后,進行了油漆彩繪,立刻使該樓變得古典風雅起來,達到了“修舊如舊”的藝術(shù)效果。</p> <p class="ql-block">該樓歷唐經(jīng)宋存世700余年,元初(公元1222年)毀于戰(zhàn)火。新建的鸛雀樓為仿唐形制,外觀四檐三層,內(nèi)設(shè)六層,樓體總高73.9米,盡顯大唐風韻。登上鸛雀樓,不僅可以體會到登高望遠的最高境界,還可以感受到華夏五千年的燦爛文明。</p> <p class="ql-block">鸛雀樓在2009年還被國家郵政與烏克蘭一起發(fā)行過紀念郵票,成為國家名片之一。</p> <p class="ql-block">河東鹽池位于運城中心南部,東西長30公里,南北寬約3-5公里,形成于遠古時代,是北方最大鹽湖之一,有4600年的開采史,在中華文明史上具有重要的歷史地位和作用,被歷代王朝視為“國之大寶”。</p><p class="ql-block">圖為運城南門城樓</p> <p class="ql-block">池神廟是河東鹽文化重要象征,是全國唯一祭祀“鹽池之神”的廟宇。</p> <p class="ql-block">神廟供奉分別是鹽神靈慶公神祠,雨師太陽神祠和條山風洞神祠。</p> <p class="ql-block">鹽池神廟始建于唐代,也是歷代帝王朝拜池神必到之處,三大主殿橫軸排列,并列尊位,在中國古代建筑史上絕無僅有?,F(xiàn)存建筑為明清遺構(gòu),是全國重點文保單位。</p> <p class="ql-block">運城鹽池神廟不僅是一座宗教建筑,更是一個展示中國古代鹽文化和建筑藝術(shù)的珍貴遺產(chǎn)。</p> <p class="ql-block">永樂宮原址位于山西省芮城縣永樂鎮(zhèn)招賢村,是為了紀念八仙之一的呂洞賓而建。永樂宮始建于元定宗二年(1247年)年,歷時110多年才完工。永樂宮在1952年文物普查中發(fā)現(xiàn),是我國目前現(xiàn)存最早、最大和保存最為完整的道教宮觀,與北京白云觀、陜西戶縣重陽宮被譽為我國道教三大祖庭。</p><p class="ql-block">1961年被國務(wù)院公布為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8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chǎn)預備名錄,2005年被評為國家4A級旅游景區(qū)。</p> <p class="ql-block">1957年,永樂宮因三門峽水庫的建設(shè)而面臨被淹沒的危險,國務(wù)院批復整體搬遷,水利部撥款220余萬,從1957年至1966年, 將永樂宮原物原貌搬遷至芮城城北2公里的西周古魏國都遺址保存,以保護這一珍貴的文化遺產(chǎn)。搬遷費時整整10年功夫,1966年夏永樂宮被整體搬遷至現(xiàn)址—芮城縣城北3公里的龍泉村。這一搬遷工程開創(chuàng)了中國大型古代建筑及壁畫搬遷保護的先河,做到了原貌未變。</p> <p class="ql-block">“跟著悟空游山西”,這里也是游戲27處取景地之一,文旅宣傳步步緊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圖為古魏城南城墻遺址</p><p class="ql-block">古魏城遺址位于芮城縣城北2.5公里處,它與國家文物保護單位永樂宮相毗鄰,城址平面呈方形。東西城墻現(xiàn)存很少,南城墻局部位于永樂宮宮門內(nèi)。1996年1月12日被公布為山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p> <p class="ql-block">圖為元代建宮碑</p><p class="ql-block">“大朝重建大純陽萬壽宮之碑”,該碑是一塊厥功記事碑。體積高大,形制古樸典雅,元中統(tǒng)三年九月(公元1262年)所立,翰文學士王鶚撰文,大司農(nóng)姚樞書并篆額。碑通高5.65米,寬1.4米,厚0.495米,額高1048米,龜趺螭首。碑文為楷書,記載著永樂宮創(chuàng)建歷史背景、呂祖生平,承載歷史,訴說滄桑,為永樂宮最為重要的碑刻。</p> <p class="ql-block">圖為永樂宮山門</p><p class="ql-block">為明永樂二十年(1422年)增補,面寬五間,進深兩間,單檐懸山頂。稍間門楣上磚刻”道義之門”、“眾妙之門”八字出自《易經(jīng)》和《道德經(jīng)》?!坝罉穼m”匾額為1963年鄭林所題。鄭林曾任山西省常務(wù)副省長、山西省政協(xié)主席, 山西省書協(xié)主席。其書法古樸渾厚,風骨秀逸。</p> <p class="ql-block">圖為宮門</p><p class="ql-block">永樂宮由南向北依次排列著宮門、無極門、三清殿、純陽殿和重陽殿。三清殿是主殿,供奉道教元始天尊、靈寶天尊、太上老君。</p> <p class="ql-block">圖為永樂宮無極之門</p><p class="ql-block">這是永樂宮的主要入口,無極門是永樂宮現(xiàn)存建筑之一,其他主要建筑包括三清殿、純陽殿和重陽殿。永樂宮因道家文化而聞名,其內(nèi)的壁畫和建筑風格具有重要的歷史和藝術(shù)價值。</p> <p class="ql-block">無極門門檻下面的石雕金蟾已經(jīng)被游人撫摸的包漿油光錚亮。</p> <p class="ql-block">永樂宮的建筑規(guī)模宏大,建筑面積8000余平方米,在南北長1000米的中軸線上聳立著5座古建筑;山門、龍虎殿、三清殿、純陽殿、重陽殿;西軸線為搬遷展、臨摹室、呂公祠、王母殿;東軸線為石牌坊、玄帝廟、財神殿及呂祖墓。整個建筑布局鮮明,主次有序。</p> <p class="ql-block">圖為游客在聽取導游解說。</p><p class="ql-block">在參觀永樂宮時,游客需要注意以下幾點:永樂宮景區(qū)主要是參觀元代壁畫和道教宮廷建筑,為保護壁畫,大殿內(nèi)嚴禁拍照。觀看壁畫主要是采用自然光線,陰雨天室內(nèi)灰暗,為方便觀看,請游客自帶手電筒。</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壁畫藝術(shù)</p><p class="ql-block">永樂宮壁畫以其精美的藝術(shù)和宏大的規(guī)模著稱,三清殿內(nèi)的壁畫高4.26米,全長94.68米,面積達403.34平方米,畫面上共有人物286個。</p> <p class="ql-block">永樂官現(xiàn)存元代壁畫1005.68平方米,最為精彩的是無極殿內(nèi)所繪的《朝元圖》,是我國繪畫史上的罕見巨制 ,在</p><p class="ql-block">402平方米的畫面上按對稱美的形式排列,和諧自然,主次分明,表情通真,色調(diào)優(yōu)雅;衣飾千變?nèi)f化;場面波洞壯闊,氣勢宏偉,鄭振鐸先生稱贊:“大規(guī)模的漢官威儀展示,大組織的人物面匯集”。(壁畫摘自永樂宮畫冊)</p> <p class="ql-block">純陽殿,亦名混成殿,供奉全真教祖師呂洞賓。呂生于唐德宗貞元十四年(公元798年) 四月十四日,祖居芮城縣永樂鎮(zhèn),是唐末著名道學家、醫(yī)學家、養(yǎng)生學家、內(nèi)丹祖師,呂氏四代皆為唐朝名臣。</p> <p class="ql-block">呂洞賓一生追游各地、懸壺濟世、教化度人,元至大三年(公元1310年)被加封為“純陽演正警化孚佑帝君”;廟宇遍及南北各地。</p> <p class="ql-block">殿中壁畫以連環(huán)畫的形式繪制了《純陽帝君神游顯化圖》52幅,總計212.62平方米,完成于元至正十八年(公元1358年),壁畫內(nèi)容為研究我國宋、元社會生活以及呂祖生平傳記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寶貴資料。</p> <p class="ql-block">重陽殿,又名襲明殿、七真殿,供奉全真教祖師王重陽。王重陽出生于北宋徽宗政和二年(公元1112年),陜西咸陽大魏村人,金正隆四年(公元1159年) 入陜西終南山“活死人墓”修行,創(chuàng)立全真教,師承呂洞賓,以清修為主,主張以“苦己利人、除情去欲、忍恥含垢、獨全齊真、三教圓融”為教義,形成道教北派源流。殿中壁畫以連環(huán)畫形式繪制王重陽畫傳49幅,總計150平方米,壁畫反映了宋、元的社會生活、歷史風貌,具有很高的歷史參考價值。</p> <p class="ql-block">純陽殿、重陽殿是呂洞賓、王重陽修道、傳道、濟世度人的連環(huán)故事畫。這些畫集人物、山水、園林、宮殿、道觀古剎、農(nóng)舍、茶肆于一體,為我們研究唐、宋、金、元的社會生活提供了經(jīng)典的資料。</p> <p class="ql-block">永樂宮石牌坊為四柱三門石牌坊,原本位于三門峽水庫淹沒區(qū)的永樂鎮(zhèn)南禮教村,1959年,跟永樂宮一起搬遷于此。雕刻精美,上書“永樂宮”三個大字。據(jù)說三門代表三界(即欲界、色界、空界)。該石牌坊始建于清乾隆四十二年(公元1777年)為旌表孝子李天仁所立。石坊四柱三樓,其欄額所雕之《八仙慶壽圖》及石柱前后的六具游戲獅子,玲瓏剔透,極為精美可愛,其他的人物故事、動物、花草 琴棋書畫等古玩紋飾,設(shè)計雕造均極致大雅,堪稱佳作。</p> <p class="ql-block">圖為永樂宮壁畫臨摹工作室</p><p class="ql-block">永樂宮壁畫以其精湛的繪畫技法、獨特的色彩運用、豐富的題材內(nèi)容、鮮明的藝術(shù)風格和重要的文化價值,成為中國古代壁畫藝術(shù)的杰出代表。</p> <p class="ql-block">柿葉翻紅霜景秋,碧天如水倚紅樓。</p><p class="ql-block">永樂宮不僅是道教文化的象征,也是中國古代建筑藝術(shù)和壁畫藝術(shù)的杰出代表。如今的永樂宮,已成為集參觀游覽、壁畫臨摹學習、養(yǎng)生休閑、宗教活動為一體的著名旅游勝地。</p><p class="ql-block">(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