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甘肅省博物館參觀結(jié)束后,已是下午4點過了。我們打了一輛網(wǎng)約車,前往蘭州市的濱河路,去那里體驗蘭州獨有的風情,欣賞黃河兩岸的自然景點和人文景觀。</p><p class="ql-block"> 蘭州市濱河路,以中山橋為中軸,以黃河兩岸風光為依托,形成美麗的濱河風景區(qū),被當?shù)厝藗冏u為“蘭州外灘”。</p><p class="ql-block"> 到了濱河路,我們首先去看黃河。站在黃河的岸邊,看到波濤滾滾的黃河水,感到有些激動,這是我第一次近距離的觀看黃河,不禁在心里默默地念道:黃河母親,我來了!瞬間,腦海里也涌現(xiàn)出古代詩人們吟誦黃河的激情豪邁的詩篇,“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唐/王之煥),“九曲黃河萬里沙,浪濤風簸自天涯”(唐/劉禹錫),“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唐/李白),好像他們的聲音穿透歷史而來,那一字一句盡顯氣勢磅礴、波濤洶涌!</p> <p class="ql-block"> 黃河水奔騰流淌,帶著雄渾的氣勢,河水呈現(xiàn)出渾濁的黃色,是中華民族母親河獨特的色彩標識,那滔滔不絕的水流,仿佛在訴說著古老的故事,既有著一往無前的力量,又有著歲月沉淀的厚重。</p><p class="ql-block"> 洶涌澎湃的黃河,是中華民族的象征。從青藏高原到浩瀚的大海,她匯聚百川,行程萬里,孕育了燦爛的華夏文明。無論是在文人墨客留下的字句中,還是在華夏兒女的心里頭,凝結(jié)為一種根深蒂固的情結(jié),一種圖騰和象征。</p> <p class="ql-block"> 我們離開黃河岸邊,沿著黃河風情線,來到蘭州小西湖公園北側(cè),觀看蘭州市黃河之濱的雕塑——《黃河母親》。</p><p class="ql-block"> 《黃河母親》雕塑,由甘肅雕塑家何鄂女士創(chuàng)作,是蘭州市的標志性雕塑,位于黃河風情線的中心地帶。一眼望去,這位神態(tài)慈祥而又嫻雅的“母親”和這個憨態(tài)可掬的“幼兒”,是那么的熟悉,那么的可親,他們相依的幸福感,如一股久違的暖流注入我們的胸懷。</p><p class="ql-block"> 《黃河母親》雕塑,以生動的造型展露出了母親的博大與坦蕩,也表現(xiàn)出了母親的慈愛與端莊。雕塑中母親,秀發(fā)披肩,神態(tài)慈祥,身軀頎長勻稱,曲線優(yōu)美,微微含笑,抬頭微曲右臂,仰臥于波濤之上,她以生動的寓意,象征著黃河作為華夏文明孕育者的母親形象。雕塑中的孩子,幸福地依偎在母親的懷中,頭微左顧,仿佛在好奇地觀察周圍的世界,頑皮中蘊藏著機靈,代表著千千萬萬的炎黃子孫,在黃河的養(yǎng)育下茁壯成長,象征著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時代精神。</p><p class="ql-block"> 在《黃河母親》雕塑前,來自天南地北的游客紛紛在此拍照,與黃河“母親”同框合影。</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這條黃河風情線上, 沿著河岸分布著一個個美麗的公園,里面繁花似錦,各種花卉交織在一起,構(gòu)成了五彩斑斕的畫卷。</p><p class="ql-block"> 離開《黃河母親》雕塑景點,我們朝中山橋的方向走去。一路來來往往的人群川流不息,熙熙攘攘。</p> <p class="ql-block"> 蘭州黃河鐵橋(又名中山橋),位于蘭州市白塔山下,是蘭州市地標性景觀。蘭州黃河鐵橋由美國橋梁公司設計,德國泰來洋行承建。清宣統(tǒng)元年(1909年)建成通行。1928年為紀念孫中山先生,將黃河鐵橋改名為“中山橋”,蘭州黃河鐵橋有“天下黃河第一橋”的美譽。</p><p class="ql-block"> 我們到達中山橋的時侯,太陽已經(jīng)掛在天邊了。這里是蘭州的重要地理標志和游客的打卡熱地。只見橋頭、橋上人頭攢動,游客如織。橋上一股人流緩緩地朝黃河北岸移動,一股人流慢慢地朝黃河南岸走來,顯得非常的熱鬧。</p><p class="ql-block"> 蘭州中山橋,有著百年厚重的歷史,悠長獨特的文化價值和經(jīng)典恒久的城標地位,是黃河上修建最早、唯一保存至今的近現(xiàn)代鋼架梁橋。古老與現(xiàn)代,文物與建筑,鋼鐵與洪流渾然一體。走在橋上,就能感到曾經(jīng)“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的雄偉與輝煌,撫摸鋼梁,就能觸摸到歷經(jīng)百年的滄桑與現(xiàn)代鋼鐵的質(zhì)感。</p><p class="ql-block"> 古老的中山橋,巍然屹立在白塔山下,黃河之上,悄然度過了110多個春秋。它每天都迎送著南來北往、川流不息的人群,默默見證著蘭州這座城市走過的百年滄桑和輝煌。</p> <p class="ql-block"> 從黃河南岸步行穿過中山橋,對面便是白塔山。白塔山因一座白塔而得名,而這塔因這座山而出彩,它就是享譽西北的蘭州白塔山公園。</p><p class="ql-block"> 我們沿著過街天橋拾階而上,白塔山三臺建筑,便會撲面而來,格外搶眼。三臺建筑群是整個白塔山公園的主體建筑,興建于1958年。整個建筑錯落有致,層次有序,寓清秀于粗獷,于敞亮中隱曲折,是中國古代式建筑中別具特色的建筑典范。第一臺為四面通透的大廳,“凹”字形的大廳把一、二兩臺巧妙地連成一體?;乩饶蟼?cè)配置八角亭和北側(cè)配置的四角亭,設計精妙,特色鮮明。在一臺建筑的門頭上,題寫有“九曲安瀾”血個大字,寓意波濤洶涌的黃河不再危害百姓,天下蒼生自此安居樂業(yè)人壽年豐。</p><p class="ql-block"> 蘭州著名的白塔寺就座落在山頂上,該寺始建于元代,重建于明朝,寺平面呈長方形,白塔居中,塔身為八面七級,每級每角均有翹起的磚刻小龍頭,下系風鈴,隨風飄蕩,聲音悅耳。高約十七米,各面雕有佛像,檐角系有鐵鈴,上有綠頂,下有圓基,通體潔白。</p><p class="ql-block"> 站在白塔山上,憑欄居高的豪邁氣概入懷壯心,高思闊野。從高空俯瞰,眼前這座城市,群山環(huán)繞,大河中流,這個被稱為“天下黃河第一橋”的中山橋,更似長虹臥波,橫跨在蜿蜒逶邐的九曲黃河之上,將黃河的南北兩岸連接在一起,成為這座城市最耀眼的一張名片。</p> <p class="ql-block"> 從白塔山公園下來,太陽已經(jīng)落山了。離欣賞中山橋及黃河兩岸的夜景還比較早,于是,便去黃河岸邊的茶攤喝茶,等侯夜幕降臨。我們每人來了一碗獨具西北風味的蘭州三炮臺,一家人圍坐在一起,給人一種圍爐煮茶的溫馨感覺。</p><p class="ql-block"> 據(jù)傳,蘭州三炮臺源于盛唐年代,明清時期傳入西北,與當?shù)啬滤沽诛嫴枇曀紫嘟Y(jié)合,形成了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茶品。三炮臺茶具由茶蓋、茶碗、茶托三部分組成,因整套茶具形似古代炮臺,因此,被稱為“三炮臺”。三炮臺每碗配以毛尖菜、桂圓、菊花、葡萄干、枸杞、杏脯、冰糖,色鮮味美,清香宜人。茶攤老板告訴我們,喝前要提起茶蓋在碗口刮幾下,正所謂“一刮甜,二刮香,三刮茶鹵變清湯”。</p><p class="ql-block"> 蘭州三炮臺,很像四川老茶館的蓋碗茶,雖然配料不同,但有異曲同工之妙。我們坐在黃河岸邊看黃河水,喝三炮臺。這時,清風徐來,楊柳依依,讓人感到心身舒暢。</p> <p class="ql-block"> 夜幕降臨,華燈初上。黃河兩岸霓虹閃爍,璀璨奪目,各種顏色的燈光交相輝映,將河岸的建筑、樹木、雕塑等都裝點得如夢似幻。中山橋被五彩斑斕的燈光點亮,顯得格外壯麗,好像一條金色的巨龍橫臥在黃河之上。北岸的白塔山也被燈光點亮,山上的寺廟,亭臺樓閣在夜色中若隱若現(xiàn),宛如仙境。燈光倒映在黃河水中,隨著水波搖曳生姿,美輪美奐。</p><p class="ql-block"> 夜晚的黃河之濱,依然人流如織,熱鬧非凡。游客們或駐足欣賞夜景,或拍照留念,人們的歡聲笑語在夜空中回蕩。</p><p class="ql-block"> 這個時候,黃河邊的夜市也開始熱鬧起來,各種美食的香氣撲鼻而來,充溢著滿滿的人間煙火氣……</p><p class="ql-block"> 到蘭州整整一天了。從一條河,到一碗面;從一座橋,到一本書,把蘭州的精髓盡收眼底。在我的心里,已經(jīng)悄悄地喜歡上了這座黃河穿城而過的西部省會城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