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遇見留壩,感受了留壩的壯美,還有英雄神仙,那可是留壩一張靚麗的名片。</p><p class="ql-block">英雄與神仙看似風馬牛不相及的兩個話題,在秦嶺,在留壩,神奇的相遇,并且合二為一成為了英雄神仙,這是因為神奇秦嶺具有神奇的力量,因為特別的留壩具有特別的能力,這個英雄神仙就是張良。</p> <p class="ql-block">英雄與神仙從本質上看是有區(qū)別的。</p><p class="ql-block">英雄,是具有超凡能力的人,具有英勇、正義和無私的品質,因而,古往今來,人們都崇拜英雄,敬仰英雄。</p><p class="ql-block">神仙,是指具有無所不能本領,并且跳出三界、長生不死的超人,因而,人們向往神仙,迷信神仙。</p> <p class="ql-block">現(xiàn)實地講,英雄就是實實在在的人,而神仙則是超人,是超脫了凡人,具有超自然力量的特殊形象。包括神和仙,神,是先天存在的真圣,仙則是后天經過修煉得道,神通廣大,變化莫測之人。</p><p class="ql-block">所以,留壩能讓張良成為英雄神仙,必有它感動英雄,降神俘仙的獨到之處。</p><p class="ql-block">這就是,天地英雄氣,千秋尚凜然,劉邦自火燒店脫逃后,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建立漢室基業(yè),迫使項羽破釜沉舟,背水一戰(zhàn),最后烏江自刎,這其中,張良作為千古第一謀士,運籌帷幄,決勝千里,方才獲得英雄神仙的千古美名,也是劉邦成功的基礎。</p> <p class="ql-block">劉邦之所以能建立漢室江山,是深得漢初三杰,即張良、蕭何、韓信的鼎力相助,此三杰,張良功績尤為顯赫,功居其首。</p><p class="ql-block">張良,中國歷史上名符其實的英雄,“漢初三杰”的佼佼者,他作為謀士,輔佐劉邦,翦滅暴秦,橫掃群雄,興立漢室,居功至偉。就在劉邦一統(tǒng)天下,封官鬻爵之時,他卻激流勇退,輾轉隱居于秦嶺南麓紫柏山,劉邦感恩他的功績,特封其為留侯,他的隱居地也就成了留侯鎮(zhèn),留侯鎮(zhèn)因此而成仙居之地。</p> <p class="ql-block">我也是凡夫俗子,普通人一個,也崇拜英雄,敬仰英雄,也向往神仙,迷信神仙。準確的講,這次留壩行,某種意義上來說也是因英雄神仙,慕名而來,于是奔赴留侯,拜會英雄神仙也就成為順理成章的事了。</p><p class="ql-block">出城沿316國道一路北上,15公里,20分鐘到達留侯古鎮(zhèn)。</p> <p class="ql-block">留侯古鎮(zhèn),位于秦嶺南麓的漢中市留壩縣西北部,316國道與221省道交叉口西北角,古鎮(zhèn)境內環(huán)境幽雅、山清水秀、高山聳立、峰巒疊嶂、翠柏林立、空氣清新,素有“天然氧吧”之美稱。</p> <p class="ql-block">留侯古鎮(zhèn)是古連云棧道上重要集鎮(zhèn)之一,始于張騫通西域,當時騾馬成群,晝夜鈴聲叮當不停,便有“棗木欄騾馬成群”之說,所以留侯古鎮(zhèn)的街道叫“棗木欄街”。</p><p class="ql-block">棗木欄街面由青石鋪成,干凈整潔,美觀大方,典型的農家屋舍整齊劃一的分列街面兩邊,散發(fā)出純正的地方特色,和整個街面的組合相得益彰,相輔相成,韻味悠長,古樸中透露出濃郁的歷史底蘊。</p> <p class="ql-block">走進棗木欄老街,在張燈結彩,彩旗飛揚的氛圍中,我們感到無比的愜意和自豪。<span style="font-size:18px;">漫步于留有英雄神仙足跡的古街道,濃厚歷史氣息和古樸滄桑感,好像是再現(xiàn)了絲路駝鈴騾馬成群的繁華的場景,英雄的氣質,神仙的風度,使我們精神抖擻,感覺非常好。</span></p> <p class="ql-block">留侯古鎮(zhèn)場面不大,但是,遠山近影,山巒雄魂、街巷幽韻,云霧飄逸,仙氣縈繞、騰挪跌宕,極易塑造英雄形象,也能體現(xiàn)神仙韻味,這種獨特的氣質,極易讓人深受感染。</p><p class="ql-block">自古英雄出少年,是的,我們的接班人,也深受英雄神仙氣氛熏陶,流露出一股英俠氣質。</p> <p class="ql-block">留侯古鎮(zhèn)街外,褒河岸邊就是曾經的古連云棧道,不過歷史的古棧道早已隨風而去,但氣勢依然存在,魂魄依然健在,所以,今人又經過重建重修,使古棧道再次呈現(xiàn)。新的連云古棧道也是煥發(fā)英姿,使命堅挺,責任榮光,繼續(xù)為留壩旅游發(fā)光發(fā)熱。</p><p class="ql-block">奇特的環(huán)境,奇特的意境造就奇特的景象,就連用作棧道的橫木立柱也不甘寂寞,好像得到神仙的點撥和造化,奇跡般的展現(xiàn)出英雄氣概,雖然已被砍頭去足,身首異處,也要發(fā)芽,也要吐綠,這就是寧死不屈,典型的英雄氣節(jié)。</p> <p class="ql-block">褒河岸邊,沿316國道繼續(xù)深入,2公里后來到漢張留侯祠,也就是平常說的張良廟。</p><p class="ql-block">漢張留侯祠位于紫柏山下,風景優(yōu)美,青羊河和野羊河從左右兩邊夾流而過,南有柴關嶺,北有箭括嶺,東是南天門,西是天坦嶺,而上方則是云霧山,四周被紫柏山這五座秀峰環(huán)繞圍抱,松柏蓊郁、修竹搖曳、眾鳥和鳴、泉音似琴,終年云纏霧繞,宛若世外桃源、人間仙境。</p><p class="ql-block">位于316國道邊,也就是張良廟最外邊的磚砌牌樓,是張良廟的地標,建于清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五重垛拱,簡瓦裹脊,牌樓券門上“漢張留侯祠”五個紅色大字,非常醒目,為清代蔡文瑾題寫,整個牌樓挺拔高聳、氣勢軒昂、飛檐翹角、螭吻赑屃,古樸滄桑,韻味十足。</p><p class="ql-block">如果從地勢上看,張良廟風水極佳,紫柏山的五座山峰在此圍成一個圈椅,張良廟就在圈椅的鉗口,猶如五龍聚首之地,五座山峰,五條河流相聚,這里聚財、聚福、聚運、聚命、聚氣,正兒八經的“全聚德”。</p> <p class="ql-block">張良廟號稱是集中國南方園林之秀麗與北方殿堂之宏偉的最大古建筑群,也是中國早期道教活動圣地之一。</p><p class="ql-block">由牌樓經進履橋打卡入內,來到一個開闊的庭院,四周布滿了各式古色古香、雅人深致、雕欄玉砌 、瓊樓玉宇的亭臺樓榭,規(guī)模宏大、幽靜雅致、碧瓦朱甍、飛閣流丹,確實壯觀排場,至于是否是最大古建筑群,我無從談起,沒有權利妄加評論。</p><p class="ql-block">庭院內坐西朝東即是大殿,門楣上懸掛馮玉祥題寫的金字匾額“帝王之師”。馮玉祥是英雄,英雄與英雄相遇,那可就是更加的英雄,因此,無論是匾額的字體還是內容都頗具英雄相。</p><p class="ql-block">馮玉祥,一位愛國布衣將軍,一生曾兩次到訪張良廟,留下了敬仰張良的多幅楹聯(lián)警句,其中“帝王之師”最為經典,也最為精準的評價了張良,它一語點破了張良在漢代開國功臣中的地位。</p> <p class="ql-block">說了這么多,張良到底何許人也,緣何能成為“英雄神仙”“帝王之師”。</p><p class="ql-block">張良,字子房,中國歷史上最杰出的謀略之士,被稱為中國第一謀圣。祖上為韓國名門望族,家道殷實,長相英俊。關于他的籍貫,有多種說法,其中潁川城父,今河南禹縣,沛郡,今安徽亳州為主流說法。張良本姓姬,姬姓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那可不是一般的顯赫,所以其祖父和父親相繼高居為韓相國,侍奉過韓國五代君王,史稱“五世相韓”。他用自己出色的才華和智慧幫助劉邦開創(chuàng)了漢室基業(yè),是秦漢時期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謀略家。長期的合作共事,深層的交往,使他對劉邦的秉性為人了如指掌,他深知和劉邦共事只能同患難不可共安樂,所以西漢立國之時,便是張良辭漢之日,他功成不居,急流勇退,輾轉隱居在秦嶺深處的紫柏山上潛心修道,辟谷成仙。</p><p class="ql-block">作為第一謀圣,那可是響當當的文化人,所以張良廟也必須高度匹配歷史文化這一主題。下面我們就從歷史文化的角度來看漢張留侯祠。</p><p class="ql-block">首先,馮玉祥將軍的“帝王之師”題詞匾額,語言精辟,高度概括,簡潔的語言包含著大智慧。簡單的理解,就是說張良是劉邦的老師,他成功幫助劉邦打下江山,那么,作為學生的劉邦對老師的評價也是不惜筆墨,言辭中肯,給予了至高無上的評價,“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對于一位謀士來說,這樣的評價應該是最高的贊譽了,謀圣之名,當之無愧!</p><p class="ql-block">這是在大殿正中,供奉的張良的塑像,道骨仙肌,卓然不凡?。</p> <p class="ql-block">楹聯(lián)絕句是張良廟的一大特色,也是張良廟體現(xiàn)歷史文化價值的重要一面,所以,所到之處都有楹聯(lián)題匾,而且大多為評價張良,贊美張良。</p><p class="ql-block">大殿迎接我們的是兩側中柱懸掛的刻聯(lián)“畢生彪炳,功勛肇自授書始,歷代崇豐,禋祀端由辟谷開?!睓M批是“名高青簡”。為胡珍品,清漢中鎮(zhèn)總兵官,清光緒七年(1881)7月題聯(lián),刻聯(lián)高度概括了張良的一生。上聯(lián)一生輝煌功績源自于授書臺。下聯(lián)歷朝歷代的豐厚崇敬均以辟谷為開端。橫批“名高青簡”更是精辟,意為張良早年取得的顯赫輝煌成就,足矣讓其名聲載入了史冊,廣為人們傳頌。其中授書、辟谷均有歷史典故支撐,這是后話。</p> <p class="ql-block">大殿過后是拜殿,前沿立柱也有一幅長刻聯(lián)“遺跡白云,留芳紫柏,看此地山高水長,風景不居華泰下。受書黃石,從游赤松,憶當年功成身退,英明卻比蕭韓優(yōu)?!?落款甲寅冬月行軍過此小憩慕此地風景宜人故撰聯(lián)以作紀念,圣命威武將軍行署參謀邱斌撰書。語言精煉,寓意深刻,大意為,上聯(lián)贊美位居紫柏山的張良廟的風景美過天下,下聯(lián),從赤松子黃石授書輔佐劉邦功成身退,他的英明抉擇,導致最終待遇更比蕭何、韓信優(yōu)厚??搪?lián)高度概括張良輝煌完美的一生,取決于高明的選擇,為邱斌民國3年11月帶兵行軍過此謁留侯祠留聯(lián)。</p> <p class="ql-block">拜殿內安放許多名人碑刻,其中,兩塊非常引人注目。一是馮玉祥題詞碑文“豪杰今安在,看青山不老,紫柏常存,想那志士名臣,千載空余憑吊處。神仙古來稀,設黃石重逢,赤松再遇,得此洞天福地,一生愿作逍遙游?!眱热菀洆洌性u價,更有自身感慨及情懷的抒發(fā)。馮玉祥說,古時豪杰今天在哪里?看四周青山以不老之姿現(xiàn)世,唯有紫柏能夠長期的存活下來,而古時候的志士名臣無論你做出怎么樣卓越的功勛,千百年過后,只能剩下一個祭祀之地而已,神仙自古以來就非常地稀少,假如今天能夠和黃石公、赤松子這樣的神仙大能在此重逢,得到了紫柏山這一洞天福地,也愿意一生在此逍遙游。</p> <p class="ql-block">另一是于右任題寫的一副碑文“送秦一椎,辭漢萬戶”,這一碑文堪稱兩絕,其一是于右任的書法本身就是一絕,其次是碑文內容又是一絕。</p><p class="ql-block">于右任的書法大家都是耳熟能詳,不再贅述,碑文內容,上聯(lián)是說張良在博浪沙刺殺秦始皇的事,這是張良政治生涯的開端。歷史記載因秦始皇武力滅韓,使身為官宦之后的張良淪為庶民,為雪國仇家恨,張良在秦始皇東巡去程途中,于陽武縣(今河南省新鄉(xiāng)市原陽縣)境內博浪沙用大鐵錐刺殺秦始皇。我的理解,除過上書原因外,還有,張良作為謀士輔佐劉邦,送給秦朝迎頭一擊,當頭一棒,使二世秦王朝轟然坍塌,土崩瓦解,于右任這是一語雙關。</p><p class="ql-block">下聯(lián)說的是張良輔佐劉邦成就帝業(yè)以后,劉邦封其為三萬戶侯,古代的萬戶侯,是爵位,也就是由一個地方的一萬戶百姓的租稅作為俸祿的官職。然而,張良卻辭去了三萬戶食邑的封賜,淡泊明志,退隱山林,這也是張良政治生涯的結束,這是官方給出的原因。對此,我也有不同理解,這里的萬戶也可以理解成當時全天下千家萬戶的黎民百姓,也就是張良拜辭了劉邦封賞的一切管理天下的官職,這里也是一語雙關,這種對聯(lián)堪稱絕中之絕。</p> <p class="ql-block">拜殿過后便是北花園,北花園也是張良廟中國南方園林之秀麗的主要體現(xiàn)地。</p><p class="ql-block">北花園不大,但小巧玲瓏,精致典雅,廊腰縵回,清幽秀麗。四周亭、廳、廊、閣影屏姿繞,紫柏、蒼松、翠竹、花樹掩映成蔭,曲徑、花壇、假山、石池諧然成趣,花壇內春來桃梅競姿,盛夏牡丹展容,秋季菊花露笑,嚴冬臘梅傲霜。北邊游廊,傍水曲升,廊壁之上,或描山水,或嵌碑石,又具一番風韻,別有天地、引人入勝。上下官廳,古樸不俗。上官廳階旁一假山立石,階下一石鑿泉池,名曰“洗心池”,一汪清澈泉水順著假山立石,潺潺流淌入池中,池水純凈如鏡,蒼天倒影入水,清晰見底,確為仙居之地。如能沐手浴臉,便為誠心求仙訪道,必滌人間雜念邪思。</p> <p class="ql-block">北花園翠色誘人、秀色可餐的綠植,也是招搖過市,大秀它的美色,瘋狂渲染它的姿色,也許是得到英雄的悉心呵護,也許是得到神仙的神功法力,展現(xiàn)出旺盛的生命力。枝繁葉茂,綠葉沁潤,雖然花期已過,但是枝頭果實累累,籽粒飽滿,呈現(xiàn)出的狀態(tài)不僅色誘、形誘,而且還有食誘,看的人眼饞、嘴饞,還有心饞,著實讓人忍俊不已。</p> <p class="ql-block">北花園西南角矗一亭,名曰拜石亭,建在由石塊砌起一米有余的平臺上,底部六級石階可達亭內,頂端六角班爪亭閣,兩個六寓意六六大順,寶塔盔頂、筒瓦垂脊、翼然屹立,玲瓏剔透、修篁環(huán)抱、優(yōu)美清新,亭內有漢白玉琢制半圓石桌、鼓形石凳、精巧石茶幾,素雅透涼。壁上的彩斑孔雀、山鷹花樹、蝴蝶雀鳥翩翩起舞。形制規(guī)整,色彩斑斕,外形靚麗,美觀舒適,如若在此小憩,必然十分舒怡。</p><p class="ql-block">拜石亭,取典于黃石公圯橋授書張良,即為張良師的故事。相傳,當時黃石公授書張良,告訴他十三年后,孺子見我,濟北谷城下,黃石即吾。后張良到濟北,果然見谷城山下有一堆黃石,納頭便拜,并取石供奉于家中,死后又將這黃石陪葬墓中。所以,拜石亭就是為紀念黃石授書而建。</p><p class="ql-block">拜石亭迎面立柱有一幅對聯(lián)“亭前留竹影,石上聽泉聲?!甭淇顬橄特S乙卯上元日秋山文俊書,實為清咸豐五年(1855)上元日(正月十五日),一個叫文俊的山西臨汾籍進士題聯(lián)。</p> <p class="ql-block">拜石亭外,巍然矗立著一尊巨碑,上書“英雄神仙”四個大字,蒼勁有力,赫然奪目。落款為“時在已未仲秋,陜南鎮(zhèn)守使管金聚敬書”,意為1919年農歷8月,時任陜南鎮(zhèn)守使的北洋軍閥的管金聚所書。這尊石碑,可以說是對張良最簡明、最具高度的褒揚。放眼上下千年,英雄很多,神仙也不少,但確實惟有張良集兩者于一身。</p><p class="ql-block">“英雄神仙”這是對張良所有評價中,至高無上的贊譽。“英雄”在人間,“神仙”非凡界,“英雄”進一步便為“神仙”,英雄神仙,天上人間,頂天立地,所向無極。</p> <p class="ql-block">的確,張良是英雄,也配得上神仙。</p><p class="ql-block">英雄者,乃膽識過人、聰明智慧、無私忘我、不辭艱險、令人敬佩。漢代文學家劉劭云:“聰明秀出,謂之英;膽力過人,謂之雄?!庇⑿壅?,有凌云之壯志,氣吞山河之勢,腹納九州之量,包藏四海之胸襟;英雄者,擁有載視一切之能力,傲視群雄之氣勢,世人對其無不敬畏;英雄者,深明大義,救黎民于水火,解百姓于倒懸。</p><p class="ql-block">何謂神仙?《孟子》說“圣而不可知之謂神。”《說文解字注》說“仙,遷也,遷入山也。故其制字人旁作山也?!睊侀_虛無縹緲的神靈不說,神仙就是超出常人所不能,超脫塵世,以求平安長生的山人。</p><p class="ql-block">張良之所以被稱為“英雄神仙”,是因為他在輔佐劉邦建立大漢王朝時表現(xiàn)出的卓越軍事才能,被稱為“英雄”。而在功成名就后,卻選擇歸隱山林,舍棄功名利祿,這種超脫塵世的生活方式又讓他具備了“神仙”的品質?,張良作為英雄神仙也符合上述標準。</p> <p class="ql-block">“飛鳥盡,良弓藏,狡兔盡,走狗烹,王業(yè)成,功臣亡”,這幾乎是歷史定律。同為漢初三杰,韓信最終被逼自縊于咸陽宮,蕭何被控謀反,貶為庶人,在流放中病逝。張良是聰明人,也深刻了解劉邦,歷史的啟示,韓信、蕭何的教訓,雖然功高蓋世,也怕功高蓋主,高而不居,毅然辭漢歸隱山林于紫柏山,不僅成功避禍,而且精心修煉老莊道家之術,終羽化成仙,這不就是超凡脫俗的神仙品質,神仙胸懷,神仙之舉嗎?所以,后世贊其為“英雄神仙”確也名副其實。</p><p class="ql-block">走在鮮花簇擁的北花園廊腰曲徑上,盛開的白色玉簪花,也是俯身垂腰,含胸低頭,象征著張良的純潔高雅,也寄托著對逝去故友韓信、蕭何的哀思。</p> <p class="ql-block">從北花園西南走出去,地勢漸次高升,走過石階通深曲幽,石板小鋪,青竹林立夾道,來到的便是南花園。</p><p class="ql-block">南花園也是一處情癡景醉之地,不過,我們先行擱置于它,從西北角的一門洞出園,隨即進入廟后花園,瞬間驚悚讓我呆滯,一大片植株茂密,纖細挺拔,直入云端的紫身翠葉紫竹林硬生生闖入視野,濃密俊俏,色態(tài)惹人,參天入云,體態(tài)醉人,遮天蔽日,狀態(tài)懵人,光天化日,朗朗乾坤,這片竹林竟讓這里瘆涼陰昏,暗無天日。</p><p class="ql-block">紫竹,到是見過不少,不過這里的紫竹確實奇特,讓我驚訝,與一般紫竹不同的是,這里的竹子幾乎全部于出土尺余處形成一個“之”字形的彎曲,呈現(xiàn)出一個獨特奇異景象。</p> <p class="ql-block">其實,這是張良廟這一英雄神仙之地有別于其他的奇特之處。張良廟有“二奇”,由于出土尺余,彎曲別致,猶如水中竹影,其形頗為奇異,俗稱“拐拐竹”,所以這里的竹林就是其中一奇。</p><p class="ql-block">張良是英雄,剛正挺拔,威武不屈,就如同這高聳入云的竹子,但作為劉邦的謀臣,又不得不委曲求全,舍棄功名利祿,辭漢隱居,曲身求生,就如竹根的彎曲一樣。又或者說,張良是神仙,人們崇拜神仙,迷信神仙,就連竹子也是仰慕其韜略,敬佩其人品,屈膝拜倒在張良的膝下。</p> <p class="ql-block">拐拐竹只有在留壩張良廟里才能見到,據了解,拐拐竹不是種質原因,不管是什么品種的竹子,只要種到這里都會長出一個彎來,但是將拐拐竹移植到別的地方,甚至是一墻之隔,換了位置之后,拐拐竹就成了普通的竹子,筆直筆直??茖W研究多年,至今尚未破解這個謎。我想,這只有一個原因,那就是英雄神仙的神奇力量,是張良廟廟后花園這片地方特殊的風水、土壤或者水質因素,于是它就又有了一個名字,叫做“張良竹”。</p> <p class="ql-block">拐拐竹本身就是一奇,但是奇中還有更奇的。這里的竹子絕大多數都是根部之字彎曲,眼前這跟確屬另類和怪異,除過根部彎曲外,在人身高處又形成一個近乎于直角的彎曲,成為了整片竹林里最耀眼明星。</p> <p class="ql-block">有人說張良的一生就像這里的竹子,前半生國破家亡,流離失所,就像這竹子一樣彎彎曲曲,而后半生功高至偉,卻辭俸幽居,確屬高風亮節(jié)。</p><p class="ql-block">追星,捧星,人之常情,拐拐竹,或者是張良竹,就像英雄神仙一樣,被人們崇敬,被人們向往,于是,人們紛紛追著、捧著和這顆明星竹拍照留念,不為嘩眾取寵,只為博得神氣仙氣。</p> <p class="ql-block">拐竹園返回,再次來到南花園。現(xiàn)在我們來細細品味一下這個叫做花園的庭院。</p><p class="ql-block">南花園,與北花園一北一南,遙相呼應,與北花園的南方園林婉約雅致格調不同的是,南花園倒像是一個北方宮殿,不但面積大了許多,而且具有豪放恢宏的格局。園子中央一池清澈碧綠湖水,叫做南花園湖,幾乎占據了整個南花園的三分之二,湖光山色,魚翔淺底,湖中翹立小亭一座,亭亭玉立,兩拱曲橋逍遙自得的浮在湖面,與池岸相通,可供進出,整個景象悠閑、恬靜,非常舒適,橋的兩側各有高聳古樹一顆,枝葉繁盛,偉岸挺拔,很有意境,也很有情調。南花園湖的東南方為弧形廂廊室舍所圍,西北方有紫竹層樓為屏,其層樓隱于山前,藏于竹蔭,前有碧湖亭閣,后有鳴泉流溪,遠山紫柏蒸嵐,近山鳥語花香,誠然又一仙境?。</p><p class="ql-block">這個紫竹層樓可大有來頭,名曰“五云樓”,意寓紫柏山上五彩祥云繚繞的“五云洞”,解放前這里曾是國際旅行社,據說蔣介石、馮玉祥、于右任等名人都在此下榻。</p> <p class="ql-block">張良廟的第二奇,是南花園西北角的一棵柏樹,樹皮像極了古時士兵的鎧甲,柏枝則成為罕見的絲絲細絨狀,相互結團成絮狀且自然下垂,酷似古時士兵的披發(fā),所以,根據其形稱為“掛甲垂柏”,寓意張良解甲歸田,逍遙山野了。</p><p class="ql-block">掛甲垂柏,又名刺柏,柏科,罕見樹種。</p> <p class="ql-block">飄浮于南花園池湖之水中央的小亭就是張良廟的核心辟谷亭,造型精巧典雅,端莊美觀,六角盔頂,垂脊飛檐。辟谷,道教修煉成仙的方法,辟谷亭,意在紀念張良通過辟谷而羽化成仙。</p><p class="ql-block">避谷亭,其形態(tài)就是一絕,亭上的狂草匾額亭名和立柱上的對聯(lián)出自右任之手就更是一絕,均于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為張良廟題寫。關于亭名“避谷亭”,第一眼看上去,我便脫口而出“通教高”,總覺得那那都不著調,似乎也無法解釋。講解員說大多數人都這么念,看來是我認錯了。同為狂草的對聯(lián)“不從赤松子,安報黃石公”?,字跡一般人也很難辨識,這就是于右任書法的奇絕之處。意為如果不跟隨赤松子,怎么能報答黃石公的恩情??赤松子、黃石公為傳說中的仙人。</p><p class="ql-block">這幅對聯(lián)充分表達了張良的感激之情,因為赤松子曾化身為黃石公傳授張良《太公兵法》,黃石公作為老師,既讓張良幫助劉邦成功建立了漢朝,又讓張良成為天下第一謀圣。</p> <p class="ql-block">避谷亭原名蓮花亭,后更名避谷亭。它不僅是張良廟的重要組成部分,還與張良辟谷修煉緊密相關。張良輔佐劉邦成就帝業(yè)后,就激流勇退,托名“辟谷”,隱居于此。</p><p class="ql-block">傳說,張良在此與赤松子下棋誦經,修道成仙,后人仰慕他明哲保身,功成不居,在這里建廟奉祠樹亭,如今看到的張良廟傍山依水,古樸典雅,終年云靄繚圈椅狀,廟前一水,廟后一河又成環(huán)抱之態(tài),四周幽靜肅穆,宛如仙境。</p><p class="ql-block">這么說來,避谷亭不僅是一個景觀,還承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更是一個象征著張良由英雄修煉成仙的文化符號。</p> <p class="ql-block">南花園湖畔東北角也有一棵參天大樹,梭羅樹,由于葉柄由七片樹葉組成,又名七葉樹,相傳張良隱居紫柏山時所植。樹身高大,枝繁葉茂,枝丫婆娑,擎霄如蓋,樹旁山石,雕鑿著星月彩云,取意梭欏神樹來之月宮仙境。</p><p class="ql-block">梭羅樹,錦葵科喬木,五月開花,九月落果,該樹高20米,胸徑1.07米,冠幅22米,樹齡240多年。</p> <p class="ql-block">張良的風范對后世影響很大,以至于他的十世玄孫張魯成為漢中王后,為感念先輩厚德,就在張良隱居地紫柏山建立“漢張留侯祠”,成為張良廟的最早版本,距今已1700余年。后經歷朝歷代重建修葺,加載人文情懷,張良廟已成為道教主流全真派的圣地,香客不絕,香火旺盛,延續(xù)千年,經久不衰。現(xiàn)在的張良廟為明代重建,依山滂水、山青水秀、云靄繚繞、幽靜典雅,堪稱“仙境”。</p> <p class="ql-block">張良廟既是一處風景名勝,又是一處重要的道教場所,更是一處蘊藏天人合一理念,體現(xiàn)歷史文化,涵蓋傳統(tǒng)建筑藝術的古建筑群。張良廟古建筑群依山而建、隨形就勢、渾然天成,采用對稱平衡格局,集成了古代哲學、歷史、力學、美學、生態(tài)于一體,匯集了殿、堂、樓、閣、亭、廊、橋、榭等多類古建筑類型,共150余間房舍。</p> <p class="ql-block">張良廟包含牌樓、進履橋、三清殿院、大殿院、南北花園、拜石亭、洗心池、授書樓、避谷亭等景觀,九大院落錯落有致,成為了我國古代建筑中一顆璀璨閃耀的明珠。</p><p class="ql-block">如此角度看過去,如果說風景如畫,賞心悅目一點不為過。</p> <p class="ql-block">南花園東北角有一門可進入方丈院,只見門額上兩個醒目大字“養(yǎng)性”。</p><p class="ql-block">?養(yǎng)性?,道家養(yǎng)德、養(yǎng)神的方法,是一種調養(yǎng)精神心性,使自己保持寧靜祥和的心境。?核心在于“性自為善”,通過修養(yǎng)德行,調適心態(tài)來達到內心的平靜和身心健康?,所以這里是一個修身養(yǎng)性的地方。</p><p class="ql-block">門兩邊又是一幅對聯(lián)“全當今生無有我,安知來世不如人”。落款“光緒丙申季春月”,“理問衛(wèi)候選縣丞謝玉坤題”。</p><p class="ql-block">理問,明清時司法部門官職,衛(wèi),保衛(wèi),理問衛(wèi),就是保衛(wèi)部門的官職,縣丞,縣令的副手,所以,理問衛(wèi)候選縣丞就是地方負責司法審訊的預備副職縣官,謝玉坤就是清朝光緒年間的這么一個人,他等了一輩子也沒有指標讓他真正坐到縣太爺的椅子上,一輩子都是候補隊員。</p><p class="ql-block">“全當今生無有我,安知來世不如人?!睆淖置嫔侠斫猓@輩子已經等了這么久還沒過個官癮,空擺著個官銜卻無法坐不上去,就相當于沒有我罷了,下輩子不會還這么慘吧。意思是把希望寄托在下輩子。這幅對聯(lián)是謝玉坤內心的真實感受,表達了他對今生境遇的無奈和對來世的期許。</p><p class="ql-block">如此謝玉坤,其造詣遠不及張良,對待人生的態(tài)度也和張良相去甚遠,當來到張良廟,他的才幡然醒悟,茅塞頓開,思想得以啟迪,方才看清人生,看清世事。</p> <p class="ql-block">進得門來,里面是一個小庭院,四周房屋建筑無縫連接,中間一矩形花壇花開正盛,院內的景致以及呈現(xiàn)出來的意境已不是重點,反倒是幾乎所有房門、立柱都被曠世奇聯(lián)加持,已搶先成為了焦點。</p><p class="ql-block">橫額“妙化凝元”,上聯(lián)此間無俗韻,下聯(lián)小住即仙鄉(xiāng)。此其之一,落款咸豐乙卯上元日,長白文俊書,長白應該是地名,一個叫文俊的人于1855年正月十五題寫。同日同名,此聯(lián)應該和拜石亭題聯(lián)為同一人。</p><p class="ql-block">這幅對聯(lián)充滿了意境,聽起來就像是一個遠離塵囂、充滿仙氣的地方。“妙化凝元”,給人一種神秘又玄妙的感覺,好像有著一種不可阻擋的力量?!按碎g無俗韻”更是沒有世俗紛擾和喧囂,只有清雅和圣潔的地方,令人向往?!靶∽〖聪舌l(xiāng)”,是短暫地停留,也能感受到超凡脫俗、宛如仙境的地方,它的美好讓人心動。不用多說,僅憑對聯(lián)的神韻,這里就是一個修身養(yǎng)性的好地方。</p><p class="ql-block">張良憑借其卓越的才能、高尚的品德和對國家的責任感,成為了后人心中永恒的楷模。看來,不僅張良的境界一般人很難期及,而且張良廟已經成為一個轉變觀念的大學堂,一部適應形勢的經典教科書,一座擔當作為、淡泊名利的精神豐碑。</p> <p class="ql-block">張良廟濃厚的文化氣息讓人沉醉其中,難以自拔,走出方丈院,又是一片鮮花盛開的地方,前廳光明,繁花似錦,后有智慧和謙遜。</p><p class="ql-block">成能若谷,一塊黑底紅字匾額高懸于門上,我們不說它的背景,不論它的影響,不管它出自何人之手,單就它揭示的深刻內涵就夠我們吃一壺。</p><p class="ql-block">“成能若谷”匾,放在張良廟就是一塊普通的匾額,但它卻體現(xiàn)出了另一范疇的大文化。從字面上理解,“成能”是指成就或能力,“若谷”則比喻像山谷一樣深廣的胸懷,具有非常謙虛、包容他人意見的意思。</p><p class="ql-block">這里將“成能”和“若谷”組合一起,是在向人們表達一種理念,即一個人即使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或擁有很強的能力,也應該保持像山谷一樣深廣的胸懷,謙虛謹慎,不驕不躁,能夠容納并學習他人的長處和意見,張良就是這樣的人。</p> <p class="ql-block">成能若谷是道家思想,象征著道家所追求的虛懷若谷、智慧謙遜的精神境界。</p><p class="ql-block">作為謀士,張良的智慧和謀略不僅體現(xiàn)在軍事和政治上,還體現(xiàn)在他觀察形勢,把握形勢的能力上,體現(xiàn)在他思維的敏銳性和解決問題的果斷性上,體現(xiàn)在他巧妙布局,抓住機遇的卓越戰(zhàn)略和智慧?。</p><p class="ql-block">成能若谷是對張良的正確褒揚,他的堅韌、勇毅、低調和不計得失的高尚品格構成了張良廟的精髓,這些品質不僅對后人有著深刻的啟示,也使得張良廟成為研究秦漢歷史的重要文化遺產。</p> <p class="ql-block">張良廟走馬觀花的走了一圈,見識了英雄本色,也見識了神仙的超脫,更是見識了英雄與神仙在這里的完美融合。</p><p class="ql-block">張良于這綠水青山中逍遙自在的享受自己的退休生活,有人說他這是明哲保身,有人說他這是淡泊名利,我認為他這是人格的升華,心態(tài)的開擴,是人生的最高境界。</p><p class="ql-block">什么是英雄?什么是神仙?文中給出了幾多版本,但是,我還覺得不夠,這里的英雄與神仙已定超脫,已定完全超脫了英雄與神仙的固有概念,轉化成為一種格局,一種心態(tài)。</p><p class="ql-block">英雄,爭強好勝,追求完美,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神仙,養(yǎng)尊處優(yōu),悠然自得,神機妙算,萬無一失。</p><p class="ql-block">英雄與神仙,是兩種心態(tài),兩種截然不同的心態(tài),但是,張良廟就是把英雄完美轉化為神仙,讓完美全勝成為悠然灑脫。</p> <p class="ql-block">張良廟,古樸而精致,它博大精深的文化,它深邃厚重的積淀,就如同一座館藏豐富的博物館,這源自策劃者的匠心獨韻,源自于追隨者的奇思妙想,幾乎讓每一處山水,每一座建筑,還有自然中的草木和石頭,都有歷史痕跡,都有人文情懷,都能品味出文化,都能感悟出哲理,都被賦予了一種“張良式”的智慧和精神。</p><p class="ql-block">潛藏于延綿百里、霧靄繚繞、松濤疊浪,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十分優(yōu)美秀麗的秦嶺紫柏山的張良廟,千百年來已是風物造化,山川形勝,它把純天然的自然,馴化成有情感的靈魂,它讓英雄成為了神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