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故鄉(xiāng)秋色,于無聲處有風(fēng)華)</p> <p class="ql-block"> 如果有正事在做,千萬不要還想著忙里偷閑地看書。古人云,蹉跎莫遣韶光老,人生唯有讀書好。讀書之樂樂如何?綠滿窗前草不除。你瞧,一書在手,樂在心頭,哪管世俗更迭變化?入此癡境,只記得眼前直下三千字,從而胸次全無一點塵了。所以,若有事情要做,不要抽空讀書。</p><p class="ql-block"> 今天回來的晚,誤了賣饅頭的,于是來到臨近的蔬菜店買了個大塊頭的紅薯,有些像北方的紅薯。搭上鍋倒入水,把紅薯切成六塊放在篦子上,考慮到蒸熟會有一段時間,于是打著火我就轉(zhuǎn)身離開了。</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精品圖書,引人入勝)</p> <p class="ql-block"> 繼續(xù)把《汪曾祺精選集》打開來,接續(xù)閱讀。這本書自拿下書架閱讀有一個月了。本來這本短篇故事集(少有散文篇章,但故事描述有著散文化的閑適)很容易看完而且會精選的回籠再看,但是近兩周來舟車勞頓,在行路中閱讀了《梁實秋精選集》,從而對梁先生有了自己的欣慰的認(rèn)識?;氐胶?诤笥肿x完從家里帶來的父親買的而且有其在封面、封里和書脊簽名的《山東三十年短篇小說選》,不止是管中窺豹,因為是獻(xiàn)禮建國三十周年,所以看到了上個世紀(jì)建國初期到1979年間,發(fā)生在齊魯大地上的形形色色人物、更多是農(nóng)村經(jīng)濟(jì)社會的變遷,而且因為觸摸著有父親名字的書,翻閱著父親閱讀過的書,內(nèi)心中有一種溫度,書房里充滿著溫馨,可以感受到在我的背后父親彎著腰矚目的欣慰,又能想起他厚實溫暖的手掌牽著我的柔軟小手的時候。</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父親愛看書,也愛買書)</p> <p class="ql-block"> 今晚是看汪先生寫的“八月驕陽”。剛打開書本時,思想中還提醒著自己一定記得關(guān)火,不要熬干了水。</p><p class="ql-block"> 一與圣人語,我便很容易被帶入,被吸引。汪先生的這本精選集讓我對他的生活和寫作都有了比較自我且深刻的認(rèn)識:寫的是平常人物,用的是平常話語甚至俚語,記得也都是日常瑣碎,故事自故鄉(xiāng)來、自身邊的人來,情節(jié)清新質(zhì)樸,每每獨立,但各個相連,猶如連環(huán)畫冊,恰恰引人入勝。何哉?非是“前朝”遺事遺物發(fā)人深省,也不是小人物有大智慧,而是任何時候的任何個體的生活都有被記錄被記憶的權(quán)利?;蛟S這本是社會的來源,生活的來源,從遠(yuǎn)古開天辟地地走來,源遠(yuǎn)流長,生生不息。</p><p class="ql-block"> 這篇“八月驕陽”通過汪先生的慣用記敘方式,不經(jīng)意間記入了文化大革命初起時更多老人、普通人懵懂經(jīng)歷的兩個片段:北京文廟前燒行頭和老舍先生投水自溺。燒行頭,是借文中內(nèi)退戲劇老生的口講述,有著對大革命難以理解的疑問和茫然的發(fā)問。老舍先生的死,也是幾句話、不足半頁說明了先生獨自一人一白天靜靜地坐在公園長椅上,第二天清晨被人發(fā)覺沉溺水中。文中三位老者在先生遺體旁,三言兩語說著這位人民藝術(shù)家的傳世作品,感慨老舍先生是“說共產(chǎn)黨好的”,也借助文中八十歲老私塾先生的話,痛惜老舍先生“我本將心托明月,奈何明月照溝渠”。托,現(xiàn)在只是用的“向”字了。</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山東屬于我家祖籍,父親有一些描寫山東抗日和解放戰(zhàn)爭時期的書籍。這套建國后三十年短篇故事上、下冊,從父親四個地方簽字來看,這套書贏得了父親的喜愛。四十年前舊書,除了紙張有些發(fā)硬發(fā)黃,內(nèi)容如故,保存依舊)</p> <p class="ql-block"> 汪先生是寫作大家,散文獨辟蹊徑,敘事更得心應(yīng)手。人物故事不多議論,在平鋪直敘的記錄中有著爬山過坎、峰回路轉(zhuǎn)的變化,讓讀者跟隨故事人物的行為和言語,伴著書中人物生活成長。這篇“八月驕陽”文中記錄了京城一隅中似無瓜葛的三位老人,某一天里與老舍先生人生最后一天真實發(fā)生著的關(guān)聯(lián)。文章前半部分平淡清淡,市井人物清晨活動;后半部分奇峰突起,神秘老者悲痛事件。我被老舍先生最后的沉靜輝煌所震撼,也為探秘到先生投水的秘密而惋惜,這一節(jié)短短不足一頁的描寫,我回環(huán)往復(fù)看了多遍。</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冷眼觀世界,靜心傍古松)</p> <p class="ql-block"> 突然,一股焦胡的味道透進(jìn)了書房,瞬間彌漫整個空間。我一開始還無動于衷,不知所以,進(jìn)而猛然一驚,急忙躍起奔向廚房,此時整個客廳、餐廳、過道都已煙霧繚繞,薯氣苦焦。我立即關(guān)火,鍋蓋的膠木熱辣辣的燙手。還好,一鍋紅薯安然無恙,黃澄澄的像孩子們的柔嫩飽滿的臉頰,又似朵朵盛開的向日葵,在看著我發(fā)笑。</p><p class="ql-block"> 我內(nèi)心暗自一哂,蒸紅薯還是不錯,不用擔(dān)心把鍋底燒穿。因為我看到鍋底有一層厚厚的黑色的糊狀物,鋼篦子上也有一層這樣的物質(zhì),原來是紅薯遇熱后能夠不斷分泌糖分,粘稠的糖漿滴落鍋底,有意無意延長了坐穿鍋底的時間。想到這里,自嘲地為自己擁有明曉事理的智慧沾沾自喜,順手拿起一塊熱得發(fā)燙的黃澄澄的紅薯,輕輕一咬,香糯綿軟,也還甜。其實,無論如何,紅薯都不會再有記憶中兒時的甘甜了。</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風(fēng)起云涌,龍嘯九天。青龍,在陽光的照耀下,成為了七彩祥龍。瑞氣升騰,百惡難侵)</p> <p class="ql-block"> 將客廳、陽臺的門窗敞開后,我回到書房,翻開汪先生的這篇文章。眼光緊緊盯著“我本將心托明月,奈何明月照溝渠”,八月的驕陽,驅(qū)趕不走老舍先生決然一死的悲涼,尤其是根植于理想的信念的破滅,對于有著胸懷天下情懷的先生們來說,不可辱已是其次,不能與之謀,才是壓垮他們活下去的那根稻草吧。</p><p class="ql-block"> 心里若有所思,久久不去。而且,房間中紅薯苦焦的氣味也有些糖一樣的粘稠,徘徊沉郁,久不欲去。</p><p class="ql-block"> 曾經(jīng),我也想使用“我本將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溝渠”這句詩句的。就像是有意求證陳淑樺淺吟低唱的句子:與有情人做快樂事,未問是劫是緣。</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父親有兩套不同出版社出版的《金陵春夢》。記得以前我簡單翻看過,寥寥數(shù)頁而已。待以后全套閱讀。都是夢,春夢,至少可以有一年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