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昨天離開帕米爾高原,走314國道一路向東,晚投宿喀什地區(qū)莎車,原本我們只是過路客,一了解才知道,這個小城竟然是新疆年代最早的古城,比喀什的歷史還久遠,遂決定走進莎車。</p><p class="ql-block">早上10點退房,駕車幾分鐘來到阿勒屯路,在莎車“非遺博覽園”停步,很不湊巧,除了參觀了一下外觀,門口豎著維修改造的閉園公告。</p> <p class="ql-block">非遺博覽園街對面左側(cè),是阿勒屯清真寺,一棟很有美感的伊斯蘭建筑,莊嚴肅穆,墻面以米黃色為主色調(diào),大門寬敞高大,是傳遞信仰的圣地,只有信徒才能入內(nèi),雖然不對外開放,但精美的建筑值得觀賞,是莎車的宗教文化景觀。</p> <p class="ql-block">在清真寺一旁,非遺博覽園對面,阿勒屯廣場邊上有一座院落,內(nèi)有葉爾羌汗國王陵和阿曼尼莎紀念陵。</p><p class="ql-block">葉爾羌汗國是十四世紀至十七世紀存在于新疆地區(qū)的一個國家,曾向清朝稱臣納貢,與清朝是宗藩關(guān)系,后被準格爾汗國所滅。</p> <p class="ql-block">阿曼尼莎汗是葉爾羌汗國第二代汗王的王妃,十六世紀維吾爾族杰出的女詩人和音樂家,她搜集整理了維吾爾古典音樂《十二木卡姆》,匯集歌、詩、樂、舞、奏于一身,對新疆文化的傳承、對音樂的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做出巨大貢獻。莎車每天都有十二木卡姆演出,在紀念陵門口,張貼著演出場次和時間,我們所看到能歌善舞的新疆人演出曲目,都是來源于十二木卡姆。</p><p class="ql-block">在阿曼尼莎汗紀念陵外墻,有很多用維語和漢語刻寫的詩句,情愛和藝術(shù)的內(nèi)容居多,“我原像個紅蘋果,已被情燒的坑坑窩窩”,這些穿越百年的情話詩,無論歲月流轉(zhuǎn),始終不變,是對阿曼尼莎汗的紀念。紀念陵是白色的伊斯蘭風格建筑,一根根粗大的廊柱、雕花的窗欞、淺綠和白色,高級而典雅。</p> <p class="ql-block">再一個比較值得一看的歷史景點“莎車府”,是清代新疆的一個地方行政機構(gòu),追溯歷史,莎車府不僅是軍、政務(wù)機構(gòu),還經(jīng)歷了多次重要的歷史事件,這里不贅述。莎車府建筑比較新,典型的漢地府衙、漢式院落建筑,幾進幾出青磚灰瓦、高墻大院,給人一種莊重威嚴的感覺,特別是縣衙里紅底金字的“肅靜、回避”,明鏡高懸下,知縣手執(zhí)驚堂木,這個堂審畫面在電視里常??吹剑以谝慌詰?yīng)景的喊出“威武”,而且還有意拉長尾聲……整個衙門清凈清幽,置身其中,很容易沉浸其中,感受到歷史的回聲。</p> <p class="ql-block">莎車的歷史人文,在阿勒屯路匯集不少,距阿曼尼莎汗紀念陵100來米,便是“喀贊其歷史文化街區(qū)”,和閨蜜從墻上鑲嵌著各種維族器樂、充滿西域風情圖案的彩門進入,立馬就給了我們大大的驚喜,一眼望去,絢爛的色彩、濃郁的民族風情,建筑多元,有古建筑見證歷史的變遷、有歐式風格建筑、還有中西結(jié)合建筑,也有裝飾性藝術(shù)性獨特的建筑,街區(qū)每隔一段路,就有一扇打卡木門,看得眼花繚亂,抬眼望見生活在二樓的維族大媽,她朝我們看了看,繼續(xù)忙碌著手中的活計。</p><p class="ql-block">干凈清凈的街區(qū),各種民族手工藝制作店鋪,和內(nèi)地一樣,也有老街茶館,可能時間尚早,店鋪部分開門,街上行人較少。我們在掛毯地毯鋪前駐足,被眼前題材廣泛、色彩圖案豐富、幅寬大小不等、做工精細,當作商品出售的織品震驚,那不應(yīng)該叫商品,都是藝術(shù)品……</p><p class="ql-block">莎車,這個充滿異域風情的小城極具魅力,值得一游。</p>