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人人操人人叉|色五月婷婷俺也去|久热福利在线视频|国产一区在线资源|日本无遮挡一区三区|操碰免费在线播放|国内A片成人网站|黄片无码大尺度免费看|欧美亚洲一二三区|8090碰人人操

帶儂去看“金字塔之巔” -古埃及文明大展【第一部分展區(qū)“法老的國度” 之2】

山風(fēng)閑云

<p class="ql-block">  不得不說,因為想著拍展,雖然看到了“消失的法老” 這個展廳外播放的廣告,卻一點兒也不知道、也沒有時間去了解這個“展覽廣告”原來是個時長45分鐘的片子。</p><p class="ql-block"> 做美篇查網(wǎng)時才得知,這是一部由法國Excurio制作的虛擬現(xiàn)實沉浸式探索體驗項目,是首次引入亞洲并在上海博物館的《金字塔之巔-古埃及文明大展》中特別呈現(xiàn)的,且票價高于展會。這場虛擬現(xiàn)實沉浸式探索體驗動片,由哈佛大學(xué)埃及學(xué)教授Peter Der Manuelian擔(dān)任學(xué)術(shù)顧問,以確保所有細(xì)節(jié)和描述符合建筑學(xué)和考古學(xué)的研究發(fā)現(xiàn),這就引人入勝了。</p><p class="ql-block">  我在上博展廳外欣賞了一直在不間斷地放映著的該片,所看見的畫面內(nèi)容的確十分唯美和震撼,可惜美篇不能在此文章中展示這個廣告短視頻,故只能以圖片介紹之。我想,觀看過“消失的法老”的觀眾一定會比只看展覽的人更容易理解展廳里展示的內(nèi)容吧!所以順便在此一提。</p> <p class="ql-block">“消失的法老”圖片介紹</p> <p class="ql-block">  這是一艘放在展廳外的“太陽船”模型。真實的這艘太陽船于1954年在胡夫金字塔腳下被發(fā)現(xiàn),由1200多塊另碎部件復(fù)原而成,直到2021年才在埃及博物館展出。船長43.6米,現(xiàn)在,這艘船剛剛被挪到了離那不遠(yuǎn)的新建的大埃及博物館。</p><p class="ql-block">  胡夫金字塔附近共發(fā)現(xiàn)了兩艘“太陽船”,形狀不一都很驚艷。另一艘發(fā)現(xiàn)時間是1987年。建造于公元前2500年左右,約為古王國時期第4王朝期間?!疤柎笔枪虐<拔拿髦械闹匾奈?,通常用于法老的葬禮,象征著法老死后能夠升入天堂。</p><p class="ql-block"> 下面,請跟隨我繼續(xù)觀展。</p> <p class="ql-block">彩繪太陽船模型</p><p class="ql-block">木、顏料</p><p class="ql-block">古王國時期(公元前2686-前2160年)埃及國家博物館</p><p class="ql-block">  太陽船與拉神密不可分。神話中,太陽神拉在白天駕太陽船航行于天空,照亮人間;晚上則進入冥界,擊敗混沌之蛇阿佩普,照亮冥界。太陽船模型通常作為隨葬品放在國王和貴族墓中,以幫助死者穿過冥界,到達(dá)永恒的神之領(lǐng)域。</p> <p class="ql-block">阿蒙紐特納赫特彩繪人形內(nèi)棺</p><p class="ql-block">木、顏料</p><p class="ql-block">第21王朝(公元前1069-945年)</p><p class="ql-block">代爾·巴哈里出土</p><p class="ql-block">埃及國家博物館</p><p class="ql-block"> 1889年,考古學(xué)家達(dá)瑞西在代爾·巴哈里發(fā)現(xiàn)了名為巴博·噶蘇斯(意為“祭司之門”)的窖藏墓,毗鄰女主哈特謝普蘇特神廟。 </p><p class="ql-block"> 該墓共出士153個有木乃伊的彩繪木棺,死者多為21王朝的阿蒙神廟祭司,阿蒙紐特納赫特的木棺即是其中之一。他是阿羅神廟莊國?(這里沒看清楚,有知道的請指正)的雕刻師,生活于21王朝中期,擁有“阿蒙神之父、眾瓦布祭司的管理者,掌握阿蒙神的秘密之人“等頭街。其木乃伊的亞麻裹尸布上寫有國王阿蒙涅莫普和大祭司皮努杰姆二世的名字、木棺底板上描繪的是西方女神伊蒙奈特。</p><p class="ql-block"> 該木棺屬于“黃底人形棺”,以埃及本土的西克莫無花果樹制成,圖案繁復(fù),有光滑涂層,它是黃底棺中最特別的一類,突出特點是寬項圈覆蓋了死者的胳膊,只露出其手部。 棺蓋上部,阿蒙紐特納赫神頭戴黃,黑相間的條紋式樣的尼美斯頭巾,下顎有黑色假須,胸前佩戴七層寬項圈。在努特女神之上,象征初升太陽的圣甲蟲居于正中,左右兩側(cè)各有一尊手持權(quán)杖與連枷的奧賽里斯坐侍其旁。側(cè)面是伊西斯和奈芙西斯兩女神張開雙翼,手持代表真理的瑪阿特羽毛,拱衛(wèi)太陽神兩側(cè)。在她們的翼間還有一尊以鷹身人首形態(tài)出現(xiàn)的荷魯斯之眼像,其背后亦有一根瑪阿特羽毛。在兩位女神身后,還各有兩只形象不一的荷魯斯之眼,護死者,助其復(fù)活。</p><p class="ql-block"> 在上層畫面和下層努特女神的交接處,是象征天空“pt”一詞的象形文字符號,其下有數(shù)只花紋豐富的眼鏡蛇。</p><p class="ql-block"> 棺蓋的中下部分為左、中、右三欄,中部軸線由反復(fù)出現(xiàn)的圣甲蟲構(gòu)成,有些帶翼并位于圣舟上,有些則被神符左右環(huán)侍,每只圣甲蟲由幾何狀圖紋隔開。</p><p class="ql-block"> 軸線兩側(cè)畫面對稱,共分為四層,第一層繪有坐著的奧賽里斯與站立的伊西斯;第二層則是以鷹形態(tài)出現(xiàn)的普塔神,女神奈芙西斯立于其旁。第三層是戴著冠冕的山羊形態(tài)的奧賽里斯,旁邊為伊西斯女神,二者中間上方還有一個張開雙冀、頭頂日輪、手持生命符號的眼鏡蛇形象。在最后一層中,朱鷺頭的智慧之神圖特端坐神座之上,身后是手持生命符號的奈美西斯。</p><p class="ql-block"> 在棺蓋的底部,木乃伊樣子的奧賽里斯手持權(quán)杖,面對著跪坐哀悼的伊西斯。棺蓋側(cè)面的頭尾兩處也有伊西斯的形象,雙手高舉,祈禱奧賽里斯的復(fù)活與再生。棺箱的外側(cè)各有八個畫面,分別描繪了圖特、奧賽里斯、死者及荷魯斯四子。</p><p class="ql-block"> 棺箱內(nèi)部的圖像較為簡明、疏朗,除了內(nèi)部底板上的西方女神,其頭部上方還畫有一尊鳥身帶翼女神,雙手各持一支瑪阿特羽毛。棺箱內(nèi)側(cè)壁上,往后各有三組圖像,左右對稱。</p><p class="ql-block">  第一組為頭頂香膏的女祭司向帶有蛇冠、翎毛配飾的圣柱熏香的場景,下方配有一只荷魯斯之眼,位于西方女神伸出的圣翼上方。</p><p class="ql-block">  第二組是死者向身披豹紋披肩的奧賽里斯祈禱的畫面。</p><p class="ql-block">  最后一組圖像則刻畫了死者的木乃伊形象。</p> <p class="ql-block">阿蒙紐特納赫特彩繪人形內(nèi)棺(局部)</p><p class="ql-block">木、顏料</p><p class="ql-block">第21王朝(公元前1069-945年)</p><p class="ql-block">代爾.巴哈里出土</p><p class="ql-block">埃及國家博物館</p> <p class="ql-block">阿蒙紐特納赫特彩繪人形內(nèi)棺(局部)</p><p class="ql-block">木、顏料</p><p class="ql-block">第21王朝(公元前1069-945年)</p><p class="ql-block">代爾.巴哈里出土</p><p class="ql-block">埃及國家博物館</p> <p class="ql-block">裝飾華麗的木棺內(nèi)部</p><p class="ql-block">阿蒙紐特納赫特彩繪人形內(nèi)棺</p><p class="ql-block">木、顏料</p><p class="ql-block">第21王朝(公元前1069-945年)</p><p class="ql-block">代爾.巴哈里出土</p><p class="ql-block">埃及國家博物館</p> <p class="ql-block">彩繪木棺</p><p class="ql-block">木、顏料</p><p class="ql-block">中王國時期(公元前2055-前1650年)</p><p class="ql-block">艾斯尤特出土</p><p class="ql-block">埃及國家博物館</p><p class="ql-block"> 這個制作精美的木棺出土于艾斯尤特,棺槨主人名叫達(dá)格(Dag)。棺身四周寫有象形文字銘文,記載了達(dá)格的身份、社會地位及其宗教信仰。</p><p class="ql-block"> 中王國時期,古埃及的藝術(shù)和文化發(fā)展達(dá)到了一個高峰,被稱為埃及的“古典時代”。這樣的木棺不僅是對逝者肉身的保護,也是其信仰的重要載體。</p><p class="ql-block"> 木棺外側(cè)描繪了一雙荷魯斯之眼。在神話中,荷魯斯在與塞特爭斗中眼睛失明,后來在月神幫助下復(fù)明,因此它具有保護、治愈和復(fù)活的象征含義,也是冥神奧賽里斯死而復(fù)生的關(guān)鍵。因而棺槨上的荷魯斯之眼象征著神靈(尤其是荷魯斯)在來世之旅中對死者的注視和保護。</p><p class="ql-block">  中王國時期的木乃伊一般都是側(cè)放在棺槨中,對著荷魯斯之眼,面向東方,死者通過這雙眼睛看見每天升起的旭日,觀念與現(xiàn)實也由此得以連結(jié)。</p><p class="ql-block">  棺身上的橫向銘文帶描寫了死者向冥神奧賽里斯以及死者的保護神阿努比斯等神祗供奉和祈禱的過程。而豎列文字則分別提到了死者內(nèi)臟的守護神(即荷魯斯四子)以及赫利奧波里斯諸神(他們分別代表天空、大地、空氣和潮濕等大自然的元素)。</p><p class="ql-block">  這些寫在棺槨上的喪葬文獻(xiàn)被稱為《棺文》,既繼承了古王國時期的《金字塔銘文》,又是后來《亡靈書》的前身。</p> <p class="ql-block">佩德阿蒙的彩繪人形棺</p><p class="ql-block">西克莫無花果木</p><p class="ql-block">第21王朝(公元前1069-前945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國家博物館 </p><p class="ql-block"> 新王國晚期,猖獗的盜墓活動改變了墓葬習(xí)俗,墓室裝飾日益簡化,棺木本身成為了來世信仰的載體,出現(xiàn)了以大量《亡靈書》咒語和神靈形象裝飾的套棺。本次展出的佩德阿蒙套棺分為外棺、內(nèi)棺和木乃伊蓋板。采用這種層層嵌套式的棺木一方面是為了保護亡者的木乃伊,另一方面是利用棺木上的圖像和咒語構(gòu)成形象化的死后世界,使亡者的靈魂獲得永生。</p><p class="ql-block"> 內(nèi)棺的棺箱側(cè)面以縱向銘文帶分隔出多組裝飾畫面,刻畫了掌管來世的神祇以及供奉他們的咒語。棺箱的一側(cè)分別有鷹頭的索卡爾神、朱鷺頭的圖特神、奧賽里斯神、拉-荷拉克提、由豺狼拖拽的太陽船、以及亡者跪拜生命之樹女神和母牛形態(tài)的哈托爾女神的形象;另一側(cè)與此相似,但太陽船的形象有所不同,船首為蹲坐在蓮花上的瑪阿特女神,太陽船后方刻畫了一組人首鳥身的“巴”,這些神靈居住在東方地平線,在日出時迎接太陽神的到來。棺底以象征奧賽里斯的杰德柱和冥界諸神的形象作為裝飾,這些神靈以木乃伊的姿態(tài)出現(xiàn),佑護亡者順利通過冥界的重重關(guān)卡,完成重生之旅。</p><p class="ql-block">  外棺的棺箱兩側(cè)同樣以銘文帶分隔成不同的畫面。右側(cè)刻畫了復(fù)活儀式的畫面,躺臥于喪葬床上的奧賽里斯抬起了上半身,表明他已經(jīng)在諸神的幫助下完成了復(fù)活,被稱為“生命之主”、“西方的至高者”,在棺箱左側(cè)同樣的位置,復(fù)活后的奧賽里斯端坐于王座上,在伊西斯的保護下接受供奉。棺箱兩側(cè)均有荷魯斯四子的形象:人頭的艾姆謝特、狒狒頭的哈比、豺狼頭的多姆泰夫,以及鷹頭的克貝克塞努弗,他們負(fù)責(zé)守護亡者的內(nèi)臟,確保復(fù)活儀式的順利進行。</p><p class="ql-block">  外棺蓋、內(nèi)棺蓋和木乃伊蓋板均以金黃色為底。中央的主軸上是象征太陽神的展翼圣甲蟲,圣甲蟲的身體和頭頂?shù)娜蛰啿捎昧送沟竦募挤?日輪上依稀可辨鍍金的痕跡,這種裝飾方式大大增加了棺木的精致程度。死者佩戴著由多層串珠和蓮花組成、覆蓋了整個前胸的寬項圈。棺蓋中部是展開雙翼的天空之神努特,她的雙翼和圣甲蟲主軸將棺蓋的下半部分隔為多個敘事空間,在這些畫面旁有縱向書寫的供奉禱文,這種圖文對照的展現(xiàn)方式也是古埃及墓室壁畫的特點。</p><p class="ql-block">  外棺棺蓋主軸兩側(cè)的主要裝飾有奧賽里斯復(fù)活和亡者供奉奧賽里斯的畫面。奧賽里斯為冥界的審判官,他身后站立著象征正義和秩序的瑪阿特女神,亡者來到他們面前,獻(xiàn)上供品并接受冥世審判,最后一組圖案則刻畫了亡者自己的巴。內(nèi)棺的棺蓋上除了刻畫奧賽里斯和亡者的巴之外,也刻畫了鷹頭人身的索卡爾神。索卡爾是孟菲斯地區(qū)的冥神,在新王國時期,對他的信仰和奧賽里斯崇拜發(fā)生了融合,因此他的形象常與奧賽里斯一起出現(xiàn)。</p><p class="ql-block">  相比之前繁盛的新王國時期,佩德阿蒙所在的第三中間期更為動蕩,政權(quán)更迭頻繁,埃及也失去了在西亞地區(qū)的大國地位,然而正是由于這個原因,人們開始熱切地將一切物質(zhì)資源投入宗教信仰和對來世的向往中,使用了大量原先在禮法上只能由國王使用的宗教文獻(xiàn),因此這一時期的棺木裝飾反而比之前要繁復(fù)奢華得多,佩德阿蒙的套棺正是反映出當(dāng)時古埃及人的精神世界和社會狀況。</p> <p class="ql-block">  在這組人形棺前,每時每刻都擠滿了人,很難指望拍全整組人形棺槨。故在此放了兩張圖,一頭一尾露出了全身。</p><p class="ql-block"> 可以看出,這組人形棺與之后你在“薩卡拉的秘密”展區(qū)中見到的其他人形棺是不同的,在“薩卡拉的秘密”展區(qū)中展示的人形棺都是彩繪的,而這幾個人形棺身體上都是彩繪+浮雕,更為精美!</p> <p class="ql-block">  佩德阿蒙的彩繪人形棺背面觀,在中國,這就是蓋棺定論吧!</p> <p class="ql-block">01帶有鷹形掛墜的串珠項鏈</p><p class="ql-block">費昂斯</p><p class="ql-block">第1王朝時期(約公元前3000-前2890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國家博物館</p><p class="ql-block">  從尼羅河谷地到三角洲濕地,從人群聚居的城鎮(zhèn)到荒涼的沙漠,處處可見鳥類繁衍生息,鷹隼是最受古埃及人崇拜的鳥類之一,王權(quán)之聲荷魯斯、太陽神拉、底比斯的戰(zhàn)神孟圖、孟菲斯的索卡爾神等都有鷹隼或鷹頭人身的形象。</p><p class="ql-block">02帶有甲蟲掛墜的護身符</p><p class="ql-block">費昂斯</p><p class="ql-block">片巖</p><p class="ql-block">第1王朝時期(約公元前3000-前2890年)埃及國家博物館</p> <p class="ql-block">串珠項鏈</p><p class="ql-block">費昂斯</p><p class="ql-block">金</p><p class="ql-block">第3王朝(公元前2686前2613年)埃及國家博物館</p><p class="ql-block">串珠寬手鐲</p><p class="ql-block">金</p><p class="ql-block">第3王朝(公元前2686-前2613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國家博物館</p> <p class="ql-block">01項鏈:紅玉髓</p><p class="ql-block">02項鏈</p><p class="ql-block">金</p><p class="ql-block">03串珠寬手鐲</p><p class="ql-block">金、紅玉髓、青金石、綠松石、玻璃</p><p class="ql-block">04串珠寬手鐲</p><p class="ql-block">金、長石</p><p class="ql-block">05串珠寬手鐲</p><p class="ql-block">金、紅玉髓</p><p class="ql-block">皆為第12王朝(公元前1985-前1773)</p><p class="ql-block">埃及國家博物館</p><p class="ql-block">項鏈:紅玉髓</p><p class="ql-block">第12王朝公元前(1985-前1773年)</p><p class="ql-block">  紅玉髓是埃及本土一種常見的半寶石它因其色澤而象征鮮血與與生命并和太陽神的力量聯(lián)系在一起。首飾在古埃及具有全民性的影響力從早王朝時期到希臘羅馬時代無論在性別年齡和階層古埃及人都樂于佩戴展示交換及陪葬首飾包括但不限于戒指耳環(huán)手鐲胸飾項鏈冠冕腰帶和護身符等在第一中間期的動蕩結(jié)束之后中王國時期的首飾工藝出現(xiàn)了新的突破鏤空雕花、凸紋鑲嵌等工藝被大量應(yīng)用。</p> <p class="ql-block">帶有賽門凱特王名的石碑</p><p class="ql-block">第1王朝(約公元前3000-前2890年)</p><p class="ql-block">  石碑出土于賽門凱特陵墓東側(cè),是陵墓入口處的一對石碑之一,碑上刻有賽門凱特的荷魯斯名,意為”神的同伴“或“體貼的朋友“。</p> <p class="ql-block">帶有圖特摩斯一世王名和神靈禱文的橫梁</p><p class="ql-block">石灰?guī)r</p><p class="ql-block">第18王朝(公元前1550-前1295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國家博物館</p><p class="ql-block"> 橫梁正中央是圖特摩斯一世的上下埃及之王名“阿-凱普瑞-卡-拉,”意為“拉神之靈的偉大顯現(xiàn)”,王名上方有象征上下埃及的禿鷲和眼鏡蛇女神的形象。以王名為中心,橫梁兩側(cè)的銘文對稱展開,其內(nèi)容為祈愿神明賜予國王生命、快樂、健康等福祉。</p><p class="ql-block">  圖特摩斯一世是18王朝的第三位國王。他繼位后不久就發(fā)動了對努比亞的征服戰(zhàn)爭,并遠(yuǎn)征西亞,一路抵達(dá)幼發(fā)拉底河畔。在埃及本土,圖特摩斯開始了一系列的建設(shè),其中包括擴建底比斯東岸的卡納克神廟,他也是目前已知的第一位埋葬在帝王谷的國王。</p> <p class="ql-block">瓦賽赫項圈</p><p class="ql-block">金</p><p class="ql-block">第12王朝(公元前1985-前1773年)</p><p class="ql-block">達(dá)舒爾出土</p><p class="ql-block">埃及國家博物館</p><p class="ql-block">  項圈屬于公主努布霍泰普提-赫來德,被放置于公主木乃伊的脖頸處。出土?xí)r珠子已散落后由埃及學(xué)家復(fù)原。瓦賽赫(Wesekh)在古埃及語中意為“寬”,這一命名形象地體現(xiàn)了項圈的外形特征。由于項圈體積大、質(zhì)量重,所以背后常有配套的門赫特(Menkhet)平衡墜作為配重。</p> <p class="ql-block">阿努比斯像</p><p class="ql-block">石灰?guī)r</p><p class="ql-block">前王國時期(公元前1550-1069年)</p><p class="ql-block">蘇伊士博物館</p><p class="ql-block">  這座雕像頭部受損,但仍能看出昔日的威嚴(yán),豺狼形態(tài)的阿努比斯神蹲伏在圣龕之上,頭顱高昂,以警惕的目光凝視前方。阿努比斯是墓地之神,掌管木乃伊防腐和開口儀式,游蕩于沙漠邊緣的豺狼有吞食尸首的習(xí)性,這可能是古埃及人把他們當(dāng)作冥界“引路人”的原因,他最初負(fù)責(zé)守衛(wèi)國王的陵墓,后來演變?yōu)樗型稣叩慕右吆褪刈o神,在奧賽里斯崇拜興起后,阿努比斯也被納入到前者的信仰體系中,成為重要的墓地之神。</p> <p class="ql-block">卡埃姆赫塞特及妻兒彩繪雕像</p><p class="ql-block">石灰?guī)r、顏料</p><p class="ql-block">第6王朝(公元前2345-前2181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國家博物館</p><p class="ql-block">  墓主人及其家人的雕像在古王國時期貴族階層的墓葬中是必不可少的存在,意味著家庭成員在來世也依舊能夠溫馨幸福地生活在一起??òD泛杖嘏c妻兒的彩繪石灰石組雕表現(xiàn)出了古王國時期此類雕像的關(guān)鍵特征:夫妻二人并肩而坐,身居高位的丈夫頭戴精致的假發(fā),正襟危坐,妻子則親昵地用右臂攬住丈夫,表示對一家之主的支持和守護。</p><p class="ql-block">  他們的兒子立于父母之間,身高僅到父母的小腿,赤裸全身,吸吮食指,留有短發(fā),體現(xiàn)出古埃及兒童的典型特征。同時,雕像體現(xiàn)出古埃及人對于不同性別的刻畫:丈夫和兒子的膚色為紅褐色,因為男性往往在戶外勞作,曬得較黑、女性則應(yīng)久居深宅、膚色白晰。膚色是男女不同社會角色的體現(xiàn),這也是古埃及藝術(shù)的特點之一:用象征性的圖像語言來傳達(dá)深層次的社會和文化含義。</p> <p class="ql-block">木乃伊面具</p><p class="ql-block">石膏</p><p class="ql-block">希臘羅馬時期(公元前332年-395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國家博物館</p> <p class="ql-block">捕鳥機關(guān)</p><p class="ql-block">木、纖維</p><p class="ql-block">羅馬埃及時期(公元前30-公元395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國家博物館</p> <h3>  古埃及底層勞動者的勞作雕像組</h3> <p class="ql-block">仆人烤面包與釀酒像</p><p class="ql-block">木、顏料</p><p class="ql-block">古王國時期(公元前2686-前2160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國家博物館</p><p class="ql-block">  在數(shù)千年的時間里,古埃及的面包師創(chuàng)造了花樣百出的面包品種。古王國和中王國時期的埃及面包有20多種,壁畫浮雕上常見的圓錐形面包通常被獻(xiàn)給死者,活人吃的面包是蒸或烤出來的發(fā)酵餅。 </p> <p class="ql-block">仆人磨谷物像</p><p class="ql-block">石灰?guī)r、顏料</p><p class="ql-block">第5王朝(公元前2494-前2345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國家博物館 </p><p class="ql-block">仆人釀啤酒像 </p><p class="ql-block">第6王朝(公元前2345-前2181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國家博物館</p><p class="ql-block">  模型展示了啤酒的釀造過程。放置在大桶口上的圓形板被用于過濾醪液,過濾后的啤酒從桶底附近的孔中流出,隨后被儲存在底座另一側(cè)的罐子里。古埃及是最早掌握用酵母釀造啤酒的國度,考古分析表明他們在釀造中更多使用了小麥</p> <p class="ql-block">彩繪奧索爾孔三世獻(xiàn)圣船像</p><p class="ql-block">石灰?guī)r、顏料</p><p class="ql-block">第23王朝(公元前818-前715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國家博物館</p> <p class="ql-block">房屋模型</p><p class="ql-block">中王國時期(公元前2055-前1650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國家博物館</p><p class="ql-block">  古王國的墓葬中出現(xiàn)了這類隨葬模型,其中多數(shù)是從事各類勞作的仆人形象,勞作的內(nèi)容包括農(nóng)事,制作食品、狩獵、捕魚、造船、家務(wù)和宗教儀式等,展現(xiàn)了古埃及人生產(chǎn)生活的方方面面。</p> <p class="ql-block">繪有阿蒙和拉美西斯四世形象及銘文的石片</p><p class="ql-block">石灰石、顏料</p><p class="ql-block">新王國時期(公元前1550-前1069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國家博物館</p><p class="ql-block">   古埃及人習(xí)慣使用隨處可得的碎陶片或石灰?guī)r片作為“草稿紙”使用,這些“草稿”的內(nèi)容包括筆記、設(shè)計草圖、書信、買賣清單乃至行政管理記錄等。</p> <p class="ql-block">彩繪草圖石片</p><p class="ql-block">石灰石</p><p class="ql-block">新王國時期(公元前1550-前1069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國家博物館</p><p class="ql-block"> 古埃及人習(xí)慣使用隨處可得的碎陶片或石灰?guī)r片作為“草稿紙”使用,這些“草稿”的內(nèi)容包括筆記、設(shè)計草圖、書信、買賣清單乃至行政管理記錄等。</p> <p class="ql-block">僧侶體文字石片</p><p class="ql-block">石灰?guī)r</p><p class="ql-block">第19王朝(公元前1295-前1186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國家博物館</p><p class="ql-block">  僧侶體文字是古埃及文字的一種,是書吏為了快速書寫而使用的手寫體,幾乎與圣書體同樣古老。僧侶體對世俗體埃及語、科普特字母、古努比亞語和早期希伯來語都有一定的影響。</p> <p class="ql-block">多色調(diào)色盤</p><p class="ql-block">木</p><p class="ql-block">新王國時期(公元前1550-前1069年)</p><p class="ql-block">盧克索博物館</p> <p class="ql-block">畫面應(yīng)為向往來世也能過上富裕生活而表達(dá)的對阿蒙神的崇拜、歌頌和寄托。</p> <h3>此圖應(yīng)為古埃及石碑拓片</h3> <p class="ql-block">包金朱鷺像</p><p class="ql-block">青銅、金、木</p><p class="ql-block">后期埃及(公元前664-前332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國家博物館</p> <p class="ql-block">守護國王的鷹神雕像</p><p class="ql-block">石灰?guī)r</p><p class="ql-block">第36王朝(公元前389-前343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國家博物館</p><p class="ql-block">  荷魯斯擁有人、鷹隼以及鷹首人身的形態(tài)。通常頭戴上埃及的白冠。這尊雕像刻畫了鷹隼形態(tài)的荷魯斯神,它的雙爪之間是國王的形象。象征著王權(quán)之神對國王的庇護。</p> <p class="ql-block">雙蛇獅鷲飾板</p><p class="ql-block">石灰?guī)r</p><p class="ql-block">希臘羅馬時期(公元前332-公元395年) </p><p class="ql-block">埃及國家博物館</p><p class="ql-block"> 巖板上刻有兩條巨蛇和一只獅鷲。兩條巨蛇可能是上下埃及的守護女神奈赫貝特和瓦杰特,都與王權(quán)相關(guān)。獅鷲是神話生物,有獅子的身體和鷹的頭顱與翅膀,是古代中東和地中海地區(qū)最受歡迎的裝飾圖案之一。在古埃及,獅鷲往往與王權(quán)之神荷魯斯相聯(lián)系,因此浮雕可能代表上下埃及的守護女神對國王的守護。</p> <p class="ql-block">阿匹斯神牛站像</p><p class="ql-block">青銅</p><p class="ql-block">后期埃及(公元前664-前332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國家博物館</p><p class="ql-block">  在古埃及神話中,孟菲斯的創(chuàng)世神普塔使一頭處子之身的母牛受孕,誕下了阿匹斯神牛,因此神牛在繁衍方面的力量也被視為普塔神力的顯現(xiàn)。每一代阿匹斯神牛只有一頭上一任神牛死去后,埃及祭司會根據(jù)特定的毛色選擇繼任者,將其豢養(yǎng)在普塔神廟南邊的特定區(qū)域。神牛在活著時受到供養(yǎng),為埃及人提供所求的神諭,在死后會葬入神牛墓“塞拉皮雍”巨大的石棺中。生下神牛的母牛也被認(rèn)為具有神性,作為女神伊西斯的化身受到供奉。</p> <p class="ql-block">尼弗特姆站像</p><p class="ql-block">青銅、玻璃</p><p class="ql-block">后期埃及(公元前664-前332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國家博物館</p><p class="ql-block">  尼弗特姆是香氣之神和療愈之神,誕生于原初之水中浮現(xiàn)的蓮花里。起初他可能是創(chuàng)世神阿圖姆的一個化身,在每天日出時出生,在白天長大成熟,又在日落時進入死亡世界。他因孤獨而落淚,其淚水創(chuàng)造了人類。</p> <p class="ql-block">阿努比斯坐像</p><p class="ql-block">青銅</p><p class="ql-block">后期埃及(公元前664一前332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國家博物館</p><p class="ql-block">  阿努比斯是古埃及最古老和最重要的喪葬神之一,在木乃伊開口儀式和末日審判中扮演重要角色。對阿努比斯神的崇拜在中王國時期被吸納進奧賽里斯崇拜體系,奧賽里斯被認(rèn)為是阿努比斯之父,阿努比斯則將其尸體制成木乃伊,二者通過血緣關(guān)系的建構(gòu)以及阿努比斯的防腐職能建立聯(lián)系。</p> <p class="ql-block">塞赫邁特三神組銅像</p><p class="ql-block">青銅</p><p class="ql-block">第26王朝(公元前664-前525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國家博物館</p><p class="ql-block">  銅像以獅首女神塞赫邁特的神座為中心,香氣之神尼弗特姆和魔法與醫(yī)療之神海卡分立兩側(cè),如此組合的原因可能是后兩者在神學(xué)體系中皆有神子的角色,并與塞赫邁特有所聯(lián)系。神座前方是面朝三神跪拜祈禱的人物形象,或為銅像的供奉者和擁有者。</p> <p class="ql-block">哈珀克雷特斯站像</p><p class="ql-block">青銅</p><p class="ql-block">后期埃及(公元前664-前332年)</p><p class="ql-block">1893至1894年間由皮特里發(fā)現(xiàn)于科普托斯的神廟中</p><p class="ql-block">埃及國家博物館</p><p class="ql-block">  “哈珀克雷特斯”是“哈爾-帕-凱瑞德”、即“孩童荷魯斯一詞的希臘語譯名,在多數(shù)神話中,他是奧賽里斯和伊西斯的孩子,其形象為一含著食指的裸體男童,這個姿勢原本是象形文字中“孩子”一詞的標(biāo)準(zhǔn)形象,但在希臘化時期被賦予了與神秘和魔法相關(guān)的含義,哈珀克雷特斯因此也時常和魔法之神貝斯一起出現(xiàn)。在羅馬統(tǒng)治埃及期間,哈珀克雷特斯成為了一位受歡迎的家庭守護神,人們相信他能庇佑兒童健康成長。</p> <p class="ql-block">鷹頭鱷魚像</p><p class="ql-block">石灰?guī)r</p><p class="ql-block">后期埃及(公元前664-前332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國家博物館</p> <p class="ql-block">荷魯斯像</p><p class="ql-block">青銅</p><p class="ql-block">后期埃及(公元前664-前332年)</p><p class="ql-block">泰爾·埃爾-法拉因出土</p><p class="ql-block">埃及國家博物館</p> <p class="ql-block">01哈托爾站像</p><p class="ql-block">(公元前664-前332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國家博物館</p><p class="ql-block">02哈珀克雷特斯站像</p><p class="ql-block">(公元前332-前30年)</p><p class="ql-block">03哈托爾坐像(公元前664-前332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國家博物館</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哈托爾女神的一種形態(tài)力牛首人身,她掌管音樂、舞蹈、飲酒、愛情,以及外邦的土地和珍希的物產(chǎn)。哈托爾也披賦予國王母親或妻子的身份,有時與伊西斯等同。</span></p> <p class="ql-block">彩繪鍍金奧賽里斯像</p><p class="ql-block">木、顏料</p><p class="ql-block">托勒密埃及時期(公元前332-前30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國家博物館,</p> <p class="ql-block">伊西斯懷抱荷魯斯像</p><p class="ql-block">青銅</p><p class="ql-block">后期埃及(公元前664-前332年)</p><p class="ql-block">薩卡拉出土</p><p class="ql-block">埃及國家博物館</p><p class="ql-block">  伊西斯懷抱荷魯斯的主題在后期埃及時期盛行,并延續(xù)至希臘羅馬時期,可能是基督教中圣母瑪利亞懷抱圣子這一主題的靈感來源。</p><p class="ql-block">  這一時期,伊西斯不斷吸納古埃及其他女神的特征,具體表現(xiàn)為頭飾的融合,如兩側(cè)牛角與太陽圓盤的造型來自哈托爾女神的典型特征。</p> <p class="ql-block">阿蒙站像</p><p class="ql-block">青銅</p><p class="ql-block">后期埃及(公元前664-前332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國家博物館</p><p class="ql-block">阿蒙-拉與拉-荷拉克提雕像</p><p class="ql-block">雜砂巖</p><p class="ql-block">新王國時期(公元前1550-前1069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國家博物館</p><p class="ql-block">奧賽里斯站像</p><p class="ql-block">青銅</p><p class="ql-block">后期埃及(公元前664-前332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國家博物館</p> <p class="ql-block">阿蒙-拉站像</p><p class="ql-block">青銅、金</p><p class="ql-block">后期埃及(公元前664-前332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國家博物館</p><p class="ql-block">荷魯斯與圖特護身符阿蒙站像</p><p class="ql-block">青銅</p><p class="ql-block">后期埃及(公元前664-前332年)</p> <p class="ql-block">男孩木乃伊面具</p><p class="ql-block">石膏、顏料</p><p class="ql-block">托勒密埃及時期(公元前332-前30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國家博物館</p><p class="ql-block">男性木乃伊面具</p><p class="ql-block">石膏、顏料</p><p class="ql-block">托勒密埃及時期(公元前332-前30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國家博物館</p><p class="ql-block">女孩木乃伊面具</p><p class="ql-block">石膏、顏料</p><p class="ql-block">托勒密埃及時期(公元前332-前30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國家博物館</p> <p class="ql-block">男性木乃伊肖像03</p><p class="ql-block">木、蠟畫</p><p class="ql-block">托勒密埃及時期(公元前332-前30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國家博物館</p><p class="ql-block">木乃伊面具及裝飾配件</p><p class="ql-block">木</p><p class="ql-block">托勒密埃及時期(公元前332-前30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國家博物館</p><p class="ql-block">女孩木乃伊肖像04</p><p class="ql-block">木、蠟畫、金</p><p class="ql-block">托勒密埃及時期(公元前332-前30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國家博物館</p> <p class="ql-block">木乃伊面具</p><p class="ql-block">粘合材料</p><p class="ql-block">希臘羅馬時期(公元前332-公元395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國家搏物館</p><p class="ql-block">  木乃伊面具旨在保護木乃伊的頭部和上部軀干,確保主人能恢復(fù)呼吸和進食等重要功能,最早出現(xiàn)于中王國時期。古埃及人認(rèn)為靈魂能識別身體,所以面具也起到維持個人特征的作用。托勒密埃及時期,希臘文化藝術(shù)與埃及本土傳統(tǒng)相融合,復(fù)合風(fēng)格的木乃伊面具是對此時“雙面社會”的具象體現(xiàn)。</p> <p class="ql-block">鍍金木乃伊裝飾布</p><p class="ql-block">亞麻布、粘合材料、金、顏料、灰泥</p><p class="ql-block">希臘羅馬時期(公元前332-公元395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國家博物館</p><p class="ql-block">  裝飾布以一種用多層亞麻布和紙草混合而成的粘合材料(Cartonnage)制成。圖像為粗制灰泥模具上的鍍金彩繪,在畫布上加以剪裁后貼于木乃伊外部。裝飾布被用于保護死者的身體,也寄托了關(guān)于死者在冥界通過各種考驗從而獲得永生、最終加入太陽每日循環(huán)的美好期望。</p> <p class="ql-block">霍倫赫布人形棺蓋</p><p class="ql-block">玄武巖</p><p class="ql-block">第30王朝(公元前380-前343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國家博物館</p><p class="ql-block">  石棺被古埃及人稱為“生命的擁有者”。這件石棺表面刻畫了頭戴假發(fā)的死者形象。在古埃及,玄武巖是一種相對奢侈的石料,對于非王室成員來說,制作這樣一件石棺需要耗費高昂的成本。</p> <p class="ql-block">特提祭廟的石膏面具</p><p class="ql-block">石膏</p><p class="ql-block">第6王朝(公元前2345-前2181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國家博物館</p> <p class="ql-block">男性站像</p><p class="ql-block">木</p><p class="ql-block">薩卡拉考古遺址</p><p class="ql-block">古王國時期(公元前2686-前2160年)</p> <p class="ql-block">伊西斯懷抱荷魯斯像</p><p class="ql-block">長石</p><p class="ql-block">后期埃及(公元前664-前332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國家博物館</p> <p class="ql-block">木乃伊串珠蓋網(wǎng)01</p><p class="ql-block">玻璃</p><p class="ql-block">托勒密埃及時期(公元前332-前30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國家博物館</p><p class="ql-block">  在希臘羅馬統(tǒng)治時期,原先棺木上的精美裝飾開始轉(zhuǎn)移到木乃伊及其覆蓋物上。這件蓋網(wǎng)以華麗的玻璃珠編成寓意美好的圖案,為葬禮過程增添美感,還傳達(dá)了重生和死后生命延續(xù)的象征意義</p> <p class="ql-block">石碑</p><p class="ql-block">石灰?guī)r</p><p class="ql-block">后期埃及(公元前664-前332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國家博物館</p> <p class="ql-block">黃金手指套</p><p class="ql-block">金</p><p class="ql-block">第21王朝(公元前1069-前945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國家博物館</p><p class="ql-block">  18王朝之后,木乃伊制作中開始使用手指套和腳趾套,目的是保護死者的遺體,防止脫水過程中手指和腳趾的脫落,有時也用它們來代替死者殘缺的指頭。這種做法源于奧賽里斯的神話一一奧賽里斯被弟弟塞特殺死分尸,妻子伊西斯拼湊起他的尸塊,將他做成了第一具木乃伊并使其復(fù)活。古埃及人因此相信,完整的身體是成功進入來世的必備條件,手指套、腳趾套等“義肢”因而盛行一時。</p> <p class="ql-block">鍍金面具</p><p class="ql-block">粘合材料、金、顏料、石</p><p class="ql-block">希臘羅馬時期(公元前332-公元395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國家博物館</p> <p class="ql-block">彩繪薩布提匣</p><p class="ql-block">木</p><p class="ql-block">第21王朝(公元前1069-前945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國家博物館</p><p class="ql-block"> 薩布提人俑的主要功能是替代墓主人在來世勞作,為亡者免除耗費體力的苦役。隨著墓葬中隨葬薩布提數(shù)量增加,用于放置人俑的專門容器薩布提匣應(yīng)運而生。</p> <p class="ql-block">阿尼彩繪石碑</p><p class="ql-block">石灰?guī)r、顏料</p><p class="ql-block">第18王朝(公元前1550-前1295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國家博物館</p><p class="ql-block">“巴”小雕像</p><p class="ql-block">木</p><p class="ql-block">后期埃及(公元前664-前332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國家博物館</p> <p class="ql-block">金字塔形碑</p><p class="ql-block">石灰?guī)r</p><p class="ql-block">新王國時期(公元前1550一前1069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國家博物館</p><p class="ql-block">  金字塔錐最初是金字塔的塔尖石或方尖碑的頂石與神話中的原始山丘“奔奔石”相關(guān),屬于王室紀(jì)念物的重要組成部分。新王國時期,國王們將陵寢隱藏進底比斯西岸的群山之中(即帝王谷),以自然起伏的山丘作為陵墓在地表上的“金字塔”紀(jì)念碑。金字塔錐則經(jīng)歷自上而下的變化,成為非王室的私人墓葬三層結(jié)構(gòu)中的地上部分,也被一些學(xué)者稱作金字塔型碑。</p> <p class="ql-block">11荷魯斯之眼</p><p class="ql-block">新王國時期(公元前1550-前1069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國家博物館</p><p class="ql-block">12荷魯斯之眼</p><p class="ql-block">金屬</p><p class="ql-block">新王國時期(公元前1550-前1069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國家博物館</p><p class="ql-block">13荷魯斯之眼</p><p class="ql-block">鉛、金</p><p class="ql-block">新王國時期(公元前1550-前1069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國家博物館</p><p class="ql-block">  身體的完好保存是亡靈得以回歸。繼而達(dá)到永生的關(guān)鍵。古埃及人很早就開始嘗試將死者制成木乃伊,這項技術(shù)在新王國時期趨于成熟。</p><p class="ql-block">  制作過程由喪葬祭司執(zhí)行,主要包括移除內(nèi)臟和腦、用泡堿使尸體脫水、然后用亞麻布條包裹。木乃伊的制作也促進了古埃及人對人體結(jié)構(gòu)的認(rèn)識以及外科技術(shù)的進步,當(dāng)時的祭司也是醫(yī)師,治療往往混合使用了藥物、手術(shù)和咒語。</p><p class="ql-block">  古代中國的靈魂信仰同樣表現(xiàn)出對不朽軀體的追求。玉珞、玉覆面、九竅塞玉等被認(rèn)為能使尸體不朽,漢代皇室更以“金縷玉衣”追求精氣長存,遼代契丹民族還有破腹滌洗內(nèi)臟、刺破皮膚以瀝膏血、用金屬網(wǎng)絡(luò)包裹身體并覆以金銀面具的實踐。</p> <p class="ql-block">帶翼圣甲蟲</p><p class="ql-block">費昂斯、木 、金</p><p class="ql-block">新王國時期(公元前1550-前1069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國家博物館</p><p class="ql-block">02圣甲蟲</p><p class="ql-block">費昂斯</p><p class="ql-block">新王國時期(公元前1550-前1069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國家博物館</p><p class="ql-block">03圣甲蟲</p><p class="ql-block">片巖</p><p class="ql-block">后期埃及(公元前664-前332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國家博物館</p><p class="ql-block">04刻有圖特摩斯三世王名的木制工具</p><p class="ql-block">木</p><p class="ql-block">第18王朝(公元前1550-1295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國家博物館</p> <p class="ql-block">賽提爾伯尼的卡諾匹克罐(1組4只)</p><p class="ql-block">方解石-雪花石膏(石灰華)</p><p class="ql-block">第26王朝(公元前664-前332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國家博物館</p><p class="ql-block">  古埃及人在制作木乃伊的過程中,會將特定的四個內(nèi)臟取出,經(jīng)過處理后分別放置在四個卡諾匹克罐里,以護體亡者的身體在來世完整無缺地復(fù)活。</p><p class="ql-block">  卡諾匹克罐得名于言次出土之地的希臘名,而非古稱。從第19王朝到新王國期,卡諾匹克罐的頂蓋雕刻進一步精細(xì)化,并被賦予了明確的象征含義,這時的蓋子被雕刻為荷魯斯四子的形象,他們是肝臟的保護者、人頭的艾姆謝特,肺的保護者、狒狒頭的哈比,胃的保護者、豺頭的多姆泰夫,以及腸的保護者、鷹隼頭的克貝克塞努弗。神像費昂斯后期埃及(公元前664-332年)埃及國家博物館</p> <p class="ql-block">神像</p><p class="ql-block">費昂斯</p><p class="ql-block">后期埃及(公元前664-332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國家博物館</p> <p class="ql-block">彩繪船槳模型</p><p class="ql-block">02木、顏料</p><p class="ql-block">中王國時期(公元前2055-前1650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國家博物館</p><p class="ql-block">喪葬船模型</p><p class="ql-block">01</p><p class="ql-block">第19王朝(公元前1295-前1186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國家博物館</p><p class="ql-block">  船的模型是常見的隨葬品,因為它們與拉制的太陽船和引導(dǎo)死者前往永恒領(lǐng)域的“亡靈之船概念有關(guān),二者都強調(diào)了生命超越死亡的連續(xù)性以及塵世與神圣領(lǐng)域之間的聯(lián)系。</p><p class="ql-block">彩繪船槳模型</p><p class="ql-block">02木、顏料</p><p class="ql-block">中王國時期(公元前2055-前1650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國家博物館</p><p class="ql-block">  船槳模型表面描繪了蓮花圖案。在古埃及人的想象中,天空與冥世都與現(xiàn)實中的埃及一樣,擁有一條類似尼羅河的大河,神明和亡著乘船在其中往來,船和船槳因此具有了接引亡者前往冥世的含義。</p> <p class="ql-block">帕特里佩杰特彩繪石碑</p><p class="ql-block">03石灰?guī)r</p><p class="ql-block">第20王朝(公元前1186-1069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國家博物館</p> <p class="ql-block">尼弗爾塔麗王后正在下塞尼特棋</p> <p class="ql-block">  圖上:04書吏卡的塞尼特棋盒與13顆棋子棋盒</p><p class="ql-block">木</p><p class="ql-block">棋子</p><p class="ql-block">木、費昂斯</p><p class="ql-block">第19王朝(公元前1295-前1186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國家博物館</p><p class="ql-block">圖下:05特殊形狀的骰子</p><p class="ql-block">骨</p><p class="ql-block">拜占庭時期(公元395-641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國家博物館</p><p class="ql-block">06骰子</p><p class="ql-block">07、08</p><p class="ql-block">木</p><p class="ql-block">拜占庭時期(公元395-641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國家博物館</p> <p class="ql-block">彩繪模型床</p><p class="ql-block">陶、顏料</p><p class="ql-block">第19王朝(公元前1295-前1186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國家博物館</p><p class="ql-block">  一位婦人閑適地躺在床上,她的侍女站在一旁——這一隨葬模型生動地為我們展現(xiàn)出古埃及人的家居生活?,F(xiàn)存的床幾乎都來自國王與貴族墓葬,在墓中放置這類模型不僅體現(xiàn)出墓主生前的財富與地位,也帶有死亡如同入睡、終將重新醒來的寓意。</p><p class="ql-block">05彩繪鴨形化妝盒</p><p class="ql-block">木、顏料</p><p class="ql-block">新王國時期(公元前1550-前1069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國家博物館</p><p class="ql-block">  這是一只針尾鴨造型的化妝盒,翅膀部分是盒蓋,可向外旋轉(zhuǎn),露出下面的儲物空間。鴨子等水禽是古埃及人重要的食物來源,捕獵和圈養(yǎng)鴨子的畫面是古埃及藝術(shù)中重要的裝飾主題之一,因此鴨子形狀的容器也象征著來世生活的豐裕和平安。</p><p class="ql-block">06牛犢形化妝盒</p><p class="ql-block">木、顏料</p><p class="ql-block">新王國時期(公元前1550-前1069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國家博物館</p><p class="ql-block">07梳子殘片角</p><p class="ql-block">新王國時期(公元前1550-前1069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國家博物館</p><p class="ql-block">08銅鏡</p><p class="ql-block">古埃及語中的“鏡子一詞與IMG_9854“生命”同音,因此很多鏡子也被有意制作成生命符號”安卡”的形狀,圓形的鏡面也使人聯(lián)想起日輪和太陽神的生命力,因此除去在日常生活中的功能,鏡子也是重要的隨葬品和儀式用品。古埃及人自巴達(dá)里文化時期(公元前5000-前4500年)就開始制作鏡子,材質(zhì)包括透石膏、黑曜石,以及金、銀、銅等金屬,最早的銅鏡則誕生于公元前2900年。</p><p class="ql-block">09人形化妝勺</p><p class="ql-block">木</p><p class="ql-block">新王國時期(公元前1550-前1069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國家博物</p><p class="ql-block">10彩繪妝勺</p><p class="ql-block">木、顏料</p><p class="ql-block">新王國時期(公元前1550-前1069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國家博物館</p><p class="ql-block">11人形化妝勺</p><p class="ql-block">木</p><p class="ql-block">后期埃及(公元前664-前332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國家博物館</p> <p class="ql-block">03河馬雕像</p><p class="ql-block">費昂斯</p><p class="ql-block">第17王朝(公元前1580-前1550年)</p><p class="ql-block">1860年于德拉·阿布·埃爾-那伽出土</p><p class="ql-block">埃及國家博物館</p><p class="ql-block">  河馬的藍(lán)色身體上繪有尼羅河兩岸的動植物,費昂斯材質(zhì)的獨特藍(lán)色意指尼羅河水的粼粼清波,動植物間的互動則體現(xiàn)了尼羅河充沛的生命力。</p><p class="ql-block">  古埃及人在墓葬中放置河馬小雕像,是希望這種兇猛的動物能在冥世之旅中幫助亡者抵御其他有危喜的生物,例如鱷魚,從而順利抵達(dá)來世的樂土。</p> <p class="ql-block">01、02頭枕下方的女性形象雙膝跪地,作托舉狀,或與天空女神努特托舉太陽相關(guān)。</p><p class="ql-block">  在古埃及信仰中,頭枕與死亡和來世有關(guān),因為死亡和睡眠相似,是暫時的無意識狀態(tài)。隨葬頭枕寓意著死亡只是一場夢境,而死者終將醒來。</p> <p class="ql-block">撫琴陶俑(作為與古埃及文化的比較陳列)</p><p class="ql-block">東漢(公元25-220年)</p><p class="ql-block">上海博物館</p> <p class="ql-block">木盒與186個薩布提俑</p><p class="ql-block">木、費昂斯</p><p class="ql-block">后期埃及(公元前664-前332年)</p><p class="ql-block">薩卡拉考古遺址</p><p class="ql-block">  被稱為“薩布提”的陪葬俑是古埃及人最重要的隨葬品之一。這一習(xí)俗始于古王國時期,并一直沿用至后期埃及。這只木盒中裝有186個費昂斯材質(zhì)的薩布提俑,雖然數(shù)量眾多,但做工粗糙,只有模糊的人形,而難辨其面目。</p> <p class="ql-block">廁所座圈</p><p class="ql-block">石灰?guī)r</p><p class="ql-block">第18王朝(公元前1550一前1295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國家博物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