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學記》作為中國最早的教育典籍,對教育的考核標準有著深刻的見解。書中提到:“一年視離經(jīng)辨志;三年視敬業(yè)樂群;五年視博習親師;七年視論學取友,謂之小成;九年知類通達,強立而不反,謂之大成?!薄熬礃I(yè)樂群”這一概念由此而來,并一直受到高度重視。無論是70年代、80年代教師對學生“尊敬師長,團結(jié)同學”的評語,還是高中政治課本中對“敬業(yè)樂群”作為中華傳統(tǒng)美德的強調(diào),都體現(xiàn)了這一理念的重要性。2024年麥肯錫報告指出,在人工智能時代,人們更需要展現(xiàn)人際同理心和領導能力,這些高級認知技能被視為AI時代的職場“軟實力”之一。具體而言,未來的人才不僅需要具備先進的技術技能,還需要擁有強大的社交和情感能力。許多管理者也意識到,員工缺乏軟性技能是當前的一大挑戰(zhàn)。而強大的社交與情感能力,正是建立在“敬業(yè)樂群”基礎之上的。</p> <p class="ql-block">獨生子女政策和人工智能的發(fā)展,使得現(xiàn)代社會中個體更容易變得孤立。獨生子女往往自幼缺乏兄弟姐妹的陪伴,容易形成唯我獨尊的性格。而在人工智能時代,童年可以沒有玩伴,學習可以不需要老師和同學,工作也可以沒有同事。網(wǎng)絡游戲的形式多樣、吸引力強,取代了傳統(tǒng)的社交方式。過去,學問在于“一學二問”,主要向老師和同學請教,而現(xiàn)在,只需上網(wǎng)搜索,答案便唾手可得。原本“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如今“獨學而無友,照樣見多識廣”?,F(xiàn)代人可以足不出戶,通過一臺電腦或一部手機就能完成工作,甚至實現(xiàn)“躺賺”。這種生活方式減少了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尤其是線下的面對面交流。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在線上游刃有余,但在現(xiàn)實生活中卻顯得捉襟見肘。原本不懂人情世故的人被稱為“天上人”,現(xiàn)在則被稱為“線上人”。當人們逐漸離線、離群,如何還能做到“樂群”?在升學宴上,本應談笑風生的高中畢業(yè)生們卻各自低頭玩手機,即使給老師敬酒,也缺少應有的敬意與真誠。同學情、師生情日漸淡泊,甚至親情也在網(wǎng)絡的沖擊下變得疏遠。網(wǎng)絡雖然縮短了物理距離,卻拉大了心理距離。獨生子女與人工智能的疊加效應,使得合群變得尤為珍貴,而“樂群”則更加困難。</p> <p class="ql-block">“樂群”不僅是一種精神,更是一個重要的幸福指標。樂群能夠帶來安全感和歸屬感,使人緣更好,協(xié)作能力更強,從而獲得更多的信息與機會,并樂意為集體服務。然而,有些人卻選擇獨來獨往,不參與集體活動,不參加集體聚會,既不向領導匯報,也不與同事聊天,甚至不主動與人打招呼,特別害怕麻煩。這類人往往被自動歸為弱勢群體,單位通常不會給他們安排重要任務,好事、難事都不會想到他們。他們離群索居,別人也會逐漸疏遠他們。當遇到困難時,他們只能獨自面對,要么被嚇倒,要么無能為力,要么行為過激。脫離集體的人,往往得不到集體的溫暖和支持。我們都應該成為集體的主人,而不是集體的客人。主人擁有主動權(quán),客人則難免拘束。拘束何來幸福?</p> <p class="ql-block">在農(nóng)業(yè)社會,不合作幾乎寸步難行。進入工業(yè)社會和人工智能時代,獨行俠的數(shù)量急劇增加,“樂群”變得愈加稀缺。因此,樂群需要刻意培養(yǎng)。首先,每個家庭應制定手機管理制度,增加家庭成員之間的交流與陪伴,提高陪伴的質(zhì)量,讓家庭充滿歡聲笑語,增添更多的人間煙火氣。如果父母總是在孩子面前抱著手機,家庭將逐漸變成一個無聲的家庭。其次,讓孩子找到玩伴,即使在玩耍中發(fā)生沖突,家長也應放手讓孩子自己解決。我們小時候與伙伴們爭吵、打架,過不了幾天又會和好。在沖突與和好的過程中,心智逐漸成熟。再次,鼓勵孩子參與集體體育或音樂項目,如足球、籃球、合唱、集體舞等。讓孩子明白,集體的事情需要配合、默契,需要收斂個性,通過合作才能實現(xiàn)共贏。讓孩子體驗集體的憂傷與快樂,感受集體的力量。最后,學校應多開展集體活動,盡量讓全班參與,幫助學生融入集體,收獲集體的快樂與溫暖。</p> <p class="ql-block">叔本華曾說:“單個的人是軟弱無力的,就像漂流的魯濱遜一樣,只有同別人在一起,他才能完成許多事業(yè)。”敬業(yè)樂群要從娃娃抓起,從家庭開始,更要得到學校的重視。一所充滿溫度的學校,能夠讓每一個學生在主動或被動中融入集體,感受到集體的溫暖與力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