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第二天正式進入游巴黎的模式,巴黎三大美術博物館,盧浮宮、奧賽、蓬皮杜,我準備依次從古代、近代到現(xiàn)代,每個博物館呆上一天。</p> <p class="ql-block">這天是周五,盧浮宮開到晚上9點。買了12點半進場的票,知道盧浮宮很大,希望時間夠用,把盧浮宮走個遍。</p> <p class="ql-block">進館前在路邊咖啡館坐了坐,感覺右岸的咖啡比左岸的貴些,送的馬卡龍包括在里面?</p> <p class="ql-block">說是網上訂票免排隊,但等待安檢的隊伍很長,同一個時段就有兩三百人??匆姏]有買票的進場隊伍很短,后來去凡爾賽宮也是這樣的情節(jié),大家都在網上購票了,不訂票的人反而很少?但我還是不敢不訂票,就怕萬一到了現(xiàn)場沒有票。</p> <p class="ql-block">朋友說有綠獅子的進口人少,不用排隊,網上介紹倒金字塔的進口。我都沒有找到,老老實實排隊從正金字塔進去。進去后對面是博物館地圖中的方形展廳,蒙娜麗莎在右邊長廊走到底的展廳,我打算傍晚再去看,那時人少些,旅游團都走了。</p> <p class="ql-block">有廣告牌介紹正在展出紐約大都會的特展,于是先轉過去看了。</p> <p class="ql-block">是文物展,興趣少少,走過算過。</p> <p class="ql-block">在藝術群聽過講座,記得要看最古老的波斯石雕人首牛,沒有找到,看見了這個雙牛柱。</p> <p class="ql-block">這件展品是盧浮宮中著名的波斯波利斯雙牛柱頭(Double Bull Capital from Persepolis)。這是古代波斯帝國的象征性建筑構件,原本位于波斯波利斯的阿帕達納大殿中,是用來支撐大殿屋頂?shù)闹^。雙牛造型象征力量與權力,體現(xiàn)了古波斯帝國的文化與藝術成就。這件展品是盧浮宮伊斯蘭藝術與東方古代文明展廳的亮點之一。</p><p class="ql-block">?by ChatGPT</p> <p class="ql-block">喜歡東張西望的我,發(fā)現(xiàn)盧浮宮的遮光窗簾有很多破洞,有光有影,拍下來就是藝術品。</p> <p class="ql-block">這張是墻上的破皮。</p> <p class="ql-block">參觀博物館,展品看多了容易頭昏腦脹,我更喜歡看博物館本身,這個電梯形成一個大X,花了不少時間,但苦于沒有落腳點,用手機里的大廣角,變形得厲害。</p> <p class="ql-block">樓梯</p> <p class="ql-block">好光影。</p> <p class="ql-block">《盧浮宮的凳子》我的作品,可以送現(xiàn)代美術館。</p> <p class="ql-block">回到展廳。走了不少展廳,保安們不是低頭看手機就是打盹,甚至空椅無人。我對領導說,我懷疑展出的都是復制品。</p> <p class="ql-block">但這幅一定是真的。</p><p class="ql-block">?法國畫家喬治·德·拉·圖爾(Georges de La Tour)的作品,標題是《作弊者》(Le Tricheur à l'as de carreau),創(chuàng)作于17世紀。拉·圖爾以其對光影的獨特處理而聞名,常常使用明暗對比的手法來增強戲劇性。</p><p class="ql-block">?作弊者將一張方塊 A 藏在腰帶下,看著觀眾。拉圖爾非常注意表情和手勢的相互作用,表達了左邊三個人物的精心計劃:利用右邊天真的年輕人,他的虛榮心在他過于奢華的衣服中顯而易見。</p> <p class="ql-block">看細節(jié)。</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勝利的寓言》</span></p><p class="ql-block">?繪畫 / 法國 / 1600-1700</p><p class="ql-block">路易斯·勒·納·拉昂,1593 年 - 巴黎,1677 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今年夏天巴黎奧運會開幕式中,很多人不理解的油畫原作。</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德維拉爾公爵夫人和伽布麗愛勒?德斯特蕾》又名《浴中的加布莉埃爾與她的一個姐妹》 1594-1596年創(chuàng)作。</p><p class="ql-block">這幅畫被認為是眾多貴夫人的沐浴圖中的最美麗、最迷人的作品之一。畫面右邊的婦女就是亨利四世的寵妃。加布里埃爾,左邊的女人是他的妹妹德拉爾公 爵夫人或巴拉尼元帥夫人。這位妹妹伸手捏弄姐姐的乳頭,是相當神秘誘人的,這是表示德斯特雷已懷有國王的庶子,至于她左手拿的戒指,象征著國王的寵幸,圖 中人物以順滑的肩膀、粗壯的軀干、與碗型的乳房繪出,除了這二位夫人外,畫面后方還有為嬰兒準備尿布的女傭,整幅畫面富含宮廷優(yōu)雅趣味的寓意。</p> <p class="ql-block">領導是遠遠的望。</p> <p class="ql-block">小女生是大膽湊前瞧。</p> <p class="ql-block">《夫妻肖像》作者不詳。</p> <p class="ql-block">這幅肖像畫描繪的是法國國王**弗朗索瓦一世**(Fran?ois Ier)。這幅畫作通常被歸于**尚·克魯埃**(Jean Clouet)或他的工作室所作??唆敯J?6世紀法國著名的宮廷畫家,以擅長描繪細膩的面部特征和服飾紋理聞名。</p><p class="ql-block">弗朗索瓦一世是法國文藝復興時期的重要君主,他引入了意大利藝術和文化,對法國藝術的繁榮有著深遠影響。他邀請了達芬奇等意大利藝術家來到法國,并資助了盧浮宮和楓丹白露宮的擴建,使法國成為了文藝復興的中心之一。</p><p class="ql-block">克魯埃的這幅肖像表現(xiàn)了弗朗索瓦一世的莊重和威嚴,細膩的畫風體現(xiàn)出服飾的奢華和當時法國宮廷的時尚。by ChatGPT</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這個是看照片相親,聽過故事。</p> <p class="ql-block">看見庭院了,出去透氣,結果沒有地方可以坐。去找吃的,午餐時間已過,只有下午茶,簡單吃個三明治,繼續(xù)走盧浮宮。</p> <p class="ql-block">不知道這兩人看畫看出了什么狀況。</p> <p class="ql-block">這位導游繪聲繪色、手足舞蹈,聽不懂但可以看,我看了好一會兒。</p> <p class="ql-block">注意到塑像的手臂上戴了一個套,我的網球肘還沒有好,古人也有網球肘?一查說明,原來胳膊上戴著盾牌,這個是盾牌套。</p> <p class="ql-block">Duchess of Angoulême 女大公的王冠:金質,鍍銀,40個翡翠,1031顆鉆石。</p><p class="ql-block">女大公故事:她是被處決的路易十六夫婦的大女兒,在法國大革命中曾被囚禁。后來她嫁給查理十世的兒子,她的堂兄,太子路易十九,所以她曾經當過僅僅“20分鐘”的法國皇后:1830年的革命中,她的公公,法國皇帝查理十世簽署了“退位詔書”,她和她的丈夫成為法國皇帝和皇后,20分鐘以后,他的丈夫也不情愿地簽署了退位詔書。當時,查理十世民怨沸騰,爆發(fā)革命,議會選舉路易的遠房堂兄奧爾良公爵路易-菲利普攝政,所以必須查理十世父子分別簽字移交權力。這兩個簽字純屬形式,目的是使得路易·菲利浦一世的續(xù)位合法化。</p> <p class="ql-block">《美麗的費羅尼?!酚置洞黝^飾的女人》同樣是達芬奇的作品,她的待遇和不能和《蒙娜麗莎》比。達芬奇作于1490-96年,木板油彩畫,62x44 cm。</p> <p class="ql-block">盧浮宮的搖錢樹《蒙娜麗莎》。</p><p class="ql-block">?法國國王**弗朗索瓦一世* 前面有他的肖像,非常崇拜達芬奇,請他來法國做客,達芬奇帶著《蒙娜麗莎》還有其它幾幅作品,在法國居住三年后去世,《蒙娜麗莎》等,就留在了巴黎。</p> <p class="ql-block">人擠人,我也不知道看什么,領導干脆站得遠遠的,他說這是個笑話。</p> <p class="ql-block">朝圣?我也俗一把,自拍和蒙娜麗莎合影。</p> <p class="ql-block">和《蒙娜麗莎》共享一個大展廳的是這幅《迦納的婚禮》(The Wedding at Cana),作者Paolo Veronese 。</p><p class="ql-block">保羅·委羅內塞(Paolo Veronese,1528-1588)是文藝復興晚期的“三杰”之一。這個故事是《新約》里記述的一個著名的神跡:耶穌帶著他的門徒們參加在加利利(Galilee)的迦納(Cana)的一場婚禮,宴會的最后沒有酒了。耶穌吩咐將那些空的酒缸放滿水,然后他將水變成了酒。</p> <p class="ql-block">《大宮女》(The Grand Odalisque),作者安格爾(Jean Auguste Dominique Ingres)</p><p class="ql-block">?《大宮女》(安格爾 1814年完成)在巴黎展出時,引起了觀眾的抨擊。評論家德·凱拉特里說安格爾的這位宮女的背部至少多了三節(jié)脊椎骨。然而安格爾的學生、曾為其老師作傳記的阿莫里·杜瓦爾說得就更中肯:“他可能是對的,可是這又怎么樣呢?也許正因為這段秀長的腰部才使她如此柔和,能一下子懾服住觀眾。假如她的身體比例絕對地準確,那就很可能不這樣誘人了?!?lt;/p> <p class="ql-block">《皮格馬利翁和加拉泰亞》</p><p class="ql-block">?這是一個美麗的故事,皮挌馬利翁愛上了雕像加拉泰亞,由于愛的力量感動女神,女神讓雕塑復活和他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拿破侖的加冕禮》(The Coronation of Napoleon),作者大衛(wèi)(Jacques-Louis David )。</p><p class="ql-block">著名典故:在拿破侖的皇帝加冕禮上,拿破侖拿起皇冠戴在自己的頭上,然后拿起后冠戴在皇后的頭上,這使得主持加冕儀式的教皇庇護七世(Pope Pius VII)感覺受到極大的侮辱,后來教皇庇護七世借故開除了拿破侖的教籍,拿破侖則把庇護七世抓起來監(jiān)禁多年,直到拿破侖倒臺。</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巴黎有三幅《拿破侖的加冕禮》油畫,</p><p class="ql-block">?1)盧浮宮**:原作,由大衛(wèi)創(chuàng)作。</p><p class="ql-block">2)凡爾賽宮**:較小的版本,是大衛(wèi)及其學生的復制品。</p><p class="ql-block">3)榮軍院**:再次復制的版本,作為展覽用。</p> <p class="ql-block">《荷拉提兄弟的誓約》(Oath of the Horatii),作者大衛(wèi)(Jacques-Louis David )。</p><p class="ql-block">作品描述了荷拉提(羅馬語:Horatius)讓他的三個兒子對著寶劍起誓:為了羅馬戰(zhàn)斗到死。根據(jù)羅馬歷史學家提圖斯-李維(Titus Livy,公元前59-公元17年)的記載:羅馬的荷拉提家族的三個男性成員被選中,與Alba Longa 城的一個家族的三個男性成員決斗,以解決羅馬城與Alba Longa 城之間的爭端。</p> <p class="ql-block">盧浮宮里的《馬拉之死》并不是**真跡**,而是一幅**復制品**。這幅作品的原作由雅克-路易·大衛(wèi)(Jacques-Louis David)創(chuàng)作,完成于1793年,現(xiàn)藏于**比利時布魯塞爾的比利時皇家美術博物館**(Musées royaux des Beaux-Arts de Belgique)。</p><p class="ql-block">《馬拉之死》描繪了法國大革命時期政治家讓-保爾·馬拉(Jean-Paul Marat)在浴缸中遇刺的場景。大衛(wèi)以冷靜的筆觸和簡潔的構圖表現(xiàn)了馬拉的死,突顯出他像殉道者般的形象。由于原作留在了比利時,盧浮宮展出的則是一幅高質量的復制品,用以展示這幅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藝術作品。 by ChatGPT</p> <p class="ql-block">作者: 讓-熱爾曼·德魯埃**(Jean-Germain Drouais)</p><p class="ql-block">?《馬略在米圖爾內》(Marius à Minturnes),創(chuàng)作于1786年。這幅畫表現(xiàn)了古羅馬將軍馬略(Gaius Marius)在米圖爾內的經歷。</p><p class="ql-block">畫中場景講述了馬略在被捕后面臨死刑,但一位年輕的士兵在行刑時看到他堅定而威嚴的神情,受到震懾而不敢執(zhí)行命令。德魯埃在畫中運用了強烈的光影對比來突顯人物的情感,表現(xiàn)了勇氣和敬畏的主題。這幅畫是新古典主義風格的典型代表,展現(xiàn)了18世紀末對古羅馬題材的興趣。</p> <p class="ql-block">《薩莫特拉斯的勝利女神》(Winged Victory of Samothrace),大約作于公元前190年。 </p><p class="ql-block">考古學家們認為:這是馬其頓國王德米特里一世(Demetrius I of Macedon,公元前337-283)的戰(zhàn)艦紀念碑前面的露天劇場或者圣壇上的一尊雕像。亞歷山大大帝死后,他的部將互相征伐,德米特里一世父子是其中的一派。后來他戰(zhàn)敗被囚禁至死。</p><p class="ql-block">如果從所用的大理石的原料,Parian marble大理石來看,這件雕塑早先應當屬于薩莫特拉斯神廟建筑群(Samothrace temple complex)的一部分:只有這個地區(qū)出產和使用這種材質的大理石。這件作品,現(xiàn)在世界上通稱《勝利女神》。</p><p class="ql-block">?內容摘自網絡</p> <p class="ql-block">窗外已見落日余暉。</p> <p class="ql-block">《自由女神引導人民》(Liberty Leading the People),作者德拉克羅瓦(Eugene Delacroix)。 </p><p class="ql-block">這幅作品描述1830年的法國革命運動,推翻了查理十世。這是法國19世紀最著名的繪畫之一。</p> <p class="ql-block">《梅杜薩之筏》(The Raft of the Medusa),Theodore Gericault作</p> <p class="ql-block">《米洛的維納斯》(Venus de Milo),大約作于公元前130-100年的大理石雕塑,略高于真人,203厘米。</p><p class="ql-block">Gregory Curtis在《斷臂的,米洛的維納斯的發(fā)現(xiàn)》(Disarmed, the Story of the Venus de Milo)中,詳細描繪了雕塑被發(fā)現(xiàn)的過程:1820年,23歲的法國海軍軍官Olivier Voutier(1796-1877)在愛琴島(Aegean island)上駐扎,由于他對希臘歷史很有興趣,所以,“有一天,他帶著兩個水手在島上的希臘古城Milo的一個古希臘劇場的遺址,希望挖掘出什么。這時,他看見幾十米以外的一個土耳其農夫也挖出了什么,并且正在掩埋它”。于是,Olivier Voutier走過去,看見這個農夫正在掩埋一個只有半個身子的殘破的雕塑?!斑@種物品,對農夫是無用的。于是,Olivier Voutier 給了這個農夫一點賄賂,然后他和兩個水手自己開始挖掘,幾個小時后,一個后來震驚世界的雕塑,出現(xiàn)了”。大約10天以后,另外一名法國海軍軍官,Jules Dumont d'Urville(1790-1842),認識到這件作品的重要性,他設法聯(lián)系法國駐土耳其大使Charles Francois de Riffardeau(1763-1828),買下了這件雕塑運回法國。</p> <p class="ql-block">《睡眠中的厄馬弗蒂》公元前2世紀的希臘雕塑的羅馬復制品,作于2世紀。這件作品中的豪華的床墊是1619年意大利雕塑家貝爾尼尼的作品。</p> <p class="ql-block">孩子頑皮的神情惟妙惟肖。</p> <p class="ql-block">受難者一定是盜火種的普羅米修斯。</p> <p class="ql-block">走到這里,已接近閉館關門的時間。再看手里的博物館地圖,還有好多展廳沒有去,其中漏掉了米開朗基羅的兩座雕塑。</p> <p class="ql-block">盧浮宮占地面積(含草坪)約為45公頃,建筑物占地面積為4.8公頃。全長680米。它的整體建筑呈“U”形,分為新、老兩部分,老的建于路易十四時期,新的建于拿破侖時代。</p><p class="ql-block">1682年,路易十四移居到凡爾賽宮以后,1692年,這里開始展出皇家收藏品。又過了大約一百年后,法國大革命時期,法國國民議會正式決定將這組建筑群改為博物館。</p><p class="ql-block">?宮前的金字塔形玻璃入口,是華人建筑大師貝聿銘設計的。占地面積60,600 平方米,世界最大的博物館之一。同時,盧浮宮也是法國歷史上最悠久的王宮。</p> <p class="ql-block">回去的路上,看見前面的人背上有中文字,趕緊掏手機,拍到的是“老虎殘夢” ,不知有何典故?</p> <p class="ql-block">每次出門,和領導分工,他負責找吃的,我負責找看的??吹目蠢哿?,吃的馬馬虎虎。</p> <p class="ql-block">回到左岸,看見有人排隊,好奇心驅使我前去探個究竟。</p> <p class="ql-block">搞不清楚是啥,拍照回來查。</p> <p class="ql-block">是網紅爵士樂酒吧。在8區(qū)還有一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